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如何让小朋友学好数学
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
数学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来源。对于儿童来说,现实生活更是他们形成数学概念的源泉。现实生活对于儿童形成数学概念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现实生活为儿童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儿童在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因此,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和数学有关。例如,儿童都想玩拼图玩具,他们在选择玩具时就会考虑,一共有几个拼图玩具,有多少小朋友想玩,是玩具比人多,还是人比玩具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愿以偿。这是幼儿就会自发的进行多少比较。再如两个儿童在分食品时,他们会自觉地考虑如何平分。
这些实际上正是一种隐含的数学学习活动。类似的事情,在儿童的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儿童常常在不自觉之中,就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而这些经验又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二)现实生活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论
数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不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儿童就很难理解。现实生活为儿童提供了通向抽象概念的桥梁。举例来说,有些儿童不能理解加减运算的抽象意义,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只不过没有把这种“生活中的数学”和“学校里的数学‘联系起来。如果教师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教育儿童,而是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借助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就完全能够使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如让儿童在游戏角中做商店买卖的游戏,甚至请家长带儿童到商店去购物,给儿童自己计算钱物的机会,可以使儿童认识到抽象的加减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帮助儿童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传递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来的。正如儿童的逻辑思维要通过儿童对自己的动作加以协调、反省和内化而获得一样,数学知识也是来源于儿童自己的活动: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协调自己的动作,同时也努力在头脑中协调它们的关系。这些关系最终建构成儿童头脑中的数学概念。
儿童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儿童在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的同时,也锻炼了抽象的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让儿童获得某种结果,而“教”给儿童很多知识,或者希望儿童能“记住”什么数学知识,实际上就剥夺了他们自己主动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得到发展,而必须依赖儿童自己的活动,也就是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
儿童的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和物(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和人(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外在的摆弄、操作学习资料的过程,也包括内在的思考和反思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儿童不断吸收、同化新的经验,同时不断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在于给儿童一个结果,而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环境。当然,教师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儿童交往,但必须是在儿童的水平上和他们进行平等的相互作用。也只有在这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才能获得主动的发展。
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强调让儿童自己建构数学概念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教学的作用。学前教学对于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 一年级数学怎么教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讲应用题小故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心智正处于成长阶段,好奇心强,并且处: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时期,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多去引导学生学习。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应用题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二、指导学生动作操作:一般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通过动脑和动手实现。对此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
三、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及共融的过程。其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具有创造性、能动性和自主性,教材内容则有封闭性和被动性。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讲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在各种有趣、开放且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中充实教学内容。
四、设置差异化学习目标:传统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以教材为主,但也总局限在此范围内,单一的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无法在小学数学中得到提升。教师可将目标转向中学,参考中学教学模式,从小学低年级教学内容中实施分类专题学习,使学生能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③ 如何给一年级的孩子打好数学基础呢
《洪恩宝宝学数学》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h7sbICGoPmIuoqU4emmp3w
希望可以帮到您和您的宝宝。
《洪恩宝宝学数学》是一套体系比较完整、内容比较全面的幼儿数学教育产品。它围绕数学教育知识点构建教学体系,充分展示了数学教育独有的风格,同时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大量选用了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素材,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接受性。
④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很简单,孩子应该怎么学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很简单,孩子应该怎么学?
上学前,有必要的准备,我们可能准备不了。例如,你对孩子进行过数学启蒙吗?你对孩子进行过理解力训练吗?能培养孩子们听课的能力吗?孩子上课走神,因为坐不住。孩子们不喜欢做作业,因为看漫画更有趣。孩子们喜欢在课堂上插嘴。因为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在家的时候,不管想要什么,都没有规则意识。孩子很脆弱,老师批评的话,心理上崩溃得受不了。因为在家里,父母总是在哄。
加法拳头:两个人,每人一只手,伸出手指加起来,是在10以内学习加法的优秀武器。数的分解:黑白期(围棋的棋局),例如8的分解,取8个棋局,让孩子任意分成两堆,共有几种分法?这就是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直观的,自己得到答案。非常符合人的认知过程,有满足感,可以自己控制。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和鼓励孩子们!扑克:选择1-9的扑克,可以熟练掌握20以内的四舍五入和四舍五入的加法。两个人,每人一张,例如78,直接报告数字。放心吧,我用这招“治疗”了很多孩子所谓手指的缺点,很多妈妈惊讶地发现孩子不用再数手指了!
