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听评小学数学计算课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1.讲解时语言的儿童化。
2、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看是否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
②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
解决问题的教学内涵丰富,如何让学生喜欢它,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习方式,而探究即为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要讲究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他们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更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动性。
一、引导发现、感悟,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学时,我将例题巧作变动,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师:大家想不想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啊?
生:想!
师:我这儿有三个不同颜色的盒子(分别出示红、白、黑三个盒子),盒子里分别装了一些硬币。现在,我请你猜一猜,红盒子里装了多少个硬币?
生:(七嘴八舌乱猜)
师:大家都没有猜对。在你没有得到相关的信息之前,你能一下子准确地猜出红盒子里装了多少个硬币吗?
生:不能。
师:那我给你一个信息:黑盒子里有15个硬币。依靠这个信息,你能准确猜出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吗?为什么?
生:不能。红盒子里硬币的个数与黑盒子无关。
师:我再给你一个信息:白盒子里有10个硬币。现在,你能不能猜出红盒子里硬币的个数?为什么?
生:还是不能。因为红盒子里的个数与白盒子的个数无关。
师:知道了这两个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方面的信息就能猜出红盒子里硬币的个数了?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交流一下。
学生通过交流,归纳出如果再知道一个能把红盒子与白盒子和黑盒子里的个数联系起来的信息,就能猜出红盒子里硬币的个数。学生举例: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比黑(白)盒子多(少)多少个;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是黑(白)盒子的多少倍;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比黑盒子和白盒子的总数多(少)多少个;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是黑盒子和白盒子的总数的多少倍等等。这时,引导比较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发现有的只需一步计算,有的却需两步计算。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两步计算。在提出问题、比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强化了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而且对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选择有了初步的定位。教师最后出示相关信息,学生终于顺利猜出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之目的。
二、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互动性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教学时不要把学生死死地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认为很枯燥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编出问题。如给数学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 “用数学”。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教材第45页,应用题例1是这样的: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枯燥得很,离学生比较远,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没有了兴趣不能产生探究的兴趣。我对此题做了如下改动:
(1)课件展示情境或组织学生进行对话表演。
客户:周厂长,你好!我们订做的660套衣服,生产得怎么样了?
厂长: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客户:我们等着要货,你们3天之内能完成了吗?
厂长:能。
(2)师:同学们!你们根据厂长、客户提供的信息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以上出示的例1。
(3)师:你们会解答吗?如果不会,可以小组讨论。
生:略
这种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和“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两大方面,将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问题之中,巧妙地把要解决的问题变为对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也为他们以后到社会上去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打好基础。
2、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决方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解决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
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讨论时的声音控制、提问和应答时的礼貌)等,最后要求每一组设计组名、组标,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标”的氛围。
解决问题具有抽象性,有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造成解题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轻松掌握解题方法。
4、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为了减少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梯度,课堂上利用教材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可在课外探究学习中面对更多的是如何搜集处理信息怎样与人合作。为此要引导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要热情地帮助他人排忧解难。若自己拥有材料正是别人急需的,能成全他人的计划,使自己在学会探究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三、激活求异思维,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多形态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比如针对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道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开放题,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变通思维:
学校组织师生看电影。学生950人,教师27人。影剧院售票处写着:
今日放映
《宇宙与人》
成人票: 每张8元
学生票: 每张4元
团体票: 每张6元
(30人或30人以上可购买团体票)
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并算出购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有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力求找到最佳方案。
以下是 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1:827+4950=4016(元)
方法2:(27+950)6=5862(元)
方法3:从学生人数中拿出3人,和教师组成一个团体。
306+9474=3968(元)
……
针对这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每位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设计开放作业,强化自主探究实践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数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如何设计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呢?首先要尊重学生择业的要求,其次要开放作业的形式与内容。
1、迁移例题解法。
如讲授了植树问题后,可建议学生去步行街上走一走,数一数步行街上有多少个垃圾桶,目测一下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再算一算从起始的垃圾桶到最后一个垃圾桶之间的总长度约是多少米?
