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小衔接第一节数学课怎么上
数学课的第一节课自然是孩子们认识数字了。
通过一些小儿歌之类的让孩子记住数字,认识数字。
然后会写数字,必须是规范的写法。
② 幼小衔接的孩子怎么学好数学
孩子若进入小学,在数学的学习上缺乏方法,再加上粗心大意的毛病,很容易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数学是一门高深而奥妙无穷的学科,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数学有很大的帮助。为大家介绍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思考: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在学这门课中,思考有重大意义。解数学题时,首先要观察、分析、思考。思考往往能发现题目的特点,找出解题的突破口、简便的解题方法。在我们周围,凡是真正学得好的同学,都有勤于思考,经常开动脑筋的习惯,于是脑子就越用越灵,勤于思考变成了善于思考。我正因为掌握应用了这一方法,所以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得了武汉市一等奖。
2、动手试一试:动手有助于消化学习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课下,我常常把老师讲过的公式进行推导,推导时不要看书,要默记。这样就能使自己对公式掌握滚瓜烂熟,可为公式变形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3、培养创造精神:所谓创造,就是想出新办法,做出新成绩,建立新理论。创造,就要不局限于老师、课本讲的方法。平时,有一些难度高的题目,我在听懂了老师讲的方法后,还要自己去找一找有没有另外的解法,这样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能比较几种解法的利弊,使解题思维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内课外应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认真听老师讲课。这是我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听讲时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开小差,更切忌一边讲话一边听讲。其次要专心凝听老师讲的每一个字,因为数学是以严谨着称的,一字之差就非同小可,一字之间就隐藏玄机无限。听讲时还要注意记笔记。
一次老师讲了一个高难度的几何题,我一时没有听懂,多亏我记下了这道题以及解法,回家后仔细琢磨,终于理解透了,以至在一次竞赛中我轻而易举地解出了类似的一道题,获得了宝贵的10分。上课还要积极举手发言,举手发言的好处可真不少!①可以巩固当堂学到的知识。②锻炼了自己的口才。③那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和错误能得到老师的指教。真是一举三得。总之,听讲要做到手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
第二,课外练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课后作业也是学习和巩固数学的重要环节。我很注意解题的精度和速度。精度就是准确度,专心致志地独立完成作业,力求一次性准确,而一旦有了错,要及时改正。而速度是为了锻炼自己注意力集中,有紧迫感。我经常是这样做的,在开始做作业时定好闹钟,放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再做作业,这样有助于提高作业速度。考试时,就不会紧张,也不会顾此失彼了。
第三,复习、预习。对数学的复习,预习我定在每天晚上,在完成当天作业后,我将第二天要学的新知识简要地看一看,再回忆一下老师已讲过的内容。睡觉时躺在床上,脑海里再像看电影一样将老师上课的过程“看”一遍,如果有什么疑难,我立即爬起来看书,直到搞懂为止。每个星期天我还作一星期功课的小结复习、预习。这样对学数学有好处,并掌握得牢固,就不会忘记了。
第四,提高。在完成作业和预习、复习之后,我就做一些爬坡题。做这类题,尽可能自己独立思考,努力找出隐藏的条件,这是解题的关键。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就需要看一看参考书,以及请教师长和同学。总之,要做到多看、多做、多问、虚心、勤奋,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才是关键的关键。
③ 幼小衔接数学怎么教
一、让孩子熟练地学会数数。
1、能熟练地从“1”开始往下数。
2、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数。例如:老师说:从4开始数;从12开始数。
3、能熟练地从中间的某个数开始倒数。例:老师说:从4开始倒数,从12开始倒数。
二、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前后关系。
例如:5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8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从5往前数,往后数,从11往前数,往后数。
三、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7与8哪个大?12与4哪个大?
四、让孩子学会念题。
很多孩子会看题,但不会念题。孩子知道“+”、“-”的方式,却不知道读法。让孩子读出来是为了下一步计算时,告诉孩子:念到“加”时,就是把数往后数。念到“减”号的时侯就是往前数。
五、教会孩子认识个位与十位。
让孩子熟练地说出两位数中的个位是几,十位是几?
