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组合作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组合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组合作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合作学习的课后 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 反思 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 经验 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营造数学学科创新 教育 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温故导课、激情导课、设疑导课、悬念导课等导课艺术,教学中不断设置教学艺术高潮,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学中经常用到的语言是“你能想出不同的 方法 吗”
“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你能行!”等启发、诱导和鼓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展开思维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学中我们还注重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置悬念,组织各种游戏,孩子们不止想获取结果,而且总想研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提出那么多的为什么。这样的教学,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突出主体,培养创新的意识
1.学习的主动性。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自觉的,具有浓厚的兴趣;是积极的,学习热情高涨。
2.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认识新事物、掌握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学生应是这种认识活动的主体。
3.学生是交往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往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学生应是交往的主体,而对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教师应保证其自主性。
3打造数学魅力课堂
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 高效课堂 的根本
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基本的学习水平标准,以构成学习目标的第一层次,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要求,构成第二层次的目标体系,以满足学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这样就可以面向全体,各有所得,让优生能永不满足地探索研究,让后进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关怀,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补差。
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
练习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每堂数学课教学任务都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来实现。数学练习,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发现规律
发现规律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前提,在数学教学之中,想要实现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的目的,便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彻底摈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在数学的海洋之中遨游,养成自主总结规律的习惯。
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先画几个梯形图片,让学生量出上底、下底和中位线的长度,然后让学生说出上底、下底和中位线的长度具体是多少,之后教师直接说出其计算的面积,这时学生便会感到奇怪,老师怎么可能知道?老师说的答案对吗?学生们七言八语的议论着,这时,学生们为了解疑,会主动去寻找规律与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去实际操作,得出了“梯形的面积是(上底 + 下底)× 高 ÷2 这条规律。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用此条规律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多元评价
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的目的便是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全面化的评价,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之时,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教学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可以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
对此,教学评价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全面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两方面着手:①评价主体多元化,需要从传统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三方面,真正的将学生学习主人的作用发挥出来;②评价内容全面化,不仅要从学生的成绩、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发展进行评价。这样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才可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组合作相关 文章 :
★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
★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数学课堂中怎样提高学生积极性
★ 初中数学教学应该如何拓展
★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拓展
★ 一年级上学期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⑵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合作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二是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借助有利于小组合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
二、把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时机与时间
1、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参与的欲望
合作并非每堂课都适宜,也不一定在整堂课进行,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合作学习之中。
(1)在课的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
例如:学习相遇问题,为了扫清学生学习障碍,在课的开始,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四种不同的动作,通过具体的演示,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开始了对知识的探求。
(2)当思考出现困难,需要群策群力时进行合作学习。
如上《统计》一课时,播放某路口机动车通过时的一段录像,让学生对不同种类车辆通过的情况进行统计。学生独立统计时,尽管很认真地进行观察与记录,但仍无法准确进行统计。这时,有学生提出了小组合作进行统计,这种想法马上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正是这样的一个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欲望,使学生自然地感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3)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合作学习。出现意见不统一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提出:0有没有倒数?部分学生说“0的倒数是0”,部分学生说“0没有倒数”,双方坚持已见、互不相让。我趁机说:“你能说明理由吗?请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有的从分数的意义说明:“0如果有倒数,写成 ,而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有的从倒数的意义说明:“找不到哪个数与相乘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4)解答“开放型”问题时进行合作。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时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2、给足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促进有效合作
合作交流的时间太短,会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设计合作这一环节时,一定要有预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合作技巧。
三、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促进有效交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交流,学生的不同见解才能汇集,才能融合为集体的智慧。那么老师如何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独立思考
我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并有效地引导每个学生进行合作前的独立思考。例如上《圆的周长》一课时,当用课件出示圆形与正方形的一段路程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哪段路程长一些?能算出具体的路程吗?接着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2、学会倾听
我常告诉学生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当与自己意见发生冲突时要善于表达意见,并教给学生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如“我认为××同学回答得很好…”,“我觉得××同学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认为同学的意见是错的,我的看法是…”,“请问××同学…”等。在课堂教学中,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同时倾听与反应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3、学会讨论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我常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例如,我在上《圆的周长》这一节课时,当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桌上的物品,你们能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当时我上的是一节校内公开课,在这个环节中,我发觉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充分进行了讨论,场面热烈而不乱,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基本上都能想到绳测法与滚动法,达到了合作的效果,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4、学会表达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我在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会以自己的示范为主。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如何把一句话说完整;其次,再教他们怎样做到有条理。例如在解决问题部分的教学中,我就比较重视让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我会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
