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学中的思政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从我们开始接触教育就一直被列为必修课程。但是苦于应试教育制度,除了数学的枯燥难懂,我们好像再没发现数学中的什么。几百年前,哲学家培根就说过:“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数学对我们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其实跳出应试制度来看,数学中不失蕴含着政治元素。
首先,从思维方法和思维逻辑来说,数学给予我们的这些思维习惯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而且是让我们收益终生的。在提出问题方面,数学中独特的问题情境最先促进了我们思维的发展;在论证问题方面,数学中的分析论证、构造论证、综合论证等无疑构成了我们的思维大厦;在解决问题方面,数学中的检验、反思让我们的思维更加严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就会用到一定的数学思维,这就说明数学已经渗入了我们的生活。
如果以上讨论的是数学中的思维,那么接下来讨论的就是数学中的思想。
在数学的一些情境中,时长会涉及到“无穷”这个字眼。诸如“无穷大”“无穷小”此类。打个比方来说,随便给出一个区间[0,1],这个区间相对于某些数集R、Q、N,它是显得很微不足道。但是对其自身来说,它可以无限拉长,也可以包含无数个元素。苏轼曾于《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此来感慨人生的短暂与人的渺小。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人生也可以无限的放大与延长。我们经常因为人生短暂而伤感,那是因为我们拿我们这个“小区间”和宇宙这个“大区间”进行了比较。如果只是看我们自身,每个人于自己来说都是全部,我们所拥有的“无限”就是时间财富和精神财富。
2. 圆的周长一课如何渗透思政
圆的周长一课渗透思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外,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圆的周长=圆周率×2×半径c=2πr。
1、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这个定点叫做圆的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2、连接圆心和圆周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连线叫做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
3、通过圆心并且两个端点都在圆周上的线段叫做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圆周率
后来的数学家们就想办法算出这个π的具体值,数学家刘徽用的是“割圆术”的方法,也就是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求得圆接近192边形,求得圆周率大约是3.14。
割圆术的大致方法在中学的数学教材上就有。然而必须看到,它很大程度上只是计算圆周率的方法,而圆周长是C = π * d似乎已经是事实了,这一方法仅仅是定出π的值来。
3.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一)通过德育渗透培养爱国情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教材更日新月异,数学课本中的插图反映着中国社会五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如人造地球卫星、高铁、大型风力发电站及一些古代发明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这些插图进行观察并予以讲解。例如,教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中“动手做”这一课程时,我以七巧板为例向学生讲解:七巧板是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一种有趣的玩具,利用七巧板可以有多种不同组合,外国人对中国这项有趣的发明十分感兴趣,并取名“东方魔板”,如此神奇的发明,大家想要了解吗?通过介绍七巧板的历史渊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精神,而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动手操作,培养互助协作精神。
在现在社会中,由于家庭结构较单一,很多学生在与人互助协作上表现出不足,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利用数学课堂进行引导,使学生懂得与人分享,学会与人分享。例如教学低年级学生进行加减算数时,对学生进行引导。“10”以内的加减,小学生可以用手指计算出,“10”以上的就要用到教具。课堂上,教师发给每个小朋友数量不等的教具,要求同桌两人一起完成“10”以上的加减法。强调如果两人的教具放在一起数量依旧不够,可以问周围教具多余的学生那里借。并要求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能率先完成加减法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他们在学习加减法的同时,懂得与人沟通协作、互帮互助。
(三)深挖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数学教材中的德育题材通常不明显。要求教师必须懂得深挖教材、钻研教材,发掘隐藏其中的德育内容,结合合适的举例将德育知识贯穿整个教学。
例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中的“平均数”一课时,向学生提问:“如果有9个苹果,要你和爸爸妈妈分着吃,你要怎么分?为什么?”
