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阅读数学教材可以在书上圈点勾画出重要的公理概念么
可以勾画,但关键是应用,你公式能倒着写但不能活学活用那就跟不会一样。所以建议多用题目来帮助自己吃透概念和公式。
‘贰’ 怎样读数学课本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增强再现思维,在实践中可采用读、划、查、思、比、练的六步阅读法,从粗览到精读,做到由泛到精,再由精到博,以达到消化吸收的目的。
第一步:读
就是看书,看课文,精读细看反复识记,深入理解。
第二步:划
就是使用各种符号,作出标记,帮助分析总结,如勾画出定义、定理,重点、难点,画草图,作眉批,提问题……可以用横线、波浪线、问号、惊叹号、箭头等不同符号,要注意符号使用得前后一致。
第三步:查
对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必须了解的数据,可以通过查阅其它材料搞清楚,或利用工具书验证,力争经过自查不留问题或少留问题。
第四步:思
就是思考,对所读材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引入方法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证题的方法到证题的依据等,要对照书上或教师编拟的思考题逐一思索回答,在理解中进一步掌握。
第五步:比
比的意义,一方面是对照阅读,进行纵向比较及横向比较,把该知识与有关知识的相同点、类似和差别找出,并纳入相应的知识链中;另一方面是与同一类别同一内容的书的讲述方法对比,在比较中熟悉它的特点,加强结构的记忆。
第六步:练
动手写一写,做一做,概念是否清晰准确,方法是否掌握,技能是否具备,都要通过练习来进行自我检测,这是检验阅读效果,训练再现思维的好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将会激发阅读的专注性和深刻性,为进一步提高再现能力创造条件,增强自觉性。
‘叁’ 如何自学大学数学教材
买同济版高等数学课本及上下册同步辅导,买线代同济五版级辅导,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本及同步辅导。不懂得来问我,这是基础课,学了再说
‘肆’ 怎样读懂小学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学习数学方法。读教材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我认为要读懂教材必须做到:(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我认为要读懂教材就要学会“煮书”。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自己几个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的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正如张丹老师说的那样: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
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读懂教材:
1、要读懂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度”,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是知道、理解还是掌握,这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培养等。
(1)必须读懂《课标》对年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它的年段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数学思考方面,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解决问题方面,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年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情感与态度方面,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把握,相信自己在信息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2)要读懂本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还是以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为例,它的目标要求是: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要读懂本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只要我们读懂了上面这些目标对所教学内容的要求,就能恰当地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也不会拔高或降低课堂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
2、要读懂作者的编排意图。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实验教材的总体编写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和生活性,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活拨的、主动求知的信息资源材料和环境。因此,我们必须读懂下面这些内容:
(1)要读懂“主题图”。
人教实验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觉得要读懂主题图,首先必须读懂它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主题图,它的呈现形式是一幅校园场景图,它是以校园场景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其次,这个主题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比如上例中“四边形”的主题图中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等。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第三,要读懂“主题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2)要读懂“例题”。不管是传统的旧教材还是课改实验教材,例题都是教科书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例。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读懂例题呢,我觉得:首先应该读懂例题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它这样呈现的作用是什么。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加法”例1,它的呈现方式(略)。我觉得例题以这种方式呈现,一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因为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同的是过去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限于100以内,只有一次进位,而例1有两次进位和超过了100,其竖式比较简单并将进的“1”用红色表示。其次要读懂情境图。实验教材的例题中多数都安排了情境图,作者想通过情境图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知操作,同时培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富饶,地大物博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加法的验算”例1下面的情境图,它是一组同学们在合作学习加法验算方法的讨论,通过讨论把加法验算的方法全部呈现出来,目的就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验算方法对加法进行验算,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学验算。第三、要读懂例题中的对话。(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了体现人文性、趣味性使教材内容更加活跃,把一些难点、重点、计算法则、概念等用对话的形式在例题中呈现出来,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读懂这些对话的意思。第四、要读懂例题间的关系。(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例题的编排上也是有区别的。例题与例题的呈现形式是不同的,对学生训练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伍’ 如何研究小学数学教材
课标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有利的丰富资 源,尊重教材、依据教材是广大教师的共同想法和做法,但是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所以,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但在教材研究的方法上,有的从教材的明线—— 知识结构研究; 有的从教材的暗线——数学思想、 方法研究; 有的从教材编排体系研究等。 作为教师,要想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就要从教材的内容、教材的编排等方面重点研究。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 18 页例 2、 3 的课例为例浅谈在工作实践中关于研究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 明确知识内容的前后联系
