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做法和想法。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题,22页第4题。题目如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着的。
4.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数学学科的教学需要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在严谨、缜密的文化基础上,要发展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健康生活,学会学习。核心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任重而道远,在教学研究的路上和学生共同学习,不断完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终身事业。
2.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了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 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 教育 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 唱歌 ,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 创新思维 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 思维方式 ,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 发散思维 ,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的 教学方法 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 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 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 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 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 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 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 篮球 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 想象力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多数学生的“疑”却不知从何“质”起,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领说,学生仿说的方式。如在讲解“感受大数”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要从银行取回来,他拿了一个麻袋能装回来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讨论五百万元人民币摞起来,体积有多大。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感受了大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关 文章 :
★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数学教学如何渗透六大核心素养
★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如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教学
★ 数学教学如何发散学生的积极性
★ 如何提高中小学数学成绩
★ 数学教学方法渗透六大核心素养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品格形成、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场所,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主渠道是课堂,最根本的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发挥引导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21世纪”素养的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要摈弃填鸭式、讲读式,要倡导或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4. 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数”及其运算都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自然数是基于现实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产生的;小数是各种测量活动中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产物,也是自然数除法运算结果的自然推广;分数是基于表示非整数的个数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又可以用来刻画整数除法的结果、比值等。数的运算更是现实需要的产物,现实情境中产生了数量的比较、归并、分配等问题,自然需要研究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因此,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苏教版教科书中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问题?
(2)你能根据小数位数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3)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哪些已经学习过?你能具体算一算吗?
(4)下面我们会研究哪些算式?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5)回顾一下,今天提出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下面还有哪些问题?整个课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情境入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适当地梳理问题,先行解决简单问题,借助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思考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后梳理问题解决的经验这样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样的学习经验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用。
二、在“数”的认识学习中感受抽象
抽象就是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抽象则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出有关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因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正因如此,数学成为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很好载体,抽象成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现实问题中抽取数学概念、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的好机会。下面以“自然数的认识”为例加以解释。
“数”的认识始于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多与少、等与不等的概念,基于“等”的共性形成了抽象的自然数,而认识多与少、等与不等最核心的思想是对应。由于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丰富的认数经验,教材一般直接呈现一个大的情境,要求学生从中分别看出各种物体的数量,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抽象这个环节,但教师最好能够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适度感受其中蕴含的抽象过程。例如:在图形背景中,学生已经发现一些动物一样多,这时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的”,学生可能大多是从数量上比较的,如说“它们都是3个”。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如图3所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感受长颈鹿和梅花鹿之间的对应,进而继续引导学生从背景图形中找出和长颈鹿一样多的动物,并将长颈鹿和与它一样多的动物用线一对一地连起来,从而感受相等的本质是能够一一对应。最后可以从背景图形中拖出其他数量是3个的物体的图片覆盖到梅花鹿图片上,让学生思考它们和长颈鹿是不是一样多。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物品的其他特征无关紧要,这里我们关注的就是它们能不能一一对应,关注的就是它们的个数,在此基础上引出表示这个个数的“3”。 总之,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直观、现实背景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或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抽象的初步经验,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但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小,抽象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抽象的度,更不要强调“抽象”这个抽象的词。
三、在“数”的运算学习中重视推理能力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既包括严密的演绎推理,也包括未必那么可靠的合情推理(如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断等)。演绎推理多用于数学知识的整理,合情推理则有助于数学发现,两者往往协同作用、不可偏废。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数学教育名着《数学与猜想》中指出:一个认真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学科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或者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一般的或者对数学有业余爱好的学生也应该体验一下论证推理,虽然他可能不会有机会去直接应用它,但是他应该获得一种标准,依此他能把现代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所谓证据进行比较。很多人认为,几何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载体,实际上,“数”的学习也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很好载体,特别是在运算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建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教师一般会首先呈现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到相应的算式。如呈现下面的问题:一袋妙脆角4.8元,一瓶尖叫2.8元,买1袋妙脆角和1瓶尖叫一共花去多少元?学生不难列出算式4.8+2.8。这是一个新问题,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大约花去7元,这个猜测过程中已经蕴含了推理,如“妙脆角靠近5元,加上尖叫2元8角,肯定得7元多了”。当然,我们需要准确的值,因此,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给出结果7元6角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4.8元+2.8元,4元与2元合起来是6元,2个8角合起来是16角,也就是1元6角;4.8元、2.8元都转化成角就是48角和28角,48角加28角是76角,化成元就是7.6元……这些解释本身就是很好的推理过程。在这些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探究一位小数加法的竖式运算,并说明其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显然,算理的探求过程是很重要的推理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务必紧紧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更好地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5.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数学课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的、现实的、生动的、蕴含数学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水到渠成地开展数学探究。
6.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的落地
一、立足“内容素养”,夯实基础
就数学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体现学科本质,二是具有普适性,三是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思想”,由六项素养(抽象、推理、模型思想、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构成。立足于“内容素养”,数学教学首先应当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发学生深度思维。
1. 知识的引申
对于数学的知识模块,教学中师生不能满足于教材、课堂,而必须做必要的引申、拓展。应当根据数学知识的特质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合理安排拓展性教学,调动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适度且有效的引申能让数学知识内涵和外延得到扩展。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后,笔者发现学生在解决“等底等高”“等积等高”“等积等底”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问题上容易出错。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学生纠缠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各自的体积公式,对于统一公式“V=Sh”的运用意识很淡薄。基于此,笔者开发了“走进直棱柱”专题课,让学生推理、感悟包括空心圆柱体、三棱柱、多棱柱等直棱柱体积公式,形成对“V=Sh”核心知识的理解。如此,牵“一”发、动“全”身,由点及线,让学生形成从整体上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 思想的交融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引申,更需要注重思想的交融。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用到多重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往往处于一种交融状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融性的数学思想中实现数学知识从课本到大脑再到意识形态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