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数学与艺术的关系
不同点:
(1)思维方式
数学突出的特点,将客观现实中的事物从量的侧面,通过大脑抽象为数学概念,借助概念进行推理活动,因而概念具有确切性,简明性,一义性。
艺术的特点,借助主观映像或表象或意向进行思维,因而要求观映像或表象或意向具有鲜明性,生动性,丰富性。
(2)思维过程
数学运用数学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构成命题,猜想并进行证明,形成定理公式法则,并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成理论系统加以解释和应用。还可逐级抽象,建立更完善更一般的理论系统。是一个有具体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
艺术是运用主观映像或表象或意向不断分析集中,综合概括的过程。是从具体到具体,从个别到个别的过程。通过反映世界的感性的主体的形象的丰富,提炼和熔铸,从而塑造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3)思维结果
数学结果是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和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艺术结果是典型化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
(4)作品的价值判断
数学作品评价者的意见近乎完全一致,逻辑的严谨性,表述的简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存在一致的标准,其鉴赏的意见往往随风尚而定。
(5)历史的发展过程
数学具有累积性,数学活动经常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补充,完善和拓展。
艺术具有个体性,新一代艺术家除了风格的继承和技巧的连续性外,其他艺术创造活动都要从零开始。
(6)理论
数学理论可替代,在一定条件下,只存在一个统一的数学发明和创造。例如,微积分,如果牛顿和莱布尼兹不创造微积分,也会有其他数学家创造。
艺术作品不可替代。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相同点
(1)从认识规律的角度看,无论是数学还是艺术都要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都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和实际改造。
(2)从追求目标看,他们都是采用各自特定的符号表述自然,刻画社会,揭示心灵,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一代一代新人。
(3)从创造活动看,对于他们所选择的课题具有较大的自由性;他们在确定所选择的课题时伴随和渗透着主体的审美情感;他们进行的创作活动都可视作某种基本元素的组合,画家进行色彩和形态的组合,音乐家把乐音组合起来,诗人组词,而数学家则吧一定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概念组合起来。
数学对艺术的作用
(1)有助于艺术的创造
公元前600年,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学方法研究琴弦震动,建立了关于音乐的理论。
建立在数学基础的透视原理是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0世纪,苏联数学家柯尔莫格罗夫用数学方法对诗歌的节奏组织法进行研究,创造艺术计量学。
(2)数学的纽带作用
声音归结为正弦函数,电流也可以用正弦函数刻画,所以声波可以转化为电流,进一步转化为电磁波,最后再到扬声器震动产生声波。
(3)用来鉴别艺术作品
统计语言学。1980年,英国图书馆收藏的为署名的剧本为莎士比亚作品。《红楼梦》后40回非曹雪芹所着。
艺术对数学的作用
(1)提供新课题,拓展数学领域。
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世界成为绘画目标,要把3维空间的物体画在2维画布上,导致了透视学的创立。进而产生了射影几何
(2)有助于数学的理解和传播。
抽象的数学内容用深入浅出的优美文字表述出来。华罗庚以诗词形式阐述数形结合方法;张景中院士数学科普佳作;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3)变化气质,陶冶情操
数学研究活动,既要长时间苦思冥想,又要松弛。最积极的松弛是阅读文学名着和听优雅音乐。
Ⅱ 数学与音乐和美术有关吗
有关。
比如说:
学音乐要学到几分音符,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和数学有关;
学美术要用到立体几何,这更不用说了,和数学有大大的关系。
Ⅲ 数学和艺术的关系论文
摘 要: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美是与数学分不开的。研究数学的艺术价值有利于促进数学的认识与传播,有利于提升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科学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中国论文网 /1/view-5192636.htm
关键词:数学 艺术 价值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开普勒也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对数学的艺术追求已成为数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数学与艺术之间似乎找不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然而,数学与艺术都是美丽的,并有内在联系。因为几乎人类的一切学科领域都或多或少用到数学,艺术也不例外。其实数学既是一门科学,其本身也是一门艺术,而数学所展现的和谐美与简洁美影响了很多艺术流派。
一、数学与绘画
在欧洲艺术创作领域公认有两次最大的创新,一次是文艺复兴,另一次是本世纪初兴起的现代艺术。两次大的变革都与几何学的变革有关。前者与三维透视几何有关,后者与N维几何和非欧几何有关。
每一时代的主流绘画艺术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深层数学结构――几何学,在达芬奇那里是讲求透视关系的射影几何学;在毕加索那里是非欧几何学;在后现代主义、纯粹主义那里也许是现在说的分形几何学。其实,对于数学关系在艺术品中的重要性,向来就被一些美学家和艺术家所肯定。古希腊着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美在和谐”的观点,这其中“和谐”里很重要的一种数学关系,被毕达哥拉斯学派称为“最美妙的东西”,从而他们认为只要恰到好处地调整好数量比例关系,建筑、雕塑、书法甚至音乐、舞蹈等就能产生最美最和谐的艺术效果。通过我们的视觉就能感受到一种完美。如作品米洛斯的阿芙洛底德、雅典卫城等无不蕴含丰富而又协调的数学比例关系。
最让人感到美与和谐的比例就是黄金分割比――0.618。很多让人们感到很美的东西,比如海螺,其中都有不少奥妙,它的螺纹是遵循黄金分割的!还有一些艺术作品,几个简单的几何体,可是却让我们为之着迷,这是因为它也运用了黄金分割等数学上的手法。