数学知识内容具有知识的逻辑性、符号的抽象性、紧密的联系性等特点。教材在编排上,每个知识领域的编排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并且依据前有铺垫、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体系呈现知识内容。《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如:例 2、例 3 所讲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法、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一年级上、下册已经学过)的基础上编排的,它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 法和减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为以后高一年级的多位数计算(如三年级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 0、末尾有 0 的连续退位等)以及简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本册编排,它也是在学生已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的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以后 才编排例 2、例 3 的。由于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研究教材不能只关注一节课的内容,应了解整个小学阶段对相关内容的呈现序列,才能达到有的放矢。
二、 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的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 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以数学主题活动为主线,将结构性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加以整合, 把“课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机的组成一个主题,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力求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数学问题为切入口,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在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 1.注意教材编排的层次。例 2 的教学。首先要关注情境图,研究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因为课标教材每节课 的起始以主题图的形式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引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体验“做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所以要研究情境图所包含的所有信息(有直接信息,也有间接信息,还有隐蔽信息) ,并研究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奠定基础。接着是配合小棒图完整而有序地安排了 56—18 的笔算过程,摆小棒是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最后完整地写出了 56—18 的竖式写法,并要求学生说一说: 从十位减起方便吗?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掌握笔算的方法。
2.理解教材中的提示语。课标教材在编排中有许多提示语需要研究。在例 2 的教学中, “个位上 6 减 8 不够减,怎么办?”是利用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学习“怎样减”的愿望,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望。 “从十位减起方便吗?”又从反面进一步强化竖式减法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只有这样理解教材中的提示语,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 “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三、 重视教法、学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不能分离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教师与学生一种“沟 通”与“合作”的和谐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就需要重视教法、学法的指导。
1.教法要抓住知识形成过程的“四大点” (1)衔接点。由于新知识往往是由旧知识延伸和发展而来的,所以例 3 的教学是在例 2 教学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已经理解了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 后再减(个位不是0) ,而例 3 也是个位不够减,且个位是 0,这就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2)转折点。它往往是教学的难点,转折得好,有利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提升。例 3 的教学中“从十位退 1 后,个位要算( )减( ) ”是知识形成的一个转折点。(3)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积极的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体验。例 2 教学的重难点 就是“个位上 6 减 8 不够减,怎么办?”例 3 的教学重难点应是“从十位退 1 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4)整合点。它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程度,是沟通相关数学知识的普遍原理、规律、结论等。在例 1、例 2、例 3 三个例题讲解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两位数笔算减法法则的总结,不是明确地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叙计算法则,而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算式,整 合总结笔算减法应注意的问题,其目的是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的经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2.学法要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善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就意味着知识在教材中存在方式的转 变。因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才能真正进入千万个课堂,影响千万个学生。例 2,教材中“个位上 6 减 8 不够减,怎么办?”这表明学生要在自主探索的基 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发现向十位退“1”的方法。在动手操作摆小棒 时,重点突出一捆变成 10 根和 6 根合在一起是 16 根,再算 16 根减 8 根的操作过程,使 学生在摆小棒的操作中明确怎样退位。教材中“竖式可以这样写”是要求教师传授、讲解,学生模仿、理解、记忆,例 3,教材中“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这表明教材同样淡化减 法法则的文字表述和记忆,而注重学生对两位数笔算减法计算过程的经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要求依据算式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讨论、合作交流时重 点突出两个问题: (1)从十位退 1 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2)个位上向十位退 1 后,十 位再算几减几?,这就是在知识的重难点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内 化。教材这样编排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 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四、注意迈好“四大步”
第一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为预设有效的方案研究的另一方面,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是预设有效方案的核心工作之一。所以了解学生是研究教材的前提。
第二步、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研究教材是关键。
第三步、精读教参。教材说明常读,学习目标熟读,教材说明与教材理解对照读,教学建议琢磨读,参考资料结合读。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精读教参并进行反思,以提升自己研究教材的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第四步、借鉴资料。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读理论书,阅报刊等,并随时做笔记、写体会,借它山之石,攻其之玉。在了解学生、研究教材、精读教参的基础上,借鉴资料的精髓,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总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决定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学活 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因此,研究教材和理解教材,是组织好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陆’ 如何钻研小学数学的教材
我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已三个多年头了,蓦然回首,这几年的教学真是喜忧参半、成败交错。事到如今,是该盘点一下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的时候了,也许它还可以成为后来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己小学阶段后期教学的正确的教学思路形成的“催化剂”吧!
