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精心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环节
数学这门学科,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特别是小学数学,更是与我们形影不离。但要想学好这门学科,说起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益呢?我自从教小学数学教学已二十余年,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研究,学习总结,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这里就如何处理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环节,做点个人见解,与同仁们共勉。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前提,任何人都不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事情。教学更不例外,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关爱,是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在学习中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指责,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 24÷4=6 240÷40=62400÷40=6 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基础较差,从不举手发言的一个女同学把手举了起来,我非常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她,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这时我微笑着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勇敢点,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你一定是最棒的!”全班的同学也都用期盼的目光望着她,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和同学们以微笑给了她信心!同时也给了她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平常如果多给学生一些关爱,一些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他们,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化枯燥为有趣
教师应创设合适的情景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将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我们都知道,由于目前教育仍以应试为目的的原因,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成天都忙于无休止的计算,这样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一提起数学课,就感觉头痛,其实,小学数学应该是最容易吸引学生兴趣的学科,因为它最接近孩子们的生活,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变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变枯燥为有趣、化复杂为简单,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广角》等内容时,我常常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等方法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创设宽松的学习气氛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好心情、好环境,课堂更不例外。教师一定要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这样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质疑与讨论则是营造课堂气氛最好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的提一些问题或进行一些讨论,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当好引导者、引领者。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中,我让学生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马上组织同学讨论交流,结果出现两种答案:有的是商2余2,有的是商2余200。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到底哪种正确呢?这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于是,双方同学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开始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交流中体现自我,讨论中明辨事理。所以,讨论交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所以,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法营造愉快宽松的学习气氛,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
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从懵懂的孩童到孩童的领路人,无数声音在告诉我一定要“动脑”学习。初为人师的我也这样不厌其烦的告诉我的孩子要“动脑”学数学。但我们好像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形象的比抽象的直观,观察总比想象简单,动手更比动脑快乐。为了直观、简单、快乐,我们何不引领孩子——懂得既动手又动脑,来学习数学呢?
当你遇见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把一根12米长的绳子对折三次,每一段长多少?”有的老师可能会让孩子想想,有的老师会让孩子讨论讨论,有的干脆上黑板讲解。这些方法我觉得都不太合理,何必这么折腾孩子呢?不如让孩子自己动手一折不就全明白了嘛!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增减变化时就更需要动手了。比如说,将一个长方体切成三块,表面积会增加多少?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去动手切一切,他们会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方法的,同时在物体的切、合、挖、补等变化下都发生不同的变化: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有的不变;在不同的位置进行挖、切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果这些变化我们一味的让孩子动脑想想,那也太难为孩子了。这些都需要我们拿着实物(薯仔、红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材料)来动手操作观察,然后总结,并举一反三,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中注重“点”、“面”的有机结合
教学中的“点”,指一堂课的基本目标,教学中,每堂课都有一个基本目标;教学中“面”,指一堂课由基本目标引申的其他目标。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比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计算法则就是这堂课的“点”,也就是小数点对齐,由它引出小数加减整数,整数加减小数,数位不够等问题该如何解决,就是这堂课的“面”。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再由此引出其他的计算。由浅入深,逐步掌握,这样,就会使教学既有主次,学生也容易掌握。
六、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读诗使人明智,数学使人敏捷,逻辑使人善辩。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这样就会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示的推导时,可以用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剪、去画,通过转化,变成其它图形,从而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两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等),这样既使学生明白梯形公式的推导方法,从而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也使他们对梯形有了更深的了解。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还需我们多研究、多学习、多探索、多交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完善、更出色、更有趣,才能让学生更加喜欢和热爱这门学科。
Ⅱ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提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教师所倡导,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光教师要提问,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一、首先从课堂提问现状反思一下: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使得学生不能尽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引导学生心智、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斯苗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如何在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在《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到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数学广角二课时,针对猜一猜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这些事例能够巧妙地体现猜想的可能性。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事例,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实际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三、如何解决在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引入新课,提问要找准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这节课,我根据儿童的认知结构,调整了教材的认知结构。首先,认识直角。问:自己动手对折再对折,折成的角是什么角?三角板上哪个角是直角?再在投影仪上出示直角。接着,折比直角小的角,再画比直角小的角,学生能折出画比直角小的角那么自然就能折出或画出比直角大的角。这样做的好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容易形成清晰的各种角的概念。因此,教师抓住分类这一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问题,就能使新知识的教学水到渠成。
2、提问准确把握课堂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属情况:
(1)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
