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环境指的是什么
物理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它包括天然物理环境和人工物理环境。天然物理环境由自然声环境、振动环境、电磁环境、辐射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等构成;人工物理环境由人工因素产生形成的人工噪声环境、振动环境、电磁环境、辐射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等构成。。
2. 怎么给太空中的宇航员创造人造物理环境,让他们有在地球上的感觉
在太空中通过人造物理环境的方面有很多:
1、宇航员身处太空与身处地球最大的不同在于失重环境,但目前并没有专门的设备,因为对于宇航员来说,重力并不会产生很多麻烦。不过,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有一些设想是可行的,例如用圆筒、环状体等等的旋转产生的向心力来模拟重力,只不过现实中并不划算。
2、太空另一个较大的不同在于空间的狭小,不过由于火箭推进器推力的问题,每次发射的重量都不能太大,因此目前宇航员生活的空间并不是很大,但足够舒适。
3. 论述题如何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在心理测量中,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着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另外对量表分数的解释也将影响到心理测量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因此,在进行心理测量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对测验实施者的要求
(1)素质要求
从专业素质方面来看,一个合格的心理测验使用者必须经过严格的心理测量学知识的培训,通晓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具体的心理测验应接受测验编制者或修订者的专门培训。
(2)道德标准
应遵守测验者的道德规范,对待被测者要公正、反映测验成绩要客观,不能因自己的好恶主观下结论,不能任意修改结论。为了保证测验的价值,防止测验失效,心理测量必须要保密和控制使用。还要在测验中注意保护被试的个人隐私。
2. 测验的选择
择什么样的测验,是测验实施者在测验前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心理测量的结果是否有效,首先必须考查测验本身的信度和效度,另外测验实施者必须明确所选测验的适用范围及其测验目的。
3. 测量环境
测量环境包括测量时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 对测量中物理环境的控制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中无关因素对测量效度的影响。 对测量中心理环境的控制就是要求测验实施者与被试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以消除被试对测量的非适度焦虑。
4. 测量时间
一般来说,心理测量(尤其是智力测量)应在双方身心状态都较和谐的时候进行。这既能提高测验实施者反应(评价)的客观性,又能保证被试反应的准确性和敏捷性,使被试的自我认识更加客观。一般说来,能力测验和成就测验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人格测验和态度测验一般无时限。
5. 指导语
在进行心理测量前,测验实施者都要向被试说明如何完成心理测量。测试前准备工作要充分,测验一般应事先约定,施测时正确使用指导语,不可随意提示或加以暗示。
6. 测谎分数的处理
在人格测验中,为了检查被试回答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常常会在量表或回答中穿插有测谎题。其实,测谎分数,在心理测量学上称之为真实性校正分数”它只是说明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用于鉴定量表的有效性,并不代表其他含义。
4. 如何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物理环境
舒适的环境是人创造的,人是由人心掌控的,变异的人心创造了如今的现实社会。人人都推波助澜参与了整个过程。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人心,就得有新的指导思想,不从人心着手,根本上改变,再多的法律、法制队伍也无济于事。人心不是靠管能够管好的,否则,随着越多的法律,那该是犯罪率下降才对呀,怎么每年都在提升哪?
5. 何为物理环境天然物理环境由那些要素构成
危险害素析素应该理解事故、作业程、行环境同行业主要危险害素差别较火灾、瓦斯爆炸、毒、触电等属于事故;设备检修、爆破作业、运输等属于作业程;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属于行;高温、雷电、雨雪等属于自环境
6. 如何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物理环境
1、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无污浊气味、无灰尘。
2、保持病室温度适宜,一般病房18—20℃,老年人病室、婴儿室、产房、手术室22—24℃。
3、保持病室相对湿度在50%—60%。
4、光线:有充足的日光,病室有效采光面积应占室内面积1/7以上。病区备有各种人工光源,既不影响病人睡眠又保证医护诊治操作的需要。
(6)如何构造物理环境扩展阅读
白天医院较为理想的噪音强度维持在35~45dB。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护理人员在说话、行动和工作时应注意尽量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另外,病室的门窗和桌、椅脚应钉上橡皮垫,推车的轮轴应定期检查并润滑,以减少噪音的产生。
同时要向病人及家属宣传保持病室安静的重要性,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床头增设耳机装置,通过医院广播,播放轻松愉悦的节目,既丰富病人的休养生活,又减少寂寞感的产生。
7. 营造良好的班级物理环境应当遵循哪些原则采取哪些策略
我认为良好的班级物理环境必须具有符合安全要求,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种现代化硬件设施教室内的一切物品都必须达到安全标准,并具有充分的保障措施及标志说明。
教室必须时刻保持整洁,室内布置合理有序,充分地利用教室的空间来展现班级的特色和文化气息教室内部的布置和装饰是教室美化的重要内容。