经过新教材的教学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因为新教材留给教师的教学空间实在太大。如果不认真研读教参、教材,不清楚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后继学习中的重要性,不明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相互作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步子则将或深或浅,会给自己的教学留下很多后遗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能力。应该说,没有哪个专家或老师可以说他的思想、教法就绝对的正确、绝对的好,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们的共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是不可否认的,就如农村的学生连数学书上的卡通动物都不认识,这就是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学习课标、把握小学阶段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等领域应达到哪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内容、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自进入新教材教学以来,我始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地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方向转变,同时,我也曾彷徨与忧虑,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彰显出可喜的面貌。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因为我为他们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是有用的、探索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加之我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但具有很强的可练性),学生自然也就学得轻松而乐学。2、绝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逐渐形成。教学中的新知学习我都习惯让学生“先尝试、再引导其释疑解惑”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3、所有学生都养成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口头表达能力良性发展。我的口头禅“这个问题有难度,不妨与同伴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使普遍学生有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都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或是课外与人交流。4、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开阔。由于新教材教学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明显活跃与开阔。5、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逐渐形成。教学中每每让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就让其举例应用,或是常以“看到这个数、算式、信息、公式、图形等,你能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哪些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对呈现的知识进行再思考,进而形成对相关知识进行串联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我逐渐地成长起来,我教学的学生也展现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1、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教学中总以“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的时间多了,动笔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为借口为学生在计算上出现的问题而开脱,却没有鼓励学生课外进行练习(又忧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其实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着眼培养学生每天必练几道计算题的习惯也不是难事(切莫受诸如“一年级的学生不准布置家作”的规定的影响)。我可以大胆地说,我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没有一个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但为什么部分学生会存在速度慢、正确率不高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惰性强(每每遇到按老师的规定自己设置题目[如10道口算题、5道三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题……]练习,他们总会出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习惯差(马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严,每每遇到学生计算错误,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改正也就罢了,致使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形成错了就改、再错再改、马马乎乎没关系的错误意识和习惯,所以我想在鼓励教育的同时如果能对犯错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即便采取适当的惩罚,学生犯错的频率就会低多了。2、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几年的教学中,大部分“解决问题”的内容都被购物、租车租船充斥着,以老师们的话说“二年级就开始租车租船,租到四年级差生才有点儿眉目,可解决其他综合性稍强的问题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传统教材中到三年级才进入两步应用题的思维训练,可是新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就涉及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必须掌握“假设”、“尝试”、“整体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凑和”等思考才能解决,差生在这种问题的学习中根本就是坐飞机,就连稍好一点的学生都不能从中形成有条理的表达其思考的能力,用孩子们的话说“我是‘凑’的”,可这样的题目一道例题或是一个练习题就足以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而对差生来说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轮我再教学二年级,我一定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与生活接近的数量关系比较明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要求什么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和综合法(知道什么信息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可以求什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向学生渗透“摘录”、“画图”、“列表”、“模拟”、“简化”、“尝试”、“找规律”等策略;其次,一定要在二年级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教学上花大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
性地解决乘、除法问题而不是瞎猜乱碰,为中高段的综合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是否可以降低学生在“解决问题”领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实验。
我想,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拥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调试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真正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柒’ 数学老师如何读懂教材
