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有哪些
2.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特征有哪些
1.记忆特点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他们的认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完全角成对记忆材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加工、归纳能力,在心理机制上没有形成或没有完全角成与意义识记相适应的认知结构,为了应付考试而被迫采用死记硬背为主的方法识记概念,记忆方法是处于机械识忆为主向意义识忆过渡时期。
2.思维特点
小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他们对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但整体来看,思维是处于具体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3.注意特点
在生动有趣的课上,在争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时,学生了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有意后注意,即在思维活动开始后不再需要意志的努力,不受外界干扰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了,这就发展到有意注意为主的时期。当然,小学生好动,思维持久性差,也就是小学生的听讲是断续进行的,学生注意的间歇易受情感的影响,易以个人的兴趣转移,这说明学生有意注意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也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4.语言特点
虽然小学生的生活语言较丰富,但他们的数学语言是很不丰富的,特别是他们思维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会造成语言表达的不准确、不科学,而影响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哪些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阶段性的特点:
(1)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
有的研究材料表明,约从三年级起,学生更喜欢比较新颖的、困难的、需要动脑筋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例如:宁愿演算应用题,也不愿演算试题;宁愿默写也不愿习字或抄写;宁愿讲解也不愿读书。
(2)在对待学科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以后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不同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对读、写、算都同样感兴趣。从中年级起,随着他们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影响,学生才表现出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仍然不稳定,容易受教师和家长的影响。
(3)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的、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低中年级的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具体的活动和事例。例如:阅读故事、小学,从事技术活动、体育活动等。四年级后,开始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初步计算规律的应用、语法结构的变化等感兴趣。
(4)游戏因素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一定的作用,从中年级起,这种作用逐渐消失。
低年级学生对玩中学的方法更感兴趣,如通过摆弄学具的直观动手活动来学习数学。从中年级起,这些因素下降,而对日渐新颖的教材本身更感兴趣,喜欢动脑筋,独立思考。
(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是从课内读物发展到课外阅读,从阅读童话故事发展到阅读文艺作品和通俗读物。
在读物内容上,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约从中年级起,学生对描写英雄人物的战斗故事、带有惊险意味的读物、科普读物更感兴趣。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动力,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孩子天生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求知的渴望,天生想了解这个世界。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正好满足孩子的这一需要。因为有兴趣的学习,能解除心中的疑问,使孩子能感受自身的智慧力量.
大量事实证明,有广泛兴趣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极少。他们一般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善于思考发问,知识学得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智力发展也快。如果没有一定的兴趣,往往不善于思考发问、死记硬背,久而久之,易产生厌学情绪。
4. 调查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1、积极改变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的发展,面对现代小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要积极谋求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死板的“我教你学”的老的教学模式。因为过去那种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新发展,再继续用过去那种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能阻碍我们教育事业的前进。面对新的教育形势,
学数学老师应该寓学于乐,
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会和收获快乐,
要让学生乐于学,
学得乐
。
所以说,
小
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思想
、
道德
、
文化等修养,
全面提
升自身素质
。
小学数学老师不应该只具备数学方面的知识,
而是
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成为一名复合型的人才
、
复合型的教
师
。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要积极地抽出更多的业余时间,
进
行自主学习,
向书本学习,
向先进学习,
然后付诸于实践,
不断地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
在实践中摸索,
在实践中前进
。
小学数学教
师有了这些积极的意识和探索,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才会变得
生动活泼起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
2
、
建立起良好
、
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
系,
无疑是保持小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
因
为,要想让小学生喜欢数学,首先就得让学生喜爱教数学的老
师,
如果学生非常认可非常喜爱
、
敬爱教数学的老师,
那么无疑
学生也更愿意拿出精力拿出时间来学习这门课程
。
从这一角度
来讲,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和学生建立起良
好
、
融洽的师生关系
。
为此,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
不仅要有严
肃的一面,
同时更要做到平易近人
、
和蔼可亲,
经常与学生沟通
、
交流,
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深入学生
、
融入
学生,
帮助学生解除苦恼
、
解决困难,
用自己的爱心
、
细心和诚心
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用自己真诚的心和热诚的行动去赢得学
生的信任和爱戴
。
3
、
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去实践,
用
自己的大脑去主动地思考,
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探索和发现,
让
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的研究者
、
探索者和发现者,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从这一角度来
讲,
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掌
握数学思维的方法,那就好比拥有了一把开启数学智慧大门的
“
金钥匙
”
,
他们自己便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
“
武器
”
,
去解决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
总而言
之,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
力,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
义,也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
途径,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
4
、
练习要多样化
,
教学要密切联系实践
众所周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通过强化练习尤其是多样化
的练习,
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进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
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
。
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平时在给学生布置练习题时,
一定
要注意采用多样化的题型,
使学生的练习内容灵活多样,
而且还
要富有趣味性
。
除此以外,
在课外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让学生把在课堂上
、
书本中学到的
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
、
巩固知识,
进而培养学
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
例如:
可以把平均数知识应用到解决歌唱比
赛的评分问题上;可以把比例知识应用到利用标杆
、
影子求旗
杆
、
楼房的高度等等
。
总而言之,
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不但
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
所
以,
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方法多方面搜集多样化的练习题,
而且要注意求精而不求多,
切忌搞题海战术,
要争取事半功倍;
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
中,
为学生的实践创设条件,