把黄金分割比应用于绘画中的例子很多,其中最有名且最先开始的可能就是着名的艺术家达�9�9芬奇了。他之所以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是因为他首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他潜心研究人体结构,他发现了隐藏在人体中的数字与比例,并将这些应用于他的艺术作品中,使得他画笔下的人物都栩栩如生,百看不腻。如果你仔细去研究他的最有名的几幅画,《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你肯定会惊喜的发现里面蕴藏了太多的黄金分割了!
二、数学与音乐
音乐是心灵和情感在声音方面的外化,数学是客观事物高度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产物。那么,“多情”的音乐与“冷酷”的数学也有关系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数学与音乐之间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在一个音乐家的表演水平得到评判以前,首先要确认一个起码的前提:他的音是准的,仅仅是音准并不能使他成为一个音乐家。就象是对一位历史学家的着作只能评判说他没有说瞎话,也是不得要领的。
数学和音乐是人类精神两种最伟大的产品。它们全然是人造的两个金碧辉煌、自己自足的世界,前者仅用了十个阿拉伯数字和若干符号就造出了一个无限的真的世界,后者仅用了五条线和一些蝌蚪状的音符就造出一个无限的美的世界。
《春江花月夜》和肖邦小月曲的旋律也是不存在与自然界中的,在大自然中,你绝不会听到类似于人造的、另人着迷的音乐,因为它是你的心声,在数学里,n维空间、无限空间等人造的世界,甚至是“2”、“直线”、“平面”也都是人类精神最抽象的产物。并且,肖邦很注意乐谱的数学规则、形式和结构,有位研究肖邦的专家称肖邦的乐谱“具有乐谱语言的数学特征”。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提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就是指音乐,“数”就是指数学,这样,孔子就已经把音乐和数学并列在一起了。
1952年12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聂耳、冼星海作品研讨会上,武汉音乐学院院长曾宣读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论文《论义勇军进行曲的数列结构》,该文整个建立在数学基础上,从而提出了一种突破传统式结构理论的观点,论文的新颖不仅引起了轰动,而且引起了音乐工作者的思考,都认为数学和音乐之间可能有一种深奥的内在联系。
三、数学与文学
文学和数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条道上跑的车,但是其实数学和文学有着奇妙的同一性。文学是以感觉经验的形式传达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而数学则是以理性思维的形式描述人类的感觉经验,文学是“以美启真”,而数学则是“以真启美”,虽然方向不同,实质则为统一,主要表现在符号上的统一。
数学入诗,使人情趣盎然。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宋人邵康的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自然朴实的乡村景象,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然而它却有一半是用数字写出的,诗意的美隐含在数的和谐之中。下面分别是一至十起头的唐诗名家诗句,颇有韵味: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两臣开济老臣心(杜甫),
三军大呼阴山动(岑参),四座无言星欲稀(李顺),
五湖烟水独忘机(温庭筠),六年西顾空吟哦(韩愈),
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八骏日行八万里(李商隐),
九重谁省谏书函(李商隐),十鼓只载数骆驼(韩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十分深厚。古圣和先贤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诗、词、曲、赋、传奇、小说、散文中,名句佳作如林。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间往往嵌着数。诗文中的数字又似点睛之笔,犹如夜空的星辰熠熠闪光。
四、结束语
张继平教授说:美,是人性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一大动力。艺术是美的表达方式,数学是美的语言,数学追求美,也创造美。数学与艺术的结合使美更加简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的气息,同时也着弥漫数学的魅力。也许,曾经我们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改变我们过去的观点。数学是一门艺术,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
Ⅳ 历史上数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及教育思考
抽象的逻辑演绎、简练的形式表达、对称的结构分布以及永恒的生命力,使得数学对人类文化艺术生活的影响遍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在对艺术创作的启迪思想和构造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催1对于数学概念形象生动的艺术表达方式,如解析几何学。纵览数学和艺术之间的历史关系,恰如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的那样,“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
一、历史上数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1.古希腊时期的数学和艺术---相伴相生
西方文明发源于爱琴海西侧的古希腊。古希腊文明的开山鼻祖,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美在和谐”的观点,他认为只要恰到好处地调整数量比例关系,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就能产生最美妙的艺术效果。古希腊的艺术发展由此带有深刻的数学烙印,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都表现出一种形态匀称、和谐安详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希腊艺术家在设计作品时特别钟情于遵循“黄金分割”来划分整个画面和安排视觉中心点。1820年在爱琴海的米洛斯岛上出土了着名的古希腊大理石雕像“断臂的维纳斯”,这位爱神的身体各个部分都符合“黄金分割”这一特定的审美标准,成为女性人体艺术的巅峰之作。
