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把数学学好,怎样开拓思维
建议去学一下奥数,这样思维跟得上,做题思路也清晰,开扩思维没问题
‘贰’ 怎么才能开拓思维学好数学
不懂就问呗,天天找关系好成绩也好的,找老师,一定要搞懂 从而从会这道题到会这类题
‘叁’ 如何提升数学思维
1、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随事物的变化而随机应变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如果缺乏思维灵活性,我们的思维就会更加倾向某种具体的方式和方法,很容易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片面追求解决问题的模式化和程序化,长此以往造成思维出现惰性。
擅于从旧的模式和普遍制约条件中脱离出来,找到正确的方向;针对知识可以运用自如,善运用辩证思想来平衡事物之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变通和调整思路等等,这些是思维灵活性养成的直接表现。
2、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要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必须严格要求,加强训练。
落实到孩子学习生活中去,就是要求在学习新知识时从基本理念开始,做到在思路清晰的前提条件下稳扎稳打,逐步深入,在这个相对来说缓慢的过程中养成思考问题周密的思维习惯,在进行论证推理时掌握足够的理由作为依据;在练习试题时善于留心题干中的隐蔽条件,详细答题,不吝啬地写出解题思路。
3、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相信大多数学生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老师评讲试卷,一听错题的解题过程很容易就懂了,恍然大悟自己居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但一旦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领会到解题方法和实质,实现独立解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透过现象看数学的本质,掌握最基础的数学概念,洞察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这是思维深刻与否的主要表现。
4、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作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在数学学习中,注重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拓广解题思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5、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从已有的答案和解题过程中提炼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一味盲从,要学会用批判性的思路去进行各种方式的反思和检验。就算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东西,也要谋改善,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
‘肆’ 浅析如何开拓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摘要: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首先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数学课堂思维训练,谈几点体会。关键词:教学方式学习内容数学思维在数学课堂思维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认知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充分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空间,或先导后放,或先放后导,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主动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目的。(剩余1650字)
‘伍’ 怎样打开自己的数学思维
一、直接思路
“直接思路”是解题中的最常用的一种思路。它一般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直接找到解题的途径。
当然,肯定有学生发现可以用设未知数的方式进行求解,这里我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解题思路,开拓学生的思维。
‘陆’ 怎样开发数学思维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数学思维有着众多的分类,事实上,分类只是便于研究、训练,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各“类”是有交叉重叠的。周春荔教授的从数学思维基本方式的角度将中学数学思维分为: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联想思维与分类思维、再现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六类,
从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训练谈起。
