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1、用“求异”的思维去看待和思考事物
也就是,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多去有意识的关注客观事物的不同性与特殊性。不拘泥于常规,不轻信权威,以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2、有意识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
如果把传统观念、常规经验、权威言论当作金科玉律,常常会阻碍我们创新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面对新的问题或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习惯于沿着前辈或自己长久形成的、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应从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用发散性的思维看待和分析问题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其过程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
发散性思维能够产生众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及建议,能提出一些独出心裁、出乎意料的见解,使一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4、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联想
联想是在创新思考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比较容易见到成效。我们常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联想中的“经验联想”。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是人们能够采用联想的客观基础,因此联想的最主要方法是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主动的、积极地、有意识的去思考他们之间联系。
5、学会整合,宏观的去看待
我们很多人擅长的是“就事论事”,或者说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思维往往会被局限在某个片区内。整合就是把对事物各个侧面、部分和属性的认识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Ⅱ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获得新知识的本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一、有意识地创设环境,使学生想创造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想去创造。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这样的环境。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探索的开始是创造意识的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二)、要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如果教师能恰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探索新知的欲望,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创造、想探索。在教学中我常常在新课引入时用游戏,故事,图片,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的特征时,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见到自行车、汽车轮都是圆的?能不能是方的或椭圆的?我利用教具设计了以下环节:(1)操作。如果车轮是方的,用两块方形硬纸板代替车轮,在每块纸板对角线相交出(轴心)穿过一根粉笔,一手拿粉笔,一手将纸板沿黑板的一条直线滚动,这时粉笔下出现的是一条起伏很大的波浪线。如果用椭圆代替车轮,同样演示,黑板上会划下一条怎样的线?用圆形纸板呢?(2)比较。用圆形车轮好还是方形或椭圆形车轮好?理由是什么?学生认为圆形车轮平稳,不会颠簸,因为,轴心到地面的长度不会忽长忽短。那么圆形的车轮为什么平稳?同学们通过相互质疑、实验、,回答是因为圆形的轴到地面的长度不会变。通过认真的设计问题,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数学,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欲望,使他们想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知识。
(三)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乐思方有思泉涌“。在教学中我用教学魅力去吸引每个学生,而不是批评,强制他们被动学习,使他们由衷的喜欢上数学课,使他们感到无拘无束,能够畅所欲言,这样他们的创造火花不断闪现,时时流露。
二、教学中巧妙构思,精心设问,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敢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地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提出问题。问题要能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要结合各个层次的学生,由浅入深,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代替学生解答问题,要让问题带着学生去创造。要充分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己操作,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题,发表不同意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去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愉悦和探索新问题的渴求,敢去创造,勇于创造。
在讲《圆的周长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中、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办法。我进一步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一周,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具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吗?又一次激启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印象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出问题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这些范畴之内所形成的方法、设想等,就是学生的创造。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正是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同学们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对于创造就会越来越无所畏惧,越来越喜欢创造。
三、正确引导,使学生会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其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精神的科学态度,就是促进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能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和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
(二)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三)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操作能力开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比如,把一个长方形硬纸分成15个小正方形,可图:试把它们剪成3份,每份有5个小正方形。再把它们折成3个没有盖的正方体纸盒。学生发挥想象,剪、折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几经挫折,终于成功。空间想象力的发挥为创造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五是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性题目。开放性题目的条件同样对结论而言不充分,结论未完或未知,从而它含多种结果,具有一定神秘色彩,这种题目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探索、创新能力。如:(8-□)×□=8,首先要确定□内的数应是比8小的自然数,第二个□内的数应是8的约数。进而得到解答:第二个□填8、4、2、1对应的第一个□可填7、6、4、0.上述探索过程也可相反,先获得具体解,再反思悟出两个□的取数规律,以确定答案。
四、有成绩,及时鼓励,使学生爱创造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在学中营造氛围、激励成功,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是一种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激励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被监管者向着奖励的方向努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准备性参与、理解性参与、巩固性参与、变式性参与、发展性参与等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要及时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进行肯定,甚至对学生的努力进行肯定,保护和激励同学们的创造欲望,体验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而要想创新,首先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一节课里,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不仅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糟糕的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评价一节课的效果好坏,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很少认真地思考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人得以发挥,有人仍有待于开发而已。对于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地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认识,而把教学当作真正进行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并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建立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制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保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进而出现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这种情况在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为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操作,师生之间平等地讨论问题,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些都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1.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和班级真正的主人及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不可否认,师生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因而为顺应和谐社会的建立和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需要重新界定师生地位,一方面要使教师放下威严,放弃中心地位,放开领导权力,实现平等参与,民主管理;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中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形成自我约束意识,并增强责任意识。
2. 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对于评价方式多元化来说,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是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有效评价方式。只有把教师的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其中,口头语与手势语相结合,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口头语与眼神语相结合,能让学生感到信任;口头语与头势语相结合,能使学生体验成功;口头语与表情相结合,能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数学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当然,老师还应从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目标、设备条件,以及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些都要求我们既要有教育改革的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开放
要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全新的数学教材观,在领会数学教材编写意图及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中,数学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只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要使数学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这要求老师要活用教材,使之为学生的创新服务。
1. 注重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具有浓厚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注重发掘数学教材中的创新因素,通过创设情景、变换形式,使看似非常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
2. 放手让学生自主参加实践活动
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一次次的实践活动。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和纠正中逐步发展的。如果因为怕学生犯错,而在数学教学中“小心翼翼”地把实践步骤划分过细,甚至纳入教案,可能会剥夺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后内疚与挫折的情感体验,结果只会使学生疏于动手,怯于尝试,创新意识也无从培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3. 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一些灵感的火花,对此老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由此也能激励学生不断思考和创新。
4. 在设计作业上力求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设计练习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口头作业,如说说解题思路,看图编题等。第二,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第三,思维性作业,如设置认真思考的习题、应用题等。第四,综合性作业,如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力、创造力等。第五,开放性作业,如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问题,由此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数学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收获创造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