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物理实验画图像的目的是什么

物理实验画图像的目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20 15:30:43

㈠ 实验目的是什么

实验目的: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对某产品的验证和各种假设,设想,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以及找出改良各种各样达到目的的途径。

实验的一方面是验证已有的理论,另一方面是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及其实施,证实自己的合理推测并得出相应结论。前者为验证性实验,后者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利用已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实验中遵循的原则

一、对照性原则

1、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

2、自身对照: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

二、单一变量性原则和等量性原则

实验中要做到单一变量,应注意等量的原则,采用控制变量法。

三、科学性原则

1、明确实验要求和目的,确定实验思路。

2、合理设计操作过程。

3、简明、准确组织语言文字

㈡ 初中物理图像的画法

实验都存在系统误差和实验误差,所以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我们在坐标纸上把这些点描绘出来,然后根据关系,做一条直线,尽可能的让描绘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或者靠近这条直线,如果是曲线,要平滑的画出来,规则一样。

大学物理实验作图五要素

大学物理实验作图五要素:做图纸的选择、坐标比例的选取和标度、数据点的标出、曲线的描绘、注解和说明。

大学物理,是大学理工科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

为后继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但工科专业以力学基础和电磁学为主要授课。

基本概要: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拥有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

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㈣ 物理实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是

(1)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

(2)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的位置O,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F1、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以两个力为临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ˊ,量出它的大小。

(3)只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拉到O,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F,做出它的图示。

(3)比较Fˊ与F的大小与方向。

(4)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

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注意事项:

(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到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测力计与板面平行。

(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图。

(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节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

(5)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验测量得到的Fˊ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是F和Fˊ符合

