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子棋中有哪些数学知识(急用,越多越好!) 谢谢~!^o^
1:五子棋的名称为什么是五子而不是四子或六子不知道你有没有下过四子棋或六子棋?可能是和我的好奇心有关系吧,我是一个喜欢专研原因及运行规律的人,凡事也喜欢去问一个为什么,就像小时候,我爸经常会给我买一些玩具,可能是男孩子天生的破坏性吧,每次玩具快玩坏时,我都会去一个偏僻的角落,找一个砖头把玩具砸开,总是喜欢看看里面是什么构造。所以下五子棋的时候,我也试着去下四子棋或六子棋,但是,很遗憾的是四子棋总是谁先下第一步谁会获胜,因为四子棋的获胜太容易了,后下者,总是怎么也堵不住前者。于是我们普遍认为四子棋是一款没有技术含量的棋子,于是就这样被抛弃了。六子棋走了两外一个极端,在我的记忆中六子棋似乎都是一平局结束的,也不排除实力相差悬殊的时候,会出现一下获胜者。这是我的讲演,也是我的一个感知,我相信,我们的前辈,他们也是经历了三子棋、四子棋、五子棋、六子棋、七子棋...,在一次次的试验和检验中,他们发现五子棋是最具可玩性与挑战性的游戏,所以五子棋保留了下来,并世代流传着。对于五、四、六的思索也许正是自己平时研究数学,然后对于数学保留了一种条件性的思索。后来试着用一些数学的方法或语言来证明出来,五子棋的优越性和最佳性。可是还没有想到办法。考虑原因发现五子棋是变化中下的,是静态到动态的转笔和不定性,使得对于五的证明具有了挑战性,也许以后对于数学专业知识的加深,我能想到征法吧,聪明的朋友,我相信有一天你会证出来的。2:五子棋有多少行多少列也许我们经常在下五子棋,但是五子棋的棋盘究竟是多少行多少列呢?棋盘真的是经常会看到,这就和我们生活或是我们学数学一样,有些东西,一直在我们眼皮下打转,但是是我们没有重视还是这些东西确实不需要重视。也许一种习惯的养成就在平时。很多时候会独自一人走在路上,我总是喜欢默默的查一下,楼梯有多少台阶、从这个十字路口到下个十字路口要走多少步、旁边的高楼有多少层、地下道里有多少个台灯...五子棋有多少行多少列呢,这个问题,究竟有多少意义,我也是不太清晰,只是觉得感兴趣,很好奇,于是把他数了下来。答案是15行15列。类比一下,足球上有多少个五边形多少个六边形呢?3:在一个平面上,如何用6个围棋子摆出4行,每行3个的图形?从数学上来讲,本题是奥数上一个典型的题目,在小学5年级的寒假作业中,有一个类似的题目,如果不明原理,去试验去寻找答案的话,很可能会觉得无解。该题对于高中上来讲,没有见过类似的题目一般也是很难做出来的。那么如何去考虑类似于“一共@个,摆成#行,每行¥个”的题目呢?看一下本题,4行、每行3个。那么一共是多少个棋子=3×4=12个。但是现在只有6个围棋子,所以,需要每个围棋子都用2次,即每个围棋所在的点都有两条直线经过它。方案很多,如下图 至于可不可以是有1点有3条直线经过,有1点1条直线经过,两外4点都是两条直线经过,朋友,你可以去尝试一下。4:除去对称或旋转可以得到的位置,一个棋子在五子棋上有多少种摆法首先要看一下五子棋棋盘形状,我们知道有15行、15列,那么我们如何来摆呢? 比如图中的1号和2号和29号和50号这四个棋子只能算作一种摆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算的话,整副棋只需看棋盘的1/8即可,我们拿右下角的一半来看即41-49之间的空间39-48之间的空间37-47之间的空间35-46之间的空间33-45之间的空间31-44之间的空间29、43以及最中间的位置这些位置算一下的话,刚好是36个。所以本题的答案是36。5:五子棋盘上任意位置摆两个黑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五子棋盘上任意位置摆一个黑子、一个白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五子棋盘上任意位置摆两个黑子、一个白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
