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年级数学黑板报怎么做
首先确定了主题是数学。
那么黑板报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描述/画与此相关的信息,可以参考下列信息:
有什么与这学期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关的趣味小题目?【答案可以放在角落里或者倒过来写在最下方】
课堂外的延伸数学知识
关于数学的有趣故事
有陷阱的题目【还可以画一个陷阱】
具体化一些需要想象的知识。【比如1米是这---------么长(画出来),一包盐大概500克(画出来)之类的】
黑板报可以分成不同区域或者只是专注于一个方面。看自己的需要去画吧
⑵ 二年级数学辅导春节的手抄报怎么画
二年级数学辅导春节的手抄报怎么画
剪贴彩图(或者彩笔绘画)如鞭炮、福字、花灯等,旁边注上新年习俗啊,或者来历啊之类的就可以了,二年级认字不多,配图说明生动又明了。
⑶ 二年级数学小报怎么做简单又漂亮
需要材料:画笔、画纸
第一步、首先在纸的中央打一个表格并且写上题目,如下图所示:
⑷ 数学手抄报怎么做 二年级
数学小报很有意思,列出了学习数学的13种好习惯,比如认真听课、认真做题、及时问老师啊,这些都是小学生容易犯错的问题,用这种娱乐性学习方式,能快速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再者比如画报上的简单的加减乘除,都可以让孩子快速记忆
数学小报是以圆角分来绘制,很好的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圆角分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更直接让孩子记住,毕竟孩子对新鲜的事物都是比较好奇的,也说明了现在的教学方式多变性!
数学手抄报是一年级学生做的,并且整张图设计了两个小环节:找规律和聪明一点通,小小年纪能就做到如此精美的手抄报,真心给它点赞,找规律更像是一种脑力智力题,能很好的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让更多小学生参与其中,聪明一点通更是先介绍“圆柱”的含义,然后让小学生动手做几道“数字比较大小”的题,非常具有吸引力!
快乐数学更是有意思,真正体现出学习数学“快乐”的重要性,学生用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很多人参与其中,更是一张智力大比拼的数学手抄报,第1个“画圈打叉”游戏很有意思,非常简单,第2个“迷宫”游戏更是抓住了学生爱探索新事物的心理,第3个“数柱”题,有点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演算,第4个是经典的“移动火柴棒”的智力题,更是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非常好,真是快乐的数学,学习数学很快乐,看来这位小朋友真的很用心,也看出这位孩子对数学的喜欢!
数学乐园手抄报,更是先以数学家的故事来开头吸引人,引起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然后通过简单算一算及智力题来让学生参与其中,很不错的构思和想法,说明现在的小学生太棒了!
⑸ 二年级小学生数学家文化手抄报选择一个数学家介绍她们的平时简历成就等怎么画
可以网上搜索一个手抄报,参考着画。然后再查找资料。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数学家。写上部分个人简介就行。
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手抄报怎么写
先设计版面。可以创意画出任意版面无限制。用铅笔打稿。下手要清。否则擦的时候会留下印记。流出画标题的地方规划出板块。合理的分配版面。预留出几个地方进行绘画,做数学手抄报可以画一些关于数学的画。如果画不好可以用细微点缀的方法补救。比如说在板块分隔线入手。可以画成藤蔓等。切记不要画太杂基本框架完成后。设计画好标题就是写内容了。需要整理归类。最好抄的时候用铅笔画稿线。不要画歪。稿线要与纸的边缘平行。然后就是写内容。最好用黑的中性笔写,注意字不要写错。写完了。就要上色。注意色彩搭配。然后就是轻轻的擦除稿线。在做完善就好了
⑺ 简单的数学手抄报
人们把12345679叫做“缺8数”,这“缺8数”有许多让人惊讶的特点,比如用9的倍数与它相乘,乘积竟会是由同一个数组成,人们把这叫做“清一色”。比如: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
有个从未管过自己孩子的统计学家,在一个星期六下午妻子要外出买东西时,勉强答应照看一下4个年幼好动的孩子。当妻子回家时,他交给妻子一张纸条,上写:
“擦眼泪11次;系鞋带15次;给每个孩子吹玩具气球各5次,每个气球的平均寿命10秒钟;警告孩子不要横穿马路26次;孩子坚持要穿过马路26次;我还想再过这样的星期六0次。” 一元钱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污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小马虎数鸡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 ,1/2外,把1/4慰问解放军,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小马虎奇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
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
http://273165.blog.163.com/还有更多
http://www.diyifanwen.com/sucai/shuxueshouchaobao/163605412.html
⑻ 小学二年级数学手抄报可以画哪些装饰
学生手抄报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关乎很多,今天就来说说如何做好一份小学生数学手抄报。
内容上
只要和数学有关的,都可以拿来做手抄报。可以找一些数字歌和一些关于奥数相关的资料,再进行加工一下就有你所要的东西了!
