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水体物理性污染的类型有哪些
楼主你好
物理性污染是指污水排入水体后,改变水体的物理特性,使水体浊度增高,悬浮物增加,出现多种颜色,水面漂浮泡沫、油膜等的现象。
物理性污染是指污水排入水体后,改变水体的物理特性,使水体浊度增高,悬浮物增加,出现多种颜色,水面漂浮泡沫、油膜等的现象。(更多详细咨询请参考国家标准物质网www.rmhot.com)衡量指标主要有浊度、色度、悬浮物等。几种重要的物理性污染如下:
(1)悬浮物质污染悬浮物质是指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物质,包括固体物质和泡沫塑料等。它们是由生活污水,垃圾和采矿、采石、建筑、食品加工、造纸等产生的废物泄入水中或农田的水土流失所引起的。悬浮物质影响水体外观,妨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氧气的溶人,对水生生物不利。
(2)放射性污染。由于原子能工业的发展,放射性矿藏的开采、核试验和核电站的建立以及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使放射性废水、废物显着增加,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3)热污染来自各种工业过程的冷却水,若不采取措施,直接排入水体,可能引起水温升高,从而危及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水的各种物理性质受温度影响,例如氧气在水中溶解度会降低。水温升高,水体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速度会加快,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如有毒物质毒性加强,需氧有机物氧化分解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加,水体缺氧加剧等。水温升高将导致水体生态结构改变,水温越高,蓝藻越占优势,从而越不宜饮用和渔业用。
Ⅱ 有哪些物理性污染,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进
一、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污染食品。属于微生物食品污染的细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鸡蛋变臭,蔬菜烂掉,主要是细菌、真菌在起作用。细菌有许多种类,有些细菌如变形杆菌、黄色杆菌、肠杆菌可以直接污染动物性食品,也能通过工具、容器、洗涤水等途径污染动物性食品,使食品腐败变质。真菌的种类很多,有5万多种。最早为人类服务的霉菌,就是真菌的一种。现在,人们吃的腐乳、酱制品都离不开霉菌。但其中百余种菌株会产生毒素,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食品被这种毒素污染以后,会引起动物原发性肝癌。据调查,食物中黄曲霉素较高的地区,肝癌发病率比其他地区高几十倍。英国科学家认为,乳腺癌可能与黄曲霉毒素有关。我国华东、中南地区气候温湿,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比较普遍,主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污染食品的寄生虫主要有蛔虫、绦虫、旋毛虫等,这些寄生虫一般都是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污染水源、土壤,然后再使鱼类、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后会引起寄生虫病。
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化学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种农药是造成食品化学性污染的一大来源,还有含铅、镉、铬、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废气及废渣;食用色素、防腐剂、发色剂、甜味剂、固化剂、抗氧化剂食品添加剂;作食品包装用的塑料、纸张、金属容器等。如用废报纸、旧杂志包装食品,这些纸张中含有的多氯联苯就会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从而引起病症。多氯联苯是200多种氯代芳香烃的总称,当今世界生产和使用这种东西的数量相当大。有资料证明,在河水、海水、水生物、土壤、大气、野生动植物以及人乳、脂肪,甚至南极的企鹅、北冰洋的鲸体内,都发现了多氯联苯的踪迹。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可保持鲜艳色泽。但是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毒性。
Ⅲ 什么是食品的物理性污染
食品的物理性污染通常指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杂质超过规定的含量,或食品吸附、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如小麦粉生产过程中,混入磁性金属物,就属于物理性污染。其另一类表现形式为放射性污染,如天然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它存在于矿石、土壤、天然水、大气及动植物的所有组织中,特别是鱼类贝类等水产品对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强的富集作用,使用食品中放射核素的含量可能超显着地超过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该核素比放射性。放射性物质的污染主要是通过水及土壤污染农作物、水产品、饲料等,经过生物圈进入食品,并且可通过食物链转移。放射性核素对食品的污染有三种途径:一是核试验的降沉物的污染;二是核电站和核工业废物的排放的污染;三是意外事故泄漏造成局部性污染。
Ⅳ 物理性污染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物理性污染主要指食品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放射性物质源于宇宙射线和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核试验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产生的放射性核废料,如处理不当可污染食品。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生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排放。特别是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在食品安全上更为重要。
Ⅳ 物理性污染包括哪些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
物理性污染包括:
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物理性污染主要指食品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放射性物质源于宇宙射线和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
Ⅵ 物理性污染的分类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从污染源的属性上来看,环境污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Ⅶ 常见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等)。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陛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等)。
