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一、 以自由分组为主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座位的分配是由教师直接决定的,然而教师对于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并没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所以不妨将位置的排列组合问题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类。首先,教师让学生拿出纸笔,将纸张分为三个大区域,将数学思维好的同学分为一类,将与自己思维模式有共同语言的同学分为一类,将与自己数学思维进场冲突的同学分为一类,将分类结果有序填入纸张的三个区域内,如果中途遇到思维卡壳,例如对于某个同学的实际情况不清楚时,可以下位置与该名同学直接进行交流从而完成分类工作。接着当所有学生完成班级同学分类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在三类同学中选择与自己平时生活中契合度最高的学生,将名单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名单进行最终筛选分配,从而确定学生的数学课堂座位。通过让学生自主分类同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将抽象的分类思考题的难度通过有具体可感小学生活大大降低,保证了学生能够真正动脑完成分类讨论思想的初步理解,是一种优秀可行的教学方案。
二、以垃圾分类为主的数学教学模式
数小学数学利用数学理想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的分类讨论题目很少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学生更愿意避开分类讨论思想使用其他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找到与分类讨论思想契合度高的实际问题将其成功融入数学课堂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突破的教学难关。
以垃圾分类为例,垃圾分类这个实际操作过程与分类讨论思想契合度极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垃圾分类的概念。当学生能够区分大概的干垃圾,湿垃圾后,教师可以给出相关例题,例如现在有很多垃圾,分别知道他们的重量,现在将他们按照垃圾分类投入各自的垃圾桶,求解各自垃圾桶增重多少。当学生无法正确把握分类思想时,教师可以用一些实际道具来辅助学生完成思考,例如将文具看作各种各样的垃圾,在文具上贴上标签写上自己对文具的定义,让学生自己在课桌上按照分类原则进行计算,最终求解出答案。看似简单的加法中融入了浓厚的分类讨论思想,可以让学生在学会分类讨论思想的同时将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当学生完成垃圾分类例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垃圾分类思想自己出题与同桌进行互动,当学生互动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未能答出同桌问题的学生分享他们的难题,在这些题目中评选出对分类思想理解最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例题结束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自行用数学语言进行互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分类讨论思想,是优秀可行的教学方案。
三、以分类趣味题为主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基本使用鸡兔同笼的经典例题帮助学生完成分类讨论思想的初步理解,然而目前学生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学生对于鸡兔同笼的问题兴趣普遍不高,因此需要教师迎合学生的兴趣转移趋势去衍生出趣味性高的分类讨论数学题进行教学。
2. 小学数学专题讨论的题目有什么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研究,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
2、关注数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对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或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研究,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3、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4、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研究.
二、教学资源研究
1、数学课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数学课堂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有哪些不同类型?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如何合理运用教材,如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练习题?如何对有困惑的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并提出新的见解?如何发挥学具的作用?应用题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三、教学设计研究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的研究
研究内容: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
2、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内容:练习课的设计策略,练习题的开发与运用,关于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
3、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4、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
5、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研究
1、学生数学学习心理体验的研究
研究内容: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价值?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2、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研究内容: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如何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关于课堂上学生独立作业时间的研究,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导入技能?投入和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讲解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策略多样化与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有些内容也可以单独成为研究课题)
五、教学评价研究
1、小学数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与策略研究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3、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教师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4、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课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1、 数学教师所需要哪些更高层次的知识?
2、小学数学中若干数学背景知识的梳理.
3、提高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的研究.
4、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5、数学教师校本教研中的一些不足与对策研究.
6、数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研究.
8、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与分析
9、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10、课堂教学常规研究
3. 分类讨论数学题
4CM为正方形边长:
表面积:4*5*4+4*4*2=112CM^2
容积:4*4*5=80CM^3
5CM为正方形边长:
表面积:5*4*4+5*5*2=130CM^2
容积:4*5*5=100CM^3
4.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类(请尽快解答)
整数应用题
小数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
百分数应用题
比例应用题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回答者:mengfangang123 - 助理 三级 5-26 23:17
我也是一名小学毕业生
3典型应用题
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 (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 最大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大数应给数 最大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100 千米 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 100 ,所用的时间为 ,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 60 千米 ,所用的时间是 ,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 = ,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 ÷ =75 (千米)
(2) 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 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 , 照这样计算,织布 6930 米 ,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 另一个单位数量 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另一个单位数量。
例 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 800 米 , 6 天修完。实际 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80 0 × 6 ÷ 4=1200 (米)
(4) 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和+差)÷2 = 大数 大数-差=小数
(和-差)÷2=小数 和-小数= 大数
例 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 94 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 12 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乙数转化成 2 个乙班,即 9 4 - 12 ,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 9 4 - 12 )÷ 2=41 (人),乙班在调出 46 人之前应该为 41+46=87 (人),甲班为 9 4 - 87=7 (人)
(5)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 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一般说来,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
解题规律:和÷倍数和=标准数 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 115 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多 7 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还多 7 辆,这 7 辆也在总数 115 辆内,为了使总数与( 5+1 )倍对应,总车辆数应( 115-7 )辆 。
列式为( 115-7 )÷( 5+1 ) =18 (辆), 18 × 5+7=97 (辆)
(6)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解题规律:两个数的差÷(倍数-1 )= 标准数 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 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 63 米 ,乙绳长 29 米 ,两根绳剪去同样的长度,结果甲所剩的长度是乙绳 长的 3 倍,甲乙两绳所剩长度各多少米? 各减去多少米?
