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奥数课是学什么的
奥数主要包括四大板块:一是计算板块,里面有各类计算的技巧,二是计数板块,包括排列组合,分类枚举等,三是论数板块,包括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四是小数解决问题板块,包括鸡兔同笼,牛吃草,和差,平均数,盈亏,页码等等问题。它都有解题技巧或者公式。
2. “奥数”是什么意思
奥数的意思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或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奥数。1934年和1935年,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
(2)奥数学什么扩展阅读:
奥数对青少年的脑力锻炼有着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奥数对思维和逻辑进行锻炼,对学生起到的并不仅仅是数学方面的作用。
我国的高中数学竞赛分三级:每年10月中旬的全国联赛;次年一月的CMO(冬令营);次年三月开始的国家集训队的训练与选拔。
对我国中学影响较大的还有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该赛也分三轮进行:美国中学数学竞赛,考试形式是30道选择题,要求90分钟内完成;美国数学邀请赛,考15道填空题,答案均为不超过999的正整数,要求3个小时内完成;美国数学奥林匹克,这是美国国内水平最高的数学赛活动,每次考5道题,3.5小时内完成。
3. 奥数到底是什么
1.什么是奥数?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
2.什么是华数?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是以华罗庚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的简称。始于1986年是纪念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始创的,有中国优选法统筹法和经济数学研究会中国少年报,全国性大型少年数学竞赛活动至2010年以有16届。
3.奥数和华数的区别?
“奥数”、“华数”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说法有点不同,因为北京有所RH学校(原北京市华罗庚学校),他们自己编了一套奥林匹克数学教材,简称为“华数”。“华数”只是北京特有一种说法,外地只有“奥数”或“数奥”的说法。奥数与华数的区别在于:在教材编写上,知识结构顺序编排的差异和和部分习题选用难度的差异。 家长中一直流传着华数比奥数要难的说法,其原因在于RH的《华罗庚学校数学思维训练导引》一书难度较高,比一般的奥数书难度高多了,其本质还是奥数。
4.奥数”究竟学些什么?
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都不一定很清楚,可能就觉得只有那些思路比较新、怪,难度比较大的所谓“难题”、“偏题”才是“奥数”。其实不然。 奥数仍然是属于数学这一门学科,这是毫无疑问的。奥数中当然也有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课堂上的数学相联系的部分,是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提高;但是奥数中更多的是和课堂上的数学看起来不沾边的内容,那么这部分内容究竟是什么,又来自于哪里呢? 数学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分类法大概把数学分成了几十个大类,一百多个小类。我们从小学高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开始算起,一直到高中毕业,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所涉及的数学类别也就是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线性方程(组)、解析几何、立体几何、集合论、不等式、数列等等。作为数学教育,当然应该以这些内容为主,因为它们是数学的核心方法和领域,但是这些内容就是连初等数学的范畴也没有完全覆盖。 那好了,什么是奥数?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数学课上所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以及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构造思想、特殊化思想、化归思想等等。这些内容的选择是很科学的,因为这些领域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是不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的,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这些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拓展它们的思维和知识面自然是很有帮助的。 顺便说一句,其实奥数里面,特别是中低年级奥数中,有很多内容是来自于中国古代数学专着的方法和思想,比如“盈亏问题”,比如“鸡兔同笼”,还比如高年级或中学奥数中要介绍的“中国剩余定理”等等。我认为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确凝聚了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超凡智慧,并且与西方的数学方程思想很不一样,独辟蹊径,自成一派。我想这也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学习它自然是很有裨益的。 我们在“奥数”的教学实践中,并不是一味的去追求难,追求怪,也一直是本着“打实基础,灵活运用”的目的在操作,主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它们对一些数学中看似不起眼的常识、小结论的认识,比如乘法分配律可以用来解决对角线垂直的任意四边形面积问题,再比如等比数列求和与循环小数化分数的方法间其实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并且里面还涉及到了一点“构造”的思想等等,于平凡处见不平凡,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在“我怎么没想到”的感叹声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4. 奥数具体学什么东西
奥数具体学计算问题、应用题、几何问题、行程问题、数论问题和组合计数问题。
1、经济计算问题是针对使用经济计划作为生产要素基于市场的分配方式的替代品的批评。
2、应用题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有关事实,反映某种数学关系(譬如: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等),并求解未知数量的题目。每个应用题都包括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既引人入胜,又十分困难。问题的妙处在于它们看非常简单,而实际上却有着深刻的内涵。要求作图只能使用圆规和无刻度的直尺,而且只能有限次地使用直尺和圆规。