6、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地区、其他运动物危害等)。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7)物理性污染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保护措施
1、噪声污染防护
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主要措施有: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布局,按照不同的功能区规划,使居住区与噪声源尽量远离。在车流量大并且人口密集的交通干道两侧,建立隔声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土坡、山丘),以及利用其他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来阻挡噪声的传播。应用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将传播中的噪声声能转变为物体的内能等。
2、放射性污染防护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措施有:
核电站(包括其他核企业)一般应选址在周围人口密度较低,气象和水文条件有利于废水和废气扩散稀释,以及地震强度较低的地区,以保证在正常运行和出现事故时,居民所受的辐射剂量最低。
含有α射线的废物和放射强度大的废物要进行最终处置和永久贮存。在核企业周围和可能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地区建立监测机构。
3、光污染防护
光污染的防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对玻璃幕墙和其他反光系数大的装饰材料的管理,减少其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善工厂的照明条件,减少光污染来源。对有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的场所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个人防护。主要是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4、电磁波污染防护
保持距离;减少接触;改善环境;少用手机;采用屏蔽物减少电磁波污染。
Ⅷ 物理性污染的种类
主要指各种机动车辆、飞机、火车、轮船等在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和喇叭声产生的噪声。它的特点是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对交通干道两侧以及港口、机场附近的居民影响最大。
工业噪声
指工厂的机器在运转时产生的噪声和建筑工地施工时的噪声。它的特点是具有稳定的噪声源。在工厂和工地工作的人是直接的受害者,在其附近的居民也深受其害。 放射性污染主要指人工辐射源造成的污染,如核武器试验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的企业排出的核废料。另外,由于原子能工业的发展,放射性矿藏的开采,核试验和核电站的建立以及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使放射性废水、废物显着增加,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对大气的污染:放射性物质进入大气后,对人产生的辐射伤害通常有三种方式:①浸没照射:人体浸没在有放射性污染的空气中,全身的皮肤会受到外照射。②吸入照射:吸入有放射性的气体,会使全身或甲状腺、肺等器官受到内照射。③沉降照射:指沉积在地面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产生的照射。如放射性物质放出的γ射线的外照射或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人体内产生的内照射。沉降照射的剂量一般比浸没照射和吸入照射的剂量小,但有害作用持续时间长。
对水体的污染:核试验的沉降物会造成全球地表水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提高。核企业排放的放射性废水,以及冲刷放射性污染物的用水,容易造成附近水域的放射性污染。地下水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主要途径有:放射性废水直接注入地下含水层、放射性废水排往地面渗透池、放射性废物埋入地下等。地下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也可以迁移和扩散到地表水中,造成地表水的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饮水水质,并且污染水生生物和土壤,又通过食物链对人产生内照射。
对土壤的污染: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污染土壤。如放射性废水排放到地面上,放射性固体废物埋藏到地下,核企业发生的放射性排放事故等,都会造成局部地区土壤的严重污染。 可见光污染:可见光污染比较常见的是眩光,例如,汽车夜间行驶时照明用的车头灯,工厂车间里不合理的照明布置,会使人的视觉瞬间下降。核爆炸时产生的强闪光,可使几公里范围内的人的眼睛受到伤害。电焊时产生的强光,如果没有适当的防护措施,也会伤害人的眼睛。长期在强光条件下工作的人(如冶炼、熔烧、吹玻璃等),也会由于强光而使眼睛受到伤害。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太阳光的反射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里,高大建筑物的玻璃幕墙,会产生很强的镜面反射。玻璃幕墙的光反射效应在光线强烈的夏季特别显着,它会使局部地区的气温升高,强烈的反射光使人头昏目眩,双眼难睁,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休息,而且会影响街道上的车辆行驶及行人的安全。
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对人体可造成高温伤害。较强的红外线可造成皮肤伤害,其情况与烫伤相似。最初是灼痛,然后是造成烫伤。波长为7500埃至13000埃的红外线,对眼角膜的透过率很高,可造成视网膜的伤害。波长19000埃以上的红外线几乎全部被眼角膜吸收,会造成眼角膜烧伤。人眼如果长期暴露在红外线下可能引起白内障。
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眼角膜和皮肤。适当的和适度的接受紫外线照射,可使肌体皮下脂肪中的一种胆固醇转化成对身体有益的维生素P12(骨化醇),但是过度照射紫外线则可能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多种皮肤损害。 影响人类生活环境的电磁污染源可分为天然和人为的两大类。天然的电磁污染是由某些自然现象引起的。如雷电,除了可能对电器设备、飞机、建筑物等直接造成危害外,还会在广大地区从几千赫到几百兆赫以上的范围内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其他如火山喷发、地震、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等都会产生电磁干扰,这些电磁干扰对通讯的破坏特别严重。