分析:两根绳子剪去相同的一段,长度差没变,甲绳所剩的长度是乙绳的 3 倍,实比乙绳多( 3-1 )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列式( 63-29 )÷( 3-1 ) =17 (米)…乙绳剩下的长度, 17 × 3=51 (米)…甲绳剩下的长度, 29-17=12 (米)…剪去的长度。
(7)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
解题关键及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时间。
例 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 ,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 16 千米 ,乙每小时行 9 千米 ,甲几小时追上乙?
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 16-9 )千米,也就是甲每小时可以追近乙( 16-9 )千米,这是速度差。
已知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 (追击路程), 28 千米 里包含着几个( 16-9 )千米,也就是追击所需要的时间。列式 2 8 ÷ ( 16-9 ) =4 (小时)
(8)流水问题:一般是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问题。它是行程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它也是一种和差问题。它的特点主要是考虑水速在逆行和顺行中的不同作用。
船速: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
水速:水流动的速度。
顺水速度:船顺流航行的速度。
逆水速度:船逆流航行的速度。
顺速=船速+水速
逆速=船速-水速
解题关键:因为顺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和,逆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差,所以流水问题当作和差问题解答。 解题时要以水流为线索。
解题规律:船行速度=(顺水速度+ 逆流速度)÷2
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路程=顺流速度× 顺流航行所需时间
路程=逆流速度×逆流航行所需时间
例 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 28 千米 ,到乙地后,又逆水 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顺水多行 2 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 4 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顺水速度和水流 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顺水所用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 2 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路程。列式为 284 × 2=20 (千米) 2 0 × 2 =40 (千米) 40 ÷( 4 × 2 ) =5 (小时) 28 × 5=140 (千米)。
(9) 还原问题:已知某未知数,经过一定的四则运算后所得的结果,求这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叫做还原问题。
解题关键:要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
解题规律:从最后结果 出发,采用与原题中相反的运算(逆运算)方法,逐步推导出原数。
根据原题的运算顺序列出数量关系,然后采用逆运算的方法计算推导出原数。
解答还原问题时注意观察运算的顺序。若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时别忘记写括号。
例 某小学三年级四个班共有学生 168 人,如果四班调 3 人到三班,三班调 6 人到二班,二班调 6 人到一班,一班调 2 人到四班,则四个班的人数相等,四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当四个班人数相等时,应为 168 ÷ 4 ,以四班为例,它调给三班 3 人,又从一班调入 2 人,所以四班原有的人数减去 3 再加上 2 等于平均数。四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2+3=43 (人)
一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2=38 (人);二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6=42 (人) 三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3+6=45 (人)。
(10)植树问题:这类应用题是以“植树”为内容。凡是研究总路程、株距、段数、棵树四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植树问题首先要判断地形,分清是否封闭图形,从而确定是沿线段植树还是沿周长植树,然后按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解题规律:沿线段植树
棵树=段数+1 棵树=总路程÷株距+1
株距=总路程÷(棵树-1) 总路程=株距×(棵树-1)
沿周长植树
棵树=总路程÷株距
株距=总路程÷棵树
总路程=株距×棵树
例 沿公路一旁埋电线杆 301 根,每相邻的两根的间距是 50 米 。后来全部改装,只埋了201 根。求改装后每相邻两根的间距。
分析:本题是沿线段埋电线杆,要把电线杆的根数减掉一。列式为 50 ×( 301-1 )÷( 201-1 ) =75 (米)
(11 )盈亏问题: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的特点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一定数量的人,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一次不足(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已知所余和不足的数量,求物品适量和参加分配人数的问题,叫做盈亏问题。
解题关键:盈亏问题的解法要点是先求两次分配中分配者没份所得物品数量的差,再求两次分配中各次共分物品的差(也称总差额),用前一个差去除后一个差,就得到分配者的数,进而再求得物品数。
解题规律:总差额÷每人差额=人数
总差额的求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不足,总差额=多余+ 不足
第一次正好,第二次多余或不足 ,总差额=多余或不足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也多余,总差额=大多余-小多余
第一次不足,第二次也不足, 总差额= 大不足-小不足
例 参加美术小组的同学,每个人分的相同的支数的色笔,如果小组 10 人,则多 25 支,如果小组有 12 人,色笔多余 5 支。求每人 分得几支?共有多少支色铅笔?
