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幼儿如何开发数学

幼儿如何开发数学

发布时间:2022-04-01 08:01:11

‘壹’ 如何开发六岁孩子数学的智力

怎样培养六岁小孩的数学能力,如何教孩子学数学?以下建议你可以参考: “数”的教育原则 1.在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数数,了解数之间的关系。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数过往车辆。 2.为幼儿提供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认识数。操作时,家长可做提问,如“你在这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量”的教育原则 1.运用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如让幼儿认识物体的轻重,可以先出示两样形状一样、材料一样、大小不同的物体,然后出示两块材料一样、形状和大小不一样的物体,让幼儿感知和比较。 2.利用儿歌和游戏,教授幼儿一定的量词,引导幼儿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形”的教育原则 1.六岁的小孩认识形体是在充分感知形体,获得有关形体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再配合说出词,认识图形的。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儿童看一看,摸一摸,逐步抽象出形体的基本特征,并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述。 2.设计游戏活动,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形体,巩固对形体的认识,如奇妙的口袋、匹配、分类等等。 3.通过分割和拼合,儿童能感知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已知形体的认识,如传统的七巧板游戏和折纸游戏。 “关系”的教育原则 1.开展排序和样式活动。幼儿的样式活动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先是模仿,然后再让幼儿接着成人所提供的样式继续往下排,最后让幼儿创造自己的样式。 2.以生活情境为素材,让幼儿自然地感知并很好地理解样式与排序。 3.对于同样一个样式,不同的人可能发现不同的规律,从而给出不同的解释。鼓励幼儿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让幼儿的思路具有流畅性与扩散性。 怎样培养六岁小孩的数学能力,只要家长把握好以上四个原则,相信,孩子的数学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贰’ 幼儿教师怎样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由此可见,教数学就是要教给幼儿数学的思维方式,开发大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巨匠康托教授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空间,发生在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因此现实生活就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 而数学枯燥抽象,如何让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如何在幼儿面前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纲要》中也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就要我们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不断挖掘幼儿身边的数学元素,架设一条“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数学教育生活化,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取有益的数学经验,培养灵活智慧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数学思维“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的幼儿来说,我们就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这个巨大的数学 思维空间,有效利用幼儿天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断感知数、量、形、类别、次序、空间、时间等数学知识,形成有益的数学思维模式。 (一)情境游戏——生活中的数学载体 幼儿园的数学相对简单,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素材。基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有趣生动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有效抓住这一特性,灵活运用情境这一数学载体,使数学思维活动生活化、情景化。 案例:晨间早点:分饼干 1.小班阶段,可以给“分饼干”环节注入角色游戏,导入情境模式:某某小动物今天请客分饼干。从而激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在分的情境游戏中学会一一对应等数学知识。 2.中班阶段,可以有效利用“饼干”这一学习素材,展开饼干图形娃娃对对碰,还可以进行个体的图形饼干缺失变形的游戏,如咬一口,饼干变成了什么形状?怎么咬可以变成什么等。在情境游戏中感知图形间奇妙的联系。 3.大班阶段,有了图形饼干的缺失变形概念后,该阶段幼儿可进行等分的概念学习,如情景模式“小动物分披萨式的饼干该怎么分才公平?”等。当幼儿思考并解 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就习得了形状、数量、等分等数学经验。