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教学反思
组内研讨课,依据课时进度,我展示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册的第三单元的《还剩下多少》一课。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2、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减法;3、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减法的问题;4、继续提高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这一节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所以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的研读以及对学生的认知基础的了解,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能理解生活中存在用减法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在我给一个班上完一节课后,感到课程设计的并不合理,内容有一点多,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特别的重视,所以整节课都是那么的满,没有一丝空隙。所以在第二节课我做了改变。具体的两种教学设计我在课后又做了对比,详细如下。
第一次上课,首先情境教学;让我们一起来到果园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展示;一棵果树(一共有5个苹果,文字的形式表现),学生充分表述这一数学信息,然后动画演示掉下来了2个苹果,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信息。然后再次利用形象的小老鼠偷奶酪的课件情境,继续让学生体验减法。仍然是不出示奶酪的块数而是用文字表示。让学生结合文字和演示的动画解决,还剩下几块奶酪?这两个情境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说,出现了掉下来、去掉、落了等词语,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继续观察,并逐步的叙述,掉下来的2个苹果,是从5个里面掉下来的,5就变少了,树上的苹果是剩下的,剩下的也比5少。在这一环节中,突出总数,让学生感受到从总数中去掉或减少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孩子直观的体会到求剩余部分用减法计算,初步理解了减法的意义。然后在认一认、画一画的活动中继续理解问题,抽象出算式。最后,让孩子说“是如何算出得数的?”这一环节中,应该让孩子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嘴巴说,能让学生充分交流算法,体验运算策略多样化,然后再利用课件显示出答案,验证孩子们的结果。但在上课中,总感到这一节课教学目标有一点多,教学重难点不能突出也不好突破,有一点顾此失彼的感觉,一节课疲于奔命。而且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提高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也需要培养。
经过思考,我将课件及教学内容相应的稍微做了一下改变,教学目标更明确细节,将重难点进行分散。在第一课时重点教学理解减法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提出减法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语言表达所看到的数学问题;通过总结、交流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将减法的运算方法的学习放在了第二课时。具体是这样的,在第一节课以连环画的形式直接呈现出两个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交流;看到苹果树上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在演示过程中,孩子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还剩下几个苹果?发现剩下的苹果比原来的苹果数少,掉下来的也比原来的少,观察中,体会到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出示第二个情境,当笑笑戴着苹果去淘气家玩时,淘气为同学准备的蛋糕却被小老鼠偷走了一部分,引出第二个情境,结合生动的课件,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在孩子发现自己有新的收获时,我在练一练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孩子自己的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的减法问题。孩子在有趣的情境中体验、学习减法问题,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减法问题。完成了一部分教学目标。学生从中体验到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再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它。但是在解决问题中遇到了计算上的麻烦,到底该如何计算出结果呢?带着个问题,来学习第二课时,这也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我感到这样的效果更好。
组内研讨课,依据课时进度,我展示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册的第三单元的《还剩下多少》一课。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2、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减法;3、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减法的问题;4、继续提高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这一节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所以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的研读以及对学生的认知基础的了解,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能理解生活中存在用减法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在我给一个班上完一节课后,感到课程设计的并不合理,内容有一点多,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特别的重视,所以整节课都是那么的满,没有一丝空隙。所以在第二节课我做了改变。具体的两种教学设计我在课后又做了对比,详细如下。
第一次上课,首先情境教学;让我们一起来到果园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展示;一棵果树(一共有5个苹果,文字的形式表现),学生充分表述这一数学信息,然后动画演示掉下来了2个苹果,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信息。然后再次利用形象的小老鼠偷奶酪的课件情境,继续让学生体验减法。仍然是不出示奶酪的块数而是用文字表示。让学生结合文字和演示的动画解决,还剩下几块奶酪?这两个情境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说,出现了掉下来、去掉、落了等词语,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继续观察,并逐步的叙述,掉下来的2个苹果,是从5个里面掉下来的,5就变少了,树上的苹果是剩下的,剩下的也比5少。在这一环节中,突出总数,让学生感受到从总数中去掉或减少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孩子直观的体会到求剩余部分用减法计算,初步理解了减法的意义。然后在认一认、画一画的活动中继续理解问题,抽象出算式。最后,让孩子说“是如何算出得数的?”这一环节中,应该让孩子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嘴巴说,能让学生充分交流算法,体验运算策略多样化,然后再利用课件显示出答案,验证孩子们的结果。但在上课中,总感到这一节课教学目标有一点多,教学重难点不能突出也不好突破,有一点顾此失彼的感觉,一节课疲于奔命。而且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提高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也需要培养。