在400多年的古希腊文明时期,数学与艺术基本上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人们甚至没有严格区分科学与艺术的概念,认为两者理所当然地是自然哲学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一些杰出人物,从早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后期的欧几里德,都是精通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大师。古希腊文明的最后一位大师,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阿基米德在《论球和圆柱》等经典着作中,把欧几里德严格的数学推理与柏拉图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用“穷竭法”导出了许多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体积,成为1800年后“微积分学”的思想源头。
2.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与艺术---合作巅峰
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欧洲于13世纪末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在人文主义和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下蓬勃发展。为达到真实反映现实的目的,画家们面临着一个急待解决的数学问题---如何把三维的现实世界描绘在二维画布上?1435年,意大利画家、建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阿尔伯蒂出版了《绘画论》一书,对基于透视几何学的焦点透视画法进行了科学的系统化。他认为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数学是认识自然的钥匙,艺术的美就是和自然相符合。意大利画家、科学家达·芬奇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科学家的精神去探索自然,深邃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使他在艺术和科学上都达到了顶峰。达·芬奇在线透视与色透视的基础上,创立了透视学的第三个分支---空气透视;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透视学作品,其中最优秀的当属《最后的晚餐》。
透视几何学的诞生和应用,使得数学和艺术的融合达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
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法学家、医生、牧师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在1543年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日心说”,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近100年后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以《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等着作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哥白尼和伽利略两人的研究成果逐渐瓦解了传统上神学、科学、哲学之间的统一关系,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3.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中的数学和艺术---渐行渐远
发端于17世纪中叶的思想启蒙运动揭开了欧洲近代史的序幕,启蒙思想家们力求探索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永恒法则。1665年,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牛顿,德国数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地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微积分学”,彻底改变了数学概念绝大多数来源于直观的经验模型的面貌,开始更多地依赖于思维的构造。微积分学随即成为现代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等众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方法,而且还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语言、政治、艺术设计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微积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点集拓扑学与泛函分析等各个现代数学分支日趋逻辑化和抽象化,也远远走在了所有现代数学应用领域的前列。
1750年德国美学家、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了一本学术专着《美学》,宣告了美学已确立为一门独立学科。他将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认为“科学研究的初衷是追求真,而艺术研究的目的是创造美”.与之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思想家黑格尔在其1817年出版的《哲学全书》中宣称,“艺术的内容就是人们内心的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至此,人们对于数学和艺术更多的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主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原则,达到了理性认识的巅峰;而艺术作为人文精神的代表,主要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达到了感性体验的极致。在鲍姆嘉通和黑格尔的指引下,艺术与现代数学都孤单地迈上了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4.近现代社会中数学与艺术的重新融合之路==进入20世纪,人类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1945年美籍奥地利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从此人们开始以整体性的观点来分析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联系和变化规律,科学与艺术的基本原理、工作对象、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都重新开始互相渗透和融合。就像英国学者马丁·约翰逊在《艺术与科学思维》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科学家与艺术家,他们虽然岗位不同,但在各自工作中所追求的目标是相通的,他们实际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比他们实际所承认的有着更多的相同之处”.