2、结合生活热点。
国庆、元旦等节日期间,许多商店推出打折的促销手段,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商店购物,看看商品的原价是多少,打几折,打折以后的价钱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记录下你的考察结果。返校后可组织讨论:商店利用打折的手段促销商品,它是赚多了,还是赚少了?会不会亏本?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3、加强专题实践。
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后,就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给家设计一些装修方案。比如: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算一算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如果购买地板的话,根据家庭的经济实力,再去市场了解地板的价格,选择合适的价位,进行购买,大约需要支出多少。
这样开放的作业内容,既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又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接轨”了社会活动,学生有了“自由驰骋”的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空间,在实践中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书写一个创造的人生。
解决问题的教学内涵丰富,如何让学生喜欢它,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但我坚信,只要教师通过一定的策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觉得要解决 的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问题解决才有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解决方法。达到了这种境界才算是一堂成功的优秀的教学。
③ 小学数学应用题怎么教才听的懂
看几年级了,多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
④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听,评,说课
数学习题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常要根据习题的具体情况和针对学生数学习题训练中反映出来的理解偏差、普遍问题、典型错误等对习题进行讲解,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清理思路,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所谓“有效讲解”,笔者定义为:能以数学习题讲解为载体,对单一的“理解题意,清理思路,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进行丰富,对“独白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开发“习题讲解”这一教学环节,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合理灵活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习题讲解”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有效数学教学资源。下面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实践经验,谈一谈如何对小学数学习题进行有效讲解,以获得同仁指教。一、用生活的事理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儿童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也有许多有意识的经验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了许多的日常“经验”或“概念”,在这些经验和概念里,不乏蕴含和数学相通的知识、朴素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等。在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如能唤起儿童的这些日常“经验”或“概念”,帮助学生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必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解题策略的有效生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例1】小力用竖式计算5.1加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2.76。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练习八)这道题的解答思路和策略其实和生活中走错路后,按原路返回的的事理是相通的。我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走错路的经历呢?发觉走错路后你是怎么的呢?有同学说可以按原来走的路返回到先前的出发地,再重新走。于是我启发学生对这道题也可以按照“原路返回”的想法去思考:根据5.1—()=2.76求出减数是2.34,它也就是原来的一个加数,于是正确的结果是5.1+2.34=7.44。这样通过一道数学题的讲解,学生不仅仅是解答了一道数学题,更感悟到了一种有效的数学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用生活的事理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启发学生生成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其实很多,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教学转化的解题策略,用超市里购物发票来学习单价、数学量和总结的关系等等。二在实践操作中指导学生探索和创造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早已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素材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选取得。但学生在生活中如果没有留心的观察,有意注意,往往会“熟视无睹”,很少有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带着数学问题去观察思考和研究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因此经常是“素材很熟,却毫无感知”。有这样简单的数学题:一幛大楼从一楼到三楼有48个台阶,问从一楼到五楼要走几个台阶。学生第一次碰到这个数学问题,大多是这样计算的:48÷3×5=80个。这说明学生不通过有意识的经验活动,也就不能形成具体的经验概念。针对具体的数学习题,有必要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探索和创造数学,主动地获取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例2】有一个花坛,高0.5米,地面是边长1.3米的正方形。四周用砖砌成,厚度是0.3米,中间填土。(1)花坛所占的空间有多大?(2)花坛里可以填多少立方米泥土?虽然学生每天都到花坛边玩耍,但很多学生就是想不出计算花坛容积的方法,并且对这两个数学问题的认识含糊不清。于是我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测量小组,每个小组优中差学生合理搭配,到学校体育室借了测量工具,组织学生开展以“测量学校花坛所占空间和能填多少土”为主题的测量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出了“花坛所占空间”与“能填多少土”的计算方法,并感受了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获得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三、在认识错误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完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因此,学生解题中出错是学习活动的必然现象。对于解题中出现的错误与疏忽,我不仅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而且更要看到这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完善认知结构的一个极好机会。教师应该养成利用学生的错误提高数学教学的能力,加强数学教学效果的习惯,把学生的错误看作可以充分利用的有效课堂教学资源。【例3】“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这是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教师经常运用的一道判断题。一般的教师往往只是让一两个学生站起来说出对或错,然后简单地问个为什么,给予一个明确的答案就草草收场。而优秀的教师却能紧紧抓住这个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全国着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经典的教学案例: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认为对错的两个阵营,吴老师没有立即表态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三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学生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讨论着,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经过讨论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为易表述,把认为此题正确的称为“正方”,把认为此题错误的称为“反方”。)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点头)“是,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当仁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小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连忙应答)“是。”