经过思考,我将课件及教学内容相应的稍微做了一下改变,教学目标更明确细节,将重难点进行分散。在第一课时重点教学理解减法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提出减法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语言表达所看到的数学问题;通过总结、交流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将减法的运算方法的学习放在了第二课时。具体是这样的,在第一节课以连环画的形式直接呈现出两个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交流;看到苹果树上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在演示过程中,孩子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还剩下几个苹果?发现剩下的苹果比原来的苹果数少,掉下来的也比原来的少,观察中,体会到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出示第二个情境,当笑笑戴着苹果去淘气家玩时,淘气为同学准备的蛋糕却被小老鼠偷走了一部分,引出第二个情境,结合生动的课件,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在孩子发现自己有新的收获时,我在练一练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孩子自己的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的减法问题。孩子在有趣的情境中体验、学习减法问题,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减法问题。完成了一部分教学目标。学生从中体验到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再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它。但是在解决问题中遇到了计算上的麻烦,到底该如何计算出结果呢?带着个问题,来学习第二课时,这也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我感到这样的效果更好。
② 北大版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还剩下多少(减法的认识)
(共 1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认识减法的含义。
2.能列出、读出减法算式,并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3.能根据提供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减法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联系
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
情境图,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示果树图,让学生观察图,读取图中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去描述这些信息。
二.体会减法的含义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笑笑看到了什么/
2.根据图,提出问题,并引出减法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
你怎么知道是3个。从图中看出来。 比5个少2个是3个。
从5个中去掉2个,可以用一个减法算式来表示,5-2=3中间的
符号是减号,算式读作5减2等于3. 表示有5个苹果,去掉2个
还剩3个。
3用圆片代替果子摆一摆,先摆5个圆片表示什么,
再拿走2个表示什么,最后剩下3个表示什么/?
换个算式5-4=1 摆一摆
4. 还剩下几块饼干?说一说,数一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原来有多少块,搬走了几块,还剩多少?
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列出算式。
5-2=3 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5.你能象这样说出几个减法算式并读出来吗?
6.寻找身边的减法问题
小朋友认识了减法,能不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减法问题呢?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算一算书P27
学生先划去圆圈,再列式,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试一试
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图意,弄清搬走几个?用什么
方法计算,再列式计算。
3. 看算式,说一说
出示4-1=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说一说这道算式可以表示
什么?
四.拓展延伸
完成练一练第2题
最后两道开放题要求图要和算式相对应。
多请不同答案的学生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回首这一节课,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还剩下多少
减法的认识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
5-2=3 读作5减2等于3.
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第3到6.
③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学情分析
《还剩下多少》学情分析
1.学生刚刚入学一个月,虽然在学前班学习了部分知识,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及说完整话的能力还有待训练。因此,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非常乐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2.学生在学前教育对减法的含义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减法算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一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准确率需要加强训练。
3.学生在上学前已有一些简单加减法的生活经验。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加减法的意义仍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得数是0的减法意义以及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对初入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基础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将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学生容易体会的事物,把学习加减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④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还剩下多少》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还剩下多少》教案及板书设计
第 三 单元、课题 还剩下多少 总课时第 14 课时
教学内容: 还剩下多少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2、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
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用加法计算;如果我想: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 =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还剩下多少?