分析:每个同学分到的色笔相等。这个活动小组有 12 人,比 10 人多 2 人,而色笔多出了( 25-5 ) =20 支 , 2 个人多出 20 支,一个人分得 10 支。列式为( 25-5 )÷( 12-10 ) =10 (支) 10 × 12+5=125 (支)。
(12)年龄问题:将差为一定值的两个数作为题中的一个条件,这种应用题被称为“年龄问题”。
解题关键:年龄问题与和差、和倍、 差倍问题类似,主要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年岁不断增长,但大小两个不同年龄的差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年龄问题是一种“差不变”的问题,解题时,要善于利用差不变的特点。
例 父亲 48 岁,儿子 21 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
分析:父子的年龄差为 48-21=27 (岁)。由于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可知父子年龄的倍数差是( 4-1 )倍。这样可以算出几年前父子的年龄,从而可以求出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列式为: 21( 48-21 )÷( 4-1 ) =12 (年)
(13)鸡兔问题:已知“鸡兔”的总头数和总腿数。求“鸡”和“兔”各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通常称为“鸡兔问题”又称鸡兔同笼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鸡兔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一种动物(如全是“鸡”或全是“兔”,然后根据出现的腿数差,可推算出某一种的头数。
解题规律:(总腿数-鸡腿数×总头数)÷一只鸡兔腿数的差=兔子只数
兔子只数=(总腿数-2×总头数)÷2
如果假设全是兔子,可以有下面的式子:
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腿数)÷2
兔的头数=总头数-鸡的只数
例 鸡兔同笼共 50 个头, 170 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兔子只数 ( 170-2 × 50 )÷ 2 =35 (只)
鸡的只数 50-35=15 (只)
-
回答者:屈岚境 - 魔法学徒 一级 5-27 14:27
整数应用题
小数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
百分数应用题
比例应用题
鸡兔同笼问题
行程问题
盈亏问题
植树问题
还原问题
差倍与和倍问题
归一问题等
回答者:kukua123 - 试用期 一级 5-27 20:28
整数应用题
小数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
回答者:123樱花 - 助理 二级 5-29 20:12
有N种,如小数、整数、分数、比例等等
回答者:仁人仍仁 - 初学弟子 一级 5-29 20:18
整数应用题
小数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
百分数应用题
比例应用题
回答者:jessieren2 - 助理 二级 5-30 18:23
自己找
回答者:denghao1030 - 秀才 二级 5-30 21:57
你
5. 帮忙解一个小学数学奥数题,看是不是要分类讨论~~~~~
需要分类讨论
如果两根钢管大于1米,则第2根剩下的多
如果两根钢管小于1米,则第1根剩下的多
如果两根钢管等于1米,则剩下的一样多
6. 数学应用题(要分类讨论)
经过几小时,他们相距32.5千米? 就是行了65千米-32.5千米=32.5千米相遇。
(65千米-32.5千米)/(15千米/时+17.5米/时)=1小时
答:经过1小时,他们相距32.5千米.
7. 小学数学专题有哪些
一、如果按照教材分类可以分为如下四个专题
1、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探索规律
2、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测 量、图形和变换、图形与位置
3、统计与概率:数据统计初步、不确定现象、可能性
4、实践与综合运用
二、如果按照思维训练分类可以分为如下五个专题
1、计算:速算与巧算、数字谜、数列求和、数的拆分、定义新运算、比较和估算
2、应用题综合:植树问题、盈亏问题、行程问题 、平均数问题、浓度问题、牛吃草问题、年龄问题、经济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问题、差倍问题
3、数论综合:质数与合数、约数与倍数、数的整除性、数的进制、奇数与偶数、个位律、带余除法
4、几何图形:直线型面积、曲线型面积 、立体几何
5、几个数学专题:智巧趣题、统筹优化、容斥原理、逻辑推理、计数问题 、构造与论证、抽屉原理、操作问题(策略、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