⑤ 小学一年级开始如何学好数学
一年级 新生 除了上课听老师讲课以外,回到家里,家长一定要认真的辅导孩子的数学, 培养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孩子多看数学兴趣方面的书, 给孩子讲数学方面的有趣小故事,小知识等。
一年级的孩子怎样学好数学
一年级孩子学数学,如果孩子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家长应该立刻进行表扬鼓励, 让孩子知道数学成绩好是会受到表扬和鼓励的,还会得到奖赏。这样一来孩子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数学成绩自然就越来越好。
一年级的孩子怎样学好数学
一年级的孩子学数学,家长要培养孩子按时完成数学作业的好习惯, 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孩子的数学成绩会越来越好。
一年级的孩子怎样学好数学
一年级孩子学习数学,每天晚上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要培养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把明天老师要讲的内容好好的看一遍,如果能够看懂更好,如果看不懂,用铅笔勾画。明天上课的时候重点就听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孩子的数学成绩会越来越好。
一年级的孩子怎样学好数学
一年级孩子学数学,一定要培养孩子每天口算的好习惯。每天孩子放学,家长都要给孩子做口算练习题。 做口算练习题的时间不能过长,最多20分钟就已经足够了。孩子口算练习题做错了,家长应该要让孩子改正。鼓励孩子每次做口算练习题都要认真,如果孩子全对了,要给孩子奖励。这样,孩子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数学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⑥ 孩子上一年级,刚开始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是正确的
孩子上一年级,刚开始学习数学,那么认真的学习听老师讲课就可以了,真的不必要刻意的特别的紧张,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就行。
⑦ 一年级孩子数学基础弱怎么辅导
一、要了解一年级数学的内容及要求(以第一学期为例)
(1)1—10各数的认识,写法和加减法:包括实物图,数10以内的数,1—5各数的认识和写法,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0的认识和写法,加0减0和得数是0的减法,6至10各数的认识和写法,10以内的加法、连加、连减式题。
(2)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包括数11—20各数,十和几组成十几,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钟面整点的认识。
(3)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减法。
(4)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初步认识及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二、帮助孩子掌握数的概念
孩子在入学前,可能会数会认20以内的数,但不等于了解这些数的实际意义,家长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帮助孩子建立数的概念。
(1)认识一个数的数值,建立基数的概念。如“ 5”是一个抽象的数值,要求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说明“5”所表示的实际数量,如“国旗上有五个五角星,每个五角星又有五个角”,一只手有5个指头,5个苹果……还能表示可看到的一些连续量,如往盆里倒5杯水,时钟敲了5下,……从而使孩子知道一个抽象的数可以表示的实际数量是很丰富的。
(2)认识一个数的序数,建立序数的概念。就是要认识一个数或 物体在一个自然数列或一组物体中的位置和次序。如:应知道7在6和8的中间,7大于6,但7又小于8,训练孩子用多种方式练习计数同时还可以利用儿童生活实际中的数字材料,让孩子顺数,倒数,教孩子知道用来表示数量多少的数叫基数,如1个、2个、3本书、4辆车、5个茶杯……。用来表示次序的数叫做序数:如,第一、第二、第三本、第四辆、第五个座位……。
(3)认识数位,掌握十进制的概念。知道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的,认识20以内的数是孩子第一次遇到逢十进一的情况,要求孩子认识满了十就要有一个大的新计数单位出现,即10个一就是1个十。10个十就是1个百,掌握数位的顺序和进位,这是读数和写的基础。
(4)正确地读数和写数。孩子第一次学习读数和写数,可将数字形象化,并编成儿歌:
1象小棒斜着放 2象小鸭脖子长 3象耳朵有个弯
4象小旗高高举 5象钩子多一横 6象口哨嘟嘟响
7象镰刀来割草 8象小圆走大圆 9象气球空中飘
指导孩子用田字格写数,严格掌握每个数字笔顺和结构写得正确、匀称、规范、迅速不能乱画或倒笔。
(5)正确认识“0”的意义,家长如果问孩子,“0”表示什么?孩子会说:0表示一个也没有,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这个不全面,0还可以表示温度,摄氏0度时,水就会结冰了,能说没有温度吗?0还可以表示起点,如数轴和米尺的起点,就用0来表示,0在1前面,0还可以点数位,少了0或多了0,数就会发生变化。
三、让孩子学看书,学识图,加几、减几明朗化
第一册的数学课,大多都是以图来表示所学内容的,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把呆板的知识生活化了,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了。孩子们喜欢看,乐意看,只要我们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孩子是愿意学习的,孩子们学会看图,弄懂了图画的意思,就知道了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了,加几减几也就明朗了。
四、让孩子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打好加减运算的基础。
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是学习一位数加、减法的关键和基础。儿童掌握数的组成越多,越牢固,计算的方法就越灵活越快,孩子必须要学好,怎样学呢?
(1)摆学具学:如5的组成,先拿出5个圆片,然后有规律的分摆圆片 ,后2个是前2个交换位置得到的只要记住前2个就可以了,因此,10以内各数的组成与分解的学习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有规律的分摆,有规律的记忆。
(2)用游戏记:在孩子通过摆学具得出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后,可采用一些游戏的方法,让孩子加深印象,达到熟练的目的。如对手指、对口令、拍手等。这些方法,可在平时走路、睡觉前夕,经常化的练习,使孩子达到脱口而出的目的。
孩子掌握了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在做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也可以用做加法想组成,做减法想分解的方法来计算。使之正确迅速的说出得数,还可以解除掰手指算加减的慢而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