根据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不同,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艺术史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剧作家、诗人毕加索的名作《亚威农少女》,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兴起。立体派比较关注如何运用几何原理和数学概念来革新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生活在迅猛变化的工业社会里的人们内心的期待、躁动、彷徨与失落。而抽象派则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主张以抽象的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来构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美感。抽象派的先驱、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代表作品《灰色的树》,通过直线与直角的“纯粹造型”达到了人神统一的“绝对境界”.说到20世纪的艺术界,必须提及荷兰的埃舍尔,他是如此的特立独行,甚至至今都无法将他归属任何一个流派。埃舍尔一生钟情于镶嵌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他从圆、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出发,连续多次地利用欧氏几何里的反射、平移、伸缩、旋转这四种基本变换,使得基本几何图形扭曲变形为虫、鱼、鸟、兽、人物、花朵、魔鬼与天使等镶嵌图案。
后来,埃舍尔从读到的非欧几何、拓扑、分形几何等数学思想中再次获得了巨大灵感,使镶嵌艺术达到了鼎盛状态。在埃舍尔创作的那些充满现代数学气息的镶嵌艺术作品中,例如《红蚁》《瀑布》《鱼和鳞》《观景楼》,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神秘莫测的神话世界。
如果说,非欧几何直接造就了埃舍尔辉煌的镶嵌艺术,那么分形艺术则充分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为了表现变幻的云朵、蜿蜒的河流、神秘的星系和粗糙的断面等自然形态,1975年数学家、计算机专家芒德勃罗出版的《分形:形状、机遇和维数》一书,宣告了分形几何的诞生。在审美情趣与科学内涵完美融合的分形图形中,厚重的思想随着时间消逝,流动的秩序在平面上涌动,主体裂成碎片丧失了中心地位,艺术通过计算机复制走向大众化。虽然分形图形具有复杂的结构,但总是可以利用简单函数无限迭代而成。这个特征使得分形广泛应用于各个艺术领域,尤其是装饰设计方面,如早期的贺卡、壁画、明信片、书籍封面,以及现在的电信卡、购物卡、文化衫、广告画面等。北京服装学院高绪珊教授率领的团队将分形理论应用于纤维制造流程,创造了多维高仿真长丝SFY,使人造纤维呈现出“龙缠柱”般的天然纤维风格。
Ⅳ 美术与数学的关系
怎么说呢,我是学数学专业的,以前也练过一段时间的素描。我不敢说有什么成就,但至少专业不曾忘,美术方面也能涂涂画画,欣赏那些杰出的作品。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两者之间只存在相对矛盾,不存在绝对矛盾。
先说说相对矛盾的地方。
数学讲究的是一个逻辑性,它是需要严谨 细致的,可以说十分枯燥。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能画出不同的感觉,但是同样一道题只可能算出一种正确答案。在人的小时候,也就是培养人生观世界观的时候,学习数学肯定会对人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是希望通过学习了解数学来使逻辑思维更加严谨周密,但是不可避免的会让我们思维产生一些定式。
我们都知道画画,也就是艺术是需要灵感的。它无迹可寻,或者说,你寻迹而得的终究只是个形似的东西。艺术说到底,就是反映人内心,让人把内心寄托表达出来的一种手段,它更多的是需要一颗敏锐甚至敏感的心。这里我所说的心,其实也就是所谓的逻辑思维。