这些并不是成人所教授的,而是在生活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思考主动获得的。 又如生活中的分餐环节,有效注入情景模式,让幼儿充当餐厅服务员,为大家准备餐点: 低段幼儿可根据每组幼儿总数的点数进行分配餐具,高段幼儿前期可进行一碗一勺一盘的对应方式进行分配,形成初步的餐具集合概念;后期可增加餐具摆放位置的 空间方位概念,如下图:还可以针对菜肴进 行等分概念的渗透,如油炸带鱼、红烧鸡翅、红烧鹌鹑鸟等,可请服务员针对人数进行规划分配,低段可进行数物结合的方式进行按数取物,高段则可比较多少,一 一对应分配,并对缺少和剩余的菜肴进行合理处理,让餐厅服务员在角色游戏中自主构建知识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二)经验对接——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幼儿在生活中药经历许多的数学问题,积累一些生活经验,比如晨间点名、课间喝水等,看似零散的、表象的、无序的经验,往往是幼儿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案例:晨间点名 看似再平常不过的晨间点名,却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有效资源,将点名扩展化、深入化。 1.小班阶段,将点名作为学习数数的一种资源,按学号进行点名,能口头数数,感受自然数列,形成最基础的数概念。还可以对来园的幼儿进行一一对应点数的计 数,发展手、口、眼底协调性,并初步形成数与物之间一对一的联系以及感知最后那个数表示该集合的总数。还可以根据这个经验来比较两个集合的多少,比如来园 的男孩人多还是女孩人多?使数学经验与生活对接,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拓展幼儿数学的思维能力。 2.中班阶段,按学号的顺序叫同伴名字点名,不仅发展幼儿对序的认知,更隐形渗透了排序的概念,如男女男女的排序方式、给每个幼儿发送不同的水果标贴,以香蕉、苹果、梨、香蕉、苹果、梨的形式点名等。有效利用资源,使幼儿在生活游戏点名中体验数学思维的乐趣。 3.大班阶段,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挖掘幼儿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对来园幼儿进行出勤人数的统计,比如:一共有多少幼儿,今天来了几名,缺勤几名,迟到几名 等,并通过统计图表进行记录。如下图例:(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亦可以以组为单位,逐渐发展成以个人为独立单位进行系列性的统计记录) 晨间人数统计记录图表(以天出勤为单位) 晨间人数统计记录图表(以月出勤为单位) 通过以上的生活化学习,化抽象为具体,积极唤起幼儿对生活体验的回顾,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幼儿“估算”的能力,如查阅前一天到园人数,估算今天可能的到园人数等,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三、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在记忆中提取数学知识储备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数学真正融于生活,高于生活。 案例:离园活动 离园活动不仅是在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教师最忙碌且安全隐患最大的阶段,如何有效组织好离园活动至关重要。 其 一,回顾在园的一日生活。 从低段到高段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一个时间段或一天的时间长短和先后顺序。如:说说上午的游戏和活动,哪个活动时间长,哪个活动时间短,以及昨天做了 什么、今天做了什么、明天想做什么等时间概念。让幼儿在回顾中不仅掌握一些抽象的时间概念,并逐渐形成一种反思自己行为的习惯,体验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从而萌发合理有效安排自己的时间。 其 二,安排适宜的离园活动。 离园时整理玩具是 一个很好的学习数学机会。例:每次玩完玩具后,老师会让幼儿自己收拾玩具。这时,老师就可给幼儿提出问题,请幼儿按玩具用途进行分类,把属于车类的玩具放 在一起,把积木放在一起,把布娃娃类的玩具放在一起。幼儿会很有兴趣地做这些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增加难度,如:把汽车类的玩具放入红色小筐, 积木类玩具放如兰色小筐……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数学中的分类和认识颜色的内容。老师再加一个小结,把幼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完成了 这一项教学任务。 其 三,清点离园的人数。 低段:谁来接了,谁不在了?离园的人数多还是晚接的人数多? 高段:晚接的孩子中有几个男孩,几个女孩;其中回家的有几个男孩,几个女孩等。 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进而发现、描述、探索,寻找规律,寻求用数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数学学习的价值。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要求应该使儿童具 有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智慧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存记忆,是培养出智慧的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多才。作为教师,我们要拥 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思考的脑袋,一颗对生活充满着美好向往的心灵,把握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数知识,渗透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