人为的电磁波污染主要有①脉冲放电。如切断大功率电流电路产生的火花放电,会伴随产生很强的电磁波。②功频交变电磁场。如大功率电机变压器以及输电线附近的电磁场。③射频电磁辐射。如无线电广播、电视、微波通信等各种射频设备的辐射。它的特点是频率范围广,影响区域大,已成为电磁污染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电磁波的频率超过10万赫兹时,就会对人体构成潜在威胁。由于它无色、无味、无形,它的危害性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假如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就会大面积杀伤(甚至杀死)人体细胞。电磁波还会影响和破坏人体原有的电流和磁场,使人体原有的电磁场发生变异,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导致生态平衡出现紊乱,自主神经失调。
但也有学者认为,高频电磁辐射,如γ射线,Χ射线(来源于宇宙射线和原子辐射)的能量很大(E=hν,其中ν为电磁波的频率),可以破坏分子内部的化学键,甚至会损伤生物体内的DNA,引起肿瘤和白血病。但由家用电器和高压电缆产生的电磁场频率非常低,没有足够的能量破坏化学键,只能引起分子振荡,使生物组织发热。正常情况下,这种电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强度比人体中自然存在的电流强度还低,不足以对人构成威胁。
居室中的辐射源如电视、冰箱、空调、电脑、吹风机、搅拌器等,其中大型的家用电器均有屏蔽电磁场的保护壳,影响不大。其他电器如手机,包括室外的变电室、高压输电线、电缆、无线电波、微波等,它们携带的能量均低于γ射线和Χ射线,也不会给人体造成大的伤害。 物理性污染物如噪声、电磁辐射(紫外线、微波)、电离辐射( 各种放射性物质)、光反射等。在部队平时及战时环境中物理性污染因素相当常见。
Ⅸ 什么是物理性污染
2.1
噪声污染
2.2
放射性污染
2.3
光污染
2.4
电磁波污染
http://www.hudong.com/wiki/%E7%89%A9%E7%90%86%E6%80%A7%E6%B1%A1%E6%9F%93
具体内容看这里
Ⅹ 有哪些物理性污染,有什么特点,如何防治
物理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
噪声污染防护
噪声控制: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颁布了噪声控制标准,对飞机和机场的噪声、城市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工厂机器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都制定了严格的噪声控制标准。例如,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分贝~90分贝。居民居住区,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
噪声是一种声波,噪声污染是由噪声源产生,再通过传播介质对人产生影响的。噪声控制包括降低噪声源的噪声,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和个人防护几个方面:
(1)声源控制运转的机器设备和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是主要的噪声源,控制它们的噪声有两条途径:
一是改进结构,提高各个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采用合理的操作方法等,降低声源的噪声发射功率。
二是利用声波的吸收、反射、干涉等特性,采用吸声、隔声、减振、隔振等技术,以及安装消声器等,控制噪声的辐射。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使用低噪声设备,是控制噪声污染的长远战略。
(2)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主要措施有:
①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布局,按照不同的功能区规划,使居住区与噪声源尽量远离。
②在车流量大并且人口密集的交通干道两侧,建立隔声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土坡、山丘),以及利用其他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来阻挡噪声的传播。
③应用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将传播中的噪声声能转变为物体的内能等。
(3)个人防护减少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在工厂或工地工作的人可以佩带护耳器(耳塞、耳罩等),以减小噪声的影响。
放射性污染防护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放射性污染的防治,主要是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来源。放射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是核试验与核工业(如核电站以及放射性矿物的开采、提炼、储存、运输)。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措施有:
①核电站(包括其他核企业)一般应选址在周围人口密度较低,气象和水文条件有利于废水和废气扩散稀释,以及地震强度较低的地区,以保证在正常运行和出现事故时,居民所受的辐射剂量最低。
②工艺流程的选择和设备选型要考虑废物产生量和运行安全。
③废气和废水需作净化处理,并严格控制放射性元素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含有α射线的废物和放射强度大的废物要进行最终处置和永久贮存。
④在核企业周围和可能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地区建立监测机构。
光污染防护
物理性污染 ---光污染
光污染的防护:光污染的防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对玻璃幕墙和其他反光系数大的装饰材料的管理,减少其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善工厂的照明条件,减少光污染来源。
②对有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的场所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③个人防护。主要是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电磁波污染防护
一、保持距离。与电视机的距离应为视屏尺寸乘以6,与微波炉的距离应为2.5~3米,离高压输电线0.5万伏/米以外一般视为安全区。
二、减少接触。经常使用电脑的人,每工作一小时应休息一刻钟,而且每周工作最多不超过32小时。
三、改善环境。注意空气流通,温度、湿度应适中,家用电器最好不要摆放在卧室里。
四、个体防护。孕妇、儿童、体弱多病者、对电磁波辐射过敏者、长期处于电磁波污染超标环境者,应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防护用品。
五、少用手机。要尽量减少使用手机、对讲机和无绳电话,必须使用时应长话短说;不要经常把手机挂在身上。
六、少用电热毯。电热毯的电磁波污染较严重,长时间通电使用对人体有害,天气寒冷必须使用时,建议通电烘暖被窝后立即切断电源,以减少电磁波污染。
七、采用屏蔽物减少电磁波污染。对产生电磁污染的设施,可采用屏蔽、反射或吸收电磁波的屏蔽物,如铜、铝、钢板、高分子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