2+3=5 5—1=4 5—3=2
⑤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多少”教学设计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
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等思想品德教育。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
1.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活泼有趣,符合一年级特点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中国与日本,韩国与日本“比金牌”中让学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日本与中国比怎样,日本与韩国比怎样,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究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自然顺畅,很好的为课堂目标服务。
2.自主学习,培养数感.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比一比,说一说,猜一猜,估一估等多种学习活,并融游戏于知识的学习之中闭皮,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思维积极.从直观到抽象,偶合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中我既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框架学生的思维,力求多种答案。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逆向思维,例如:有“多得多轿唯差”就有“少得多。”
1.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活泼有趣,符合一年级特点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中国与日本山戚,韩国与日本“比金牌”中让学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日本与中国比怎样,日本与韩国比怎样,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究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自然顺畅,很好的为课堂目标服务。
2.自主学习,培养数感.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比一比,说一说,猜一猜,估一估等多种学习活,并融游戏于知识的学习之中,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思维积极.从直观到抽象,偶合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中我既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框架学生的思维,力求多种答案。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逆向思维,例如:有“多得多”就有“少得多。”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观察。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准确描述数之间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估测,渗透区间套的思想,在观察中比较,学会由观察情境图比较转化为数的比较。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4、学生能用一句话描述身边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
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用准确的语言叙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互动探究.
1.(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韩国,日本得金牌记录统计图)
(1)中国得的金牌与日本比怎么样?用符号怎样表示?
韩国得的金牌与日本比怎么样?用符号怎样表示?
(2)中国,韩国都比日本得的金牌多,想想他们多的程度一样吗?
揭示多得多,多一些
(3)日本比中国怎样?日本比韩国怎样?
揭示少得多,少一些
(4)谈话揭示课题.
(5)选一个合适的词,说明中国与韩国的大小关系.
二.合作学习,升华提高.
1.出示课本第40面的金鱼图.
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随便选两种比一比,用上今天学得词,说一说.
2.完成第40面的做一做.第43面的第4题.
三.游戏巩固新知.(猜数玩区间套游戏)
四.举例拓展延伸.
五.总结收获.
《比多少》教学反思
1、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活泼有趣,符合一年级特点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中国与日本,韩国与日本“比金牌”中让学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日本与中国比怎样,日本与韩国比怎样,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究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自然顺畅,很好的为课堂目标服务。
2、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中我既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框架学生的思维,力求多种答案。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逆向思维,例如:有“多得多”就有“少得多。”
3.自主学习,培养数感.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比一比,说一说,猜一猜,估一估等多种学习活,并融游戏于知识的学习之中,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思维积极.从直观到抽象,偶合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4.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课堂纪律还不是很好,使得课堂节奏放慢,因此举例拓展延伸在本节课中还未能得以很好的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课堂纪律的教育.
教学目标 :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况,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的方法
师生互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等待我们种的小树有哪些数学知识.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探索口算方法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学生尝试计算.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是比多比少应用题吧,看看和谁比较,小明比小亮高,就是小明多,可以把“比谁谁”去掉理解。
你好。
反思一:
本课是一年级第三单元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抽象的比较数的大小比较困难。因此,教材首先通过小猴和小熊比红果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练习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自主的探索进行抽象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用小积木对两个数摆一摆、比一比大小;在计数器对两个数拨一拨、比一比大小;用数数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样通过多种体验,使两个抽象的数字比大小变成具体的数量比较大小,加深了学生对数字大小比较的理解。
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使用多种方法、让多种感官参与,有助于教学的达成。
(作者:黄苏金,来源:石练小学)
反思二:
上周日,我上了一堂公开课,不管讲的好不好,因为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上课铃响起了,我的表演课也开始了。
师:春天花儿开了,小草绿了,老师请你们去大森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想不想去?
生:想!
师:好的,(多媒体出示图片)小朋友,看!小猴和小熊正 蹦蹦跳跳的的欢迎我们呢。小朋友仔细看哦,他们手里拿着什么呢?
生:红果。
师:那现在请你们当裁判,看看谁的红果多。你们可要仔细数一数哦!
生:小猴有18 颗,小熊有21颗。小熊多。
师:为什么呢?
小朋友们积极的说出他们的想法,然后我指导着他们找中间数比较,数数比较,堆小方块比较,最后用计数器的方法来比较两位数
利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小朋友一起探讨两位数比较的两种情况:(1)十位上的不同怎么比(2)十位上的数相同又怎么比 最后我又利用PPT讲解当两位数遇到三位数的时候怎么比,小朋友们学的很认真,也积极的配合我的教学!
