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小学数学课后如何读懂学生

小学数学课后如何读懂学生

发布时间:2023-08-22 06:43:14

⑴ 如何读懂教材,学生和课堂

作为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一、读懂教材:
对于这一话题北师大版教材主编张丹、特级教师朱德江分别谈了自己的观点。
朱德江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
(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
(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在每一部分里还列举了一些具体的课堂实例。
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张丹老师: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
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
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二、读懂学生
张丹老师:读学生相对于读教材是难了一点。张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
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
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已有的知识基础;
(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
(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
(5)学生的学习路径。
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二)如何“读懂”
(1)课前访谈;
(2)课前问卷;(前测)
(3)经验与分析;
(4)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三)具体怎么做
(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2)协调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
(3)注重揭示数学本质
(4)树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
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只有读懂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实效。我们要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
三、读懂课堂
读和懂之间有一段距离,怎么缩短距离,要靠反思。
1、读懂教什么?
(1)读: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目标?教师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没有新生成的目标?
(2)反思:
a、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
b、教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c、什么情况下要调整目标?如何处理生成性目标?
2、读懂怎么教?
(1)要读懂每个教学活动。
反思:
a、这个教学活动的价值是什么?
b、课堂有没有实现这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功能?
c、活动有效吗?
d、这个活动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2)读懂教的策略
反思:教师的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是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的引导、指导、反馈、评价策略有效吗?
(3)读懂怎么学
读:a、有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吗?空间如何?效果如何?
b、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
c、学生的参与度怎样?
d、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机会?
反思:
a、学生思维参与度高或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b、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真正发挥?
c、学生学得怎么样呢?
d、学习有效性高或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朱德江老师:在教师提到课堂与目标能否兼得时,朱老师形象而风趣的以“鱼与熊掌,能否兼得”打开话题,这是抓鱼还是抓更大的鱼的问题。在抓住基本的“小鱼”的前提之下,建议老师研究更多好的学习方法,来获得更多的“大鱼”。

⑵ 如何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注意力短暂,但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一开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他们外界带入课堂教学。
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例如在执教《认识角》这节课时,我以这样的故事导入:数学王国的国王要建一个图书馆,可是请来的设计师却说:什么东西都准备齐了,还需要一个角.于是,国王下命令全国寻找角,经过层层筛选,只剩下4个选手了,这天是最后的决赛,他们都站在宫殿上等待国王的召见,由设计师亲自出来考核。

聪明的小朋友,你认为谁最合适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一定能用你学到的知识,帮设计师选出合适的选手。这无疑会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便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二、抓住教学要点,展开有效讨论
一节扎实的课堂要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要点处,开展有效地讨论,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搭一搭(一)》认识余数这节课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其中一个教学要点是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余数和除数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材安排了一个较大的探索活动,即通过用14,15,…,20一组连续根数的小棒搭正方形的活动,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四人小组探索讨论发现了什么?在课堂中出现了如下师生交流互动过程:
师:通过搭的过程和填表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生1:被除数小棒的根数不断增加1。.
生2:除数都是4.
师:为什么除数都是4呢?
生3:一个正方形由4根小棒搭成。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4:余数不断变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
生5:余数是0或1或2或3。
师:只看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6:除数是4,余数都没超过4.
师:余数等等于4吗?为什么?
生7:不能,因为如果是4的话,4根小棒可以搭一个正方形。
师:所以余数不能等于除数。那么能是5或者6吗?
生8:不能。如果是5,还可以搭一个正方形,余下1根小棒;如果是6,也是可以搭成一个正方形,余下2根小棒。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讨论,你能总结出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吗?
生: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师:你们总结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考考你们,如果一道除法算式,除数是7,余数可能是几?
生:小于7,即:0,1,2,3,4,5,6。
师:为什么?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生:例如有一堆苹果,平均放在7个盘子里,如果每个盘子分得苹果一样多后,还有7个苹果,可以再每一个盘子里分1个;若剩余8个也是可以每盘再分1个。但是剩余6个、5个比7小时,都不能等分了,不够每个盘子里分一个。
师:看来大家真正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即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三、自制教具,在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促进数学理解
心理学家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锻炼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取感性认识,掌握知识。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和探索,通过各种动手活动,灵活、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数学,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生数学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数学理解。在平时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制作这样一些学具,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引导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儿童乐园》一课时,学生会列出乘法算式“4×2”来解决“有多少人坐飞机?”的问题,却说不清楚“4×2”所表示的意思。于是,我利用小圆片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读懂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后,用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每个飞机上有2人,4个飞机坐了多少人?“6个4”表示坐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的道理。接着引发学生思考,三个房间分别住着2个人、3个人、4个人,这里能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加数不同时,不能用“乘法”计算。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积累乘法的学习经验。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租船》一课时,结合问题情境:21人要乘船过河,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我让学生借助小棒和小圆片操作探究(小棒代表小船,圆片表示人),学生很快发现5条船不够,应该再加1条船。这是有余数除法中的“进一”现象。
四、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分草莓》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第4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和竖式的基础上进行试商。让学生在分较小数的基础上去分较大数目,进而引出探索试商的方法。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并根据余数去调商的大小是比较难的。我很庆幸自己教了2个班的数学,在讲授本节课时,两个班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次教学
先出示分草莓情境图,让学生读题找信息,列算式55÷8=
师:有没有一个数和8相乘积是55的?
生:没有。
师:那应该商几?你是怎么想的?
生:商6。
师:为什么不商7呢?
生:七八五十六,56比55大了。
师:板书竖式,8×()最接近55,商7大了,应该改商为6.试商后,再怎么算?
生:再把商和除数相乘。再相减55-48=7.
师:结合分草莓的情境,余下的这个7还能每个盘子放1个吗?
生:不能了。
师:余下的7个不能再平均分到每个盘子里了,所以在除法里,满足余数要比除数小。
此次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课后,我对4个学生进行追问:55÷8怎样去试商,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只有一个学生可以结合“分草莓”的情境图说出算理,其他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说明,我仅仅是把如何试商“灌”给了学生,学生没有亲身经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操作过程,没有深刻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不能很好的理解有数除法的含义。
经过本节课课后检测,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去经历试商的过程,没有实际去操作。在课后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改变了教学方式。
第二次教学
出示分草莓情境图,让学生读题找信息,列算式55÷8。
师:(举起小棒)我用55根小棒代替55个草莓,分给8个同学,代替分到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就是每个同学分到几根小棒,还剩几根就是还剩多少个草莓。怎么分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边演示)老师也想了一种分法,先给每个同学分一根小棒。
生:这样太麻烦了。
师:(指着55÷8的竖式)我1根1根地分,是从商1想起的,这样试有点麻烦。所以,在我们分较大数目时,可以直接从大一点的数来考虑。这里商几呢?
生:商5.
师:(板书:商5的竖式)我们看,(边演示)每人分到5根小棒,共分掉了几根?老师手中还剩几根?(与学生一起数,还剩15根小棒,在竖式中写上余数15。)
生:不对,余数大于除数了,还可以继续分。
师:指着余数的地方,问学生:这个竖式不对,还可以继续分,什么意思?
生:还可以每人分1根小棒。
师:(演示给每人再分1根)现在每人分了几根?
生:6根。
师:(重写竖式)我们发现余下的15根小棒还可以再分,说明商小了,可以调大1,改为6.现在分掉了48根小棒,还剩7根,平均分给8个人,还够吗?
生:不够。
师:因为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就可以每人再多分1根,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刚才有同学一下想到商7,是如何想的?(根据学生叙述重写竖式)
生:看到55和8,我立马想到“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但相乘后比55大,不够每人分7根小棒,于是就改为6.
师:8个人,每人6根小棒,共分了48根,和余下的7根合起来正好是55根。
通过两次教学,我发现在讲授本节课是要注意以下两点:
1、重过程,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要更加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对算理的感悟,让学生亲历分小棒的过程,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当剩下的还可以再分时,直观演示每人再多分1次,说明商要调大;当不够分时,说明商要调小,让学生学会准备调商。在体验中,学生的认知思维逐步完成由“知其所以然”到“用其所以然”的发展过程。
2、重方法。促进“算法”的行成。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试商过程。学生对“每人分1根开始”提出质疑,发现可以直接从估计的数开始试起,然后调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理解余数最大也必须比除数小1;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就表示正好分完,没有余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或者“不够减”,就要调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形成算法,又加深了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进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总之,为了在课堂上读懂学生,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必须能提出激发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更好地倾听学生的思维过程,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了解和懂得学生的想法。这样教师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策略。