‘叁’ 小孩的数学逻辑思维怎么开发

只能多看多做多学习啦

‘肆’ 怎样对对幼儿进行数学能力开发训练

玩学结合法

教孩子认数,最好从口诵式开始,从1数到10。由于孩子对数字所包含的意义并不理解,故必须运用实物和发挥语言的作用,借助棋子、纽扣、积木、算盘或掰手指头,让孩子跟大人用手指着实物,挨个地数。数到最后一个数时,声音要大,并以量词说出实物总数,使小儿眼、耳、口、手互相配合,增加记忆。教孩子认识“许多”概念,或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和“一样多”时,可以拿出棋子、纽扣、玻璃球、积木等东西,或让孩子到室外数数树木、楼房、汽车和人,引导孩子注意这些量的概念和关系,通过大量练习和多次感受,孩子会逐渐理解数的概念。幼童初期的数学教育,应采取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的方法,为孩子形成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数字法

先让孩子练习按数取东西,给妈妈1个或2个、3个等,当孩子拿正确时应表扬。此外,吃饭时摆碗筷,分水果时都可让孩子来做,通过分食物认识数学。在串珠搭积木中也可训练孩子的点数,数数要慢,要等手拿到东西后,再数下一个数。孩子的点数能力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个别聪明的孩子能点到10或13,这是很值得称赞的,但也有手慢的孩子才能点数到3,这时也不必灰心,通过慢慢练习一般到3岁时能点数到5就是很好了。

除了数数,还有写数字。学写数字可以从简单的开始,如“0”,“1”等,可通过比较把相似的放在一起来学写,如1和7,3和8。一般学写的数字应从写1和7开始,再学写4及更复杂的数字,这三个数字都以直线为主,易写易认,然后学写2和3,2像个浮在水面的鸭子,3则像个耳朵。再学写5。0和8可放在一起学,像个气球。9和6容易混淆可放在一起。在教孩子写数字时要有耐心,要反复纠正。孩子在写数字上也存在个性差异,不一定要求孩子会写10个数字,能写几个算几个。

潜移默化法

孩子会走、会玩、会认物、会讲话以后,要带他经常数东西。让家中每个人抱一抱,数数有几个人;每个苹果摸一摸,摸一个数一个;走楼梯的时候,走一步数一数;人行道上散步,跑过去抱一棵树数一棵树……这样到了3岁左右,家中有几盏灯、几张床、几扇门、几口锅、几盆花、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双筷子、每扇窗户有几块玻璃,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两只手有几个手指、3个人有多少手指孩子都能搞得很清楚,并且形成世界是由数组织起来的观念。这种观念比长大以后再去说教和灌输要牢固得多。数东西时一定要注意用口数和用眼看,手眼必须一致,最后说出总数是多少,开始时要鼓励孩子跟大人一起鹦鹉学舌地数。

比较法

在广泛数数的同时,要经常比较物体(有明显差别的)的大小、长短、高矮、胖瘦、粗细、厚薄、宽窄、远近,并掂掂轻重,分分左右,看看前后,辨别上下,孩子能接受多少就算多少。

画图法

从两岁以后开始,要常用粉笔、彩笔画形体给孩子看,教他认识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扇形、半圆形、平行四边形、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视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内容可增可减,或深或浅,甚至还可认识点、线、面、体。在看物体时,要常常问问孩子,家里哪些东西是圆的,哪些是方的,哪些是三角形的……3岁的孩子就会分得清皮球是圆的,鸡蛋是椭圆形的。

桌面游戏法

常做桌面数数、摆数游戏,可用围棋子、象棋子、豆子、瓶盖、火柴盒等在桌上玩。例如:

哪堆多,哪堆少;

哪是许多、哪是1个、哪是两个……;

我摆3个(白子),你摆3个(黑子)……;

我放5个红纸片,你用5个蓝纸片盖起来……;

成人说:你先摆2个白子,再摆3个黑子,看一看,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子……;

看谁能多摆:我摆1个子,你摆两个子,我摆3个子,你摆4个子……;

用围棋子摆一个正方形,看看每边有几个子,一共有几个子……;

桌上放一只玩具熊猫,一只玩具小狗,给它们分糖吃,每只1颗,每只2颗……;

桌上敲两下,要孩子说2;敲3下,要求说3;敲4下,要求说4……等等。

实物分配法

经常让孩子分配东西。倒如吃苹果时先让孩子数一数有几个苹果,有几个人,1人1个。同样可以分糖,每人两块;分花生,每人3粒;分栗子,每人4个……

分类法

做分类数数游戏,建立数群、集合的概念。例如一罐子纽扣,先按大小分类,数数大的有多少,小的有多少;再按颜色分类,红的有多少,白的有多少,灰黑的有多少;还可按扣眼分类,4孔的有多少,2孔的有多少。同样,可以分类整理玩具,整理图书,把鹅卵石分白、黄、蓝3种,数一数每种有多少,加起来共有多少。