例如:15,个位是5,十位是1。
④ 幼小衔接数学应该注意什么的经验文章
一、弄清幼小衔接的习惯养成。
家长既要更新对孩子的成长要求,又要督促与指导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一)与孩子一起“步入”小学。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园从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八个方面的具体教育内容与要求,主要以语言行为、益智活动、游戏活动、操练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只是“告知” 与“提醒”的作用。当孩子升上小学后,就要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作些“硬性”规定,违反规定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严重的话还会受到参与打扫卫生或德育操行扣分的惩罚,在心理方面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因此,家长需与孩子一起“步入”小学,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的标准。
(二)与孩子一起提高标准。
孩子在读幼儿园时对于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不作“硬性”要求,当孩子“步入”小学,就要根据小学的课程标准,规范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标准,从而促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因而,家长在开学前也应与孩子展开一次幼小衔接的沟通会话,与孩子一起提高标准。
1、要使孩子做到姿势标准。
(1)坐姿标准。孩子应坐在桌子偏右一些,腰背要挺拔,胸离桌一拳,眼睛离书本或作业本一尺。正确的坐姿可以延长孩子的坐端正的持久时间,也就增强孩子的学习精力。
(2)执笔标准。孩子的握笔姿势也要标准,握笔的拇指和食指应离笔尖一寸距离,其余三指并拢垫笔即可,作业本应放在前面偏左一点,这样有利于看到书写的笔顺和结构情况。
2、要使孩子做到书写标准。
孩子写字的时候要按照课本或老师所教的笔顺标准来写字,一般是先撇后捺、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半包围)、先外后里在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规则,具体以教材(近期各版本的笔顺有所变动)为准。并且要边写边念读,这样家长就可以在一旁做点家务也能听清楚,当然最好是在一旁看着孩子写规范字了。
(三)与孩子一起学有激情。
家长与孩子一起做到学有激情,也就是能较长时间专于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从而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1、先温习。孩子在做家庭作业前,家长要让孩子先把老师当天所教的重点或例题回忆一遍,也可以去翻阅课本例题解题方法,引导孩子如何获得想要的资料,做到明确重点,掌握方法,不要代替孩子而完成任务。
2、再运用。家长让孩子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按照刚才梳理的方法抓紧落实,去做作业、做练习、做测试,从而再次巩固应用。
3、接纠错。当孩子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完成的作业有错时,可以让孩子做完此题后,再引导孩子去检查或检验,实在发现不了就指出其方法上的漏洞,启发孩子发现问题,并及时纠错。
4、后查验。当孩子完成作业后,一定要让孩子再次查阅或变练检验,无误后才能去完成下一题或另一科。
(四)与孩子一起学要得法。
家长与孩子一起做到学要得法,就要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
(1)学习使用工具书。当遇到学习问题,可以通过自己去查阅学习工具书来解决的,家长尽量指导孩子去查找和搜索答案。比如:查字典、新华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学习工具书。
(2)培养阅读方法。家长告诉孩子对应的阅读方法即可,一些题目还要由家长读给孩子听才行,孩子的识字毕竟还少。阅读的方法教给常用的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等就行。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选择读法,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边读边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感悟和方法要领,并能向家长分享和完整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孩子通过周而复始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并逐渐提高完成作业的正确率,缩小时间差,就能让孩子有学习激情,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上小学之前需要准备工作。
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准备自带的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具以及防控工具。
(一)购买学习用具。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去购买可心的书包,以备装下课本、教辅、作业本等发放的学习用书资料;还要购买文具盒,装上数支铅笔(一般买一打)、橡皮擦一只、直尺一把(另一边有波浪线的最好)、改错笔或贴、卷笔器或卷笔刀。其中家长要为孩子削好或卷好最少两支的铅笔,以备对换使用。
(二)购买生活用具。家长还要买好水壶以防口渴,购好雨伞或雨衣以备下雨天防淋雨。
(三)购买防控工具。家长还要让孩子带上两个一次性口罩,其中一个进校园时就带上,另一个备用;有条件的还可以带上免洗消毒液,可供孩子洗手消毒。
这些日常生活的用具,家长可以让孩子再逐一准备与装袋,一些生活起居常识就要从中贯穿,让孩子能自行整理与准备学习与生活的必需品。
三、上小学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确保营养补给。孩子升上小学,从消耗能量上来说,就要比幼儿园大得多,家长应注意加强营养的均衡补给。特别是孩子从午饭到放学回家,体能消耗已经差不多了,一般家庭做作业前,最好能吃点面包或糕点,喝热牛奶,但不宜过饱,20分钟后就可以“开工”了。
(二)调整作息时间。孩子上小学后不再是幼儿园时的时间散漫的节奏,而应严格按照学校提供的上下学时间去调整好在家的作息时间,确保每天至少9小时的睡眠时间。特别是上学到校时间的准时,如果迟到,教师会进行询问与批评的。
(三)做好接送工作。孩子毕竟还小,家长应每天再学校规定的上学时间后5分钟左右送到校即可,避免拥挤;接回的就应在学校规定的放学时间提前5分钟到校门口,最好与孩子约定相对固定的地方站立等待,以便孩子寻找,无需都挤在校门口等待。
(四)做好心理抚慰。孩子毕竟从幼儿园升上小学,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强或自卑心强的话,很容易受到老师或同学的“打击”,或因为学习问题而心理受挫。因此,家长每天应察言观色与细心关爱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梳理期间所遇到的“障碍”,让孩子能高高兴兴上学,开开心心回家。
总之,开学在即,家长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由幼儿园升上小学,也是由衷地感到欢喜,同时又会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压力与责任,老师和孩子们都面临新学期的教与学的新任务,希望同学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专心听讲、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家长的关爱与辅导下,按时完成课外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新学期取得优异的成绩向老师和家长汇报。
⑤ 幼升小数学的衔接要怎样才合理
