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6岁的孩子在计算方面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孩子的计算水平,和六个月之前相比,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在,孩子们可以以一进制数到30,不过,假如你问一个孩子他能数到多少,大部分孩子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比如他会告诉你他能数到“一百万”、“一万万”。 一部分六岁孩子已经能够以十进制数到100,以五进制数到50。等孩子快到七岁时,更多的孩子能做到如此。 如果让孩子数真实的物件,比如说数一分币,大多数孩子能数到20,而且能给出一个正确的总和数来。许多孩子已经能正确地说出10以内的加法和5以内的减法。口算加减的时候,孩子喜欢重复的数,比方说2加2,3加3。他们这时也可以使用简单的计量单位了,比如一两、一斤。 对于字母和数字,他们有时候仍然会有混淆。他们还往往会一边写一边相互说话。 如果你问孩子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他多半会说:“太容易了”,“这多简单啊。”当然有些时候他也会非常实诚,比方说你问他能数到几,他有可能这么告诉你:“20。如果我使劲儿数,我能数到20。”六岁孩子还很会自我鼓励:“我已经进步很大了。 ”
Ⅱ 7周岁的孩子数学应该有什么水平呀
摘要
Ⅲ 幼儿数学思维特点
不同年龄段幼儿数学思维特点如下:
1、0-3岁左右的孩子思维发展特点一般是以行动上支配思维。
孩子们在用大脑思考时,一定会运用身体上的各个部位才会得出答案,有时候你问孩子桌上有几道菜,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要用手指一个接一个数才能回答你。
2、4-6岁的孩子的思维特点就比较偏向具体形象。
这个阶段的孩子无法理解抽象化的数字,但是能够理解到具体的物品,有时候放在孩子面前有四个玩具和两把椅子,孩子无法完全回答你一共有几个物品,只能告诉你有四个玩具、两把椅子,并且只知道先伸出四个手指,再伸出两个手指。
3、7岁之后的孩子就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学会归纳和总结,并且会对一些数量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
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做数学思维启蒙时,都是心急想让孩子能够和大人一样思考问题,这样反而会耽误孩子对数学的理解,所以要做好孩子的数学启蒙要有不同的规划和方法,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效率使用。
规划3-8岁孩子的数学思维启蒙的方法如下:
1、利用“对应”认识数量
对于低龄的孩子在面对数与量时常常并没有明白真正的含义,所以我们要让孩子能够学会数学思维,就要让孩子先明白什么是数与量,这个过程就是把数字具象化,并且在这个环节孩子能够更加理解数与量的概念。
我们可以利用家里的玩具或者水果,分别取四个水果,和四个碗,可以告诉孩子一个已知条件,让孩子学会对应,一个水果一个碗,这样孩子就会理解这个互相对应的关系,从视觉上看,两个物品的数量是相等的,所以孩子通过思维简单的对应,就能够很好理解物品的具体数量。
2、巧用七巧板
不仅是数字能够帮助孩子提高数学思维,图形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认识数学。不同形状会让孩子在脑海中组构和拆解。
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这种基础图形能够让孩子对线与面之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家长可以利用七巧板拼凑出不同的图形,告诉孩子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和功能,并且七巧板对于孩子来说更像一个娱乐项目,所以孩子在面对这些工具时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更加乐意去动手操作。
Ⅳ 3到6如的孩子如何提现逻辑思维能力
一般说来,3-6岁的孩子对于数学、图形、规律、生活常识等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可以通过绘图、猜谜、编故事等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观察、分析、比较与推理的能力。培飞思维数学有对3-6岁儿童开设的思维课程,对提高孩子逻辑思维有帮助的。
采用逻辑课程训练,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课程内容:3-4岁该年龄段孩子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展开联想,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但孩子还未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无意想象和动作思维会占更多的主导,父母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看图说话和观察想象的能力。这一阶段,孩子开始辨别物体细微区别,对声音和距离的认知也会有明显进步。但孩子的想象会显得很零碎,想象也会更缺乏独立性。家长们可以鼓励孩子去发现食物的异同,刻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同时要注意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知识库的储备。5-6岁这一阶段,孩子的知识日益丰富,抽象概括能力有所发展。记忆的有意性和观察的目的性也有所增强,但抽象逻辑还带有明显的不自觉。家长们要注意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有意识培养孩子的思维力等,要把重心放在培养学习习惯和逻辑能力上,而不是小学课程的内容上,切忌适得其反的情况发生。上述这些课程,可以使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逻辑能力更加完善,使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黏住父母,要求爸爸妈妈帮助自己,自理、自立对孩子们以后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会孩子敢于质疑:
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可以通过对各种事物不断的进行质疑的过程来提高自己对事物不同侧面的了解与内在关系,通过质疑的方式来提出更多不同角度的思考与辨别。大量开发大脑对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的链接,使之更有效的开发逻辑思维。
2、教会孩子参与辩论:
思想在辩论中产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辩论。例如关于是主权高于人权还是相反,我认为是保护人权的主权大于人权,不能包括导致国王享用婴儿宴的主权,既必须界定主权,前者有条件成立。导致该认识的原因是有关于该问题的辩论,否则不会去想。
保护人权的主权,这里就有逻辑思维说明了必须保护人权,所以不能偷换概念去说主权大于人权,其实这逻辑说明的就是人权比主权高。
向左转|向右转
(4)数学思维6岁达到什么水平扩展阅读:
注重逻辑推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推理的种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根据推理前提数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根据推理的方向,即思维进程中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或从特殊到特殊的区别,传统逻辑将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大类。