学生:爸爸妈妈和我每人3个,大家一样多,谁也不吃亏。
教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学生:给爸爸妈妈各4个,我留2个。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我想到爸爸妈妈平时很辛苦,我爱爸爸妈妈,所以多给他们。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平均分”概念的同时,引导他们懂得孝顺父母。
4. 小学数学思政点有哪些
研究教材,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是按数学内容的逻辑体系与认识理论的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办法来安排的。受篇幅的限制,教材内容较多显示的是数学结论,对数学结论里面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并没有在教材里明显地体现。然而数学是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没有不包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也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隐含在教材里的数学思想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展示数学思维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应用和发展的过程;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应用的条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
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时,应引导学生已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遇到多边形的内角和考虑把多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把多边形通过辅助线分割成多个三角形,从而把多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当然在这里辅助线的添加方法是多种的,但是学生只要掌握了多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思想后,添加辅助线以及推导证明多边形的内角和就很容易了。
把握重难点,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往往就是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或揭示数学思想方法之处。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往往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更新交替、综合运用、跳跃性较大有关。因此,教师要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更要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组织教学。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如果仅仅就例题的解法传授给学生,那么经常会出现学生课上能听懂,下课不会做的现象,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他们得到的仅仅是模仿的范本,一旦离开范本,解题就不知所措了,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挖掘解题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学生得到将远远大于解题本身。
5. 数学课程思政报道标题怎么写
一、教学目标
(一)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高等数学A-1》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提炼高等数学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价值范式,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热情。
2.结合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贯彻数学精神,感受数学魅力,培养数学素养,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新时代学生“工匠精神”,借助高等数学课程具有“科学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引导学生坚守科学理念,强化数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由极限的重要性,引出极限发展历程中众多数学家们的勤奋严谨,孜孜以求,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继承与发扬(思政)。启发学生激活旧知,探究发现问题——如何求解未定式极限?引入新知——“洛必达法则”求解未定式极限,从而使计算极限的方法更加完善(教学内容)。
2.通过对“洛必达法则”梯次渐进的教学设计——“内容初识→经典解析→反思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扬“极限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要精益求精,科学严谨(思政)。
3.通过对极限算法的回顾与展望(教学),帮助学生意识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体验极限中所蕴含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思政)。
二、课程思政案例内容
(一)案例的引出(10分钟)
课堂活动:
请各位同学将以往求极限的方法写下来。
由问题引出极限发展简史(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以及未定式极限需求新的极限求解方案——洛必达法则。
(二)案例内容(35分钟)
1.案例形式:《极限发展简史》PPT+讲授
2.案例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的《墨经》中载有“穷,或有前,不容尺也”;《庄子·天下篇》中载有“一日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九章算术注》中载有刘徽开创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些都是中国的朴素的、直观的极限思想。而且刘徽对圆面积公式的证明,被公认为世界数学史上首次将极限思想和无穷小分割方法引入到数学证明中。古代数学因为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和西方数学风格迥异,之后在此基础上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发展根基,继而为现代数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3.案例思政目标:爱国情怀,科学素养,民族自豪感
“极限”的教学单元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数学成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部分思政教学用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了解祖先智慧,传承祖先文化和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进而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学习。
三、分析讲解
(一)重点分析:案例与本讲内容的关联度
本讲课的内容是“洛必达法则”,知识性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利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的方法,进而使得求函数极限方法更加完善。课程思政与本讲课的契合点一在于通过极限发展史引入本讲课主题,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课程思政与本讲课的契合点二在于对本讲课的知识点总结结合当下疫情中体现出的博爱和奉献精神,通过对极限算法的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意识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点滴积累,积少成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抗疫精神和情怀。
(二)如何达成课程思政预期目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案例导入讲授法与问题驱动法:通过数学史文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理性精神、创新精神和数学家的集体人格。理性精神是数学的主要特征,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通过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推理、逻辑与直觉等理性思维得到的,它既遵循形式逻辑,同时又离不开辩证逻辑与辩证思维。这种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典型代表,对大学生传达理性精神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必经之路。
2.归纳讲授法:通过最后的知识总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境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树立较为正确的三观,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成爱,担负起建设祖国各项事业的责任,只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长存不息。
四、教学设计
6. 数学课思政目标怎么写
教学目标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紧密相关的。数学的特点不仅在于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明确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它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管理、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所谓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画,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