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它是由某一条件或事实出发,从各个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产生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它的思考方式是向外扩散的。从小学到中学,“三角形内角和问题”的探索、证明方法很多,思维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训练发散思维极好的载体。
例:尽可能多地说出红砖头有什么用途?
A:可以造房子、造围墙、造猪圈、造羊圈、造狗窝、造鸡窝、造鸭窝、铺路、造台阶等
B:可以造房子、铺路、练气功、练举重、做涂料、写字、做武器、下象棋、防台风和放在汽车轮下防滑等。
C:红砖头可以当作多米诺骨牌作为比赛用具
点评:比较而言,B所涉及的类别较多,A只局限于做建筑材料,故B的发散思维灵活性比A强。C的发散思维独特性较强。
训练题:(1)尽可能多地说出含圆形图案的东西。
(2)尽可能多地说出含四面体结构的东西。
(3)尽可能多地说出证明两边(及两角)相等的办法。
(4)尽可能多地说出证明两边平行(及垂直)相等的办法。
(5)尽可能多地说出添加辅助线的办法。
收敛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或聚合思维,它是一种集中导向的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应的思维形式。它是指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通过比较、判断、推理等方法,从各个不同方向的思考出发点指向这个中心,最终实现研究目标的思维方式。收敛思维一般多用于创造后期的方案筛选和整理阶段,或对发散思维所得的成果进行加工或概括,抽取有价值的因素或形成最合适的方案。
例如,从发散思维的角度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引导追寻众多的解法;从收敛思维的角度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引导追寻不同类型的方程中相应的最简洁的解法。
发散思维重要,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其实收敛思维同样重要。
发散性思维求量,收敛思维求质。
发散性思维是“放”,收敛思维是“拢”。
收敛思维的特点是对发散性思维的结果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取得思维效果的最佳化。
如何训练收敛思维能力?一是训练分类能能力。告诉按不同的标准将事物分门别类,并训练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作多种划分。二是训练鉴赏能力。引导学习鉴别、分析、比较、欣赏某些事物,并逐步提高自身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三是训练判断能力。要训练主体意识,要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自己下结论的好习惯。四是训练选择能力。收敛思维实际就是作比较、鉴别和选择,要使学会选择,选择在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用途很广。收敛思维的过程实际就是排除、选择的过程。比如鼓励让参与某些评选活动,鼓励当评委,学会精益求精、优中选优,学会在各种方案、作品、解法中选出最佳者。
例:主题“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
(1)抛物线y=x2+x+c与轴没有交点,求实数c的取值范围。
(2)直线与双曲线有交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求方程x2-4xy+5y2+2x-8y+5=0的实数解x和y。
简析:(1)令y=0, 由△<0解得实数c的取值范围是最佳方案;(2)联立方程,消y,整理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4x+k=0,由△≥0解得实数k的取值范围;(3)按y整理5y2-4(x+2)y+x2+2x+5=0;由△≥0解得(x-3)2≤0,所以x=3,y=2。
点评:追求共性,多题一解,多题一法,多题归一是训练收敛思维的有效策略。变式训练起到以一当十,解一题懂一类通一片的作用,是训练收敛思维的有效策略。
例:动物王国的储备盐被人偷吃了,法官审问三个嫌疑犯。毛虫说:“是晰蜴比尔吃的”。蜥蜴比尔:“是这样的”。花猫:“不是我吃的”。已知这三个家伙中至少一人说的是真话,至少一个人说的是假话。请问,到底是谁吃了盐呢? 点评:分析时,根据问题中心,步步假设,排除假设的判断。最终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聚合思维。本题中假设是晰蜴比尔吃的,那么这三个家伙都说了真话。这不可能,故以排除;假设是花猫吃的,那么这三个家伙又都说了假话,故以排除;所以只有剩下的假设是正确的,即毛虫吃了盐。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1个旅司令部在前线构筑了地下指挥部,十分隐蔽。德军侦查人员发现:每天早上8、9点钟左右,都有1只小猫在法军阵地后方的1座坟包上晒太阳。于是,德军做出了如下判断:
一、 这只猫不是野猫,野猫白天不出来,更不能在炮火隆隆的阵地上出没;
二、 猫的栖身处就在坟包附近,很可能是一个地下掩蔽部,因为周围没有人家;
三、 仔细观察,这只猫是相当名贵的波斯品种,在打仗时还有条件玩这种猫的决不会是普通的下级军官,从而他们断定那个掩蔽部是高级指挥所。
于是,德军集中6个炮兵营的火力,对那里实施急袭。事后查明,他们判断的完全正确,法军指挥所人员全部阵亡。
训练题:
(1)请说出家中既发光又发热的东西。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2)请写出海水与江水的共同之处,越多越好。
(3).“四个人,已知其中一人犯了谋杀罪,向警察局作了如下供述:
甲:“是乙干的。” 乙:“是丁干的。” 丙:“我没有干。” 丁:“甲说谎。”
如果其中一人是犯人,应是哪个?
(4)“还”的思维训练:
问题形式:
还有什么类似?如醋糟变花土,薯仔变酒精,…..,现在香蕉5分一斤,怎么办?
全等还有什么用?
相似还有什么用?
待定系数法还有什么用?