在孩子初步掌握3~10个数以后,就可以学习认读和书写了。为了让孩子记得快而又有兴趣,可以编成儿歌唱读,使趣味记忆和形象记忆结合起来。

1像粉笔会画画,

2像鸭子水上划,

3像耳朵会听话,

4像红旗哗啦啦,

5像秤钩一横在上头,

6像梨,把儿弯弯梨儿圆,

7像拐杖会走路,

8像一个大葫芦,

9像倒写一个6,

10像一支粉笔一0头。

按以上儿歌,教孩子唱唱、读读、写写。3~4岁的孩子都会读、会写。注意教孩子写数字与写汉字一样,人要坐直,纸要放正,笔要拿稳。眼离纸需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胸离桌沿一拳,首先要把写字习惯培养好。先在黑板上练写粉笔字,再用铅笔在纸上书写。

背数字法

一般孩子在2岁~2岁半,能够背数1~10,点数1~4。背数是点数的前提和基础,在背数与点数的基础上,孩子才能进一步真正认识数字。

对1~10个数字可分两阶段进行背数,1~5为前一阶段,6~10为后一阶段。1~5又可分为1、2、3、和4、5两小段,而1、2、3在以前的锻炼、游戏中经常说到,孩子背数很容易。在前后两阶段都会背后,再练习从1背到10。当然数字不像儿歌、诗那般押韵,不过还是有些技巧的,如:“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以及“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二三四五六七,宝宝不要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宝宝边练边拍手”等。家长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应就具体的方式方法进行即兴的创造,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极快地学会。

‘伍’ 如何开发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

大家都看到:美国人上超市买东西,连简单的加减运算都算不明白,找几毛钱还得拿个计算器按半天的。在国际奥林匹克比赛上,拿奖的也总是中国人或者说亚洲人居多。但是,大家也看到这样的现实,同样在这个国家接受数学教育的美国人,却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引领了世界的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把这归功于美国的高等教育,并得出的结论:美国人的初等数学教育不行。

个人认为,这是对美国数学教育的误解。在国内,初等数学教学的比重和内容偏向于计算和运算,我们背乘法口决、我们很小就开始训练心算,我们习惯于以计算能力来衡量一个人的数学学得好不好。反观美国人,他们认为数学并不等同于算术,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孩子在生活中如何认识和应用数学,他们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他们从孩子的数学学习中去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美国人尽管初等运算能力比不上中国人,但他们在初等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发现、归纳、演绎和推理训练,却为高等教育的研究学习撤下种子、打下基础,从而成就了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

那么,美国人如何通过初等数学教育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我通常观察孩子的学习活动,留意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小抓起,引导孩子去发现
讲到逻辑,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比较高阶的思维。事实上,从学前班开始,美国学校就有关于训练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的数学内容。我的女儿3岁,在美国上学前班(与国内的叫法不同,美国幼儿园前的教育称为学前班)。每个月月初,学校会派给我一份孩子在家的活动指引,配合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对孩子进行训练。这个月,我拿到的这份训练的内容主要是数学活动。这个数学活动,除了和孩子练习数数,认数字,有一项称之为模式(pattern)的练习内容。
具体如下:
取出几张卡纸,在每张卡纸上有规律地画上一些几何图形,比如,在一张卡纸上依次画出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再重复画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然后问孩子,下一个图形应该是什么?或者另一个复杂一点的图形模式:在第二张卡纸上依次画出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椭圆形,再次重复画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椭圆形,然后问孩子,下一个图形应该是什么?

这种模式的训练,需要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是逻辑训练的最初形态,主要在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二、游戏为主,培养孩子的兴趣
初到美国的家长,不少会因为孩子在学校的“不务正业”而着急。比如,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要么对着一盘珠子穿来穿去,要么填色涂鸦,要么玩弄几个小贝壳,孩子一天到晚都在玩耍。事实上,这些看似都在玩耍的活动,其内容的设计都富含帮助孩子发展认知能力的智慧,自然也少不了与数学逻辑训练的内容相结合。以涂鸦填色为例,可以是要求孩子在一组直线排列的三角形上填色,颜色的间序为“红、黄,红、黄,红、黄”。也可以把一副黑白图片用线条分割成不同的小块,每个小块上标上数字,要求孩子在某一个数字的小块区域上涂某种颜色。再比如,串珠子,可以和孩子研究串成有规律的各种不同的间色图案。这些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练习,都体现了模式的概念。但孩子在练习的过程都像在游戏,不容易有压力。

