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小学数学如何指导学生看书

小学数学如何指导学生看书

发布时间:2023-08-04 14:12:25

㈠ 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发现阅读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小学生阅读是人生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图画”的良机,但也极易被不慎的笔墨所涂损。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等发展到句、段、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必须对学生阅读一般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根据这些特点和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地做以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尽快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要找到了可以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以前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进而对阅读有了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首先,学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书声琅琅,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然后,在班级环境建设中突出阅读的特色,例如学习园地、黑板报等以宣传读书为主题;其次是完善班级图书角,对书柜装饰及命名,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阅读的兴趣。

三、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个性倾向还不够稳定,表现在他们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或形成耐久的读书习惯,即使上了高年级,已具备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带有易变性。因此,必须重视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正确指导。

㈡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如何培养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如何培养

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具有看书并读懂其中内容的能力。再了解一下什么是数学,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是一个系统,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低年级的'知识体系处于一个比较基础的部分。如小学知识体系分为几个阶段,内容分为几个部分等。为了让学生有系统、有步骤地学习,课标与教材都是精心设计与安排的。

如“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那么学习乘法,就是在学习加法的基础上提升的。

(二)思考与阅读相结合

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三)实践与阅读相结合

如学习估算的时候,估算是求近似数,不要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规定学生去估算,要通过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等。

(四)重点内容重点训练

前面已经说过了,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那么我们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系统的概念,每一阶段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和难点,这些重点和难点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重点内容来训练。如一年级的加法的意义、二年级乘除法;又如图形的认识中的“角的分类”等。通过有重点的训练,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是比较持久与巩固的。

㈢ 小学数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小学数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小学数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数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数学是对小朋友们数学的启蒙,所以这个时候学好数学是很重要的,那怎么才能学好学数学呢,下面分享小学数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小学数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1

01、阅读引言

1、要注意章节标题,因为它标出了课文主题;

2、要注意理解段落大意,弄明白引入新知识的直观素材;

3、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和重要结论,这对于理解新知识非常重要。

02、阅读概念

1、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

2、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

3、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03、阅读定理

1、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2、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

3、要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

4、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

04、阅读公式

1、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

2、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

3、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05、阅读例题

1、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

2、要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

3、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小学数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2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01、重视计算

数学的计算学习就像语文的识字学习,是最基本的。

不识字,语文读不好;计算差,数学同样学不好。而且计算好,会给孩子数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家长可以每天让孩子做2分钟口算。一开始,2分钟内能只能做完 20道口算,但之后,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快,正确率越来越高。

02、重视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数学的学习对生活的影响很大,它能提供很多的帮助。

例如:

买东西、计算利率、盈利等等,这些都用到数学。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跟孩子提数学问题,让他解答。很简单,你带孩子去买菜,一斤苹果 5元,买3斤多少钱,给阿姨20元,找回多少钱。

别小看这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占的分数是最多的,而解决问题无非就是判断用加减乘除中的哪种来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多,自然就会解答。

03、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

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有些家长头疼孩子上课效率很差;这其中很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做好预习;自然也就做不到有的放矢;

04、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

一些孩子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

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孩子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

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

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减少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

经启发,孩子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

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

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

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

这样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所以说,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家长最大的作用是:启发。

孩子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去主动思考解题的思路,掌握学习方法!

05、培养阅读兴趣

假期和一位资深老师聊到孩子数学学习问题,分享一段重点:

“您孩子数学学习是什么情况?”老师问。

“题不难成绩还不错。一遇难题,就好像深入不进去。”提起女儿的数学,我真头疼。

“那她平时喜欢读书吗?”(这个问题可能很多家长都和我一样想不明白,阅读?这不是语文老师的事吗?跟数学。。。?)

