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长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取得了许多杰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杨振宁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该研究院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统计物理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汇聚众多国际一流学者。
杨振宁还是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创办人,该研究室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据周光召院士:杨振宁为中国至少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副)校长。
㈡ 杨振宁的求学生涯是怎样的
杨振宁1922年生,华裔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李政道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出生在安徽怀宁。出生后不满周岁,父亲就考取了公费留学生去美国留学了。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的母亲开始边纠正他的左撇子,边教他汉字,一年多时间学了三千多个字,左撇子却始终无法彻底改正。
父亲留学归来,先后任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数学教授。杨振宁跟父亲学了许多知识。父亲虽然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但也发现杨振宁的手工课把小鸡做成了一段“藕”,动手能力有待提高。父亲对于这个“似有异禀”的儿子没有拔苗助长,而是非常注重对他进行全面教育和素质培养。父亲在与他进行数学问题的探讨时,也有意识地加强他的中国文化知识教育,除了亲自教读唐诗,还在假期中请了历史系的学生教他四书五经。学识丰富的历史系高才生不只教《孟子》,还给他讲了许多教科书上从来没有的历史故事。所以中学时的杨振宁不仅可以通篇背诵古文,还对语文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功成名就之后,他仍在为没能从事历史研究而深感遗憾。
16岁他随父母迁往昆明,考入西南联大。1945年考上公费留美生赴美。23岁的杨振宁刚刚到达纽约,就去了哥伦比亚大学,但物理系的秘书竟然没有听说过他要寻找的那位导师。原来,那位享有盛誉的导师此时正因为参与制造原子弹而被美国政府藏了起来。杨振宁又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结果同样令他失望。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室里找到了仰慕已久的物理学家——费米教授。从此,着名的费米教授成了杨振宁的老师。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致谢辞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那个门究竟在哪个方向呢?”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其中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杨振宁时刻铭记着父亲要他报效祖国的家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㈢ 华人科学的最高峰杨振宁,在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杨振宁提出了很多理论,有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函数排斥,超导体,非对角长程序等等。
他是我国最着名的物理学界大师级人物之一,在全球物理学界有很高的声誉,在现代物理学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学术期刊评选了过去千年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名前20位,整个排名仅有20几人而已。
杨老师的贡献势必要伴随未来的人类文明,不论人类未来到达多远的星系或星球,只要那时候还有科学,那么杨振宁的名字和贡献仍然会被铭记。
㈣ 杨振宁有什么科学贡献
9月22日下午为了庆祝杨振宁百岁生日大寿,在清华大学举行了关于杨振宁的学术思想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放眼望去,搞科学的能活到百岁的长寿是极少见的,杨振宁的身体还是非常健康的。杨振宁在科学领域的发展,我们有目共睹,而且回国之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把培养人才促进中外学术的交流当作重任。在科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你知道杨振宁就有哪些科学贡献呢?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
一.简单介绍杨振宁。
很多人只知道杨振宁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其他的信息就一无所知,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市,着名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是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说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确实,杨振宁于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但是这并不妨碍杨振宁在物理方面的巨大贡献,杨振宁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生为物理,同样物理也给了他更多的荣誉。
㈤ 杨振宁物理学界的贡献是什么
杨振宁物理学界的贡献是: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杨振宁的学术成果: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㈥ 成为今天的物理学巨匠,杨振宁一生付出了多少努力
”中国在国际科学坛上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这是着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对杨振宁的评价。近来对杨老先生的网络辱骂渐渐平息,此前许多人对杨老先生认知仅仅停留在80多岁的老头娶了20多岁的小姑娘以及其到了晚年才知道回国的事情。然而杨振宁一生为科研事业付出的努力却鲜有人去探寻。
衡量一个人爱国与否,并不是他所处在的国家,应该是他为国家是否做出了贡献。杨振宁作为一名顶尖的物理学家,他并没有辜负祖国,只是他选择了继续深造,在未来的几十年后,他也给祖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杨振宁一生付出的努力是不能够否认的。
㈦ 杨振宁的一生堪称波澜壮阔,他是如何成长为当今物理学泰斗的
我们有很多国人对杨振宁的认识并不够全面。大家之所以认识到杨振宁这个人,不是因为他的成绩,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而是他和翁帆这一段不被大家看好的婚姻。对于杨振宁来说,他是一个十分谦虚内敛的人,他对物理学的贡献,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是我们有人说杨振宁小时候成绩并不好,这是真的吗?起因源于杨振宁的一句话“在中国,我们都是差生”。正因为这句话,大家觉得他小时候成绩不好,其实这只是人家谦虚的一种说法。具体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晚年的时候,爱因斯坦开始研究大统一场论,当时他想要找出影响宇宙当中存在的唯一的理,但是却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而杨振宁在他去世之后,接过了他的蛋子,开始研究大统一理论,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找到了宇宙当中存在的三个力,并且明白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这么说,在当今的物理学界内,他可以说是稳坐第一把交椅的人物。
㈧ 杨振宁的物理成就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就有多大。在理论物理学上,杨振宁创造了许多辉煌。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打下了基础。它被世界物理学家们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是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和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之后的最为重要的物理理论。
杨振宁的另一杰出贡献是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从而推翻了原来被认为适用于一切相互作用的“宇称守恒定律”。而这个“宇称守恒定律”,本来是被视作物理学的基本定律的。他们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成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也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他近年来另一个重要工作——Yang-Baxter方程受到了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密切关注,并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题目。
㈨ 杨振宁一辈子都是研究什么方面的物理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世界着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2][3][2][4][5][6]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7]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4][8][9][10][11][12]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8][9]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㈩ 杨振宁学哲学的为啥会物理
理论物理,到了最前沿,
哲学,
几乎是绕不开的学科。
甚至于,
很多高深的科学家,最终甚至会转向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