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导语: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做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从小学生当前的身心特点出发,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主动权。
一、充分发挥学生潜在能力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我们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使他们在认识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十的加减法时,我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又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中创造出了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又如:在教十几减七时,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从15个苹果里卖出7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了各种计算“15-7”的方法。再如:在学统计时,我让学生用彩色卡纸,分组合作剪五角星。因为颜色很多,我让他们按颜色整理统计,师生的评价按红五角星6个、黄五角星5个、蓝五角星4个、紫五角星3个,这样的顺序分类整理学生作品,在这时,学生们提出了比多比少、最多最少、一共多少等问题,有一个学生冒出:我发现它们像幸运星的非数学的回答,这正是学生思维精彩的意外事故。课后,还可以让学生统计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等,让他们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要从根本上改变,课上只有教师一个人说话,学生被动回答,或者不回答的状况。要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这样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时,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孩子们情绪高涨,想法很多,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等。我看到有一组学生,用篮球在画圆,他们在画圆时,用手心紧按篮球,却怎么都画不好。还有一组学生,只用了一根悠悠球的绳子,就画好了。看着学生们在自己想办法,虽然有些着急,但当他们画好时,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你就会深深的被触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三、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
在现在的数学课堂中,教学注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和辅导者。
例如:在教数的比较时,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时,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然后再让学生们在猜数中,比较同位数的大小,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四、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作业
开放性作业灵活性较强,而且答案不唯一,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所以说数学开放题有利于改变学生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以及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范围和教学内容适度安排,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题目。
例如: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把含盐16%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把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让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要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思路明朗化。当加盐的时候,盐水中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学生的思维在这时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后得出两个不同的答案。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正好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让他们在解题中感受到乐趣无穷。他们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地学习,调动内在潜能,主动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中,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愉快地学习,以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Ⅱ 如何构建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着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一个精彩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对所教的科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爱好,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必然也喜欢这位老师上的课,形成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老师的课,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都喜欢的老师。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距离。最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共同探究知识,共同解决问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这样的课堂必然高效。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落后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森洞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同学们情绪高涨此册,思路各异,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等。在用绳子和铅笔画圆时,中间的学生按住绳子,其余同学用接力的方法把圆完整,还有的转不动笔就干脆转本子。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应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四、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点燃课堂趣味亮点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多媒体,为课堂教学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颤颂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们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动画课件,演绎引领做角、玩角、变角等一系列递进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动画的观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体会、理解、认识了广义的角。在此基础上课件再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角1的边长一些,角2的边短一些),让学生猜想这两个角的大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的说角1大,有的说一样大。然后,教师课件演示把两个角移动在一起正好重合。这就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画面清晰,直观动感,趣味横生,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联系生活实际,,重视数学实际应用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生活因素,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
Ⅲ 如何营造和保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
要营造和保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教师必须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要适时转换角色,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课堂教学生态中,教师处在一个由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堂教学生态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拥有多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榜样、心理医生、家长的代理人、朋友与知己等各种不同的生态角色,以发挥多样的教育功能。
二是要主动营造帮助学生做成功者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以””帮助学生做成功者””为基本指导思想,努力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课堂教学环境能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三是改善课堂的生态空间环境。教师要从方便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适时改善他们所处的课堂生态空间环境,比如课堂中座位的改变就是一种形式,使其传递这样一条信息:学生是重要的。
四是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要使课堂教学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师生关系必须是互助关系。师生建立起互助关系,便可减少许多猜疑、对立,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会接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就更为融洽,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Ⅳ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思考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只有在自我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