让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数
学能力和素质
。
5
、
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要想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那么在平时的教
学中,
还要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
。
所谓
“
创设教学情境
”
就是要人
为地制造一种不协调,要在学生求知心理和教材内容之间制造
一种不协调,通过这种不协调进而把学生吸引入一种与问题相
关的情景的过程
。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在正式给小学
生讲授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应该给小学生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
的意境,
提出有关的问题,
进而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让学生
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深刻的思考中学习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知识,
提升数学能力
。
由此可见,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
5. 小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表现或者是现状
以语文为例: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表现
(一)小学生语文课堂注意力不集中
1、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2、学生的座位的影响。
(二)语文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回答问题不积极
(三)重复训练造成无效教学
(四)课后阅读量少影响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宽度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成因
(一)教材内容枯燥过难,小学生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
(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且无法脱离教材的束缚
(三)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影响
(四)“重理轻文”思想及当代文化的影响
三、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教学兴趣
(二)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三)灵活、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四)关注学生的座位排列方式,扩大师生课堂交往范围
6. 如何让小学生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指的是“兴趣”。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感受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是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促使其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从而得得到全面的发展呢?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下面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巧设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巧设问题,让一个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做好了铺垫。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学时我注重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数学竞赛或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引入,不仅能指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伊始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在使用情境导入、实验导入、演示导入、设疑导入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烈,它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小学生兴趣的重要来源。强烈的好奇心会紧紧的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从而牵引着小学生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原因。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导入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制造悬念,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铺垫。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让同学们通过动笔试一试,像13、16、19、23……都不能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教师再让同学们说数字,自己不用动笔试一试就能很快的说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接着让学生检验老师的判断是否正确,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当学生问及原因时,教师先不告诉他们,让他们把刚才检验的几个数的数字的位置调换一下,看看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三、在“玩”中学习,以“玩”激学
数学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考虑学生的省心发展特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已有知识设计出富有情感的活动,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可以根据新课本需要在课前安排1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生在课前“玩”,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例如,在数学“元、角、分”时,课前我布知学习和爸爸、妈妈1同购物,并把所购商品的价格记下来。这样,学生在“玩”的同时,便对所学知识有了感性认识。
四、设疑激欲,以疑引趣
疑问的设计,触目惊心的悬念设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而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弱,决定着学生获取1是情趣的高低,同时更是1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性时,我首先让学生分别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1位数、2位数、3位数,然后以其中1个3位数123进行任意的排列,1下子说出了好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验证正确。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知的兴趣感。这样处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时期跃跃欲试,欲摆不能。
五、精心设置课堂小结,延续数学学习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是上课伊始调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要在课堂结束时,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回顾所学新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收获,体会到成功,从而使学生找到学习数学时的乐趣。此外,课堂小节还可以为下节课的学习创设悬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在没有任何老师或家长的要求下,自己主动的预习下节课所要讲的新知,由此便起到了延续学生兴趣的作用。例如:教学“互质数”时,我们可以组织同学们以谈话的方式说说今天都学到了些什么?是怎么学的,然后教师再总结归纳。最后剩下5分钟,我们可以让大家来做游戏,让8号的学生站起来,自报自己的学号,接着让与学号8互质的同学起立,这一说立即引起全班同学的兴趣和思考,都在想自己的学号是否和8互质,这样及时得到了知识的反馈,并及时纠正错误,适时地总结出互质的种种情况。这样的课堂小结,既有情趣,又有创造性地发展。从而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从欢乐中来,又从欢乐中去,让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脑子越用越灵活,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着名哲学家罗素曾说:“数学,如果正确看他,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美”。的确,“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教学中最能体现出美的方面,它显示出了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特征。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展示数学美的广阔空间。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直观性较强的教学用具、简洁工整的板书、灵活广用的媒体等,为学生创设优美、丰富的数学教学情景,去揭示数学知识中隐含的美。
所以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勤奋学习,不断进行教改,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把握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有意识地给教学注入一些兴奋剂,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乐学、爱学,并在愉快环境中轻松愉快地、积极主动的获取新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使之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并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7. 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其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都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一味不遗余力地教学生进行计算、推理、题型讲解和训练,恨不得让学生多学一点,可是花了很多工夫,下了很大力气,结果却收效甚微,学生还是觉得数学很难,甚至觉得枯燥和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数学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一、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十分有利的。要注意运用教师的感染力,在向学生提出要求时,使学生感到亲切、善意,这样做,教师提出的要求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共同在解决问题”,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挫伤学生积极性,教学中允许学生畅述己见,动手动脑结对议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能主动探索的条件,使之更生动活泼自觉地学习。要重视建立宝贵的师生共同见解的气氛。另外,要适当的鼓励学生。从儿童心理特点来看,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内心产生对学习的愉快情感,体验时,就会增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信心更足。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结果,利用学习成果反馈作用是很有成效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为差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创造条件,创造一种善意的环境,激发他的兴趣和提高他的积极性,这样差生的自信心就增强了,上课不再担心、紧张,对学习也就感到愉快了。