“不是特别喜欢,但也不是一点不读。平时喜欢看漫画之类。”我想了想说。

“哦,那科普读物和一些经典名着读过吗?”老师接着问。

“没有,我认为对学习有用的书她都读不懂,也不愿意读。”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是有些问题。”老师顿了顿说,“孩子将来中学要想学好数理化,必须小学得多读书,特别是有深度有人文素养的好书。多读好书的孩子思维活跃,视野也开阔,到了高年级就更能显示出优势。”

“我们带过的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大多6、7岁就能看书,在小学阶段就大量阅读有深度有人文素养的好书,爱思考,爱看书,这群孩子问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时把我都难倒了。

而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孩子大都对阅读没太大兴趣。这两者孩子最简单的差别就是在审题能力上,不注重阅读能力的孩子 ,经常会无法理解题意,或者是频现家长常说的孩子审题不清,粗心大意。

其实主要问题是出在阅读理解能力上,这类孩子,老师家长再怎么辅导,他们的数学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听她这么一说,我这才更加理解“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阅读对数学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总觉得阅读所带来的改变很缓慢,而考试就在眼前,所以还是觉得不如补课来得直接,效果更显着。

其实:阅读的功效绝不仅仅是丰富文化积淀,提高语文素养,而是帮助孩子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视野,深化思维,提高学习力。

所以,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情,它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首要的。有研究发现,一年级或更早开始大量阅读的孩子比三年级开始阅读的孩子在其后的中小学学习,尤其是数理化学习方面潜力更大。

因为前者在其后的学习生涯中具备了深阅读能力和习惯,也就是理解能力很强,而后者阅读时思维很肤浅,理解能力自然很弱。这个现象在初二这个分水岭年级就表现得很明显了。

所以,不要等到中小学遇到困难才没完没了地补课“拉一把”,而是要让孩子4-7岁解决识字问题,6-9岁就能爱看书,9岁后就会大量阅读、读好书。

㈣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读题习惯

阅读与动手相结合

阅读不能只是用眼睛去看,而应是眼、脑与手等多感官协同参与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倡学生边阅读边动手,把读到的重点句子和词做好标记,如用直线、曲线画出重要的句子,用点标注重点词语,用问号标注出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用符号把读到的内容用符号画成图,以方便分析理解题意。

数学阅读与分析比较相结合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的,要想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就离不开比较搭扮、辨析等活动。比较的方法,可以是比较同类题目,也可以是比较新旧知识。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中,有一道这样的题:题中给出了12个圆,要求学生从左数把第10个圆圈起来,又让学生把左面的10个圆圈起来。这道题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读题,比较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在哪里,把不同的地方圈起来,分清“左”和“右”,还要分清“10个”和“第10个”。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在关键处的激疑点拨,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新知。

阅读与交流表达相结合

数学阅读后及时交流表达是很重要的。在阅读学习后,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困拦言把对数学文字、符号、图表的理解与别人交换看法,十分有助于提高数学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数学阅读时,知尺灶教师可以把知识进行疏导、整理,弄清概念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边思考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点滴的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㈤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 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愿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
例如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计算,看到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不一样,而比值相等。有什么规律在里面呢?当学生纷纷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后再问,怎样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个规律呢?那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如此根据教材创设阅读情境,必然会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主动性,阅读效果也会好一些。
2.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新教材中,学习完负数后,教材就有“你知道吗?”的内容,介绍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我国古代使用负数的情况。还有学习了时、分、秒后,教材介绍了“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器具来计时,名叫沙漏”。一方面介绍一种古代计时工具,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励的评价语言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受到他人的表扬与肯定是一件心情舒畅的事情,成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见到他在认真阅读时,给他一个微笑,轻轻地点一下头,亲切地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有时只是走近他翻一下他所阅读的书名,有时把他所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这些细小的动作、神态都将对他产生激励作用;同时,开展一些活动中,如“讲一讲——讲数学家的故事”、“编一编——编写数学小报”、“写一写——写数学阅读日记”、“演一演——演示经典题目的解题过程-演示数学实验的过程”等等,每项活动都评比优胜奖、创意奖,予以表彰。在一定的场合对孩子的阅读行为加以积极评价,更能使他阅读的劲头越来越大,兴趣越来越浓。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阅读兴趣产生的推动力、催化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优化阅读技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精炼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很多学生不会把数学文本当作一件轻松快乐的事,阅读时常常“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所以,教师要加强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

