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数学推理方法有哪几种
数学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所谓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所包含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了许多运用数学思想的手段、门路或程序。同一手段、门路或程序被重复运用了多次,并且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成为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过推导、运算与分析,以形成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
推理方法有两种:
1,常规推导方法,从公理或已知的命题推导出该命题成立,即证明该命题是已知公理的子命题。要点是要理清命题以及给出条件的含义,找出该命题的等效含义和条件,最好是转化为数值等式关系,然后符号演算,这种演算方法通用性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转化为直观的几何关系,通过直观的几何关系证明,但几何的方法需要灵感,不通用。
2,归谬方法,假设该命题不成立,推导出矛盾的命题,从而证明该命题成立。适用的场合比较有限,不作介绍。
B.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推理一般包括什么推理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Dective Reasoning)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与“归纳法”相对。推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是一种确实性推理。
运用此法研究问题,首先要正确掌握作为指导思想或依据的一般原理、原则;其次要全面了解所要研究的课题、问题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然后才能推导出一般原理用于特定事物的结论。
包括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在教育工作中, 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设计和进行教育与教学实验等,均离不开此法。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般,都存在于个别、特殊之中,并通过个别而存在。一般都存在于具体的对象和现象之中,因此,只有通过认识个别,才能认识一般。
(2)数学有哪些推理扩展阅读
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其一,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用到演绎推理。
其二,归纳推理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例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通过归纳发现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性质随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后用演绎推理发现,原来测量的一些元素的原子量是错的。于是,他重新安排了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预言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指出周期表中应留出空白位置给未发现的新元素。
C. 数学中,什么是演绎推理法,麻烦举例说明
演绎推理的定义: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1)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2)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3)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三段论的基本格式
M—P(M是P)
(大前提)
S—M(S是M)
(小前提)
S—P(S是P)
(结论)
3.三段论推理的依据,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
若集合M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S是M的一个子集,那么S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性质P。
例
1
、
把“函数y=x
2
+x+1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恢复成完全三段论。
解: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大前提)
函数y=x
2
+x+1是二次函数(小前提)
所以,函数y=x
2
+x+1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结论)
例
2
、
已知lg2=m,计算lg0.8
解:(1)
lga
n
=nlga(a>0)——大前提
lg8=lg2
3
————小前提
lg8=3lg2————结论
lg(a/b)=lga-lgb(a>0,b>0)——大前提
lg0.8=lg(8/10)——-小前提
lg0.8=lg(8/10)——结论
例
3
、
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D⊥BC,
BE⊥AC,
D,E是垂足,求证AB的中点M到D,E的距离相等
解:
(1)因为有一个内角是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大前提
在△ABC中,AD⊥BC,即∠ADB=90°——小前提
所以△ABD是直角三角形——结论
(2)因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大前提
因为
DM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小前提
所以
DM=
AB——结论
同理
EM=
AB
所以
DM=EM.
D. 初中数学推理方法有哪些
数学推理方法主要是因果推理,有从因到果的推理,也有从果到因的逆向推理。不管是方程还是几何的证明,都需要用到因果推理方法。其次也用到假设推理和条件推理。
E. 小学数学推理方法有哪些
1、图示法2、排序法3、画图连线法4、排除法5、假设法
F. 数学中常见的合情推理是什么
1、归纳推理