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抽象,逻辑性强的数学学习过程对小学生来说也就更易于接受了。
二、善于运用多种趣味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迎合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时、因事制宜,充分挖掘教具、实物、知识本身或某些生活情节蕴藏的魅力,让学生去领会数学内容的真谛,激励学生去探索发现。
(1)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
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是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教学中去,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动手,多思考,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等等实物,让他们加深对这些物体数学特性的认识。
(2)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
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采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据心理学研究,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了优势的兴奋灶,从而使儿童更好地建立暂时联系。
(3)新颖的练习方式
要把学生获得的知识变为技能,需要反复多练。但重复单调的练习,学生就会厌烦,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打比赛等多种形式发挥身体各种器官的感觉能力,加深器官感知度,成为身体各器官都共知共晓的事物,延长记忆的保持时间。总之,练习的方式要多样新颖。
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
“生活数学”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融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教师在课堂上要以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外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取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8. 学习兴趣的表现有哪些
1、有趣──学习兴趣的初级形式
人从儿时开始都带有一些“研究”精神。比如,小皮球拿在手里,他就要拍它、捏它、看它滚动,看它跳。若是捉到一只蝴蝶,就把它的翅膀拉下来,看看它的躯体究竟是怎么构成的。从儿童眼光来看,宇宙中的万物,没有一种不是新鲜有趣,值得玩弄、观察、研究的。可见,有趣往往是人为客观世界所吸引而产生的结果。
“有趣”有三个特征,这就是直观性、盲目性和广泛性。教师引发学生产生“有趣”要注意四点: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新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要富有启发性。
2、兴趣──学习兴趣的中级形式
研究表明,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习兴趣。一种想要知道奥秘的愿望变成不可遏制的愿望,会激发人去行动。
比如,伽利略年轻时,偶然看到教堂廊檐下挂的灯正在摆动,他出神地凝视着,觉得来去摆动的时间都一样,他按着自己的脉搏计算来往摆动的时间。这种学习兴趣,终于使他发明了摆钟。
兴趣往往也称为爱好,沿着爱好深入下去,就会使专一的兴趣变成癖好。我们从一些科学家成才的例子中看到,一个天文学家,在学生的时代夏夜纳凉,指北斗而定方向,按中星而记时辰,开始不过是觉得有趣而已。他进一步考察星座、认识星云、辨别行星、观测月球,见到四时不同,晨昏互异,兴趣就产生了。
再进一步了解日蚀月蚀的原理,查证光年的距离,并且发现火星上的“运河”。这样深入研究,趣味更浓,于是对天文学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兴趣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废寝忘食的学习劲头。兴趣具有专一性和坚持性的特点。
3、志趣──学习兴趣的高级形式
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兴趣,与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时,兴趣就发生了飞跃,而成为志趣。志趣是学习兴趣的归宿。
志趣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进取方向,奠定他事业的基础。因此教师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格式变化的作业内容都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教师培养学生兴趣方法
1、寓教于乐,趣味横生
寓教于乐,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课文内容实施愉快教学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的设置,是为了有效的教学,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物理课上先放一段精彩的电视节目之后,问学生电视上为什么会出现图像,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一定会提高。
2、提问设疑,培养兴趣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就要从问题入手,善于设疑,引导学生思考。讲述秦朝经济文化时,可以提问学生: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然后安排学生带着“疑”看书,产生兴趣。
教师设疑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思维,达到产生兴趣的境界。
3、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陈旧的教学方法早已成为过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是培养人才的捷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需要、动机、兴趣所支配的。
学习活动亦如此,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却不能充分地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故此,终究要被淘汰,必然被新型的教学方法所取代。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良好策略,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可以通过听录音、看录像、学微机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为什么对学微机、上网很感兴趣,就是因为这门课有新、奇、美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电教媒体以及各种实验演示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则必佳矣。
9. 小学生应该具有哪些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应该是多层面的,为了学生能够从小打好数学的基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常规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读、听、说、写、算、查、问等十个方面。
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逐步训练学生养成仔细、认真、完整地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课本时,做到边读边想,重点内容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弄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来龙去脉。并且,阅读课本的能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与课前预习习惯结合起来,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每次授课之前,把预习内容布置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预习要求,指导看书的方法,并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讲获得知识的,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某些知识听不懂,就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搞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能聚精会神地听讲。
“学而不思则罔”,通过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同时,教给他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对应、假设、转化等思维方法。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踊跃发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问与发言为媒介,学生的课堂发言既是衡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尺度,又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经常启发和鼓励学生勇于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要十分珍惜和爱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必要时应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帮助,使他们能说清楚、讲明白。
4、勤学好问的习惯
这一教学习惯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中心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①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欲望,从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重视动口、动脑、动手,引发其深刻思考,从而把抽象概念生活化。
