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二主要数学学什么
代数.(2次根式是重点)
几何(学三角形.和多边星.主要在平行四边形上)
函数(初二上有一次函数.初三上有反比例函数和2.次函数.应该会提前上)
统计.概率(这个很简单.只要上课认真100%会做)
解方程(想学好2元1次方程.代数是基础)
祝你能有好成绩!
⑵ 初二数学的内容是什么
《初二数学》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OWblZuHvzApklquSvkUg9A
《初二数学》是2005年8月1日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志明。
⑶ 南昌初二数学学什么
南昌初二数学学代数几何和函数。
南昌的中学初二和全国的初二学生学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而且用的也是人教版的教材,会学代数和几何几何,主要包括三角形多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函数包括一次函数到初三的时候会学反比例函数,然后还会学统计和解方程。
⑷ 初二数学考点主要有什么
通过对历年的中考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中考试卷中几乎50%以上的考点都会在初二的知识点中出现,而多数考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也会在初二中涉及,尤其是在数学上,得初二数学才能得中高考数学的天下.
(一)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初二我们接触的函数知识将贯穿初高中学习整个过程,是代数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解决综合问题的“强力工具”,它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中考中中难档次题的解答.
1、采用类比的方法,积累学习函数的常规顺序,这将会使得你在函数繁杂的内容中找到方便记忆和调用知识的捷径.如一般函数的学习都会是按照以下顺序:剖析定义,表示方法,对应认识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从函数的观点再认识以前学习过的对应的方程和不等式(组),实际应用.
2、常见的考察热点难点集中在其中数形结合的这部分内容上,大家可以有意识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题目的归纳压缩、方法优化.
其实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学习也是有其类似之处的,如果我们从类比的角度去学习,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等三角形
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灵活,定理逐渐增多,几何证明要求逐渐增加,很容易出现“虚假掌握”的情况(看解答都会,自己写总觉得“差不多”,实际上总达不到解题要求).是特别体现几何学习中基础知识重要性和反思小结、解题策略重要性的地方.
1、重视基本格式.很多同学一开始不习惯几何推理的写法,其实有个很好的办法,定期重复书写一些重点题目,特别需要一字不差的落实.
2、收集常见的基本图.在处理几何问题时,如果能够很快找到“眼熟”的图形,就很快可以找到解题的突破点.
3、定期反思小结.几何问题中,题目会显得比代数问题杂乱,不能仅靠做大量的题来“应对”下一道“新题”,特别是以后到了四边形,内容更加复杂,做不过来所有的题,更别提初三复习中那么多的综合几何题了.因此,我们需要在早期养成定期反思小结的习惯.
⑸ 人教版初一初二数学各学的什么内容啊求大神.
1、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三角形的基本定理,凸多边形的几何定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
2、初二数学——三角形全等,轴对称定理,特殊三角形定理,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应用,分式方程,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⑹ 初二的数学难不难啊应该怎么学
我来分别说一下吧
初二是整个初中的过渡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初中生,初二意味着以下几点:
1、两极分化和成绩的定型期;
2、核心竞争力的最佳训练期;
3、签约名校资本的积累时期;
4、个人习惯和素质的养成期;
5、心理状态和性格的成型期。
可以看到,无论从中考还是更长远的成长生涯来看,这个时期就是一个积累精华、历练本领和树立方向的关键阶段。因此,谁能牢牢的把握住初二,就是在提前把握未来的中考命运。
初二上学期:两极分化初现端倪:学生水平初步拉开。
对于初中三年有一句经典概括:"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这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将初二年级的特点概括的非常到位。
为什么一到初二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
1、初二上学期数学中的平面几何难度加大: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形式多样、模型众多,辅助线的构造变化多端、技巧性强,致使学生感觉初二几何比初一难度阶越较大,而且比较繁杂和抽象,多数学生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对数学产生畏惧,兴趣开始减弱,是造成后续数学成绩下滑的始作俑者。
2、一门全新学科的加入--物理:相比数学至少7年的学习,物理属于突然进入且没有基础,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开好头很重要,否则会丧失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物理的进入,在初二上学期对两极分化的"贡献"主要在于增加了课业负担,占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
综合以上两点的共同作用,一般在初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成绩出现明显下滑,从初一的梦幻中惊醒,跌入初二两极分化的现实当中。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防微杜渐,见微知着?
1、把初二的压力缓冲在初一:初一是初中的黄金期,如果能利用好,对缓解初二的压力会很有帮助。建议,在初一的下学期开始,有计划的提前进行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的学习,先入个门熟悉基础,为初二做好衔接和铺垫。另外,英语方面也可以在初一制定长期的单词计划,放长线,把单词量任务分散到初一和暑假。
2、暑假先行,初二领跑:物理一定要在暑假提前学习,因为在大家都站在基本同一起跑线时,一点点的提前付出,都会成为领跑的资本。
3、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细节: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是训练一个人按规律做事和把握细节的过程,对于学生无论在平时听课学习,还是考试测验中都会大有帮助。另外,从长远上看,初二上能不能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会对学生能否在中考减少细节扣分起着决定性的
⑺ 初二数学该怎么学
怎么学初二数学之一、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不要对数学有抵触情绪,一时的失误不能说明什么,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要把数学好好补上去。同学你要明白,数学这个学科是不进则退的,如果这段时间不能补上去,也许以后就会越学越困难了。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要习惯积累精品题目和错题,错题记下来,多看,多思考。
怎么学初二数学之二、合理安排自己的有效时间。
初二年级课程多了一些,难度也增加了,需要理性的思考也增加了,所以说这个时候我们首先是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合理的分配给不同的科目。
怎么学初二数学之三、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动预习、认真听课、改错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塑造自己的学习行为,长期坚持下去学习就成了习惯,就不会有最开始的不适合负担。如果以往你没有预习的习惯,不妨你从初二开始一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进取,长期坚持,必有效果。
怎么学初二数学之四、做好平时练习,测试,大型考试的整理和复习。
重视错题的整理和复习,是一个有效的。检查自己知识漏洞,提升成绩的好方法。坚持做下来的同学成绩都不会差。
⑻ 初二数学学什么
分式 反比例函数 勾股定理 四边形 数据分析
分式包括分式运算,分式方程
反比例函数包括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勾股定理包括勾股定理的证明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数据包括数据代表,数据波动
⑼ 初二数学主要是学什么
给你个人教版的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目录,供参考(排版乱了,请点击右下角“展开”)
初二数学上册目录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全等三角形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轴对称
12.2作轴对称图形
12.3等腰三角形
第十三章实数
13.1平方根
13.2立方根
13.3实数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变量与函数
14.2一次函数
14.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4.4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5.1整式的乘法
15.2乘法公式
15.3整式的除法
初二数学下册目录
第十六章分式
16.1分式
16.2分式的运算
16.3分式方程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17.1反比例函数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18.1勾股定理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边形
19.1平行四边形
19.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9.3梯形
19.4课题学习重心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2数据的波动
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⑽ 初二数学知识点有什么
你好
归纳如下: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