从儿童身心发展上看,从学前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保留了幼儿的某些特征好早仿,又拥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因此,如何使学前班的儿童入小学而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的合理、科学,确实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实验,仅在教材方面如何搞好幼友纤小衔接谈一点认识。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包括:l~20以内的基数、序数、邻数、单双数、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减法、乘法的初步认识;应用题教学等。学前班教学内容包括分类、排序、量的比较;1~20数的认识;邻数、序数、单双数;10以内数的组成;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口头应用题教学;认识几何形体;时钟;等分;认识人民币等等。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小睁茄教材存在着数学知识重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儿童对知识失去了新鲜感,使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小学数学的能力发展和初入学时的数学能力水平有密切关系。初入学时,对数学概念,对数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运算,那么他们入小学后对整数中的多位数,对小数和分数,对于自觉地运用数的关系和运算法则进行计算,都表现出较高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两个方面的过渡。
1、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
在分类与计算教学中,先教师引导,后儿童独立操作,先易后难;通过分类训练,帮助儿童构建一个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与合的思维结构。掌握分类关系的同时,初步渗透连续再分的思想、分合可逆的思想、逻辑排除的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初步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实物分类操作、图示分类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数的分解组成与相应的计算之间双向联系。
2、从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过渡。
在应用题教学中,帮助幼儿在教师的实物演示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计算式和解答结果,按照教师演示实例,口头仿编相似题材内容的应用题,进一步仿编不同题材内容的应用题,培养幼儿从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初步抽象能力,按算式口编应用题的能力。训练一式多题的口编应用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发展到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再发展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过渡。
为了帮助儿童入学以后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较好的过渡和适应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应给他们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在幼儿园数学的基础上略有提高,面向小学,突出衔接。因此,切切实实地做好数学教学的幼小衔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⑥ 幼儿园数学怎么教
幼儿园数学怎么教?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法”寓数学 教育 于游戏活动之中,能使幼儿在自由活动和有趣新奇的游戏体验中获得数,形的 经验 和知识,是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联系的有效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数学怎么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幼儿园数学怎么教
在实际活动中操作提高幼儿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不要认为幼儿动手就算操作,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和幼儿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其实效性。如:学习“7”的组成,课上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7粒石子,教学时,要求幼儿先数一数共有多少石子,再把石子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多少分法?幼儿兴致勃勃地开始来操作,还未等幼儿完全分好,教师已请幼儿回答结果,教师虽说让幼儿操作但不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这样操作只是走过场而已。教师可设计成如:准备7种物品(1)按大小分,可分成1和6、6和1;(2)按颜色分,可分成2和5、5和2;(3)按形状分,可分成3和4、4和3;教师让幼儿操作时,应进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么分的?想一想,还可以按什么分?这种描述尽管只是对感性认识的描述,但它却是形成概念和判断的基础。所以在设计操作时,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规定操作程序和规则,设计操作的步骤及需要幼儿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幼儿只有通过比较观察才能抽象出分解组成,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来操作也是保证操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操作材料的实用性,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教师在设计和准备操作材料时,还要注意考虑美观性、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方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
在游戏过程中操作中获得知识。
我们将操作活动游戏化,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5的组成时,我一改以往先由老师讲解、示范演示教具,再由幼儿模仿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玩“撒圆片”的游戏,我将红、绿两种颜色不同的圆片分别贴在一起制成双色圆片,游戏时,每人得到7个双色圆片,幼儿把7个双色圆片往桌子上轻轻一撒,看一看,7个圆片中有几个红色圆片,几个绿色圆片,从而自然得到7可以分成几和几,再将其结果一一记录下来。如此经过反复游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再由老师系统地 总结 幼儿所记录的答案。这样把幼儿所获知的感性经验真正上升为理性知识,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强化其数概念。
2幼儿园的趣味数学
导入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情境互动式幼儿数学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或 故事 ,根据课程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俗话说“不爱学习的孩子那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却很少找到。”故事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既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又把数学中的知识通过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这样可以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例如: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数量关系对应”中,教师设计了白马王子救公主的故事。很久以前,一座山上出现了一座城堡,城堡里关着一位被老巫婆捉来的公主,公主整天不吃不喝哭个不停,一个好心的卫兵把事情告诉了白马王子,白马王子要去救公主,可是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要做个好心人去帮助白马王子愿意吗?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这时,教师借助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设置了白马王子过桥、路过花园、经过池塘、和草莓姑娘比聪明、到动物王国帮小动物铺路等几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道数学题。幼儿完全沉浸在情境故事里,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情境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选择幼儿喜欢的人物设计故事,并借助故事中的环节渗透知识教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幼儿轻松自如的掌握了知识。