对于青少年,学习数学,第一反应就是背背公式,然后套用公式计算。这样一种数学的教学手段、培养方法诉求的是约束人的思维,使他们能够追寻前人已经验证的理性之路走下去。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同时也扼杀了人作为其本身所追求的思想、所拥有的灵性。我们都知道<十万个为什么>基本上小孩都喜欢看(至少我小时候经常看到入迷,甚至不少东西印象深刻随时问随时都能答上来),但是很少有成年人会回过头去看它。归根到底,是我们在应试的道路上约束了自己,我们有太多别人提出的问题需要回答,以至于猛然回首,自己都不知道到如何再提出问题,如何再寻求思想的闪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理性(至少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是要约束人的思维按照条条框框去走的,而艺术则是告诉人们发散思维表现出每个人思维不同之处。它们之间是相对矛盾的。 但是我始终认为,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矛盾。相反,到了一定程度,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的。
理性到了极端,就会扼杀人性。而解放天性到了极端,那就是如同晋朝那样向往老庄所描述的逍遥,行无礼、据无止,便是竹林七贤那般的狂士。
数学正是理性最正统的继承人,而艺术则代表了人性的外在寄托。
我们现在所接触的,或者说应试教育范围内接触的数学,只要求记住前人验证好的公式定理,学会如何使用它们罢了。说到底,这只能算刚摸到数学的门槛。数学是人们总结大自然规律,然后将之归纳成公理,再由公理出发,各抒己见,推得无数定理公式。这些就如同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自己再给出答案。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做不到这点的,原因也很简单,这需要天赋。什么是天赋?就是要有那么灵光一闪的瞬间。数学中同样的一个定义、一个公理,可以由不同的人推出不同的定理,这正如艺术所展现那样,充分反应出了每个人内心独特的地方。
同样的道理,艺术是表达内心想法的一个手段,但是反应出来的内心却不是艺术可以控制的。一个苍白的,内心浅薄,毫无教养的人,画功再好,也只能是神似——因为他的内心没有东西可以展示给别人看。我们所尊崇的大师,他们通过各自的作品,展现出的是内心 对善、对恶、对美、对丑 对他们眼中的世界的描述。没有理性,没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人又如何分辨这些呢。
杜甫写得诗不一定比李白好,甚至我个人觉得杜甫的灵气根本比不上李白。但是杜甫是诗圣,李白却不是。这不正是因为杜甫通过诗作更多的反应出的是自己的理想、抱负、对社会现状的观察与反思。“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反映出的都是他通过理性分析,逻辑判断得到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之相比,李白的 那些青莲白鹤琼瑶仙子、那些灵气解放到了极致却只显得苍白无奈的华丽辞藻 又能算的上什么呢?
往深处说,艺术与数学是唯心与唯物的关系。至少在应试教育阶段,想要“文武双修”是不太现实的。但是随着人生成长,学问做深下去,两者却又缺一不可。就好像高中会分文理科,但是现实生活中,难道地理 历史 政治(其实就是粗浅的心理学和经济知识)就不需要了么?同样的,一个学文的人,如果想要文章有条理,做事严谨细致,也少不得一颗理性的心。
单单看我国,“文武双修”至大成的人就不少了。当然,最可行的方法还是先专精其中一门,等到学问做深了,自然而然会去研究另外一门的。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想要同时学习还要学好,可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学数学的不懂美术,那是因为应试教育阶段不重视;学美术的数学差,那是因为他们文化分要求低,,其实也就是不重视。日积月累,自然觉得两者间犹如天堑鸿沟。我个人认为,还是需要辩证的、实事求是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希望我说的能对您有帮助~
Ⅵ 数学思维和抽象艺术有关系吗
有联系.着名数学家华罗庚,便是一位典型的大诗人;诗人郭沫若,曾任科学院院长.众多的名人事例可以给我们启发:数学思维和抽象艺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一层不可名状的关系.又如一个小康家庭里,男主外,女主内,人的大脑就是这样神奇地融合了这些在一起也不一定.