(2)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
(3)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
(4)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提问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那么提问的有效性将会明显提高。
3、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4、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4、课堂提问还要精问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1)提问的量要求少而精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 避免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提问的难度控制要求适度合理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注意的是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6、课堂提问要力求全面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不应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让优等生包场,将学困生冷落一旁,就会导致学困生听课注意力分散,身在课堂,心系窗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心中有学困生,优先提问学困生。
首先,设问要讲究层次,让学困生也能跟随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
其次,优先让学困生应答或板演,做到学困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等生代劳,让学困生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再次,应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答对了及时肯定,答错了切勿指责,以免挫伤其积极性。教师应利用提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把握教学进度,因势利导,以全面提高教此外,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锤炼提问的语言。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不断锤炼提问语言,达到准确、精炼、生动、亲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乐学、会学、善学、学好。
四、教学有效提问也是艺术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其实,真正有效的提问还在于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关键的策略是,要让你的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教师在倾听。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
1、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
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回答。有时候,学生开始回答了,却被中途打断,只能听教师对回答的提示;或者,学生开始了一个错误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需要学会容忍
教师需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至少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有效倾听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真正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众所周知,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提问也绝非千篇一律。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选用、创造出其他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教师的无穷创造上,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艺术性的课堂提问总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课堂提问,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心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
总之,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科学地进行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有教师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Ⅲ 如何创设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精彩巧妙的问题情境,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更能让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去发现和创造,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由情入境,学习欲望高涨,兴趣浓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数学实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也不例外,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有些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自实验去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发现得出概念,探索反思中掌握数学概念。
案例1 :椭圆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授课前一周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一个鞋盒的外壳、两个小图钉和一条细线)先用图钉将细线的两端固定,再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得图形为椭圆。
(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先固定图钉再系细线,是否一定能画出椭圆?试试看.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长大于图钉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长等于图钉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长小于图钉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这一环节整个课堂气氛高涨,学生纷纷作答。
(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会较易掌握,不易犯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焦距的错误。
二、通过趣味性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要善于用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来创设和谐、欢乐的教学气氛,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重要环节,运用得好,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学习新知识的真正意义。
案例2、等比数列前n项和
师: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 (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因“数字1000”的诱人盲目回答:“愿意!”,有的因“条件”有没有陷阱沉思不语,而有的同学却在对“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在一两分钟后,突然有一位同学举手这样回答到) 生:应该算出1+2+4+…+229的和,然后与1000×30×100比较,但我不会算1+2+4+…+229。(同学们发出一阵笑声)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等比数列前n项和”问题…… 通过这样一个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不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更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产生“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内在动力。事实上,这节课同学们至始至终呈现出高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最后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不得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数学概念教学问题情境应注意问题
1.注意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还必须注意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问题情境的呈现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前提,并重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问题的呈现能使学生充分地层开思维活动。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应把发现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暴露。
2.注意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由于数学概念、规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创设情境的方法又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1)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够得着”;
(2)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3)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4)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Ⅳ 小学数学怎样设计课堂问题
1
小学 数学怎样设计课堂问题
小学数学怎样设计课堂问题?提问是解疑的重要方式,把握提问原则、运用提问技巧、掌握提问时机是提问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还今天,朴新比小编给大家带来与数学有关的方法。
(1)教学中所提问题要兼顾难易程度。问题类别虽有层次的不同,却无绝对的好坏之分。良好的提问,应包含各层次问题在内。如创造性问题是以认知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及评价性问题为伴。另外,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质流于形式,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具有思考性,要求所提的问题必须难度合适,即提出的问题必须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已知”和“未知”之间、“已学”和“未学”之间的连接,产生认知和思维中的矛盾。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设计比较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