就初中数学而言,三段论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推理,它是性质判断三段论推理的简称,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性质判断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的三个性质判断的名称分别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三段论推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推理,最能体现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在初中几何应用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推理,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应作为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切入点。
Ⅳ 儿童思维(6-12岁)有什么特点
逻辑思维能力其实是通过对人、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独立做出推理判断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宝宝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
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个人一生的任何阶段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宝宝发展思维能力的早期,如果爸爸妈妈注意培养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这对于宝宝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的作用。
最后,因为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对于外界的感知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呢,在帮助孩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根据年龄对症下药。一般说来,3-6岁的孩子对于数学、图形、规律、生活常识等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绘图、猜谜、编故事等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观察、分析、比较与推理的能力。
Ⅵ 5岁的孩子数学应该到什么程度
在儿童5岁前的这个阶段,到底要学会数到几呢?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极高的数学天赋,只是需要用科学的早教方法将其挖掘出来;上面介绍的,只是很简单的一个例子。
Ⅶ 3-6岁幼儿数学、语言、艺术达到什么水平是正常范围
这个阶段也没有什么标准范围。
能够正常的说话。讲一些简单的故事。
这样就没有问题的。
Ⅷ 孩子都四岁了,算术还是不会,怎么让她快速学习好算数
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能够考出数学满分的成绩,等到高年级后开始学习方程、代数时便开始吃力了,再往后函数、几何、微积分基本上就晕菜了,这个问题便是错误的启蒙方式导致的。
Ⅸ 宝妈宝爸如何在3—6岁数感思维萌芽期教育好自己的宝宝
数学的启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可以说没有数学思维生活和学习都会受到很大影响。3-6岁是孩子数感思维萌芽期,抓住这3个重点内容,培养孩子“数学脑”。
3、测量
测量并不是给孩子一把尺子让孩子去动手量,而是让孩子学会用手或是外物估算物品的长度。
比如教孩子一掌是多长,让孩子找找家里都有哪些物品有一掌长,或者让孩子量量学习桌有几掌长,大概多少厘米;告诉孩子乘车卡有多少厘米,让孩子借助乘车卡的长度去测量笔记本等等。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有长短的概念,更有助于孩子在实际中解决问题,开发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Ⅹ 孩子6岁学习数学思维晚吗
着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准备10枚大小一样的硬币,5个一排,排成两排。
一开始,两排硬币排列地一样宽,研究人员问参与测试的孩子:“你觉得两排硬币,哪一排更多?”孩子认真地数了两遍,发现每排硬币都有5枚,所以她回答说:“一样多”。
接着,研究人员当着孩子的面,把其中一排硬币的间距拉宽,又问小女孩:“哪一排的硬币更多?”结果小女孩却自信地回答离她远的那一行硬币更多:“因为,它们更长。”
这便是着名的数量守恒实验。
全世界3-5岁的孩子在重复这个实验时,几乎都是同样的结果。
但这并不是小朋友“笨”,而是因为6岁以前的孩子认知发展正处在“前运算阶段”,他们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自身的知觉,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在头脑中将硬币之间的距离缩短再计算数量,所以低龄儿童会自然地认为距离更长的一排硬币数量更多。
很多家长在教孩子数学时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通常想的是像1+1=2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教很多遍吗?殊不知,孩子的认知水平远没有达到成人水平,他们也并非不用心,而是“硬件”条件发展规律就是如此。
所以爸爸妈妈们要理解,即使我们吼再多遍,孩子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即使孩子哭得再梨花带雨,他不懂就真的是不懂。
皮亚杰将儿童发展认知分为四个阶段:
0-2岁左右为感知运动阶段,2-7岁左右为前运算阶段,7-12岁左右为具体运算阶段,12岁及以后为形式运算阶段。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会比较受眼前显着知觉特征的局限,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缺乏层级类概念,且该阶段孩子的思维不具备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能够在头脑中进行思维运算活动,分为反演可逆性和互反可逆性。
不具备反演可逆性思维的孩子,无法认识到已改变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回归原状或原位,就像上文实验中,研究员将硬币距离拉大后,孩子意识不到硬币还可以复原。
而不具备互反可逆性思维的孩子,无法进行逆运算。比如A=B,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A,但幼儿难以完成这种运算。所以有些家长问孩子2+3等于几的时候,孩子知道等于5,但问孩子3+2等于几的时候,孩子可能就不知道了。
基于上述原因,学龄前儿童并不适合过早的进行数学学习,尤其是运算学习。
数学本身较为抽象,学龄前儿童还处在前运算阶段,从具象到抽象过渡的思维还没有建立和培养起来,甚至对数字的感知、对空间的概念都没有完全具备。即便要求孩子在五分钟学会3+5=8,但孩子也不过是靠记忆完成的。这样机械的学习数学,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成为将来数学学习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