一、提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形可分为三种:被动接收,即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性行为,主体不是学生。学生被动的完成教师所交给的任务。自然适应,学生占了主体地位,接受并理困首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然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如将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转汪大数换成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或者生活很熟悉的事务。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主动思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也可以说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孩子能更直观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要注重创设生活的情景。将生活中的实例放到真正的教学当中,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亲自体验数学。
三、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的知识,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拿出6个苹果给两个学生分,先是甲同学5个,乙同学1个。学生说不公平,因为一个多一个少。我就从甲同学处拿走一个给乙同学,学生还是认为不公平,一个多一个少;我再从甲同学处拿走一个给乙同学,这时每人分得3个,学生认为公平了,因为每人分得同样多,再引入新课“平均分”。同时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的知识
现在,我们的数学教学最注重的应该是学生上课的知识,所掌握的数学概念,但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应试的缺陷,老师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数学的实际应用没有划定在教师的教学范围之内。教师更多的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作为教师都应鼓励孩子能在实际生活中去应用这些知识。通过实际的应用让孩子真正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明白在他们的身边有很多事务和数学是紧密联系着的,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教师注意观察生活,讲生活中的数学,将数学放到生活中去讲,要让学生时时刻刻的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五、设计生活习题,体验数学价值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习题的练习是数学学习和其他学科不同的一个部分,甚至在今天的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将习题作为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说,设计生活习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为孩子设置习题,是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感受数学价值的有效方法。当然,这对教师又提出了新的任务。我们说,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再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还能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能够学以致用。
六、研究生活实例,开展教学探究
新的数学课程重视学生对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如“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幢四层动物宿舍楼,每层三个房间,住在第二层第三间的小猴首先介绍了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根据给出的信息确定排列规律,说一说其他小动物分别住在第几层第几间。在教学本课仿凯时,笔者首先充分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具体位置,然后请学生们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住在哪里,接着教师围绕“几0几”做起了文章。师:刚才有同学说他家住在26幢401室,这401是什么意思?生1:4表示他家住在第4层。生2:1表示他家是第1家。生3:住在第4层第1家就说成401,这样比较简单。生4:0前面的几表示住在第几层,0后面的几表示这一层的第几家。师:你总结得真好,那你们能为小动物们编一编门牌号吗?在这一案例中,由于教师善于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乐于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哪个学科的课堂,都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特别是小学阶段,而其中又以数学课堂的知识最抽象难懂。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时时注意与生活情境的联系,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Ⅳ 如何构建生活的数学课堂
如何构建生活的数学课堂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在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儿童的学习行为放在他们生活的在环境中,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想象的思维过程沟通,在更广阔的的天地间发展数学活动,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生活经验”,探索数学
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现象。例如,在数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教师可请学生收集一些超市或商场的购物小票,请他们解释一下小票上的一些数据。通过实践经 验,对“单价、数量、总价、”自然比较熟悉,根本不需要教师苦中婆心地去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就轻松自如。这样,学生不公学习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再如,数学“一步乘法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一让它道这样的题:爸爸、妈妈和明明坐大巴外出旅游,每张车票9元,一共要用多少钱?有一位学生读题后就问我:“老师,明明多大了?”我一听,喜了,我所渴望的问题出现了,于是我故意疑惑地问:“你问这干什么?”这时教室里沸腾了,有和学生马上领悟到:这道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明明还不需要买票,是求2个9是多少:一种是明明需要买票,就是求3个6是多少。
学生在角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本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上述例子,同学信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了不同一般的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现有关数学问题外,还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二 、创设“生活情景”,感知数学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提见、摸提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蒂与价值。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以模拟乘公共汽车的上、下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开展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接着让学生讨论怎样列式计算,从面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并顺水推舟地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再如:在数学“元、角、分”时,还可以设计在课堂上演“生活剧”。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模拟买东西的现实活动,运用“扮演角色”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体验到实际购物中人民币的使用方法和所要遇到的计算问题。并可设计开展为地震灾区献学爱心活动,学生反零钱凑起来,让学生算出总数金额等等。通过这样的模拟活动学生进一步巩固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这样表演生动真实,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里素质,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是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三 、利用“生活现象”,理解数学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事实上,每一个空间和时间都有数与形的存在。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中,也有着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我们当老师的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的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数学因素,并分利用,这样说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表示量的多少的计算单位,多而以杂,要记住它之间的进率而进行转化,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十分枯燥。为此我在数学量与计量的一节课上,我先做了这件事:分别用大勺、小勺、挖耳勺来舀三个同样大的玻璃缸里同样多的水,当我用大勺和小勺往外舀水时,同学们还有耐心的数着一勺二勺,可是当我拿出挖耳留勺来舀水时,同学们都笑的直不起腰,说:“舀到明天也舀不完啊!”
这时,我把三个勺子都举在手里让他们看,问“同样多的水,用大小不同的勺来舀,会出现一种什么现象和规律呢?”同学们根椐刚才的观察,很快能总结出一个十分普通也十分重要的规律-----勺子越大,舀的次数越少;反之,舀子越小,舀的次数越多。然后,我就由此引导同学们对计量单位与计量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得到了一个规律性的认识:一个数量,单位越大,个数越小;单位越小,个数越多。
在现实生活中某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或结果往往不是唯一的,具有多样性,但其中却有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要从不民的角度去分拆、比较,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由此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