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充满生活情趣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充满生活情趣

发布时间:2023-07-06 01:53:49

A.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倡导“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数学教育中,即是“在生活里找数学,从生活中生成数学”。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学生才能逐渐内化数学经验,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应该让学生从熟悉的、亲近的、身临的生活数学步入课堂,通过改组教材、参与探究、实践体会等多种形式探索知识的形成,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获取成功的喜悦。
合理改组教材,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教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如教学”正方形的四条边边长相等”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片来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学生沿着对角线进行了对折,根据邻边相等得到四边相等,但也有学生通过沿一条对角线和中线对折得出对边、邻边相等,进而得出四边相等。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这一知识就理解得相当深刻,同时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它不仅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启蒙数感,而且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数感。
创设课堂情境,使数学生活化
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恰当地将生活现象引入课堂,能唤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并促使学生持续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除法运算》时,将“一个箱子可以装苹果20千克,100千克苹果需要几个箱子”改为“过年到,小明帮妈妈装苹果,妈妈告诉小明一个箱子可以装20千克,那么装100千克需要几个箱子呢?大家能用学习过的知识帮助小明吗?”从而引入话题。由于将题目变得更加生活化,所以学生兴趣大增,大大增强的学生们的学习性。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因此将概念法则的教学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抽象概念变得直观,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有一次,小明的爸爸和哥哥去镇里的商店购物,商店里摆设了很多的商品,小明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皮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哥哥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97元,他身边有1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付才能付得更快?”通过运用不同的运算方式,找出最简便的方法,从而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运用生活经验,使数学生活化
俗话说,“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老师在让学生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不加引导,给学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过程,老师让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体验中学会思维,形成数学观念,将数学知识与自身体验相结合地进行学习与创造。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B. 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要具有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不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体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参与的全体性等方面。
二、创设情境要联系实际生活,要具有真实性
联系实际生活,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一米相比,看看是几个一米,与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几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生活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突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使得教学更具有效性。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然而,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由于受到年龄因素和知识经验的局限,不可能自发地去探索。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标,学生的探索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具有针对性
一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 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二是创设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 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 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识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
五、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要具有适度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越多越好,一节课创设几个或十几个情境,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关注的只是活动的本身,不是学习的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较为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中来,所以,我认为是否要创设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考虑,来设计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富有真实性、有效性、探索性、针对性、适度性的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C. 浅析怎样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凸现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学习的生活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堂教学应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在活动中改变自己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出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而具主动性的人;二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完整的目标,不仅有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应包括学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三是课堂教学应强调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和新身体验,创造性的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做到学与思、思与行、行与创的统一。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而数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如果不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由此下去,学生就必然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因此数学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进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原本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好多老师只能教给学生公式,让学生死背硬记,而我在教学时,一开课就创设了有趣的乌龟和兔子比赛粉刷墙面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分出胜负,必须先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于是学生自主地就投入到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当中。
2、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如结合主题图问学生“从这幅图中可以发现那些数学信息?”又如“长短”一课,除了教材中的比铅笔、比手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哪种“资源”进行比较。再如“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相关的问题。
3、数学教学生活化,还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存、取,观察银行利率牌,“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不同?”……学生会有很多的问题,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从而找到符合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现实建立联系。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使得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完乘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面包2元;饮料3元;梨子1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让同学们用30元去买。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
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
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活泼积极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
1、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可以把提问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稳中有降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2、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新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形成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我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像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师应越来越多在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学习伙伴。
3、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上可以不对学生作不必要的限制,学生可以站着听,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因为循规蹈矩的学生不会插嘴,胆小的学生不敢插嘴,不动脑筋的学生无法插嘴,只有上课精神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虽然插嘴有时会打乱课堂秩序,有时还会让你难堪,但毕竟插嘴的学生在思考,与其因扰乱课堂纪律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不如顺水推舟,让他当回老师,说不定他会有更新颖的想法,让他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要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驱力。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生活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感觉到身边的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同时,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的过程中,不断学会积累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利用游戏、故事,创设生活化情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讲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又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并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让学生续编故事,同时出示乌龟和兔子再赛一次的场地,随着学生的故事,演示乌龟和兔子比赛的过程,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新课“周长的认识”,然后以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境贯穿全课,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俗话说:“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为了使枯燥的计算贴近生活,把课堂设置成玩具超市,给学生平时喜欢的玩具贴上价格标签,让学生从中任意挑选两种自己喜爱的玩具,并算一算共需付多少钱,自然地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蕴含在购买玩具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玩套圈的游戏,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加减计算……这些活动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搞活了课堂气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媒体营造生活化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五指歌》的视频动画,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歌中进一步巩固了对1-5的认识。这时教师引出了今天的新内容6和7。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星期日,小方和妈妈到超市去购物,但是小方不认识商标上的数,不知道表示多少钱?你能帮助他吗?接着我出示准备好的一段逛超市的录相,让学生边观看录相边帮助小方说出商标上的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这样学生就自然进入到认识小数的课题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教师应再现生活情景,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产生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新课学完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每一章节的知识学完以后,我会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一些类似的问题来解决,完成一定数量的生活化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学习用品的消费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加工数据,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一串串的数字中不仅提高了应用能力,还知道了同学们学习用品的种类、消费的金额和哪种学习用品消费最大,认识到同学们对学习用品浪费比较严重,提出要节约使用学习用品。
(五)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实践充分证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做”数学,真切感受“数学是来自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让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D. 怎样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生动有趣

怎样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生动有趣
教学设计(预案)
我的第一次作业是作为小学教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值得重视思考的问题.学生为什么不愿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一、课前悬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垂直和平行引入部分,我先拿出两根铅笔几次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谁能猜一猜,这时学生看见地两根铅笔上都有想上来试一试,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当指名学生再来试一试后,我马上提问:为什么老师的几次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形成的图形不一样?,大家想知道吗?这时学生想学习新知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数学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 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将长方体的6个面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目前,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还有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棱长相等的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率高。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知识,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实践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操作实践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去体验和探索。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安排学生分成小组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割、补、拼的方法你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公式吗?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正方形;有的学生用剪的方法学把三角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此操作过程中,我允许学生互议互帮,自己巡视指导,学生通过大胆的尝试,探索推导过程,这过程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造个性,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也亲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练习练习课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学习过圆的周长和面积后,为了使计算的过程看起来更清晰,我提醒学生要在每个算式的前面做一个标记,如:计算圆的周长时就在周长算式的前面写上字母C,计算面积时就在面积算式的前面写上字母S。这时班里一个调皮的学生脱口而出:CS!(反恐精英简称CS,是一种枪战类的电游名称,讲究迅速敏捷和勇于进攻。)教室里一片哄笑,正要批评他时,我突然转换了思维的角度说:对!就是‘CS’,一场计算的战斗,比比看谁能在这场战斗中少中枪弹,顺利过关,大获全胜。听了我的这句话,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就连那几个平时上课不太积极的男生也迅速认真地投入了计算的CS战斗之中,板演的学生做完练习题目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到座位上,而是在对自己的计算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CS的比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成了快乐。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充满生活情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9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8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3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3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2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3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