㈥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阅读教学

数学知识的教学与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会学和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为,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人们往往误认为就是语文阅读,而忽略了数学的阅读。随着“社会的数字化”,仅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任何行为都因趣而生,那么兴趣也就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只有对所提供的材料感兴趣,才有可能去主动阅读,用心阅读,所以无论是课内阅读指导还是课外阅读推荐,都应该用学生的眼光去判断和选择,给学生喜欢的阅读内容,给学生需要的阅读内容。
1.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授学生阅读技能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数学的方法。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举一反三等相结合。
2.数学阅读质量的提高
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种完整的心理过程。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时,要精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规律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和规律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导的思路。文中符号、图表应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分析,以达到数形结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让学生学会善于阅读的习惯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计算过程要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通过阅读促使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看清运算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明白运算方法。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
2.让学生形成会读的习惯
(1)在“读”中生疑。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2)在“读”中理解。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3)在“读”中比较。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读与想相结合,注重数学阅读活动中的思考与交流
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等语言,虽然言简意赅,但是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它常常不易理解。因而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引导和启发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千方百计鼓励学生要主动,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另外,数学阅读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数学信息的汲取与交流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数学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阅读活动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励性与启发性,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避免使数学阅读活动流于形式。所以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灵动活跃的交流对话,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获得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进而获得知识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㈦ 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数学阅读习惯须从低年级抓起
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理解。刚入学的学生,识字量很少,最初由老师读题帮助学生理解,无可非议。当拼音教学告一段落后,老师应把读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慢慢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如: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地读题目。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读题,让其余学生看书并指着题目听别人读。学生评价同伴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老师点评时要用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鼓劲儿,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读题、仔细读题的习惯。读题前交给学生阅读任务,如:“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来完成题目?”读题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大声朗读,可以不出声地读,可以和同桌比赛等。读题时要求学生读到哪里手指到哪里,做到“眼”“口”“手”“想”一致,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习惯。学生读完题目后,还可以小组讨论,然后通过汇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二、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数学语言包含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等。因此,数学阅读常需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
1.让学生学会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随时提笔在手,准备圈点勾画关键概念、关键字词、关键语句、关键图形、关键数据……“学会动手”的另一层意思是让学生对数学活动进行体验。有时要根据数学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找学具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平行四边形,标明底和高,再想办法将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观察平行四边形底、高的变化。通过剪、移、拼的动手操作,独立探索其中的奥秘,学生得出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比较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在思维中确定所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引导他们分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如:在认识“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与“除法”“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比号相当于除法的除号、分数的分数线;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分数的分数值。不同的是比指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表示一个实际的数也表示分率。
3.让学生学会置疑
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勇于探索新知的动机。例如:教学“简便算法”时,先出示一组题请学生“考考”老师,从中任选一题,教师都能直接说出结果,学生笔算验证。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后,学生的好奇心就化成了求知欲,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激发了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想要自觉探索新知。
三、以活动作催化剂,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习惯
学生课外有大量时间,如果以活动作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生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习惯。例如:在班上开展课外阅读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谜语等活动。以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每天安排两个小组在固定的“数学故事会”上汇报交流,学生自主量化评比,每月表彰一次。也可以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开辟“数学王国”栏目,让学生自主办刊,要求每两天一期“数学趣味题”,全班学生先自主研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再各小组汇报,最后由主办方负责给出谜底并汇报解题思路及解答过程。还可以每两周组织一次数学知识竞赛,根据竞赛情况给所有学生授予称号,获每个称号5次晋级一次。如:数学之星→数学明星→数学小博士→数学家……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学会学习数学”的教育目标。

㈧ 如何使用数学课本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如何使用数学课本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颇多,我们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校条件、情况的具体措施来完善常规教育教学,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