。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美其名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出现了一些偏离教材本意的,人为、随意、不恰当的改动教材的现象,把教材中很好的内容处理得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内容架构,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其后果是新课改的理念得不到实施,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不到突破,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读懂教材要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读懂教材的内容结构、读懂教材的目标要求、读懂教材的习题、读懂教材的“留白”入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读懂教材的情境图。 情境图作为新增加的一个内容,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及呈现形式上改变过去的做法,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教材多采取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伴有简短文字等形式出现,丰富多彩的图形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学习素材,深受学生们喜爱。呈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四结合,即图片与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要读懂情境图,首先必须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其次,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第三,要读懂“情境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材作为学生成长载体的功能。 如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看一看(一)” 教材是选用讲台作情景,采用连线的方式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我想意图有三:一是学生对讲台极为熟悉且大小适合观察;二是讲台上放置的粉笔盒对观察结果起参照辨析作用;三是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其看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而教材下面的观察长方体最多看到几个面,才使学生认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为三视图的学习打下基础。有的老师没有理解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教学中把讲台换成长方体,把不同方位观察和面的学习并合在一起,这样处理看起来与原教材没有多大出入,却使情景的典型性、结构性丧失,学习起点被抬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再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数一数”时,教材选用“数熊猫”情境的目的是:重点学习用“几个几”方法的数,即掌握横着数和竖着数的策略;当数量多时感受用加法算式计算的麻烦;产生学习乘法的需求。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沉浸在数的方法的多样中,没有及时地抽取出横着数、竖着数这一数的策略,也没有有意识的用“几个几”表达数的结果,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也很少,以至学生数了一节课,也不知道干吗用。正是由于对情境图理解的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到位,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使很多投身课改的老师由以前的以本为本到现在的冷落课本。在公开课上,很少有老师再用教材上的情境,大家都在忙着创设新的情境。试想一下:是不是你换的情境比教材的情境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教材的情境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的专家编写出来的,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其中饱含不少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挖掘的的理论精髓。所以,换情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教材的情境图,探寻情境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实现的教学本质。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发现教材的情境确实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再去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二、读懂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教材有许多关键的点,能向四面八方散发出无数条线,其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这些点,而且能读出由此引出的线,真正弄清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发掘每一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充满想象与创造,让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 教材的编排大都是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的,即各册教材各单元教材之间有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承接关系(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课前要充分地研读教材,梳理教材内容,理清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既要着眼于本课时的教学,更要放眼于整个单元,甚至整册书,树立“大单元”的思想。从内容的编排看,一是全新知识,二是后继性知识。因此了解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很重要,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首先要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有没有联系。也就是说,是不是全新知识或后继性知识,如果是全新知识,作为老师就要想一下这些知识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有没有联系,它是怎样联系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多少,是怎样了解的。如果是后继性知识,我们就要了解它是在前面学习了哪些内容的前提下再学习的,它新在什么地方,新的知识点我们怎样引导。如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百分数是一种新的数吗?它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教师都要重点引导。其次要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后面要学的知识内容有什么联系。前面讲了数学教材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因此很多内容首先在低年级出现让学生感知,然后在中高年级再具体的学。如三年级的“比赛场次”和六年级的“比赛场次”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不同,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什么不同?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根据学生特点,三年级的“比赛场次”通过用列举、图表、连线等直观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建立几何模型,而六年级重在归纳、抽象出代数模型,我们只有了解了它们的联系,教学是才不会任意降低或拔高教学目标。 由此看来,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瞻前顾后”,“瞻前”是指处理某一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的教材,还要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的知识,还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例如五年级的老师起码要了解本班学生在三四年级已获得哪些知识点,了解以后六年级还要学到哪些知识点。