说的肤浅直白一点,心宇,你知道我吧?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活生生的文理兼备的人的例子.既有豪情万丈,也有温婉明丽,那就是我的风格.当然是有一点令人那以置信,但这就是现实.
我知道我说的有点废,但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奥妙,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两者之间确有某种联系,又或:它们本来就是一体?
Ⅶ 浅谈数学与艺术,生活,文化之间的关系
艺术是表现文化的一种形式,而艺术的本身不能完全代表文化,他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与手段,也可称之为附属品。这两种事物形式之间的内在本质截然不同,却有必然的关联。文化的本质诠释的是宇宙间各种事物形式背后的内容本性所在,它的属性为:“释本”。而艺术则是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手段,对历史生活各种事物现象的描述、演示与传播,它的属性应为:“演形、传本”。
所以,因为文化涉及的行业领域经验理论不同,那么也就衍生出了艺术演绎、表现文化和传播文化载体形式的不同。
古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乃为文化。
文化从简单定义上讲:是人类认识宇宙万事万物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和所有矛盾的一种经验与观点,而这种观点是由人类历史长期以来的逐渐积累与总结而形成,它几乎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相对完整的系统理论,他的形成是先祖们通过几千年的辛勤付出得到的经验,是他们从生活中先知先觉到宇宙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形成、运动、变化的规律与本质,长期以来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反复验证比对总结而得,她代表着历史以来人类先祖永不泯灭的智慧结晶。是对子孙万代合理科学生存找到的系统理论依据建立的功德,使得今人与后世再次免生先行探路、寻事问源的积淀。是人类和自然万物之间合理生存的宝贵理论依据,也是人类生存免灾避难的强力屏障。
文化,她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有东方与西方文化,有世界各个州国的,也有各个不同民族文化,有地域性的,还有大家共识共有的。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的种类与形式,他的系统性及全面性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涉,同时也交给我们今天的有识之士一个巨大的历史责任,那就是保护、传承、弘扬。
Ⅷ 数学与艺术的联系
我的博客上有篇关于科学与艺术的文章或许能帮助你,贴上来了。
联系科学与艺术的时空名词
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科学家或多或少有很敏锐地欣赏艺术的能力。尤其那些科学上有重大成就的泰斗级人物,更是与艺术又着不解之缘。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时空危机中的第六位——感觉。
让们先来认识时空及时空艺术。
赫曼 明克夫斯基在1908年指出,“没有孤立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而这二者的某种结合才有意义。”这是关于时空的最早论述。而以前的科学界,以伽利略和牛顿的宇宙为准,其时间和空间完全独立。
空间有三个维度,是由欧几里德几何来量度的。时间只有一个微度,他总是只指向一个方向——未来。这种指向性由观察上确认为一个事件的原因总是在其结果之前。科学上乘坐因果律,这样,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模型(图一),一个在空间同时地延展的现在时间,把过去和将来分离开来.
开篇我们引用的明克夫斯基的论述最后取代了以上的时空结构,而做出证实的就是享有盛名的爱因斯坦,这种失控结构称为明克夫斯及时空,它有四个维度.