小学数学哪些课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课。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习中,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不论什么学科,都要阅读,同样,数学也不例外,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在数学解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还具有加深理解、培养认知能力等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应用意识的刻画,为我们理解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它提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资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络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
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学生只有主动地寻求数学的实际背景,才能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中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有它固有的起源。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切头去尾烧中段”,很少讲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深刻。事实上,对学生来说,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让每个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能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使所学知识更能一体化。所以,按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数学教学的理念,教师有必要通过讲授或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
例如:在讲《圆的周长》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圆周率,教师可以准备三个圆:一个一元的硬币、一个自己剪的圆、一个圆的实物,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来理解周长和直径之间存在的固有的倍数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圆周率。这样的学习,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讨、自己参与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2、课堂教学中要采撷生活例项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头脑中难以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涵意,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传授与数学知识应用之间的联络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析、比较、推理和交流、调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生活中经常看到、经常听到的许多 事情都能成为数学课堂很好的素材。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中应用题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络最为密切,在应用题教学中,若能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到课堂中来,与教学相结合,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与其说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解决身边的一件事情。学生也不会再为了解题而解题,而会尝试着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这就是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所带来的作用。其实不仅应用题可以创设情境,数的认识、几何知识等也都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类似的场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络,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的游戏,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扮演营业员、顾客,有一定数量的钱去购物,营业员找钱,其他同学生判断营业员找的钱是否正确。这样的情境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如果把它放置于课堂中,则更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络。
我们不难发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就越容易接受;若放手让他们去观察、去实践,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就越高涨,学习的效果也越好!
3、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或超市的销售情况,提出进货建议。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市场的货物种类、每天的销量、哪些商品的销售额高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出进货建议。又如,让学生测算粉刷教室的费用。这需要学生首先测定教室的粉刷面积,了解市场上有哪些涂料、价格如何,确定选用哪种涂料、需要多少涂料,粉刷的工钱如何计付,明确了这些因素以后学生才能对粉刷教室的费用有个初步估计。
4、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例如,实习期间我听过这样一堂课:一位教师教学第九册“实际测理”一课时,他是这样引导学生,如果地面上两地相距比较近,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两地距离。如果地面上两地相距很远,超过卷尺或测绳的长度,怎么测量呢?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就拿出标杆提示学生,马上就有学生想出利用标杆插在两地,再在中间多插几根标杆,使它们连成一条直线,再分别测出每相邻两根标杆之间的距离,最后把测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较远的两地距离;接着这位教师带着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来证明这一方法是行得通的。然后他要求学生根据书本的讲述,进一步来证明这一点。他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但那位教师并未满足,他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测量工具或不要求测量结果十分精确时,你会怎么办?这个问题一丢掷来就引起了学生的再思考。有的学生想到用“手掌”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伸开的“手臂”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眼睛”目测或用“脚步”步测。这位教师这样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
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或描述,而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描述、找到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规律或寻求数学的解决办法。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这样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如何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教师要增强意识。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3。阅读目标明确。4。多给学生阅读时间。5。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家认为美学教育要从审美形态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和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别能力。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建立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中小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应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愈浓,审美教育的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所选择的欣赏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能激发其情趣。教师可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电影、电视、录象、范画、参观、访问等引导学生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的能力。
第二,要让学生从小接触大量提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贮存。中小学的美术欣赏可以专题欣赏,也可以是通过绘画、工艺、设计等课业,进行随堂欣赏。同时,也可以举办美术作品陈列展,经常陈列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教师的作品等。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甚至访问画家,参观画家的画室或工作坊。
第三,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第四,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训课件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所学内容的体验理解过程.前苏联着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生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同时,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出的“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小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卡通、漫画、童话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对孩子们来说动画的《西游记》比有名演员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更有吸引力.由此可见,创设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阅读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提高阅读效果.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表述单调、抽象,不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络起来.而创设问题情景时,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有启发性.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 二、掌握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的使用合适的方法来提高阅读效果,也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数学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更是眼、口、手、脑等器官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阅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故事结局已经确定,读后的感想被情节结局所左右,具有被动性.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等知识必须反复咀嚼,咬文嚼字,反复思考才会明白,它更要求学生直接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质疑.因此,更具有主动性.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教材在出示例题“计算1/2+1/3”后有一段启发性文字:它们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要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计算.学生阅读后,对 “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含义并不理解.为此,引导学生联络已学过的整、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进行思考:整数的加减法中“数位对齐”是什么含义?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含义又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实质都是指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这样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络,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实现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真正提高阅读效果. 三、认真阅读数学教材,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数学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理解教材,然后师生交流反馈,归纳总结,便学生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课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教材中概念、定义、性质、公式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严谨性和抽象性;书中例题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课文中的练习,习题具有广泛性;书中的图画、对话、表格形象生动.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就能把知识融会贯通.通过阅读教材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联络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途径,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百分数意义”一课,让学生在读教材时思考如下问题:1、例题是比较什么的?为了说明什么问题?2、 通常用百分数进行比较有什么好处?3、什么叫百分数?它和分数有何区别与联络?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教材,并把书上重点地方画出来.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诱导,最后指名学生小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习惯,又教给了学生归纳小节的方法. 四、让阅读丰富多彩,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保证. 组织学生阅读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教材中“读一读”、“做一做”、“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如第11册教材中介绍祖冲之的生平及中国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读,兴趣昂然.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学方面的素材,如古今中外着名科学家刻苦学习,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事迹材料.又如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到阿拉伯数字的诞生,再到现代机算机的应用等反映人类在数学方面发展进步的资料.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阅读材料,都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实现新课标所题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标.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优美的音乐,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工具进行阅读,这样能为学生提供更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数学资讯.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自办墙报、黑板报、学习园地、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阅读材料的收集编辑工作.这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应当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境中去. 总之,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使学生真正练好数学阅读基本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才符合现代教育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思想.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