‘柒’ 怎么才能开阔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方法
一、 有良好的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
5.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如角的概念、直角坐标系的产生、极坐标系的产生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有回归现实才能使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会准确。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使自己的数学学习习惯于数学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相适应。
三、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好高中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1、注意化归转化思想学习。
人们学习过程就是用掌握的知识去理解、解决未知知识。数学学习过程都是用旧知识引出和解决新问题,当新的知识掌握后再利用它去解决更新知识。初中知识是基础,如果能把新知识用旧知识解答,你就有了化归转化思想了。可见,学习就是不断地化归转化,不断地继承和发展更新旧知识。
2、学会数学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会数学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材是采用蕴含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中,因此,适时对数学思想作出归纳、概括是十分必要的。概括数学思想一般可分为两步进行:一是揭示数学思想内容规律,即将数学对象其具有的属性或关系抽取出来,二是明确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联系,抽取解决全体的框架。实施这两步的措施可在课堂的听讲和课外的自学中进行。
课堂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主战场。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分解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进行数学技能地训练,使高中学生学习所得到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组织的科研活动,使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定理、原理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挖掘
‘捌’ 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思维过程.其表现是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猜想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立体式地展示问题、提出过程,在温故知新的联想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尽可能地参与概念的形成和结论的发展过程,并掌握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类比、联想、一般化与特殊化等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复习中如何才能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
最直接也是最有效但也是最难的,做题,不断的做题,并总结。
其他的,可以多看看趣味数学题。
其实还可以读点哲学方面的书,比如笛卡尔写的《谈谈方法》。以及马克思哲学原理,这些都带有方法论的味道,懂了这些,其他很多东西都懂了。
多做练习题,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对错题进行整理和反复回顾。最重要要的还是多做题、多思考。能力自然提升了
1: 在课前一定要把将要学的看一遍,有一个基本的架构,到课堂上才能知道老师大概在讲哪个知识点。特别是书上的例题一定要搞懂,老师讲的基本与书上的例题相似或相同。插话对别人的确是一种干扰,但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很有利于自己提高注意力和对知识点的记忆(要学会插话,别怕丢脸)
2 :在写作业之前也要把学的看一遍,但在做的时候不要看。
3 :做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定要把所做的题完全搞懂,如果是作业强迫自己独立完成,花多少时间也值得。(我曾经用两个小时做了一道其他人二十分钟就做出的题)。因为自己想出来的,不光记得牢,而且能够将这种思维方式变成自己的。
其实每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这种情况都会出现,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智力,只要度过这段艰难期,就会潮平岸阔,风正帆悬,越做越顺。
‘玖’ 如何开拓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挥体操的真正功能,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导,方法运用和不折不扣的训练。数学思维的种类较多,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直觉思维到辨证思维,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从再现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它涵盖了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发散性等品质。因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维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可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呢?不妨从以几个方面入手:一、 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思维的归宿。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它是创造的前奏。当然,学会质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意识的逐步地培养。我们可以由不会提问题过渡到能提一般性的问题(如哪里不懂),最后到能提理解性、探究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是质疑的最高水平,它有助于深化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二、勇于在解法上求新求异学习中,对一道题,教材上或老师往往有一定的方法思路。我们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若是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应大胆和老师同学交流,你的方法或许又是一条解题途径。即便是有问题,也能发现自己思维的误区,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与创造性,都是大有裨益的。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中,必须重视积极思维、独立思索的重要性。这是数学思维训练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思维的最高处。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也是不可忽视的。思维的火花往往在深入的探讨和激烈的论争中迸发。
四、注重直觉和猜想爱因斯坦说过,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这个不可捉摸的生动的力量在创造的数学中总是在起作用,推动并指导着甚至最抽象的思维。我常常告诉学生要“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就是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并通过猜想去验证,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五、加强探究性问题的练习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数学问题。它往往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循,仅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的。因而,它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开展智力活动,从多角度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所以,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我们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的有效工具。遇到这类题目,我们应该积极思索,在练习中让自己的思维得到训练和提高。
“海阔纵鱼跃,天高任鸟飞”,愿同学们放飞思维的翅膀,在数学的世界里尽情翱翔!
‘拾’ 如何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