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栝出一般结论,(简称归纳)部分推出整体,个别推出一般。
例如:哥德巴赫猜想
可以把77写成三个素数之和:77=53+17+7;
可以把461写成三个素数之和:461=449+7+5;
……
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2、类比推理
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性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性,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性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例如: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作为一种运算,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作为加法的一种简便运算,也应该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3、合情推理
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过程如下:从具体问题出发——观察、猜想、比较、联想——归纳、类比——提出猜想。
可见,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猜想、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得推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是指“合乎情理”的推理。数学研究中,得到一个新结论之前,合情推理常常能为我们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向。
G. 数学推理常用方法
1.推理和推理规则 推理 推理规则 两规则 替换规则 2. 证明方法 直接证明方法 CP规则 反证法 1.推理和推理规则 什么是推理? 推理的例子:设x属于实数, P: x是偶数, Q: x2是偶数。 例1. 如果x是偶数, 则x2是偶数。 x是偶数。 x2是偶数。 1、推理和推理规则 刚才的例子表明了研究推理规则的重要性。 推理规则:正确推理的依据。 任何一条永真蕴含式都可以作为一条推理规则。 例:析取三段论: 如果,P:他在钓鱼,Q:他在下棋 前提:他在钓鱼或下棋; 他不在钓鱼 结论:所以他在下棋 定义1:若H1∧H2∧ …∧Hn ? C, 则称C是H1, H2, …, Hn的有效结论。 特别若A ? B, 则称B是A的有效结论,或从A推出B。 常用的推理规则 1) 恒等式(E1~E24) 2) 永真蕴含式(I1~I8,表1.5-1) 3) 替换规则,代入规则 4) P规则和T规则 P规则:(前提引入) 在推导的任何步骤上,都可以引入前提。 T规则:(结论引用) 在推导任何步骤上所得结论都可以作为后继证明的前提。 永真蕴含式 运用推理规则形式化证明 例1:考虑下述论证: 1. 如果这里有球赛, 则通行是困难的。 2. 如果他们按时到达, 则通行是不困难的。 3. 他们按时到达了。 4. 所以这里没有球赛。 前 3 个断言是前提, 最后1个断言是结论, 要求我们从前提推出结论。 3. 证明方法 1). 无义证明法 证明 P ? Q为真,只需证明P为假。 2). 平凡证明法 证明 P ? Q为真,只需证明Q为真。 无义证明法和平凡证明法应用的次数较少, 但 对有限的或特殊的情况, 它们常常是重要的。 3. 证明方法 证: (1) C?D P (2) ?( ? C) ?D T,(1),E1 (3) ? C → D T,(2),E14
H. 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公式有哪些
逻辑学16个公式:
肯定前件论式 (p → q) ; p ├ q 如果 p 则 q; p; 所以, q
否定后件论式 (p → q) ; ¬q ├ ¬p 如果 p 则 q; 非 q; 所以,非 p
假言三段论式 (p → q) ; (q → r) ├ (p → r) 如果 p 则 q; 如果 q 则 r; 所以,如果 p 则 r
选言三段论式 (p ∨ q) ; ¬p ├ q 要么 p 要么 q; 非 p; 所以, q
创造性二难论式 (p → q)∧(r → s) ; (p ∨ r) ├ (q ∨ s) 如果 p 则 q; 并且如果 r 则 s; 但是要么 p 要么 r; 所以,要么 q 要么 s
破坏性二难论式 (p → q)∧(r → s) ; (¬q ∨ ¬s) ├ (¬p ∨ ¬r) 如果 p 则 q; 并且如果 r 则 s; 但是要么非 q 要么非 s; 所以,要么非 p 要么非 r
简化论式 (p ∧ q) ├ p p 与 q 为真; 所以,p 为真
合取式 p, q ├ (p ∧ q) p 与 q 分别为真; 所以,它们结合起来是真
增加论式 p ├ (p ∨ q) p 是真; 所以析取式(p 或 q)为真
合成论式 (p → q) ∧ (p → r) ├ p → (q ∧ r) 如果 p 则 q; 并且如果 p 则 r; 所以,如果 p 是真则 q 与 r 为真
德·摩根定律(1) ¬(p ∧ q) ├ (¬p ∨ ¬ q) (p 与 q)的否定等价于(非 p 或非 q)
德·摩根定律(2) ¬(p ∨ q) ├ (¬p ∧ ¬ q) (p 或 q)的否定等价于(非 p 与非 q)
交换律(1) (p ∨ q) ├ (q ∨ p) (p 或 q)等价于(q 或 p)
交换律(2) (p ∧ q) ├ (q ∧ p) (p 与 q)等价于(q 与 p)
结合律(1) p ∨ (q ∨ r) ├ (p ∨ q) ∨ r p 或(q 或 r)等价于(p 或 q)或 r
结合律(2) p ∧ (q ∧ r) ├ (p ∧ q) ∧ r p 与(q 与 r)等价于(p 与 q)与 r
分配律(1) p ∧ (q ∨ r) ├ (p ∧ q) ∨ (p ∧ r) p 与(q 或 r)等价于(p 与 q)或(p 与 r)
分配律(2) p ∨ (q ∧ r) ├ (p ∨ q) ∧ (p ∨ r) p 或(q 与 r)等价于(p 或 q)与(p 或 r)
双重否定律 p ├ ¬¬p p 等价于非 p 的否定
换位律 (p → q) ├ (¬q → ¬p) 如果 p 则 q 等价于如果非 q 则非 p
实质蕴涵律 (p → q) ├ (p ∨ q) 如果 p 则 q 等价于要么非 p 要么 q
实质等价律(1) (p ↔ q) ├ (p → q) ∨ (q → p) (p 等价于 q) 意味着,要么(如果 p 是真则 q 是真)要么(如果 q 是真则 p 是真)
实质等价律(2) (p ↔ q) ├ (p ∧ q) ∨ (¬q ∧ ¬p) (p 等价于 q) 意味着,要么(p 与 q 都是真)要么(p 和 q 都是假)
输出律 (p ∧ q) → r ├ p → (q → r) 从(如 p 与 q 为是真则 r 是真)我们可以证明(如果 q 是真则 r 为真的条件是 p 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