我们所要理解的就是,时空中的每一个电视一个事件,而它有空间中的电(物质)和时间中的点(一个时间)宇宙的结合而成。所谓宇宙的结合是一种生来就有,无可厚非的组合。正如,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样。水分子就是氢二,氧一。
为了个更明确我们这个认识,我们引进了一种表示时空中事件变化发展的兴方式——光锥。
我们想象空间中的一个点,并且该店发出光线。在一定时间中,光的波前是一个以发射点为中心的圆球,这个球以光速随时间膨胀。
为了方便反映在图形上,将略去空间的一个维度,表示为(图二)很自然光锥描述光线发出后的轨迹。同样我们能把几个事件的光锥表示在同一个图形上(图三)。
以上就是时空概念的发展,以及用图形表示事件在时空中的发展变化。
后来维极体系突破了实施空概念,是第五维以上空间事物只有在宇宙中才有意义。
相对于专业化的去研究维度,用艺术体系去解释和阐明则更通俗,更容易被接受。
艺术和很多表达事物的形式一样,他仍以维度形式而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艺术来了解失控。
艺术分为狭义和广义艺术,前者只指音乐和美术,而广义上的美术指所有能调动人的兴奋神经的社会活动。他们中包含着所有美和思想,直观和抽象的,情感的,性情的,以及生活的积淀。这里我们考虑广义上的艺术的维度。
我们能与之对应的又,画面是平面的,即二维事物;雕塑是三维的空间事物。而舞蹈呢?有人会说是三维的,不错,他所具有的形体语言,无可厚非是三维事物,而却是四维事物,原因是他加去了音乐,而音乐又是第四维事物。需要解释的是第四维不等于四维,他只有一个维度。与之相似的是时间,也是第四维事物,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具有指向性,适合因果律。就是因为舞蹈离不开音乐,才是四维事物。
用光锥很简单的可以表示舞蹈,但会少取很多美的成分。
后来,科学学家们认为思想是第五维事物,所以传达感情,写意思想的文学,就成了第五维艺术。再后来,感觉成为第六维事物。而所有艺术家凭借灵感的创作就成就了第六维的事物。这些艺术家自然包括:画家,雕塑家,设计师,音乐家等。就是因为这些艺术作品都融进了艺术家的灵感,创意,才称为艺术,所以我认为艺术就是第六维事物,而他与那种形式结合,就声成了几维艺术。而地六维也和其他维度一样只有同某种维度的事物宇宙的结合才有意义,正如生活中没有独立的艺术,只有与其他社会形态结合才有意义一样。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种作品时,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有某种感觉,高兴或忧郁。例如,最近网络上传听一首《黑色星期天》的歌曲,听过的人,或多或少会感到胸闷,烦躁,甚至有人自杀。所以这首歌称为自杀音乐。还有,当你看到弥勒佛的雕像时,不由自主会脸露喜色,这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宇宙里的第六维度在起作用。
有了上面的诸多认识之后,我们来看我们在开篇提到的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缘分。
综上所述,艺术家凭感觉创作这无可非议。这一点表达得最确切的艺术家是荷兰的传奇画家梵高,这里列决他的两幅作品。一幅是《阿尔的梵高卧室》,以明快的暖色为主,他给人以安宁祥和平静的居家生活的感觉。另一幅是《夜间室内咖啡座》,画面用深蓝色座屋顶,红色的墙壁,黄色的地板,给人以压抑,忧郁,犯罪的感觉,尤其是画面中间的台球桌跟棺材似的,影子特别不舒服。
而科学家呢?我认为也是凭感觉创造出新的理论,做出新的判断,这里也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牛顿,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他同时觉得有种力把他拉下来了,而并不是去思考苹果是否熟了,甚至被虫子咬了,正是牛顿的这个感觉,促使他去证明,去找这个拉苹果下来的力,最后用科学这个工具得出新的理论,可见,那时在牛顿脑海中不自然的一个感觉才成就万有引力。另一个是居里夫人的女儿,有个科学家想知道当时世界上的科学家中有谁的儿女也能成为科学家,他就在这些小孩子中作了一个试验,他严肃地问大家;一盆满的要溢出来的水,放进去任何东西,水都会溢出来,但放进去一条鱼水为什么不会溢出来?当时只有居里夫人的女儿说我感觉水还会溢出来,其实他不知道为什么,只是一种感觉,后来他确实成了着名的科学家。所以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话时常说他感觉,那他就是棵好苗子。所以说科学家的感觉在他创造性地研究中起桌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我们谈到这里,科学家与艺术家的联系显而易见了,科学凭借感觉创造新的理论,而艺术家在传达感觉,传达一种灵动的感觉,综述,他们都在表达一种感觉。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个很重要的联系,科学家作为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设计师,是卓然特里的;而艺术家作为创造生活,填充生命活力形象师,是博雅兼备的;恰好,他们在感觉,灵感这个时空维度面上的结合,就产生了生命的激情,以及生命不朽延续的灵魂。
这种恰好的结合,是一种偶然的美,当然也是种必然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