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年级下册做数学题要注意什么细节 我比较马虎,请各位出出主意
1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完全数,较小的有6,28,496,8128,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各位上是0或5的数,是五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2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一百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几何学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空间图形的有关问题。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着作《几何原本》在数学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该书从17世纪初开始传入我国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Sh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 一些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分数的意义。
2. 把单位“1”平均分为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3.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4. 如果2个数是复制数,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5. 如果2个数是倍数关系,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最小的那个数。
6. 如果2个数既不是复制关系,又不是倍数关系,我们就用短除法,求出最大公因数。
7.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做他们的最大的公因数。
8.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9.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10.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1. 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2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 求最小公倍数,有一般的方法,有2种特殊的方法,一般方法就用短除法,求出他的最小公倍数。特殊方法,一种是2个互质关系,他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2个数的乘积,一种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就是最大的那个数。
3.一组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4.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5.收集和积累数据经常使用的方法是画(正),那种数据增加1,就在哪种数据的民称后面(画一笔)。为了便于比较,还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6.根据统计项目多少,可以把统计图分为(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
7.要求出一个班学生考试的平均分,必须知道(总人数)和(总分数)
Ⅱ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的重点有哪些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1. 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2.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1、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3. 旋转:图形或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1. 因数和倍数:在整数乘法里,如果a×b=c,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2.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但是0也是整数. 3.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5.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5的数都是5的倍数.一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6.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7.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8. 四则运算中的奇偶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9.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0.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1. 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多少,可以分为1、质数、合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偶数. 12. 100以内的质数表: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 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 长方体的特征是:①长方体有6个面;②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④有12条棱;⑤相对的棱长度相等;⑥有8个顶点. 3.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 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 正方体的特征是:①正方体有6个面;②每个面都是正方形;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④有12条棱;⑤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⑥有8个顶点. 6.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7.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8. 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9. 上面或下面面积=长×宽;前面或后面面积=长×高;左面或右面面积=宽×高. 10.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1.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2×6 12. “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表面积=正方形面的面积×2+长方形面的面积×4 13. 长方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14.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5.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16.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17.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是V=abh 18.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3;用字母表示是V=a3 19.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横截面积×长 20. 在工程上,1立方米简称1方. 21. 1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如果所有的棱长都扩大n倍,那么棱长总和也扩大n倍,表面积扩大n2倍,体积扩大n3倍. 22. 棱长总和相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最大. 23.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4.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5.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 26. 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是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27. 1升相当于1立方分米,1毫升相当于1立方厘米,所以1升=1000毫升. 28.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容器的容积比体积要小一些. 29. 浸没在水中的物体的体积=现在水的体积-原来水的体积=容器的长×容器的宽×水面上升的高度 30. 怎样测量一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呢?先在量杯里装上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再把物体浸没在水中,再记下新的水面对应刻度.两次刻度的差,就是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 一个物体或是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3份. 3. 5/8米按分数的意义,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5份.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表示:把5米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1份. 4.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5.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是: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 6.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总数÷份数=每份数. 7. 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用除法.一个数量÷另一个数量=几分之几(几倍). 8.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9.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10. 带分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数部分应当是真分数.带分数大于1. 11.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部分,余数是分子,分母不变.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用整数部分乘分母的积加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12. 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例如5可以看成是5/1. 13.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14.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作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因数一定是1. 15.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作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16. 求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列举法,也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7.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分数不一定是真分数. 18. 除法计算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比较方便.如果计算结果可以约分的话,要化简成最简分数. 19. 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20.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 21. 数A×数B=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2. 两个数是互质数的几种特殊情况有:1、1和任何数都是互质数;2、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3、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是互质数;4、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5、一个质数和一个不是它倍数的合数一定是互质数. 23.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24. 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是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是先写成分母是10、100……的分数,然后再进行约分. 25. 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26.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于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的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27. 两个数的公因数,都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因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都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此资料来源于网络.希望对你有帮助.
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加减法简便运算要注意什么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首要要到找分母相同的分数,如果没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就要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另一个数分母倍数的分数,这样才有可以简算的基础,其次是要注意加减号的变化,尤其是有括号的时候,第三就是算完后要记得约分或化为带分数。
Ⅳ 数学五年级下册考试注意要点什么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和“分数加减法”,并理解、掌握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以及简单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运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2)经历观察、猜想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理解“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
课时划分:
1.分数乘法(一)---------------------------------------2课时
2.分数乘法(二)---------------------------------------2课时
3.分数乘法(三)---------------------------------------2课时
4.练习一---------------------------------------------------2课时
5.单元复习------------------------------------------------1课时
教学设计;
1.分数乘法(一) 1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3×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3× = = ;学生2:3× = = = = ……)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 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3× = = 3× = = = =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乘法(一) 2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3×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3× = = ;学生2:3× = = = = ……)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 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3× = = 3× = = = =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2.分数乘法(二) 3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二、 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 = 21× =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淘气的苹果是小红的 ;笑笑的苹果是小红的 ,淘气和笑笑各有几个苹果?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自己动手填完课本例题上的方格。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6× = ;学生2:6× = ……)
教师和学生对比这两个题目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初步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意义。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5页试一试,36的 和 分别是多少?