尤其是在教材不断变化的今天,教师更应该通读学生使用过的教材,分析实验教材和老教材在编排上有何不同,教材为什么要改动,学生理解的难易度等,这样才能把握好处理教材的“度”,才能科学地把文本处理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细节及其整体。三、读懂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度”,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是知道、理解还是掌握,这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某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培养等。 1、读懂《课标》对每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它的学段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数学思考方面,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解决问题方面,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情感与态度方面,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2、读懂本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仍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为例,它对本册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是: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读懂本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分糖果”,这一单元是“分一分与除法”,在认识除法意义前安排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糖果”是这个单元的第三课时。教材安排这个内容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中的“分20块糖果”和“分50根小棒”这两个活动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数量上由少到多,更是层层递进,在分法上有所借鉴,有所简化,这样分法会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优化策略。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的基础上,下节课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4、读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有几个知识点,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例如,一年级教学5的认识,由于学生入学前一般都能按实物点数,就不宜在主题画上用过多的时间练习数数,而应把5的组成和写数字5作为教学的重点。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其实也就是难点。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教学用两位数除,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用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至于多位数的可依此类推。又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四、读懂教材中的习题。 新教材的习题改变了以往教材的以题论题的弊端,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融入了具体的生活情景,极具时代气息,把方法的探究与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从练习内容安排的形式看:有试一试、做一做、练习、带问号的拓展性题目、实践活动题目。 试一试和做一做属于基本练习,它是连接例题与练习题之间的桥梁,它与练习题既适当分工,又互相联系与配合。试一试中的题目多为新课例题的再现题,因此课前应让学生带着明确具体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独立地运用旧知去感知新知,探索新知,尝试完成试一试。做一做提供了及时反馈的材料,学生做完做一做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查自改后互查互改,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搜集反馈信息,并及时矫正。对于问号的思考题目,教师要认清教材安排问号题的作用,采用分层次教学,分解成多个难度层次,或先作一些铺垫引导解题方法,再结合单元知识的运用逐步提高难度进行教学,这样满足班级学生不同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入思考,达到变问号题为巩固练习题的教学效果。新教材中还有实践活动题,例如让学生用七巧板自己搭各种形状的图形,利用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对称设计各种各样的图形……例如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是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很好的题材,教师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有的习题需要学生到校外进行调查与实践,需要学生与家长合作学习,本是好的学以致用的好机会,教师却轻易放过,极大地弱化了习题的功能。五、读懂教材的“留白”。 新教材在许多知识点的教学时,一改以往教材知识讲得过满、法则写得过全、探究空间过小等编写策略,在教材的关键处,都设计了呼之欲出却欲言又止、仅用一句话提醒暗示的“空白”。如智慧老人带有启发性语言的话语,“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小精灵吐出了一个泡泡,“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教材中的省略号等等。教材中的留白,使教材不再是封闭的结构,它虽然有明确的导向,但没有唯一的答案,它使师生在互动中去探寻各种可能的意义和答案,也为教师和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新教材中的 “留白”, 以教材中的“实体”部分为基础,极具教学活力和教育价值,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类型涉及到计算法则、图形特点、规律探索、发散思维的引导等方面。对教材出现的“留白”,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具体理解程度决定教学补空的内容及形式,一些简单地、浅显易懂的知识,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教材留出的“留白”,完全放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口诀补充完整;对于图形特点的发现,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的机会,在小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如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就可以采用这种“补白”方式;对于新教材中的“探索规律”这些内容比较复杂的探索性知识点的“补白”,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完成确定性的结论“补白”。教师要经常思考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在可能生成的教学资源中,学生可能会补出什么样的白,学生补出的白,我们为师者该如何更好利用与处理呢?读懂教材中的“留白”,使用教材时才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多让学生探索、自己总结,在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的背景下形成规范统一的认识,确定为最后补空的结论,而并非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留白” 给数学课本增加了“营养”,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使个性化的学习得到了展现。 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孙晓天教授曾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当你看不懂教材或认为教材不当时,请先不要改,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为什么选用这个素材?为什么这样呈现?为什么这样探究等等,弄明白了再考虑改的问题”。 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制的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教师去进一步开发、完善和创造的教材。课一节一节上,书一本一本读,知识一点点积累,道理一点点明白,要想达到“用教材”的理想境界,首先从“读懂教材”开始吧!