最后以我的课堂小结结束了这堂课!
这虽是一堂公开课,但我却并没有怎么刻意的准备太多,我就是把我平时上课的状态呈现给各位老师看,请他们来指导我如何更好的教育一年级的小朋友,如何更有效的教他们知识!课后,听课的几位老师和领导对我的课提出了几点建议,我认为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其中有几点:1、课堂互动比较少,可以在讲授新知后多出几道例题让全班做,再指名几位学生上来演板。2、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最好在上课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做做小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边玩边学。尽量让孩子演板,让孩子说,老师说太多,不如孩子自己讨论……。其实老师不能一直讲课,要让学生多讨论,不要怕浪费时间。老师们的话使我一直纳闷的问题有了答案。那就是为什么我那么用心的教他们,他们还是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呢?哦,原来一直都是我在说他们在听,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不要怕浪费时间,要让孩子多说,多练,多演板。
这堂公开课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感谢领导老师如实的向我提出他们宝贵的建议,他们的话促使着我的成长,希望以后的我尽量多改变,多学习增加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地提高,不让我自己失望,加油!
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猜一猜”(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经历可能性试验的具体试验过程,合作学习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资料、并利用资料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学会和同伴交换意见,发展合作交流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列举出简单事情可能发生的所有结果。
难点:寻找各种可能性大小不同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硬币
师:记得二年级时我们玩过的抛硬币游戏吗?回忆一下,将它丢掷去落到桌子上,会出现几种可能?
师:都认为有两种可能,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师:这两种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生:两种可能性大小一样。因为硬币落下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它们的可能性各一半。
师: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好,带着这些经验,让我们再次走进可能性的知识王国,猜测并探索有关可能性大小的奥秘!(板书课题: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抛纸杯
师: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的这个纸杯,如果把它丢掷去,自由落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认为可能杯口向上、也可能杯口向下、还可能杯子侧放,这三种情况哪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大呢?大胆猜测一下。
师:同学们的看法各不相同,看来这一次可能性大小不像刚才那么好判断了,怎么办呢?
师:亲自实验,说得好,通过实际验证得出的结论才能更加准确。
师:这个实验非常简单,老师想让大家自主探究解决。不要着急,我们先来读一读活动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1、 每人抛五次纸杯,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卡的表(1)中,做一次,就记录一次。2、 试验后将结果汇报给组长。
师:同学们根据要求开始活动吧!
师:下面请组长汇报,(课堂教学用电子表格汇总)
师:根据组长的汇报我们来统计一下。
师:观察这些资料,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们都发现杯子丢掷后侧放的可能性最大。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一下。
师: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
师:你们小组认为跟杯子形状大小的有关,(板书:形状大小 有关)杯子上粗下细,所以落地时不容易站稳,导致它落地时侧放的可能性大。
师: 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还有不同想法吗?
师:你们小组认为跟面积大小有关,杯身面积最大,杯子落地时,侧放的可能性最大。(板书:面积大小)
师:其他小组也来说说。
师:善于发现,真好!刚才我们用亲自实验的方法发现了有关可能性大小的秘密,(指着板书)它与形状、面积的大小有关。同学们请记住这个秘密,同时也记住实验法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活动二:摸球
师:看到你们兴致这么高,我们再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 (出示布袋)看,这是什么?(摇晃布袋)我在布袋里放了3个大小相同的球,你们猜猜它们会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生:白色
生:黄色
(自由猜测)
师:大家猜测各不相同,到底谁猜对了呢?现在请你们睁大双眼,注意观察!我们请这两组同学轮流从布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看看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生轮流摸球,全体说颜色)。
师:根据刚才摸球情况你们再重新猜猜布袋中的球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黄色和白色
师:都这样认为,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从布袋中只摸出了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的球。
师:善于观察和思考,这是合理猜测的前提,你们说得很好。那你们能再猜猜每种颜色各有几个呢?说说猜测理由。
生1:老师,我认为黄球应该有2个,白球有1个,因为刚才摸出黄球的次数比较多,我想黄球的数量应该比较多。
生2:老师,不一定呀!虽然摸出黄球的次数比较多,但有可能是凑巧啊!