着名物理学家开普勒有一段名言:“我珍爱类比胜于一切,它是我可信赖的主人,它们了解自然的所有秘密,它们可能在几何中被忽视了”。乌申斯基也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没有比较,人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不可思议的。求同思维就是从已知的各种材料中,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知识,寻求问题的同一答案,从求同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来看,比较型的问题,与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求同过程是从彼此相关联的大量具体材料中抽出规律性结论的过程,从各种材料中寻求共同的过程。
因此设计一些比较型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例如:学完“相似三角形”后,我让学生从定义、判断、性质等方面比较“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找出异同点,指出联系及区别;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引导学生把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不等式和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进行类比等等。这样的总是设计不但沟通了知识间的横纵联系,有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应用、深化,而目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水平逐步提高,求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对优化思维深刻性品质大有裨益。经常设计比较型问题使学生学会将相关联的知识整合起来研究,学会用类比的思想思考问题,学会用对比的眼光观察问题,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3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1)穿插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学生都熟知的小故事:“羊村的村长要分配食物,只剩下一个饼了,可是喜羊羊和懒羊羊都想要这个饼,那么村长应该怎么分才能让他们拥有一样多的饼呢?”这时,有的学生就会回答一个人分一半。那么教师就继续问,如果一个饼可以用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饼要怎么表示呢?学生就不知道了,这时他们的兴趣就得到了有效激发,想知道老师到底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半个。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被调动起来,教师就可以循序渐进地给学生们讲解二分之一这个概念。这样,使得学生们在娱乐的情境下记住了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营造一定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定的竞争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比如,进行“加法减法”及“乘法口诀”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小游戏,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看哪个组记得又快又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同时,设计一定的问题,将新知识融入到所设计的问题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积极展示自己的机会,减少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枯燥乏味的问题,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引入实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也要注重引入实践,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比如,在学习“我们的试验田”这节课时,教师讲完书上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对书桌和凳子进行丈量,并提出问题:“你能估算一下自己课桌和凳子的面积吗?”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参与进课堂教学的活动当中,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处,让学生明白自己学到的知识在身边随时随处可以用到,进而让学生明白自己学到的这些知识是非常有趣而且实用的。
4
构建有效互动的数学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方式
1. 语言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育人为本,培养并灌输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的是通过语言的形式,以知识为载体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采用直接教学:提问、设疑、反问、表扬等教学方式,这样做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在这个环节中需要良好的教学节奏、言语措辞、语气停顿和及时反馈等。这一举措不但使学生有了学习热情,也便于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掌握能力,还为后面的讲解和新问题的提出做好了准备。同时,教师在语言互动中的细心指导、讲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情感交流。真挚的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快乐音符。用情感的力量去启发学生,从而在师生互动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也需要用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一个会意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爱的动作,都会在学生的心田里荡起一阵阵涟漪,那些在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业发展潜力具有积极评价、赏识态度的学生,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得到肯定的愉悦与满足,这无疑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相反,教师对学生的消极评价和态度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教育是平等的,这里不仅仅表示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更代表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下开展师生互动、开展小组合作,才能使学生真正发展,真正融入到教学中来。
2. 问题提出要具有针对性。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进行互动,不能忽视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开展有效教学、有效探究,使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分工地进行小组探讨,切忌问题空洞,不切合实际。而在师生互动中,应多创造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扎实,又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3. 关注学困生。一个班级中,虽然学生存在个性和特点差异,但后进生一般都希望把学习搞上去,往往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而力不从心。其实,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帮助。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后进生展示小组成果,这样既让他们展示自己,又让他们重拾信心,从而促进学困生更大的进步。
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提问更有效
1、教学中要紧扣教材,课前要精心设计。
4、因材施教,提出问题难易适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问题,对班上后进生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课堂的主题,也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
5、选择时机,发展智力。有的时候可以根据班上情况选择问题,让学生选择回答。
Ⅵ 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创造思维的源泉。《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能使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仿吵缓生求知的欲望。
1、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①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
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
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在学习“统计初步”时,设计以下例子:
孙老师为了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比赛,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跳10次,成绩如下表:
甲:5.7 5.8 5.6 5.8 5.6 5.5 5.9 6.0 5.7 5.4
乙:5.9 5.5 5.7 5.8 5.7 5.6 5.8 5.6 5.7 5.7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孙老师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选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是怎样计算的呢?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对探求新知识兴趣昂然,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3、利用动手实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
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º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备模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讲勾股数时,教师出示这样几组勾股数,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3,4,5;5,12,13;7,24,25;9,40,41……
学生们起初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碰绝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两个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