Ⅱ 围棋的方法,是怎么运用数学的,为什么有的地方都没气了还可以落子,什么叫点目,
围棋的数学应用是最简单的,只要会加减法就可以了,棋盘共361个交叉点,谁占的多就谁胜。至于你说的没气了还可以放子,那就只有一种情况,就是那一颗子放下去后,可以提起对方的棋子。点目是计算胜负时或形式判断时用的一种方法,着先得了解什么是“目”,目上围棋上的术语。1、我国古代称“路”。计算地域的价值单位。凡由活棋围成的地域称为“目”。每在围棋盘上多一个空交叉点,即多得一目。因此提子、围地、收官,每每以所得“目”数来计算大小。2、与古时的相同,梁武帝《围棋赋》:“方目无斜。”即指棋盘直线与横线之间构成的方形。
棋手通常采用“点目”的方法来判断形势,这是因为判断形势时点目要比数子更为简便快捷。我国国手按中国现行数子法来下围棋时,判断形势也都是用的点目法,而点目法所依据的却是计目制规则而非数子制规则——在中国现行数子制规则中压根儿就没有“目”的概念
Ⅲ 围棋的数目规则是怎样的
数目法规则其原理是在双方下子手数相等的情况下(终局时,黑方可能会多下一子,我们将在吴老的一盘棋中,详细分析如何处理这种黑棋收后的情况,才为合理),不计算双方下在棋盘上的子数,只是计算各方所围之空的数目。空多一方为胜。
快速数目的三种方法:湮灭法、出入相补法、直观法。
当区域较大且其内的棋子较“松散”的时候用此三种方法效果更明显,当区域小且棋子较“挤”的时候,直接数的效果可能也不差。
湮灭法:在区域内去掉与对方死子数等量的已方的棋子,也可称为“中和法”。二个白子是死子,去掉其旁边的二个黑子,然后即得目数3*4=12。证明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证明方法也即最直观的证明方法是:白棋欲破这块有12目的黑阵,下了二手,而黑防守二手,结果即白棋破阵失败,黑的目数不变。
出入相补法:“出入相补”其实是数学中的一个几何原理,在这里,则强调“先计算,后做棋”。由于习惯,平时数目的时候,会对棋子进行“做棋”而做假设性的“移动”棋子,当区域小的时候用此法不错,但当区域空旷的时候,这种方法就不够直接快速了。最直接快速的做法是:直接截取一块区域并计算,然后再减去多算(或加上少算)的棋子,红线区域为3*4=12目,然后黑子B1移动到上方的空B1处,再减去3个B棋子即可得目数12-3=9。
直观法:最省脑力。换句话说是“简单计算,简单计数”。比如57+8,在实际进行目测的时候,如果“8”的那块区域松散,那么就是57+3+5=65这个算法最省脑力。一来大脑可以不需要进行进位计算,二来可以减少“目”的计数。
Ⅳ 围棋规则和拓扑学有哪些关联
围棋数学基本结构与拓扑学有关
世界上棋类很多,最有名的应该是围棋和象棋,但公认从深度上象棋不如围棋,这里有个基本的道理。因为围棋所做的事情就是连接和切断,这两个观念的博弈。如果你能掌握这两个的博弈,会连接,会抵挡敌人的切断,你就会赢棋。这两个观念在20世纪的数学发展史里,变成非常非常重要。20世纪数学出了一个新知,叫topology,中国翻译成“拓扑”。拓扑学是今天数学和物理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围棋的规则非常的简单,基本就是在研究连接和切断之间的对立,围棋之所以有深度是跟她的数学基本结构有关系的。
Ⅳ 关于围棋和数学的问题
不对,围棋和数学两码事,只是两者在计算能力上要求比较高而已,比如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设计N中方案,但二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数学要抽象能力很强,围棋要形象思维能力强。
Ⅵ 关于围棋的一些基本知识
中日韩围棋简史
欣闻古力七段在LG杯半决赛枪挑"李元霸"-李世石,为中国队提前包揽冠亚军,心中舒畅无比,这可能是近日为数不多令我真正高兴的事.兴奋之余,我也冒冒然将前几日写给一亲密友人的文章发表于此,希望能加深大家对围棋发展的了解.