注意让学生体验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意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二)
6× = 6× =
整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意义:就是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乘法(二)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4× 12× =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对比好门和小明的高度,并注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并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每个算式的数学意义。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
学生做第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能够区分最少和最多这个数字范围,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二)
480× 180(千克) 180× =150(千克)
3. 分数乘法(三) 5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 = 21× =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一张长方形的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 ,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 。此时,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如果第三次再剪去剩余部分的 ,那么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分析第一次剪去它的 ,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 ,那就是 。也就是
教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 ,让学生从 = 中思考,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
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验证法则:让学生折纸验证 ?,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
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本7页中的插图,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初步理解求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8页试一试,
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则来进行计算。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如: 中的7和14先约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 = =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分数乘法(三) 6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 =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一题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用折纸的方式再次验证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注意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体验分数相乘的积于每一个乘数的关系。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几分之几与占整体“1”之间的关系。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 的 和 占整体“1”的大小。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标准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分辨一下唐僧分西瓜是否公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
是整个操场“1”的 , 是整个操场“1”的 。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4.练习一 7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
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5× × =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一题,让学生用学过的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1000克牛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全年我市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气是多少天?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计算整数乘以分数和分数相乘的算式。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整体“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多方支援”的人道主义思想。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000× 200(克) 1000× 100(克)
整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得要约分。
练习一 8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12×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8题,让学生明白商场打折的意思,分别求出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 =?
学生做第9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梨、苹果、香蕉各占水果总数的多少?
学生做第10题,让学生计算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
学生做第11题,让学生先计算出分数乘法算式的得数再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做第12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表,求出2004年比2003年增加多少元?
学生做第13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注意提醒学生认清长度单位。
学生做第1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5× 10(米) 15-10=5(米)
5.单元复习 9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熟练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训练要点:
一 填空。
1.看图列式。
加法算式:
? 乘法算式:
“1”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米 =( )厘米 分 =( )秒
吨 =( )千克 千克 =( )克
3.一台粉碎机1小时粉碎饲料 吨, 小时能粉碎( )吨饲料。
4.5个 米是5米的( )。
5.甲数是 ,乙数是甲数的 ,乙数是( )。
6. ×a,当a( )时,积小于 ,当a( ),积大于 。
8.在 里填上>、<或 =。
20× 20 × ×2 2
9.5米的 是( )米,比5米多 米是( )米。
二.判断。
1.20× 与 ×20表示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都相同。( )
2.一个数乘以真分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 )
3.3米的 与1米的 同样长。 ( )
三 、 选择。
1.6 ×5 = 6×5+ ×5 = 30 是应用了(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2. 乘以它的 ,是( )
A. B. C.
3.24个 比18的 多多少?算式是( )
A.24× -18×
B. ×24-18×
C. ×24- ×18
4.某商城节日商品75折优惠销售。“75折”表示( )
A.现价是原价的75%
B.原价是现价的75% C.现价便宜了75%
四、 解决数学问题。
1. 边长 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2. 六(1)班有50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有( )人,男生有( )。
3. 看一本书,每天看全书的 ,3天看了全书的( )。
4.一袋大米25kg,已经吃了它的,吃了( )kg,还剩( )kg。
5.比30多 的数是( );比36少 的数是( )。
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下,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以及前面几册教材中还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周长计算,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两部分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2.能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并能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3.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4.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3.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2.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3.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单元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4.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单元教学难点:
1.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2.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
单元教学关键:
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单元课时划分:
长方体的认识------------------------------------3课时
展开与折叠--------------------------------------1课时
长方体的表面积----------------------------------1课时
露在外面的面 -----------------------------------1课时
练习二------------------------------------------2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1)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Ⅳ 五年级数学下册的重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1. 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2.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1、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3. 旋转:图形或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1. 因数和倍数:在整数乘法里,如果a×b=c,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2.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但是0也是整数。
3.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5.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5的数都是5的倍数。一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6.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7.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8.