生3:老师,我认为黄球有2个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一共有3个球,如果黄球只有1个,白球有2个,要让黄球摸到的次数比白球多得多,很难有这种凑巧。我觉得只有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才会大些。
师:你的思考真细密!同学们,想不想揭晓谜底?(开启布袋)
师:现在老师再往袋里多放入3个白球(2黄4白)同样一次摸一个,猜猜看会是什么结果?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较大。
师:如果往袋里再放入3个白球呢?(2黄7白)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更大。
师:如果往袋里再放入3个白球呢?(2黄10白)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为什么?
师:因为白球的个数越来越多,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师:你们的想法对吗?谁愿意来试一下?这回我们请另外两面组同学来摸。男生用笔记白球出现次数,女生用笔记黄球出现次数。(为了方便统计,可用“正”字记数法)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与我们的猜测一样。白球的个数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偶然中的必然现象。
师:在这个布袋中我能摸出红球吗?
生:不能
师:如果我想从布袋中摸出红球,应该怎么办?
生:在布袋内放入红球。
师:想让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又该怎么办?
生:让布袋里的红球多。
师:你们发现可能性大小的另一个秘密了吗?
师:是啊,数量多,可能性就大,同学们,你们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可能性大小与数量多少有关。(板书:数量多少)
三、闯关活动
师:看到小朋友这么爱动脑筋,智慧爷爷想出到难题考考你们,有勇气接受挑战吗?
第一关:箱子里是2个黄球,2个白球,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自由猜测,尝试说明理由。
在小组内活动讨论一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各组汇报出现的情况,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第二关:转转盘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为了奖励大家,我特意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小礼物,以转盘抽奖的形式送给你们,想要吗?
师:老师带来四个转盘,你打算选哪一个转盘来抽奖?(出示书中四个转盘)
生:选转盘并转动抽奖。
师:谈谈本次抽奖感言好吗?
生:我选中奖区域面积大的转盘抽奖,一转就中奖了!
师:想想商家通常怎样设计抽奖转盘?我们要记住,生活中的抽奖活动在不同的情况下中奖可能性有大有小,以后再参加类似这样的活动要三思而后行。
第三关:回归生活
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关于可能性大小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可能性的知识作出合理决策。读书中74页“你知道吗”,讨论交流“明天降水概率为80%,明天上学要带伞吗?
四、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课后延伸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必然,但也会出现一些意外,这就叫必然中的偶然;有此事情看似偶然,但往往它就会发生在我们身边,适当做出合理的预测与决策就至关重要。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络,希望同学们能做个有心人,课后继续收集生活中的可能性问题,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感想,把它写在数学日记中。
板书设计:
猜一猜
形状大小
可能性的大小与 面积大小 有关。
数量多少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以及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进一步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汇入
1、(1)10个十是( )
(2)8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3)4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4)计数器上从右往左数,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5)21的个位上是( ),表示( )个一;十位上是( ),表示( )个十。
2、猜数游戏,激发兴趣
教师先提出游戏规则:不能说出数字,只能说大或小。
(挑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个20以内的数字,另一个同学背对黑板,面向学生猜数字。)
请你们帮他提示一下,是大了还是小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
小猴和小熊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经常帮它们解决问题,看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资讯?
(板书:小熊21 小猴18)
师:从这两个资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谁的红果多”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怎样来比较谁拿的红果多呢?
怎样来比较21和18的大小?你有什么好办法?