⑶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更有效的促进教学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在我们学校已经实施八年了,在这八年里我们一方面可喜地看到了新课程带来了新思想、新方法、新面貌,另一方面又看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些不协调的画面。我们在享受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活力与激情的同时,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是促进其发展的场所,教材则是媒介,学生更是教学中的主体。那么作为教师要想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有必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我们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更好地上好数学课?接下来,我就谈谈个人的初浅想法:
一、读懂教材是教师现今必备的基本功。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读懂教材是教师的本份,是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必备的品质。同样的教材,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这是为什么呢?是人的知识背景、专业底蕴、思维方式、读书方法都不同的缘故。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岁月的推移,阅历的丰富,也会读出不同的心得。
关于数学教材在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它应当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如果用一句简短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学习数学方法。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就象有的教师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只教学生结果容易,而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难,是的,如果一个知识只让学生知道结果是很容易的,几秒钟就可以搞定,可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新时期我们该如何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呢?以前在教学时,教师的任务只是按教材、教参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都是由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师成了机械的执行者和各种教参的简单照搬者。在大力提倡民主、开放对话等现代教育理念的今天,教学过程已不再是教师对教材的简单复制与搬运,教师已经从“机械执行教材”的窠臼中解放出来,成为教材的自主建设者和开发者。问题是课改教材的编写者是考虑成熟后才使教材成型的,那是多少人智慧的结晶,作为教师,是否真正能正确地处理与开发教材?
我想与其说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如说应该如何读懂教材,钻研教材,深入教材,真正领会教材的意图,而不是盲目地改写教材。教材中编者对例题、习题设计的意图何在,在其背后应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值得我们去深刻领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真正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赢。
二、读懂学生是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基础。
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如何真正读懂“学生”?首先,需要仰视我们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真正成为学生的知音、知已。其次,主动接近学生,学会认真耐心的倾听,听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再次,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共性,教师要理解时代对学生的影响,那就要不断“充电”。最后,要明白了解学生的方法及途径。多到网上去看看,用平和的心态,看看他们到底想什么,有什么需求,这样可能有教育的针对性。再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千万不要强逼,将心比心。最后,多读读反映学生生活的作品。感知学生的喜怒哀乐。只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能学生也成为我们的老师,那么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我们教师最终还是要立足于课堂,研究每一位学生,读懂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身心得到健康,让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读懂教材是基础,读懂学生是支撑,。对于教师而言,读懂教材才能放手备课,而读懂了学生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才会真正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共进……的课堂文化。
总之,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让我们真正关注到了教学,关注到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课后如何读懂学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7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0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2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1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