四则运算中的奇偶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9.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0.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1. 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多少,可以分为1、质数、合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偶数。
12. 100以内的质数表: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 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 长方体的特征是:①长方体有6个面;②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④有12条棱;⑤相对的棱长度相等;⑥有8个顶点。
3.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 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 正方体的特征是:①正方体有6个面;②每个面都是正方形;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④有12条棱;⑤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⑥有8个顶点。
6.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7.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8. 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9. 上面或下面面积=长×宽;前面或后面面积=长×高;左面或右面面积=宽×高。
10.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1.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2×6
12. “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表面积=正方形面的面积×2+长方形面的面积×4
13. 长方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14.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5.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16.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17.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是V=abh
18.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3;用字母表示是V=a3
19.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横截面积×长
20. 在工程上,1立方米简称1方。
21. 1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如果所有的棱长都扩大n倍,那么棱长总和也扩大n倍,表面积扩大n2倍,体积扩大n3倍。
22. 棱长总和相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最大。
23.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4.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5.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
26. 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是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27. 1升相当于1立方分米,1毫升相当于1立方厘米,所以1升=1000毫升。
28.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容器的容积比体积要小一些。
29. 浸没在水中的物体的体积=现在水的体积-原来水的体积=容器的长×容器的宽×水面上升的高度
30. 怎样测量一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呢?先在量杯里装上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再把物体浸没在水中,再记下新的水面对应刻度。两次刻度的差,就是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 一个物体或是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3份。
3. 5/8米按分数的意义,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5份。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表示:把5米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1份。
4.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5.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是: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
6.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总数÷份数=每份数。
7. 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用除法。一个数量÷另一个数量=几分之几(几倍)。
8.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9.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10. 带分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数部分应当是真分数。带分数大于1。
11.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部分,余数是分子,分母不变。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用整数部分乘分母的积加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12. 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例如5可以看成是5/1。
13.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14.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作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因数一定是1。
15.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作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16. 求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列举法,也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7.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分数不一定是真分数。
18. 除法计算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比较方便。如果计算结果可以约分的话,要化简成最简分数。
19. 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20.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
21. 数A×数B=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2. 两个数是互质数的几种特殊情况有:1、1和任何数都是互质数;2、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3、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是互质数;4、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5、一个质数和一个不是它倍数的合数一定是互质数。
23.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24. 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是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是先写成分母是10、100……的分数,然后再进行约分。
25. 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26.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于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的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27. 两个数的公因数,都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因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都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咯。。。(*^__^*) 嘻嘻……
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计算该注意什么
其实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运算和整数的一样,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然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果小括号的前面是加号,可以直接去掉括号,如果括号前面是减号,那么去掉括号时,括号里面的加号要变成减号,减号要变成加号,然后分母统一通分(通分即求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照运算规则去做题。不知道这样说,你能不能明白?另外,不好意思,我没看出你的题有小括号。
祝你在明天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另外,在考试中,深呼吸,把心情放轻松,静下心来做题,一定要”先看准题,列对题,算对题,最后写对题”,只要做好这几步,你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Ⅶ 小学五年级数学学习要注意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呢
五年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提升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准备好了,才能够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游刃有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计算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都会有相应的提升,所以想要把握这个黄金阶段,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方法,并且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去总结发现,原因在于只有学习效率提升,成绩才会有明显的变化,而且也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适应六年级的节奏。
虽然五年级的数学非常重要,但是家长也没有必要过度忧心,这样给孩子也会造成太大的压力,从而导致他们出现逆反心理,如果成绩出现下降,好好的和孩子进行沟通,为他分析利弊,相信他们自己也会理解父母的苦心和学习的重要性。
Ⅷ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有哪些
在加法或者减法中使用“截位法”时,直接从左边高位开始相加或者相减(同时注意下一位是否需要进位与错位),知道得到选项要求精度的答案为止。在乘法或者除法中使用“截位法”时,为了使所得结果尽可能精确,需要注意截位近似的方向:
一、扩大(或缩小)一个乘数因子,则需缩小(或扩大)另一个乘数因子;
二、扩大(或缩小)被除数,则需扩大(或缩小)除数。如果是求“两个乘积的和或者差(即a*b+/-c*d),应该注意:
三、扩大(或缩小)加号的一侧,则需缩小(或扩大)加号的另一侧;
四、扩大(或缩小)减号的一侧,则需扩大(或缩小)减号的另一侧。
减法公式
1、被减数-减数=差
2、差+减数=被减数
3、被减数-差=减数
减法相关性质
1、反交换率:减法是反交换的,如果a和b是任意两个数字,那么
(a-b)=-(b-a)
2、反结合律:减法是反结合的,当试图重新定义减法时,那么
a-b-c=a-(b+c)
Ⅸ 五年级下册数学考试需要注意哪些
考试的题目不是很难,就是要细心,计算方程时,要看清楚未知数在哪儿,先把跟未知数有关联的数归类,再一步一步求出,太心着急,这样更容易出错,判断题要仔细审题,看漏了一个字,就有可能出错,选择题和填空题往往有陷阱,很多人就爱往里跳,其实选择题和应用题相比,选择题还是占有优势,你可以把每一个数带进去算一遍,填空题就要小心了,有些同学就是看填空题分值不高,就没检查了,其实错了,一般97 98 99的都是填空题出错,还有些同学,6.3的倒数,就会写成3.6,这往往是不应该错的计算题可以说是送分题,很简单,应用题就是要注意答案,求体积或表面积要注意单位。
Ⅹ 本学期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五年级数学下册
主要教学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五年级下册的重点难点:
1.图形的变换。重点掌握一般几何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因数与倍数。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概念较多,需要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能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3.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部分难度最大,因为是刚刚开始形成理性的空间观念。建议:(1)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平时生活的实体观念物体。如长方体的顶点,棱,面,表面积,体积,容积。如火柴盒。(2)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做纸盒。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是学生从直观数学到抽象数学的转变,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会要求熟记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如24X0.875。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对简单一些。本单元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
6.统计。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7.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