四、建立评价机制,延伸合作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学生间合作的效能,可采用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每接一个新的班级后,我会让学生选出代表自己小组的图标,画在教室墙上学生们自己设计的一块地方。小组间合作得好,便在墙上的“合作愉快”栏目中加上一颗小星星,达到10颗小星星可得到一个奖杯,贴在黑板报的相应栏目中。这样的评价,可以燃起他们“奋发”的欲望,哪怕只是一个拇指的表示,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带来信心、带来动力。这样的评价犹如一个个台阶,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步伐,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稳步发展。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从数学课堂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教师在合作中既要当导演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又要当演员积极参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再谈出自己的想法,使自己成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和榜样,从而懂得了在交往中要相互尊重、沟通包容、知识互补、成果分享等。这样,合作学习的优势就突现出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真正收到了实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走出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误区,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抓住恰当的合作交流的契机,用合适的评价机制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这样就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发挥潜能、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乐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⑶ 如何在数学课上进行“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社会化发展得到了张扬,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然而,现实课堂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形式主意者大有人在,讲究场面热闹,不求实效的大有人在,数学课上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是我们每位教师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要合理安排。
合作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要将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人数一般为4~5人,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学生有更宽广的交往空间。
二、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
学会与人合作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是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教给学生合作技能,调动学生合作意识。
(一)认识合作的重要性。
由于个体的差异,有些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学生不愿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人得到两种思想。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让学生体会到“我离不开与别人合作”,“别人也离不开与我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成功”,通过合作掌握不同的数学解题方法或思路,这样才能做更多的事。
(二) 要学会质疑。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好数学的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使学生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地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
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和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小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数学知识点,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组员间相互补充、支持与配合,在面对面地互动中形成共识,开拓思维,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还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
(四)学会倾听。
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倾听中博采众长,萌发灵感。合作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这是一个做人的美德,同时在倾听的时候,要及时作好记录,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想想他的解题思路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谁的解题方法更好,并注意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善于思考别人的意见,不盲从,善于提高和质疑,学会取得共识和存疑,在大脑里多问几个为什么。
(五)学会讨论问题。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想法,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小组学习中,有些小组表面上很活跃,但实际上讨论质量很差,有人互相抱怨,有人互相指责,有人互相争吵,这时教师要耐心指导应如何解决。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讨论和学习。
(六)学会整合。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组织个体自主的学习为前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一种认知,再到小组学习中得到确认或统一,这需要让学生个体学会如何把自己新学会的知识得到整合,使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顺利地进行交流,当小组学习交流中,又需要合作小组的代表要把本节课大家交流知识的方法进行整合、提炼,从心理上做好与全班同学交流的准备,这个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时,小组其他成员还要倾听,并及时纠正、补充。
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小组合作技能水平低往往导致小组交往水平低,不善于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个人主义泛滥;需要协作时“各自为政”,体现不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启迪…… 小组合作技能包括质疑、交流、倾听、讨论、整合等技能,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时间问题要恰当。
数学教学是一环套一环的,环环相扣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那么我们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首先应想一想,这时的学生,相关知识已经掌握到什么程度,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合理的合作问题,学生有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做铺垫,加之教师适时的煽情的激励语言,学生的合作欲望得到激发,通过合作他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在教《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其中教学平年、闰年,我首先出示了一些年份,让学生观察,在这些年份中,同月与同日相比较,有什么不相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二月有的是二十八天,有的是二十九天,然后再让学生看书弄明白二月是二十八天的是什么年?是二十九天的又是什么年?学生知道了闰年、平年之后,再找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再让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闰年与平年的规律,以及计算方法,这样,问题提的恰当,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四、老师恰当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次数。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不用让学习合作学习,如果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会形式主义。相反很难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还没有结果,这样白白地做无用功,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已经对合作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合作学习是名副其实的,是在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不要把合作学习与学生一起讨论混为一谈。我在教五年级数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时,先让学生各自看录象统计进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结果学生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面对这个困难,我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有学生说多看几次,我说统计录象可以,但是如果我们统计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就不能重复,那还有什么更好地办法呢?这时许多学生说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小组内一个人数男生,一个人数女生,一个人记录,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结果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合作小组的统计结果几乎没有什么误差了。这节课,我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小组统计,而是让学生在发生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配合默契,产生了很好地合作效果。
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调控好生生关系。
每节数学课,老师要深入到一个学习小组中去,作为小组中的一个成员参与其中。课堂上定会遇到生生之间不是合作学习的现象,如组员之间为一个问题各抒己见,意见不能统一;有的格格不入;静静地坐在那当旁听者,有的一个人的发言代替整个小组等,遇到这种情况老师要进行指导,这样长期坚持深入到小组中指导、点拨,架设铺路,促进合作的有效进行,当学生取得合作成绩时,教师与学生“同喜同乐”。老师作为一个友好的合作伙伴,同学生一起去交流研讨,用情感去影响情感,用态度去塑造态度,用技能去培养技能,用合作去培养合作。
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数学课上,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不要受我们自己预设的时间影响,以教师为中心,有的小组合作学习三五分钟还没有成功就草草收场。那么,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按照教师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试想一下,长此以往,不是培养了学生一种半途而废的不良学习习惯吗?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不仅仅是几个人表述一下就行了,还要通过猜想、验证等途径来解决。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让学生互相帮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表象。这些,不是几分钟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去合作,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哪怕是这节课内容没上完,也不要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缩短。
七、小组合作学习过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面对成功或失败,学生最需要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是否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一个现代教师的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其实在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合作失败,这时教师适时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成功后的信心。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不妨多说些“你太有才了!”“你太有智慧了”“相当好!”“你真行,相信你会更好!”