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学好知识得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能一蹴而就。教学提高学生素养特别重要,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习惯的养成并非朝夕所获,而是长期培养有效引导的结果。

数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调兵山市第十一小学 勾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目的,而数学语言的表达对学生而言也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反映,现在的新课程下的数学教育,他不仅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还要求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说理,近来许多考试中会出现一些让学生说理的问题,而我们的学生往往写的很多但都词不达意,不注意条理,也不能紧扣题目本身,不但缺乏最起码的完整性,更谈不上应有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所以要想学生能做好说理的书面表达,首先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有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意识,其次是如何将这种意识落实在课堂上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说理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学习中最活跃也是最现实的东西。无论多么科学、合理的教学载体,或多么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现代教学手段,如果学生根本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什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一切都是空话。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年龄特征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各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埋头教书,不管学生的反应,必须研究学生的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兴趣学习,这样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二、创设情境,给学生发言机会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但要会“读”数学,会“做”数学,更重要会“说”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一)图形、实物,培养学生对观察材料的描述能力。新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后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表达。新教材的各章节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做”数学的机会,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语言表达与思维活动的有机结合。 (三)课堂板演、课外作业规范学生解题的条理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回答问题、课堂板演、课外作业等方面表达的准确性、层次性与连贯性,让学生说具体,说准确,说完整。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关心答案和关键性词语。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刚站起来只说了内容的一部分,教师为了赶课堂进度和时间,就马上让学生停止回答:“哦,你的意思我明白了。”然后教师自己就会帮助学生完成其实学生完全知道的标准答案;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多关注结果的对错,对学生的书写、表达或其他语言叙述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忽视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规范自身行为,做学生的表率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做学生的表率。 (一)语言要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一节数学课,教材往往只需两三页纸,若照本宣科,只需几分钟,而要将这点素材转化为四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就需要好几倍的语言来充实。从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发生、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感情的交流,育人氛围的营造,教学的设计、回顾、小结,无不显示作为数学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功底。靠教师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形成。 (二)板书要规范。一位教师如果课堂上的板书随随便便,了了草草,那么学生的思维、作业也肯定是乱七八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时间一长,甚至可能出现学生思维清楚,但不会书面表达的恶果。所以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概念的理解、定理的推导、例题的分析和解答时,要注意条理,结构严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清晰的思维,才能在语言表达中做到合理、有条不紊。 四、有效合作交流,强化数学语言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课堂。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与同学的想法。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思,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再合作交流。在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从而达到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总之,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和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既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培养,自始自终把语言教学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课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如果我们通过合作交流、合作探究的学数学的方式来学习数学,也就是说我们把课堂...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如何指导学生看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4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