3.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找到的方法有:
方法1:用数的顺序比较。(根据100以内数的顺序,从前往后数。先数18,再往后数三个数是21,所以21比18大,21﹥18)
方法2:实物模型比较。用方块代替红果摆一摆,比一比,发现21个方块比18个方块多出3个,所以21﹥18。
方法3:借助中间数比较。(21比20大,18还不到20,所以21比18大,即21﹥18)
方法4:借助计数器比较。(先把21和18 这两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再在计数器上比较:21的十位上有两个珠子,表示2个十,18的十位上有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大,所以21比18大,即21﹥18)
方法5:用数的组成比较。(21的十位上是2,表示2个十,18的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大,所以21比18大,即21﹥18)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评价、总结。
3、探索32和34大小的方法。
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探索出了这两个数的比较方法,智慧老人还不服气,不相信你们能这么快探索出来,所以又出了两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说出比较方法。
教师小结:十位相同时我们比个位。三位数大于两位数等。
三、反馈练习。
1考考你。(课件)
在( )里填上“>”、“<”或“=”。
48( )45 62( )75
59( )59 57( )56
80( )90 98( )89
(抽两三道让学生说出比较方法)
2、把下面的数放在正确的位置。
58 98 60 36 79
> > > >
3、完成课本28页看一看,填一填。
4、完成29页1题和2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
能通过吗
教学
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人民币的单位及温度的单位。
2.能对长度单位等作初步估计。
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对长度单位等作估计
达
成
目
标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汇入1、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
2、让学生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3、老师拿出一把米尺,学生量,学生发现认识到量黑板等长的物体的长度时,用长的尺子比较方便。直接说出:我们把这把尺子的长度叫做米尺。
4、让学生小组观察认识认识米尺。观察米尺上有什么?总结:米尺上也有刻度线、米尺上也有数字、每两个数字之间的间隔都是一样的、还是和学生尺子一样把零刻度线作为起点。
揭示:我们把这统一把尺子的长度叫做一米,长度是一米的尺子叫做米尺。
5、教学生认识温度计。
二、一米到底有多长呢?
达
成
目
标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说说两手间相距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说说1米大约有几枝铅笔长、有几本数学书的长。
(3)用米尺比身高,1米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4)用米尺量量课桌长的一边,看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说明:课桌长的一边接近1米。你还能说出大约长1米的物体吗?
学生讨论生活中大约是一米的长度的物体。
三、出示教册图示,提问卡车能不能通过呢?
1、说说3.25米和3.5米有多高呢?
2、指名字举例,让学生感受长度。
3、教师指导完成讨论。
3、拓展、活动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我们除了可以用米尺量,还可用软尺和卷尺等。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利用课余时间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实践一下。
⑥ 还剩下多少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上册
我教学的《还剩下多少》是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一节概念课—认识减法。减法和加法一样,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如剩余、减少、比较等。本节课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运算,但在实际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这些原型,并已经初步感觉到“从一个整体中拿走或去掉一个或多个物体,数量在减少”这一现象,只是仍处在实物感知阶段。本节课开始就是要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减法的意义,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减法计算,并初步探索5以内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次教学,我紧密围绕体会减法意义来展开,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感受---出示两幅情境图,先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图中画的是什么?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先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交流,把这个故事和同桌说一说,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完整,如: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下来了2个苹果,树上还剩3个苹果 ;地上原来有5块奶酪,小老鼠拿走2块,地上还剩3快奶酪。这样交流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叙述的过程中感知减法意义。
2、实物操作---你能把图中的意思用小棒摆出来吗?第一次摆小棒是教师叙述,学生操作,全班同学摆完后,又请一个学生台前展示。有了第一次的基础,第二次摆小棒就放手让学生一边说一边摆。学生兴趣浓厚,乐于动手,又一次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了减法意义。
3、符号表达---在探究“还剩下几块奶酪”的计算方法时我提问:除了用数数的方法,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还剩下3块奶酪吗?学生迫不及待地在练习本上画起来。学生选取的图形 多种多样,在这里展示几种。
在学生对减法意义有了多次体会后,我又鼓励学生尝试用一个算式表示这两个故事情境,学生自然而然的写出了减法算式5-2=3,此时我再介绍减号及算式的读法,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情境图,说一说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以上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轻松自然地理解减法的含义。
⑦ 北大版一年级数学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案及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一共有多少 总第 13 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24~26页“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标:
1. 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 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
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师:恩!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 (将2个圆片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
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
生4: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
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
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生:认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3+2=5
读作:3加2等于5.
课后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从而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快速计算10以内的加法,可是有的学生还没有上过学前班,计算能力会稍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