围棋在我眼里是棋中之王,是阳春白雪,任何其他棋类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别的棋都是从有到无,而围棋却是从无到有,需要人的创造性思维。围棋博大精深的底蕴更是深深吸引着我,它包含数学,逻辑,心理,军事,礼仪等多门学科的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极大的影响和感染。接触过我的人大多都觉得我比同龄人要显得更为成熟和稳重些,我想这完全是因为受了围棋的影响。对我而言,围棋犹如浩瀚汪洋,只需一瓢水就能受益匪浅。
围棋起源中国,发展在日本,现在实力最强的却是韩国。当今世界的围棋也是这三强鼎立的局面。
韩国的围棋其实起步很晚,基本是九十年代初才在世界棋坛上看到韩国人的身影。但是韩国人的棋风就如他们的足球一样凶狠,力量大,有“韩国流”美誉,前几年其国内更有令人敬畏的围棋四大天王,分别是“石佛”李昌镐,“燕子”曹熏铉,“野草”徐奉洙和“煞星”刘昌赫。
李昌镐乃公认的当今棋坛第一人,他的棋看似平淡无奇,却总能把子力运用到最合适的位置,棋风很稳,下棋之用功非普通棋手所能及之一二,据说他每天用在围棋上的时间至少八小时。正因为如此,他的成绩惊人,年仅十六岁就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目前他拿的世界冠军数量也是地球上最多的,而且估计该记录也很难被后人打破,所以他也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棋坛第一人,有五十年一遇棋才之美名。下棋之外的他,人很内向,见了女孩子会脸红,一直没谈过女朋友,加之他下棋时认真严肃,一动也不动,始终一张面无表情的脸,故有“石佛”的外号。(挺可爱的一个人,也是我喜欢的棋手之一)
曹熏铉对韩国围棋的贡献可以称得上”丰功伟绩”这四个字,其最大的功绩就是培养出了李昌镐这个得意门生。当然他本身也是“三十年难遇”的人才,棋风轻灵,如燕子般舞动,人称“曹燕子”。1989年正是一鸣惊人的他,挫败了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聂卫平而勇夺由台湾人应昌期出巨资筹办的首届“应氏杯”世界围棋锦标赛桂冠,从而被韩国人视为民族英雄, 结果极大推动了围棋在韩国的发展。在如今区区几千万人口的韩国,居然 每四人里就有一个会下围棋的,普及率之高,几乎全民皆棋,由此可见曹熏铉是多么的了不起。曹熏铉在发现了李昌镐这个棋才后,安排他住在自己家里亲自授之以道。李昌镐在 棋坛上暂露头角后,开始在众多国内的比赛里和师父频频上演“师徒对决”精彩好戏,且经常将师父斩于马下。以至于曹熏铉的夫人,即李昌镐师母后来有趣地回忆道,那时候两人回来只要看看李昌镐的表情就知道是谁赢了,如果李红着脸,很不好意思和大家吃饭,那百分百是李赢了,反之如果李回来后很高兴的样子,那绝对是他输给了师父。
“野草”徐奉洙的棋路很野,几乎每盘棋都摆出和对手决一生死的姿态,也拿过几次世界冠军,但最惊人的成绩是在某一届中日韩三国围棋擂台赛上疾风劲草般连赢九盘,这一成绩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日韩三国擂台赛规则是每方出五人,抽签决定出第一盘由哪两国先下,然后赢者继续摆擂接受挑战,输者淘汰,徐能连赢九盘简直是奇迹)。
刘昌赫是不能不说的传奇人物,他原先是业余棋手,因成绩出色,经韩国棋院破格批准转为专业棋手。他可以说是凶狠无理的“韩国流”的典型代表。有“天下第一攻击手”称号的他,令每个对手都对他敬畏三分。正处围棋事业辉煌期的刘昌赫遇到了她的美丽妻子,韩国电视台的漂亮女主持,两人共坠爱河,喜结连理,绝对是众人眼里金童玉女般的幸福一对。然而,老天有的时候真是残酷,在两人度过了短短几年的幸福生活后,刘的妻子突然身患重病辞世,令人唏嘘不已,刘更是痛不欲生,整个人垮了,成绩一落千丈,渐渐没有了消息。前段时间听说他复出了棋坛,整个人看上去憔悴不堪,消廋的脸上犹见泪痕湿,唉,昔日英豪如今竟成悲情人物,世事难预料。(所以说三十年太久,只争朝夕)
韩国再这四人后又出了新“四小天王”,“李昌镐第二”等等,其中就有目前如日中天的李世石。我虽然不是什么哈韩族,但是向来对韩国围棋人的坚韧精神甚为敬佩,其实喜欢韩国电影的朋友可能或多或少也有相同的感受.