反方:(紧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正方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在激烈的辩论后正方服气地却又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美国着名发展心理学家盖耶有句名言:“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正是因为学生错误的出现,才给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四、引入解题妙法,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奇妙和魅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一般都十分注意运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等一般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整理解题思路,但一些特殊的问题,就需要有特殊的策略或方法,特殊的解题技巧,这样往往更容易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对问题的解决,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情趣,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4】如图,M、N分别是长方形长和宽的中点,问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开始思考问题时几乎都把注意力集中于涂色部分,想从涂色部分直接入手来计算出结果,显然是很困难的,这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用“旁敲侧击”的策略,观察三个空白部分,应该很容易计算。求出空白部分的总面积是++=,再求出涂色部分的面积是1-=。【例5】如图,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是不会求出圆的半径的。但可指导学生运用“设而不求”的方法来解决。设正方形的边长是R,那么R2=2(平方厘米),问题便迎刃而解S圆=3.14×2=6.28(平方厘米)。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其思维的挑战性。在学生思考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时,教师不妨可以高屋建瓴地介绍一些“解题妙法”,把难题变易,让学生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产生一些惊奇,感受到数学神奇的一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就能把学生引进数学的殿堂,踏进数学探究的大门。五、开展数学交流,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讲解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也不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它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也需要对话和交流。有效的数学交流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众多信息相互碰撞交织,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例6】:王大妈家新买一台柜式空凋,他的外包装是一个长0.6米、宽0.3米、高1.8米的长方体纸盒。做这样一个纸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接头处可忽略不计)(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空间和图形.整理与反思)一般的解法都是这样的:(0.6×1.8+0.3×1.8+0.6×0.3)×2=3.6(平方米)。或0.6×1.8×2+0.3×1.8×2+0.6×0.3×2=3.6(平方米)。但在批阅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学生的计算方法却与众不同:0.6×0.3×2+(0.6+0.3)×2×1.8=3.6(平方米)。于是我在习题讲解是特意把他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及其图对这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最终明白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也可象计算圆柱体表面积那样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的和。我也不失时机地渗透“化直为曲,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把长方体和圆柱体进行联系和比较,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把长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统一起来,使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如入,思考更加深刻。
⑤ 小学数学怎么评课
小学生评课主要考虑学生学习情况,看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对应的考虑后面的教学任务
⑥ 小学数学新教师怎样去听课
1.
在这次听课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节复习课,自工作以来我参加过很多听课活动,但是却很少听到复习课,老师们都认为复习课很难上好,这次,我有幸首次听到了复习课,使我感到眼前一亮,特别是唐艳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复习》和金怡老师的《圆柱和圆锥整理和复习》这两节课是我对如何上好复习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唐老师的复习课首先明确提出复习的方法:1、阅读课本是复习的好方法;2、交流和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接下来高老师让孩子们自己阅读课本的章节,了解内容,并用简单的方式来记录本单元的内容;在交流时,让孩子们交流口算、笔算、估算时的注意事项,并且对学生采用的表格法、画图法和文字叙述法给与了肯定。然后,通过一些练习,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口算、估算、笔算是一家人,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而估算和笔算结果比较接近,又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笔算。整节课不仅仅对这个单元的进行了复习,而且在复习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
金怡老师上的是一节五年级的复习课,对于高年级的孩子而言,已经具备自己整理旧知识的能力,老师就把“整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作为前一天的家庭作业,这样做省去课堂上的很多时间。一上课,老师就让孩子小组交流家庭作业,评选出能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作业,并且给孩子提出了评选建议:1、作业能突出重点;2、作业条理清晰;3、作业形式新颖。孩子在根据建议进行评比的同时,也是对知识的一次复习。在接下来展示作业的时,通过小组代表的发言,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点、以及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又一次进行了复习。然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过生日的情景,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蛋糕盒子的图片,一张是生日蛋糕的图片,让孩子小组合作,根据两张图片提出关于圆柱和圆锥的问题。老师巧妙的设计出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问题,不仅复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思维。
认真回想,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
从这次观摩活动中是我感到我们的课堂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
1、安静的数学课堂
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2、课堂教学体现数学味道
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多样,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多讲简单数学认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骛。这次不仅讲一些比较抽象知识——如比方程、中位数等。还讲了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知识正数和负数、解决问题、复习课等。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3、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本次活动,好多教师不是把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更注重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课堂中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并且能在活动前明确活动要求,活动中巡视指导,活动后小组展示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
⑦ 小学数学听课听什么
听教学模式、方法、流程
听教学重难点是否落到实处
听学生的反应和所得
听存在的问题
因为听到这些才能有所得,才能在评课的时候有说的。
⑧ 全国小学数学用人教版的有哪些省
全国来看,主要是山东的城市用鲁教版数学,其他省市几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