③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与创新,通过猜想、实验、观察、推理、操作等,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共同预习,课中的合作操作与交流来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批判他人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6、认真审题、认真写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审题正确才能顺利地解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的意识,要使学生在头脑里明确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同时,还要有机地教给学生审题的具体方法。如应用题审题时要做到:认真读题,从题目的情境中弄清条件,明确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复述题意,理解题中关键字、词的含义等。
作业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学习效果,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所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就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规范的作业,首先要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清楚美观;其次还要独立完成,按时完成。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珍惜时间,自觉检验,对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订正,反对作业马虎。
7、细心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要使学生在计算时做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除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法则,正确地运用性质和定律外,还要学生具有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好计算概念,加强基本口算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例如,在式题计算时要做到:一看,看清运算符号;二定,确定运算顺序;三算,仔细计算;四查,查运算顺序、每步计算数字与运算符号的抄写、书写格式等。
8、自觉检验、改错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而检验是学生解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防止解题错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重要措施,要结合实例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使他们能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验算。常用的验算方法有:一步一回头法、互逆法、估值法、弃九法等。每当有错误及时改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9、质疑问难、勇于探究的习惯
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它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主人翁精神。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让学生提问题,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提倡学生课后随时记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懂的问题,主动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想方设法,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探究是一种寻求真理的活动,探究能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生与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自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享受探究的快乐,养成探究的习惯。
10、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效率,同时也是培养自学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
而复习是学习之母,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反复训练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有目的地加以逐步培养。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可以按阶段、分层次、有序地加以要求和规范。一般可以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各有不同层次要求和侧重面,又有前后联系、相互统一的阶段。
1、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课上端坐、静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细心计算,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听课时的不良姿势和随便发言,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本等不良习惯。
2、中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乐于思考,积极发言,仔细审题,正确计算,格式规范,书写美观,自觉检验的习惯。学会“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注意纠正课上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死记硬背公式、概念、法则、结论的不良习惯。
3、高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认真审题,规范作业,质疑问难,勇于探究,自觉预习与复习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学习知识不懂装懂,不求甚解,只做题目不愿探究解题规律等不良习惯。
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遵循小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简单的重复模仿到熟练,以及要求上逐步提高的规律。具体做法有:
1、明确意义,启发自觉,寓教于学。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产生行为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产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动因,它是一种推动力量,动机越明确,就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因此,在训练学生养成某种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之前,不但要讲清“应该怎样做”,更要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譬如,可用一些生活、生产中由于写数潦草,将5和8、2和3等写得模棱两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实例,教育学生明确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害处。其实,数学教学本身就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活动顺乎自然地暗示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也可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自我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某方面良好学习习惯。方式方法一定要具体、科学、通俗与和可操作。,
2、规范行为,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将要求转化为学生可具体操作的行为方式和程序,这对低年级儿童和初始训练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可设计成下面这样四方面的要求:①看——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②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③想——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和同学的回答,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④做——认真动手操作学具和进行练习。
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动力定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与反复训练。如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就要把上述四方面的要求认真地贯彻于每一堂课。注意随时表扬专心听讲的学生,不断提醒注意力分散、漂移和做小动作的学生,并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密切配合、辅以各种评比手段,长期地反复训练。
3、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感,他们非常愿听老师的话。教师应重视小学生“向师性”强的心理特点,充分珍惜利用这种积极因素,引导和教育他们提高学习心向,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老师的要求,如何听课、完成作业等,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要注意发挥部分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的榜样作用,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某些方面的示范作用有时要比说上一千遍的效果还要好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各位老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才能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做学习的主人。
10.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什么特点
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这时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认识兴趣以一定的情境性为特征,只有掌握学生年龄特点基础上,才能了解小学生由于在感知、意识、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悬殊,所表现的兴趣上不一样。低年级学生,虽然课堂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自觉性弱。高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