出于强烈的民族感情,我很不喜欢日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深刻地反省那段历史,一个不敢面对历史的民族,是不会受人尊敬的,更不要说喜欢了。不过就围棋而言,我也不能抹杀它所作的贡献。毕竟围棋在日本发展了多年,对世界围棋来说日本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时的日本围 棋届有如武侠小说里江湖,分帮立派,门户众多。一旦有新的棋型和定式,都会被该门派的掌门人如密笈般小心谨慎地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最终形成一本厚厚的“葵花宝典”,非本门弟子决不外传。各个围棋道场还经常组织相互间的比赛,以此来证明自家的实力。古时下棋的时限很长,一盘棋短的一两天,长的可以两三个月,每步棋都可称得上 是呕心沥血之作。所以那个时期的日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名局佳作。其中尤以保彻吐血之局最为着名.据说当棋局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秀策棋圣(秀策是日本历史上公认的第一高手)下出了一步绝世妙手,引得保彻当场气急攻心,脸红耳赤,当日封盘回去后在家中吐血身亡。你看了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输赢已不仅仅是个人成绩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门派的荣辱存亡。经过岁月的洗礼,日本的棋风渐渐形成了学院派的风格,大多中规中矩,基本功扎实,但欠缺创新精神,固守陈规。虽然在80年代至九十年代,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还是最强者,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围棋的地位日落西山,日本棋手在国际大赛上鲜有佳绩。
最后来说说我们中国的围棋,中国的围棋历史源远流长,但是也和它的国家一样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古时中国的围棋也留下了许多旷世奇作,如《官子谱》,《当湖十局》等等,其中象黄龙士,范西屏等人的棋就是拿到现在来看水平也是相当高的。不过最令国人骄傲自豪的,就是被世人誉为百年难遇之才---吴清源大师。(听说田壮壮导演已开拍电影<<吴清源>>,甚是期待)都说乱世出奇才,这句话用在吴大师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吴清源出生于动荡的军阀战乱年间。他年幼时仅看街坊下了几盘棋,就学会了围棋.因天赋极高,被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看中,招入府内下棋。后来更是在段的资助下(这也是段做的为数不多的好事),东渡扶桑学棋。要知道那个年月,一个中国人想在日本立足是多么的困难,能活下去就很不错了,下围棋简直是奢望。可是吴大师做到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在围棋上的天赋,创立了全新围棋布局理念,在日本围棋届创立了自己的新天地。吴大师的出名引发了日本当局的不满,他们觉得必须要将吴大师的发展势头打压下去。于是处心积虑得找来了当时日本围棋届水平最高的几名棋手,安排他们每人和吴大师下十盘棋,试图用车轮战方式打垮吴大师。谁知吴大师在对这几人的十盘升降级比赛中全部获胜,为当时受日本侵略的中国出了口恶气。然而日本人终究是阴险无比,技不如人就使用盘外招。一场“意外”的车祸将如日中天吴大师撞离了颠峰……