三、以体验和实例为主,内容贴近生活
在数学教学活动和练习过程,很少有直接给出数字然后要求计算的题目。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都是与生活中的具体活动息息相关。比如,涉及了解时间的内容,题目会设计成某个人某天花费时间从事的各项活动;涉及学习钱币的内容,会是使用钱币进行购物、外出用餐等场景;涉及测量的内容,会利用测量工具认孩子反复操作、实验。涉及逻辑推理的练习,当然也离不开场景的假设。比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题目给出几张图片,第一张画的是几颗小豆和一个装着泥土的杯子;第二张画中的杯中的小植物长出了豆角,第三张画的杯子中冒出了胚芽,第四张画的小杯中长了一棵小苗。然后让孩子按时间的发展进行顺序排列。这种训练孩子顺序感的题目,都是与生活内容息息相关。

四、弱化数学计算,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翻开孩子的习题册,不难发现,凡是涉及两位数以上四则运算的练习题目,备选答案一般都只是接近答案的范围值,并不要求学生进行具体的加减运算。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不急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找到答案,而是逐步地启发孩子进行思考,让孩子明白每个题目背后所代表的数学概念和含义。比如下面这道题:
有6个整数的平均值为12,这六个数分别为:16、4、16、4、X、16,问:X应该是多少?
选项:A:22 B:16
当然,学生可以用最直接的方法计算出:12X6-(16X3+4X2)=16。
但是,美国老师会利用实物从推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比如,有的老师会这样来引导学生:设想有6个盒子,每个盒子中的珠子数为16、4、16、4、X、16,如何让这6个盒子中的珠子数都变成12。通过这样的思维,从实物角度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淡化计算过程,重视推理和多层角度思考的引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来找到答案通常都不会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更注重以提问的方式逐步地启发孩子进行思考,进行推理。比如下面这道题:
凯特跟妈妈去超市买7个线轴,每个黄色的线轴8米长,每个红色的红轴6米长。如果她们所买的线轴的总和度为52米,问:她们分别习了几个黄色线轴?几个红色线轴?
类似这样的二元一次方程。老师可能会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推理思考:
1. 黄色线轴和红色线轴的数量是否可能是一样多的?
2. 黄色线轴和红色线轴那一种的数量会比较多?
3. 两种线轴的数量可能有几种组合?
4. 所有线轴的总长度最大可以有多长?
……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会花上一节课的时间对一个题目进行各种假设与放大,不断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和发现。孩子们总是七嘴八舌,叽叽喳喳进行讨论,还不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设想。

‘陆’ 如何开发锻炼幼儿的全面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

链接: https://pan..com/s/1EgE4cr6BJmbuNhA6sJ2WKQ

提取码: 557w

‘柒’ 如何开发小孩数学思维

链接: https://pan..com/s/1EgE4cr6BJmbuNhA6sJ2WKQ

提取码: 557w

‘捌’ 如何开发孩子的数学潜质

1、培养数学兴趣:数学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解题思路和方法。如果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在身边,孩子容易产生依赖,遇到问题时可能未经充分思考就请家长帮忙。有些家长还喜欢干预孩子,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自己给出正确答案,让孩子尝不到解题的成就感。
2、孩子在比较事物的大小、宽窄、长短、轻重时,能很好的理解数的概念。可以从小给孩子测量物体的机会,家里配备体重秤,洗完澡就去称净重;起床后看看温度计;每月用卷尺测量身体;在大小不一的杯子里倒水……在此过程中,会渐渐形成重量、长度、体积、容积、宽度等概念。
3、孩子学习新知识时,10%的时间用于导入,30%用于讲解新知识,余下的50%则要用于理解和消化,最后的10%用于整理。学习上应该注重“比别人理解得更深”。

‘玖’ 如何进行幼儿园的数学

1 数概念:认识数字 按物点数
2认识量:大小 多少 面积守恒 长度守恒
3图形:认识基础图形 图形等分
4空间:上下左右前后 认识立体图形 远近
5逻辑:先后顺序 因果关系。

阅读全文

与幼儿如何开发数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