小组合作意识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作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已任的现代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更应该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迁移,使他们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享成功的快乐。切实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生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原动力,这不正是人们开展合作学习所追求的吗?
⑷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合作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因此,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小学一年级,我采用的是二人小组(即同桌)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我会经常设置同桌合作或交流的教学环节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知道合作的意义,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完整、清楚),在同桌交流时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能力(做到谦虚、尊敬别人),在遇到和自己有不同的想法时敢于大胆质疑。例如,在北师版的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需要孩子观图获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和解答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在引导观图时,我会让孩子们“同桌小声的说一说,你知道那些数学信息”,“如果你的同桌没说完整,请你帮他补充出来”这样极大的激励孩子们完整的观图和完整清楚的语言表达,同时也提醒同桌的孩子认真倾听的重要性。在解决问题时,我也会让孩子们“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解决的”“或者你打算怎么解决”“你有和他不一的解决方法吗?”这样极大的激发孩子积极的探索与思考,并获得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喜悦。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帮助了学习较困难的孩子。在动手量一量等活动教学时,更是培养孩子体会合作的必要性的重要环节。如,在教学认识厘米、米、分米时,需要孩子们动手量一量桌子、黑板、操场等较长的物体时,由于孩子独立完成较难,因此设置同桌合作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同时也让孩子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小组的搭配与分工。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培养学生四人小组交流与合作。在为学生安排座位时我会有意识的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综合素质的优、良、中、差进行搭配,孩子们自由轮换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安排小组成员全部参与)、纪律委员(负责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维持纪律、控制说话的声音)、记录员(负责记录主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汇报小组的意见),这样的搭配与分工不仅让每位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而且培养了他们担任不同职务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节日广场》时,我先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自主观图,自主获取数学信息,接着在老师的要求下,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数学问题最多”,小组成员立刻分工合作,显得非常有序,再请个别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评价。这节课后我觉得特别轻松。小组合作不仅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体现了合作精神,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在实施小组合作之前必须给予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在个人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只有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想法才能在小组中达到更好的有效的交流。
四、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明确,必须适合每位学生的参与,使学生能围绕实质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一课时,我要求每个学生都画出任意三种不同的三角形,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度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完成统计表”,“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按照要求,通过实际动手测量和计算,发现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度。只要教师的要求明确,学生才能有目的的进行小组合作。
五、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教师以便随时了解讨论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当学生对一些问题迟迟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马上调整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在各小组汇报发言时,老师应及时评价各小组的意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勇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特的意见,并互相尊重,使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六、在课堂教学培养小组合作时,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如,我在教学“租船”时,我联系生活情景,轻松的引出去公园玩划船的时租船的数学问题,“一、二大组共有21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限载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这个问题一出,马上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巡视着孩子们的解决方案,他们都列出了算式“21÷4=5(条)……1(人),但是在作答的时候,有人答的是“至少要租5条船”,也有人答的是“至少要租6条船”等他们都有了各自的答案时,我在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我参与到个别小组倾听了他们的讨论,小组各成员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学习,最后得出“至少需要6条船”。当我追问“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是5条船呢?”这时连开始做错的孩子都很肯定而急切的说“因为那5条船坐满了,还剩下1人,他也要乘船,所以必需再租1条船才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学习和讨论,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他们大胆的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加深知识的理解,更加牢固的掌握了知识,我则轻轻松松的愉快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生生间的互动,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一个学生进一步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兴趣的养成,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探究中健全的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