8. 如何用物理方法保护环境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应力。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 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称为地核,半径约3400公里。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壳,已知最厚处为75公里,最薄处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约35公里。
地核的内层是固体,也有科学家认为是在强大压力下原子壳层已被破坏的超固体。外层是具有液体性质
9. 如何营造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物理环境
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环境,首先你可以从颜色,温度,湿度来营造。
10. 构造物理模拟简述
通常认为地质构造形迹和特征与岩石圈弯曲、伸长和缩短密切相关。虽然地壳只是地球整体结构中极薄的一层,但它却记录和保存了地球形成、发展和演化的踪迹。地壳以下地球深部各圈层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的物理与化学的变化和运动,以及由重力、日月潮汐作用和地球自转而产生的运动,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地壳中来。地壳构造形迹至少是四维函数体(X、Y、Z和t),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坐标函数X、Y和Z与时间函数t构成复合函数关系。岩石圈快速伸长和缩短分别产生等温的减薄和增厚效应,即形成盆地和山脉。热应力释放进一步引起沉降和隆起,沉积和剥蚀作用又分别使得其作用增强。所以,大多数垂直和水平运动导致的地层演化中的微妙和复杂的构造形迹被认为是岩石圈变形的结果或地质体对应力作用的响应。驱动力、应力体系与构造变形有着内在联系或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已越来越多地得到地质信息和实验证据的证实。地质体中的应力系分布是相当复杂的,由于地层或岩石物性在横向和垂向上分布的非均一性,以及物质的非类同性等因素导致了变形的各向异性。
构造变形是力系或应力系作用的结果。但是,现今采集和观察到的大量的地质信息和实例是构造地质演化的最终结果或其中的某一幕,过程早已缺失或被后一幕构造演化所替代。动力驱动和构造变形之间的耦合和叠置关系、大洋闭合诱发的岩石圈长度缩短、俯冲带形成和演化中伴生的推覆体质点高值剪切位移,以及陆块碰撞和拼接部位混杂岩带的形成等重要构造形迹形成和演化的物理过程,要在野外全部观察到是不可能的。同时,这种作用是连续渐变的,碰撞事件可能经历了几百个Ma时间跨度,无疑增大了所研究问题的难度。因此,一种合理而又现实的研究途径是,利用构造模拟实验方法再现和论证这些重要构造形迹。
构造模拟实验是在地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的,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物理模拟是采用实际的物理材料,按照一定的构造形成模式,模拟自然界岩石的构造形态、变形过程及各种物理量与几何量的实验方法。数学模拟主要采用数学力学方法,对构造模型的应力场、位移场、应变场、应变速度场、应变速率场、流体运移势场、温度场等各种势场进行定量分析。物理模拟侧重于对各种构造型式、形态的模拟,其特点是以相似理论为依据,采用相似材料,构成相似的力学模型,用以模拟地壳的岩石构造形迹和构造型式的形成条件和力学过程,其优点是容易再造构造变形现象,容易调整试件的力学性状和边界条件,在短时间内重现地质年代的宏观构造变形过程。数学模拟是进一步对形成这些构造型式的机理的模拟,其优点在于能对各种物理量及几何量的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进行定量的数学表达,便于反映构造的内在规律。近年来,随着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模拟方法取得了长足进步,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求解问题的速度也更加快捷。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两种模拟方法,它们的结果可以相互检验和印证。
构造模拟的一般原则有:相似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分离性原则、逼近性原则和统计性原则(曾佐勋等,1992)。构造模拟的一般步骤为:
1)地质调查,确定地质构造原型;
2)分析控制构造原型的主要因素;
3)根据原型几何尺寸与所采用的模拟方法等,确定模型比例尺;
4)根据构造形成的物理环境与原型的材料力学性状,选择合适的模型材料;
5)根据野外观察或地球物理资料所推断的原型受力方式与约束条件,确定模型的加载方式和约束条件;
6)记录模拟实验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整理;
7)分析模拟结果的精确性以及与天然实体的相似程度,若达不到要求,可重复上述各个步骤;
8)合理地将模拟结论用于实际问题。
构造模拟的历史由来已久。1894年,Willis通过褶皱形成机制的物理模拟实验,阐述了北美洲阿巴拉契亚山脉的成因机制,所设计的实验装置是单侧挤压,实验材料为蜂蜡(wax)、松脂(turpentine)和石膏(plaster)。而后,Rambery利用离心机实验技术开展了大陆、大洋和造山带演化模式的物理模拟实验;李四光(1965)开展了压力、张力和扭力与构造变形和造山带分布规律的黏土模拟实验;Tapponnier(1986)等利用一个11 cm×30 cm的矩形透明塑料盒作为实验材料容器,镙杆千斤顶(screw jack)作为施加力的主要部件,用黄色和紫色相间的塑性黏土制成可变形的矩形模型块,开展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实验;Zhang等通过改变实验材料的密度值实施了仰冲与俯冲机制的物理模拟实验;许志琴等(1986)开展了陆内俯冲的模拟实验;Devy和 Cobbold 开展了岩石圈缩短与造山运动的模拟实验;Shemendach报道了通过俯冲带演化过程的物理模拟实验获得的最新见解;单家增(1999)探讨了造山带的动力学成因机制,并用物理模拟方法模拟了陆-陆碰撞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物理过程,并据此论证其动力学成因机制,定量给出了在地幔对流驱动力派生的拖曳力和板块运动产生的水平压缩力,以及其他附加力的联合作用下,地壳与岩石圈水平缩短和垂直增厚的比值关系,从构造物理学角度分析和审视了这一重要构造事件。
在此我们将采用构造物理模拟方法来检验我们对三江中段岩石圈正交叠加构造演化动力学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