‘捌’ 浅析怎样研究初中数学教材
内容摘要:教材,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主要依据。要想搞好教学,首先必须吃透教材、钻研教材,而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本文高屋建瓴的从熟悉大纲,掌握教学目标;通览教材,明确章节地位;抓住重点,确定教学中心;寻找难点,制定突破措施;综合分析,选择教学方法;精心琢磨,恰取练习作业等六方面阐述了应怎样研究初中数学教材,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说明了研究好教材的必要性。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笔者认为这里的“一滴水”是指学生接受的知识及做人的道理,而“一桶水”不光指教师的学历和水平,更主要指教师要有居高临下的教学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讲透教材思想原理的能力、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能力、无意之中吸引学生偏爱所教学科的能力。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来说,要具有以上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说,钻研教材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它联系着方方面面。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数学教材呢?现在,笔者就初中数学教材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一下。 1、熟悉大纲,掌握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备教材的指导性文件。钻研教材,教师首先要学习初中数学大纲,熟悉大纲对所研究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弄清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从而在备教材时,才能在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而避免盲目地提高教学目标,增加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或随意降低教学要求。 例如,关于初中数学中基本概念的教学,大纲只要求学生初步熟悉几何语言,会把学过的几何概念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会根据学过的几何语句画出图形。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就不应要求学生会写画法,以增加入门的教学难度。这里只有很好的把握教学大纲,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2、通览教材,明确章节地位。 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之一。教师应花大力气去通览全册教材,从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其内容安排及习题的配备的目的,明确各章节在整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入钻研教材还可以知道基础知识以及前后左右的联系;掌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分清教材的重点章节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及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初二几何第三章《三角形》教学中,通过阅读教材可知“三角形”是最基本的直线形,它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而三角形知识又有广泛的应用;且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方面又十分重要;所以,“三角形”这一章担负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任务。因此,“三角形”是整个平面几何教学的重点内容。且我们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全等三角形”这一部分教学上,务必使学生会用“一次全等”、“二次全等”及“添设辅助线”的方法证明问题。而这些又必须通过通览教材而获知。 3、抓住重点,确定教学中心。 对于某具体章节教材的分析,我们应结合大纲要求,认真分析,深入钻研,抓住知识重点,从而确定本章节的教学中心。在确定重点时也应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分析。 例如,平面几何“相似形”一章中,相似三角形是重点,在相似三角形中又以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三个判定定理为重点。在三个判定定理中又以第一个定理为重点。为此,教学中,应围绕定理1的证明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工作。课堂上根据证明的需要,可以制作教具、学具,让学生讨论如何移动三角形,从而可以满足所给的条件和结论引出辅助线,使定理1得以证明。 4、寻找难点,制定突破措施。难点一般是指在学生的理解上、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部分,是学习中的“拦路虎”。因此,在钻研教材时,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分析教材,找出教学难点,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突破难点的措施。解决难点的总原则应遵循认识的规律,要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难点更容易突破,并针对难点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加以解决。例如,在圆的切线的作法这一节的教学中,经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怎样确定切点是本节难点。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草图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突破难点。 ①经过点P的直线有无数条,任意作一条肯定不行。②假设PA是要作的切线,那么OA与PA有什么关系?③问题转化为在圆上确定一点A,使OA⊥PA,怎样才能确定A的位置呢?④在构成的ΔOAP中,OP是已知的,要使∠OAP=Rt∠,怎么办?和这一问题有关的定理和推论是什么? 5、综合分析,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课前备好了教材,教学方法的选取如果不恰当,也是难以教会学生的。所以,慎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材中某章节的教学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往往需要对教材的特点,知识难易程度、课堂结构、学生知识面和实际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不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都要从实际效果出发。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教学中,由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况,那么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等,我们可用类比方法从全等三角形引出。效果较好。6、精心琢磨,恰取练习作业。数学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知识发生和应用这两个过程,前者指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后者指课堂上应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教师在新授知识结束后,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基础训练和课下作业。因此,在练习题、作业题的选择上要精心琢磨。它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这节课,可以选择以下习题,效果颇佳。①已知,二次函数图像过A(-1,6)、B(1,2)、c(2,3)三点,求二次函数解析式。②已知aX2 bX c=0两根为2和3,函数y=aX2 bX c的图像交y轴与点(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③二次函数图像顶点(2,3),且通过(3,1),求它的解析式。显然,这三题代表着二次函数的三种基本类型,即y=aX2 bX c,y=a(X-h)2 k,y=a(X-X1)(X-X2)。由此派生、延展,学生就能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和待定系数法的基本思想。通过以上几点的浅析,使我们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钻研教材是重要一环。笔者认为钻研教材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吸收,才能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