比如,你可以写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文化、数学小笑话、数学趣题妙解,还可以是数学的故事,学习数学中发生的故事等等,内容很丰富。
版面上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篇与边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得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⑼ 数学手抄报
抄课本上的重点内容! 可以在手抄报上画上一些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柱、球、菱形等数学图,然后用彩笔装绘,最后在这些图案中写一些数学理论啊、数学趣味故事啊、数学题啊,总之你自己找点资料写上吧,希望您能办的非常漂亮!一、图形的变换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11页)
1. 主题图。
教科书第2页,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事物引入,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会根据图形的变换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教师可从此处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到本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再让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用所学的图形变换的知识对这些图形的设计进行分析,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2. 例1上面的内容及例1。
教材通过例1上面的内容,让学生画对称轴的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在“例1”中,首先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使学生由观察“松树”这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观察两个“小草”图形成轴对称,从而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松树)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小草)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并为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做准备。
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1)复习旧知。
让学生独立画出例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松树”和“小草”图案有什么特征。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图中的虚线是它的对称轴(教师也可以先不出示这条虚线,让学生画出它的对称轴。)进一步学生会发现,如果沿虚线折叠,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
(3)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小树”这个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小草”图案的各对应点(A 与A′、B 与B′、C与C′)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特殊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
例如,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的每对对应点A、A′,都垂直于同一直线l,且被直线l 平分,则这种变换叫做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直线l 叫做对称轴,对应点A 和A′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点,在直线反射下的对应图形叫做关于轴l 的对称图形。”(马忠林,《几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得这么准确,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
再如,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我们不要求学生概括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能像书上的学生那样直观描述就可以了,使学生知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 例2及“做一做”。
(1)例2。
教材通过让学生画小房子的另一半的活动,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轴对称的知识,使学生在能够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屋顶、房体及大门)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窗户)的轴对称图形。教材中的小精灵提问“怎样画得又好又快?”就是提示学生在动手之前,先思考好画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只要找到左边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方面的知识来找到关键点的对称点。
(2)做一做。
教材让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学生根据书上的折法,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对这个图形先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再对得到的图形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得出最后的结果。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空间想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如果学生想象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象。
4. 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1)教材先通过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明确旋转的含义。再通过小精灵提问“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从图形到线段再到点的角度,来观察、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为例4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做准备。
教学时,可以分两步进行。
①明确旋转的含义。
由于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有所认识,可以先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从‘12’到‘1’是怎样旋转的”。然后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弄清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
②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旋转的含义,可以说清楚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换。
再让学生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学生会发现风车上的每个三角形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个三角形的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每个顶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对应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对应点与O点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等。必要时,可借助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与例1类似,不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总结和概括。例如,旋转的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使任意一对对应点A 、A′与平面上一个定点O距离相等,∠AOA′等于指定的有向角α,而O和自身对应,则这样的变换叫做关于点O的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定角α叫做旋转角,相同的指定方向叫做旋转方向。”(马忠林,《几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 ,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这样说,只要学生能概括出“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像“旋转中心”“旋转角”这些名词也不必要求学生掌握。
(2)第6页“做一做”第1题。
教材呈现了几个图案,让学生判断分别是由哪一个图形旋转而成的。在判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清“是哪个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并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进一步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体会旋转变换的特点。
5. 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4。
教材通过让学生画一画的活动,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只要找到三角形AOB的几个顶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在确定对应点的位置的时候,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方面的知识。如“对应点与O点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等,再借助方格纸、三角板等,来确定顶点的对应点的位置。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都是可以的。必要时,可借助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2)第6页“做一做”第2题。
教材给出一个基本图形和旋转中心O,让学生利用旋转设计一朵小花。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旋转90°的方法,虽然题中没有给出旋转的角度和方向,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所设计图案的需要自行确定。
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6. 欣赏设计。
教材先让学生观察从主题中抽取出来的两幅美丽图案,感受图形变换创造的美,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接着让学生应用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并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这是一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的活动,教学时可以分两步完成。
(1)指导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案的同时,分析对称、平移或旋转在其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的理解,为接下来的自主设计做准备。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此时,教师应鼓励独立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再在全班展示交流。学生可能分别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变换设计图案;也可能综合运用不同方法设计图案。教师不必作统一要求,同时注意对学生的设计要多给予肯定和赞赏。
7. 有关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设计美丽的图案。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画一个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作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
第2题,教科书呈现了几个剪好的图案,让学生判断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再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这个活动比“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成轴对称”所要求的想象、猜测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更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得以锻炼,空间观念会得到发展。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调整题目的设计,反过来,让学生根据剪法,选择剪出的结果。学生根据每一种剪法,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对“半棵小芽”这个图案连续做轴对称变换,得出结果,再与上面剪出的图案对照。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再帮助学生进行想象。
第3题,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4题,可仿照第6页“做一做”第2题进行教学。
第5题,可仿照第4页的“做一做”和第2题进行教学。
第6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另一类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特点。这些图形绕它们的中心旋转一定的角度,还与原来图形重合。这里不必让学生了解“旋转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图形的这一特征就可以了。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每个图形的两条对称轴,确定中心O,再让学生想象这个图形在旋转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现这些“旋转对称图形”的特点。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的看到这些现象。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一张底卡(印有这些图形的硬纸卡)和这些图形卡片,让学生画或折出两条对称轴后确定这些图形的中心O,再用大头针穿过图形卡片和底卡上相应图形的中心O,再进行旋转。
8. 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四年级学生初步了解了图形的密铺(镶嵌)现象,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游戏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让学生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活动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分析交流丰富多彩的镶嵌图案时,不管运用了什么变换,其本质都是把可镶嵌的基本几何图形进行分割后再经过图形变换拼组而成的镶嵌图形。
教师小结时对科学性问题要纠正,同时以表扬为主。
我是摘抄的,你自己捡点,组织组织语言,把老师糊弄过去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