教师必须要改进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 创新思维 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 想象力 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教幼儿学习三者以上的测量或比较时,用笔测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从杯子比笔矮,瓶子比笔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
3幼儿园趣味数学的渗透方法
将趣味数学渗透于游戏中
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满怀兴趣地学习数学。 为了巩固幼儿对形状的认识,我们设计了“喂食”的操作游戏,让小朋友把形状卡片喂给相同形状“娃娃吃”,从中学习到相关经验。建构游戏《盖房子》中,为幼儿提供各种图形积木,上面分别写有1~6的数字,复习6以内的组成,感知分成的排列规律。
在小班的“按颜色分类”这一教育活动中,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教导黄树叶的时候,手持黄树叶的幼儿站起来挥动手中的叶子,其他幼儿蹲下不动。结果在活动实施时,发现这个游戏的设计忽略了小班幼儿的直觉思维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特点。不仅没有达到隐含的教育效果――按颜色分类,而且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发现问题后,我立即改变了方法,优化了这一游戏活动。先让幼儿见到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以后,随音乐做游戏。游戏停止,树叶娃儿都回到树妈妈的身旁,红树叶找红树妈妈,黄树叶找黄树妈妈,绿树叶找绿树妈妈……这样一来,幼儿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也都能按要求自主地做好分类活动,在多次的交换树叶中,幼儿都能在自由的游戏中按颜色进行分类,教师也实现了在游戏中引导的教育价值。
将趣味数学结合在运动中
1.改编现有的体育游戏
很多体育游戏注重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在传统的体育游戏“拍皮球”“跳格子”中,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三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和“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等,改变后的游戏深受幼儿喜欢,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能还使其掌握了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新的体育游戏
原有的数学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我在思考如何将数学融入体育游戏中。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容易组织的体育是可行的。在“按大小排序”的教学中,组织户外体育游戏“我给球儿来排队”;“按高矮排序”的教学中,户外体育游戏“我给大家来排队”;图形的教学,可以在跳房子的中进行复习。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活动效果更好。
4幼儿园的数学教育
数学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特征的。就这两个特征而言,数学是很不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及思维发展水平的一门学科。如果把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看作是单纯地教给幼儿儿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满足幼儿儿记住了一些数字,能表达某一概念涵义的词语,那么幼儿对数学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也会失去教数学的兴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只有当幼儿对某件事物或者某个活动发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地参加,主动地探索和自觉的学习。兴趣也是形成态度和树立信心的基础。如果幼儿在最初接触数学时就没有兴趣,学习的态度不积极,就很可能影响今后学习数的学业成绩,导致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
最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是那些“使幼儿跳一跳能够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进行数教育的活动中,当幼儿能够熟练地把一组物体按其属性分成几组以后,这时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学习活动就是比较各组物体之间的多少。让幼儿在这些组中找出物体个数最多的,或最少的。这个活动实际上是把幼儿对事物外部物征或质的思考引向对量的思考,使他们开始跨入数概念形成的历程,这是幼儿思维的一个跳跃。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也有影响。最能旨起幼儿兴趣的教学方法是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方法。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幼儿思维形象性的特点,而忽视幼儿解决抽象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直觉形动生性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多采用讲解、演示的方法,很少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这样常常使幼儿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一些数学语言或概念,这种没有理解内涵的语言、概念就成为枯燥的记忆符号而使幼儿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来自现实世界的抽象,它的许多概念及其属性都可以转化成具体的事物,成为幼儿可以操作的材料。幼儿在感知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再进行概念属性的抽象。这样获得的概念对幼儿来说是能理解的,是有意义的,也是有趣的。例如10以内的自然数列可以通过以“1”为等差,递增到10的摆放纽扣来感知。
幼儿园数学怎么教相关 文章 :
★ 幼小衔接数学怎么教
★ 幼儿园数学的教学方法
★ 幼儿园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 幼儿园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 幼儿园数学《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 幼儿园常见的教学方法
★ 儿童学数学的方法
★ 有哪些实用的幼儿园教学方法?
★ 幼儿园里常见的几种教法与学法
⑦ 幼小衔接班的数学课程是什么内容
具体包括:
1、数的计算
涵盖10以内数的分解组合、20以内加减法、认读100以内的数、按数群计数等重点知识,利用情景化、游戏化等学习方式激发幼儿兴趣,通过教师逐步深入的讲解,引导幼儿掌握并巩固数的计算能力。
3、逻辑与推理
涵盖找规律、统计与运用等重点知识,又有提升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相关内容。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与规律;记忆画面内容,提升记忆能力;根据给定条件进行推理、判断,提升逻辑与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