解放后,百废待兴,围棋也正开始慢慢恢复。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十年浩劫的到来,围棋作为“四旧”之一也被彻底打入了冷宫。然而我们的民族英雄聂卫平却正是利用这十年的知青岁月,如饥似渴地在围棋天地中独自修炼。文革结束了,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围棋和乒乓外交一样,成为中日邦交的一个重要活动。但是那时中国围棋的总体水平还是非常落后,一个普普通通的日本女棋手到中国都能将中国男爷们杀得片甲不留。这简直是和平年代的莫大耻辱。年轻的陈祖德(前中国棋院院长)和聂卫平发誓要振兴中国围棋事业。有句话说得好,这世上只有不想做的事,而没有做不到的事。他们终于创造出了新的布局---中国流,作为秘密武器亮相于某届中日邦交比赛上,最终使中国第一次在总获胜盘数上超越日本。进入80年代,日本NEC想到了以擂台赛的形式搞一个中日比赛。客观的说,那时中国的围棋水平离日本的差距还是很大,所以NEC初步设想是只搞一两届,一是做广告,二是趁机羞辱一下中国。首届比赛是中日每队出八人, 结果没想到中国队第二个出场的江铸久上来就是一个五连胜,给了日本人当头一记闷棍。不过日本当时的实力毕竟是强,小林光一登场后马上还以六连胜,一下把中国队主将聂卫平请了出来。在小林光一身后还有当时日本棋坛的巨匠加藤正夫和藤泽秀行,两人都是一顶一的高手,可以说形式非常不乐观。然而重压之下方显男儿本色,聂卫平硬是勇闯三关,为祖国赢下了首届擂台赛。之后聂卫平更是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刮起了令人闻风丧胆的“聂旋风”,在出场的四届比赛里创下了十一连胜的记录,被中国棋院授于”棋圣”称号,更是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全民学棋的热潮。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只想搞一两届擂台赛的日本NEC看到日本的溃败,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搞下去,这一搞就是十几届,这是后话了。
Ⅶ 围棋和数学
围棋涉及太多的模糊思维了,暂时电脑都不能战胜人类,就是因为还没有这样的算法。现在的电脑就是采取方法就是所谓的穷举法,每一步棋都要把整个棋盘搜索一遍,而且要考虑很多层,计算量是很大的。而且不像人的思维是连贯性的,一个计划是一气呵成的,想好以后如果都在意料中,那么接下来数步都会比较快,而对它来说,每一步都是重新开始。
其实围棋里面特别是在开始阶段根本没有最好的下法,靠的就是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即所谓的棋风,但是电脑就只有一套思维方式,那就是差距。同样的定式有人走出后会占便宜,有人会吃亏,定式是指走完之后双方都不吃亏的下法,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就是境界的高低。而电脑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境界,这是人类跟他们的区别。
或者有一天有某位天才可能可以想到一种算法去战胜人类,但是我想那个运算也是很大的。或者发展到某一天有人用几百万,几亿个CPU连在一起去挑战人类,但是不知道能不能赢?去这里了解一下吧,他们研究围棋的人工智能化
http://tieba..com/f?kz=103045487
Ⅷ 围棋是点目高深还是数子高深啊,还有应式数子法,他们三者各有什么特点
中国规则比的是双方的“子+空”,用数学方式表达就是(黑子+黑空)-(白子+白空),而日本规则比的双方的“空”,用数学方式表达就是(黑空-白空),但是因为双方下在棋盘上的子是相等的,所以可以得出(黑子+黑空)-(白子+白空)=(黑空-白空)
实战中为了计算方便,中国规则的胜负是用(黑子+黑空)-180.5来计算的
应氏规则不论子空皆为“域点”。域点较多为胜方。终局后须填满计点称为“计点胜”,无须计点称为“不计点胜”。分先对局之比赛黑方贴还白方8点。
鄙人之见,初学者用中国的数子法好,有一定棋力后用日本的点目法。应式数子法在应老先生过世后就没有多少人用了,慢慢也淡忘了。以前也有异议,但应老出大钱设赛不得不用应式规则。
另数子法与点目法涉及到一些死活问题的不同,如“盘角曲四”,数目法“盘角曲四”为死棋,而数子法是不一定,要靠实战来说。
望采纳!祝好~
Ⅸ 下完围棋数学名词
应该是“分子”吧,就是把黑白棋子分开,双方各自收回自己的棋子。
Ⅹ 数学问题,(懂围棋规则的进)
X/Y 最小是 1/360
不是白子围上棋盘的最外一圈,里面围的全是黑子的情况。而是棋盘上19*19=361个交叉点上有360个黑子,只要1个白子就能将360个白子全部提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