4、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的一大基本问题。行程问题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近十种,是问题类型较多的题型之一。行程问题包含多人行程、二次相遇、多次相遇、火车过桥、流水行船、环形跑道、钟面行程、走走停停、接送问题等。
5、数论是纯粹数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整数的性质。整数可以是方程式的解(丢番图方程)。有些解析函数(像黎曼ζ函数)中包括了一些整数、质数的性质,透过这些函数也可以了解一些数论的问题。
6、组合数学主要是研究某组离散对象满足一定条件的安排的存在性、构造及计数等问题。组合计数理论是组合数学中一个最基本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满足一定条件的安排方式的数目及其计数问题。
奥数简介: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名称,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2012年,IMO已成为一项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同时也是公认水平最高的中学生数学竞赛。
5. 奥数班学什么
奥数主要学数学方面的延伸知识,锻炼孩子大脑,提高计算能力。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
主要是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可以以后参加比赛。
6. 什么是奥数
奥数就是有趣味的数学、有较大难度的数学、有好方法解决的数学、用来竞赛选拔的数学。
奥数对青少年的脑力锻炼有着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奥数对思维和逻辑进行锻炼,对学生起到的并不仅仅是数学方面的作用,通常比普通数学要深奥些。
奥数中有我们平常数学课上所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等等,还有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构造思想、特殊化思想、化归思想等等。
涉猎这类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它们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扩展。
奥数题普遍比较难。既然是为竞赛服务,当然应该有难度才行,它们是普通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提高,不同的试题有多种不同的视角,需要有较深入的分析才可解答,这类考题可以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6)奥数学什么扩展阅读
1、奥数在我国曾经被称为“趣味数学”
因为奥数题中,尤其是在小学奥数题中,许多都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这类奥数题,题面看似简单,几乎人人都能看明白;题意生动有趣,但很有迷惑性。
求解的方法很多,绝大多数人只会用笨办法做,麻烦、费时,而正确快捷的解答方法往往简单巧妙。
2、奥数依然是数学,是课堂数学的拓展
世界上最权威的分类法大概把数学分成了几十个大类,一百多个小类。一元一次方程、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线性方程(组)、解析几何、立体几何、集合论、不等式、数列等等。
作为数学教育,当然应该以这些内容为主,因为它们是数学的核心方法和领域,但是这些内容就连初等数学的范畴也没有完全覆盖。
7. 奥数都学习什么
数学方面的延伸知识,锻炼孩子大脑,提高计算能力。
8. 小学奥数主要学什么
小学奥数比如有牛吃草问题,排列和组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等,主要还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要的培养立体思想,符号思维等等,才能更好地学习。
9. 奥数是什么
“奥数”的全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1934年-1935年,前苏联就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名称,而第一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于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
奥数可以激发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简单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用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目前典型的奥数类型题有:浓度问题、分数比大小问题、行程问题、分数巧算、逻辑推理、工程问题、牛顿问题、数字的巧算等问题。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介绍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国际青少年数学大赛,在世界上影响非常之大。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目的是:发现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创造条件,增进各国师生间的友好关系。这一竞赛1959年由东欧国家发起,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第一届竞赛由罗马尼亚主办,1959年7月22日至30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共7个国家参加竞赛。以后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都是每年7月举行(中间只在1980年断过一次),参赛国从1967年开始逐渐从东欧扩展到西欧、亚洲、美洲,最后扩大到全世界。2013年参加这项赛事的代表队有80余支。美国1974年参加竞赛,中国1985年参加竞赛。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运转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并为历届东道主所遵循。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由参赛国轮流主办,经费由东道国提供;但旅费由参赛国自理。参赛选手必须是不超过20岁的中学生,每支代表队有学生6人;另派2名数学家为领队。试题由各参赛国提供,然后由东道国精选后提交给主试委员会表决,产生6道试题。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试题确定之后,写成英、法、德、俄文等工作语言,由领队译成本国文字。主试委员会由各国的领队及主办国指定的主席组成。这个主席通常是该国的数学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