㈤ 高一物理vt图像问题,高手来。。

首先告诉你,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但是,这种方法画出的V-T图,与按照标准方法绘制的V-T图有一定的差异,它只能定性地(或者说近似地)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要定量分析,还需要加一些限制条件,并且要对画好的V-T图进行一定的转换。下面详细解释。(为了便于辨认,分析中用到的变量均采用大写字母,各种参数采用小写。)
先作一些定义:
1、将纸带上的第一个有效点相应的时刻定为0时刻,记作To,将后面的各个点相应时刻依次为T1、T2、…、Tn、…。这些时刻间的间隔应当是固定的(也就是打点机的打点周期),将此时间间隔定义为:ΔT,所以有:
T(i+1) – T(i) = ΔT (公式1)
2、V-T图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在此处根据实验要求,只绘制V-T图中的某些点。设纸带上各点对应的小车的速度为Vo、V1、V2、…、Vn、…。为了使本题更具有一般性,我们假设0时刻的速度,即小车的初速度Vo,不为零。我们以小车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小车的初速度和加速度都为正数。
“某同学”的目的是根据上面的数据画出小车的V-T图。若采用通常所用的标准方法,相信你是知道怎么做的。设标准方法作出的图为“标准图”,那么,理想情况下,“标准图”的图像是一条起点在纵轴(V轴)正半轴、方向斜向上的射线。设“某同学”用“新方法”作出的图为“新图”,那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新图”与“标准图”的图像究竟有何异同。
(一)“标准图”:
我们知道理想情况下的V-T1图像,该图像相应的函数为:V(t) = Vo + AT ,在此,我们只需讨论这条射线上的某些点即可。这些点就是自变量T在To、T1、T2、…、Tn时刻对应的点,它们的值分别是Vo、V1、V2、…、Vn。我们需要假设该“标准图”已经画出,那么Vo、V1、V2、…、Vn就是已知量了。
我们将小车在Ti时刻的速度标记为:V(i),于是有:
V(i) = Vo + AT(i) (公式2)
我们可以看出,“标准图”的图像就是由公式(2)确定的。
小车的位移公式也是已知的:S(t) = V0T + 1/2AT^2,我们将小车在Ti时刻的位移标记为:S(i),于是有:
S(i) = VoT(i) + 1/2AT(i)^2 (公式3)
(二)“新图”:
根据“某同学”的“新方法”,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他绘图所用的横轴(T轴)与“标准图”的T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标准图”的零时刻对应纸带上的第一点,后面的时刻依次对应了相应的点,这些时刻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某同学”所选的零时刻与他在纸带上选的第一段纸条相对应,也就是第0秒到0.1秒小车前进的距离。下一个时刻为0.1秒到0.2秒小车前进的距离……他将所选择的时刻依次标记为:0、0.1、0.2、…
你题目中没有明确指出他是怎么标记的,但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一种。另外,所谓“每隔0.1S”只是为了减少误差,这个时间间隔可以是任意的。因为我们只是进行理论分析,可以不考虑误差影响,所以,下面的分析中不再出现“0,、0.1、0.2、…”,而用To、T1、T2、…、Tn来代替。这只不过是将时间间隔统一设为ΔT,这样可以简化问题。
至于“新图”的V轴,“新方法”中是根据纸条长度确定的,而这个纸条长度就是相同时间间隔内小车走过的距离。
我们将小车从Ti到Ti+1时间段内走过的距离定义为ΔS(i),于是有
ΔS(i) = S(i+1) – S(i)
= [VoT(i+1) + 1/2AT(i+1)^2] – [VoT(i) + 1/2AT(i)^2]
= Vo[T(i+1) – T(i)] + 1/2A[T(i+1) – T(i)][ T(i+1) + T(i)]
= VoΔT +1/2A[T(i+1) + T(i)] ΔT
= ΔT [ Vo + 1/2A ( Ti + ΔT + Ti )]
= ΔT [ Vo + A (Ti + ΔT/2)]
注:Ti与T(i)含义相同。整理之后,得到新公式如下:
ΔS(i) =ΔT [ Vo + AΔT/2 ] + ΔTAT(i) (公式4)
公式(4)给出了“某一时间段内的纸条长度”与“相应时间段起点时刻”的关系,而“新图”的图像就是由公式(4)确定的。下面就可以通过对公式(1)和公式(4)的比较分析,看一下“标准图”与“新图”有何异同之处:
V(i) = Vo + AT(i) (公式2)
ΔS(i) =ΔT [ Vo + AΔT/2 ] + ΔTAT(i) (公式4)
1、公式(4)中,ΔT、Vo、A均为固定值,因此,ΔS(i)就是Ti的一次函数,定义域由T(i)决定,所以函数图像(即“新图”)是一条射线。这一点与“标准图”相同。
2、i取0时,即零时刻时,ΔS(0) = ΔT [ Vo + AΔT/2 ]。在“标准图”中,To时刻,纵坐标的取值为Vo,与此数值不同。但仔细分析即可看出,“新图”中的ΔS(0)所取的值,就是“标准图”中在T = ΔT/2时刻的函数值 V(ΔT/2),与 ΔT 的乘积,即:
V(0) = Vo
ΔS(0) = V(ΔT/2) × ΔT
3、图像斜率:K2 = ΔTA。很明显,“新图”中的斜率为“标准图”斜率与ΔT 的乘积,即:
K1 = A
K2 = K1 × ΔT
从第2、3条中可以看出,当ΔT取值为1时,“标准图”与“新图”的图像是非常接近的:
V(0) = Vo
ΔS(0) = V(1/2) = Vo + A/2
K1 = K2 = A
它们具有相同的斜率;而后者只比前者高一点。当然,出现这种关系,和“标准图”与“新图”两图采用了相同的横坐标轴(T轴)有关,也就是和零时刻与时间间隔的确定有关。我们首先选用了相同的零时刻和时间间隔进行分析;而在上面的例子中,又将时间间隔设为1,进行了分析。
而且可以看出,只有ΔT = 1时,“新图”与“标准图”才会有相同的斜率,而这正是“新图”的意义所在,因为,如果斜率不同,就无法正确反映小车的加速度了。此处所说的ΔT = 1,指的是“新方法”中所选择的时间间隔ΔT,一定要等于“标准图”中T轴上的单位1。也就是说:“标准图”T轴单位是“秒”,则ΔT = 1秒;“标准图”T轴单位是“毫秒”,则ΔT = 1毫秒…本题中的“新方法”取ΔT = 0.1秒,这意味着“标准图”中T轴的单位也应该为0.1秒,这样才能使两图斜率相同。“新方法”中使用的ΔT由“标准方法”中的T轴单位1决定,这一点是使用“新方法”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零时刻与时间间隔选择不当,得到的“标准图”与“新图”的图像将有很大差别。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就是两个图像都是“起点在纵轴(V轴)正半轴、斜向上”的射线。除非你在“标准图”的绘制中,将初速度设为0,这时的“标准图”图像的起点为原点。但“新图”图像的起点是一定会在V轴正半轴的,因为“长度为零”的纸带是剪不出来的。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简单的进行定性分析: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时间的一元一次函数(自变量只有T),那么V-T图一定是一条直线。而位移是时间的一元二次函数(自变量有T^2),那么位移之差就应当是个二元二次函数(自变量有T(i)^2、T(j)^2)。但在此题中,i和j只取相邻数值,即j = i + 1,另外,T(i)、T(i+1)还具有一个关系式:T(i+1) = T(i) +ΔT,而ΔT是一个常量,所以位移之差就成了T(i)的一元函数。同时,减法运算“[T(i) +ΔT]^2 - T(i)^2”又将二次项T(i)^2消掉了,那本题中的位移之差实际上是T(i)的一元一次函数,其图像当然也是一条直线。

㈥ 画函数图像一共有哪几部,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

列表——找点的坐标,
描点——点的坐标与直角坐标上的点对应,
连线——函数图象的轮廓,
三个步骤.

㈦ 物理电学实验,左边这一竖列数据是不是对应着图像中最下面这一条图线呢感觉不像是最上面的图线哈

最左边的两列的数据就是最下面那根线的数据坐标点,第一列是横坐标,第二列是纵坐标。这是一个限流电路中滑动变阻器调节被测电阻两端电压的图线。仔细观察一下,第二列纵坐标随第一列横坐标变化的数据,这两列数据就是最下面那根线的数据。

主要是要理解画这个图的意思是什么,画这个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的观察: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的不同,导致在移动滑片的过程中,被测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线性程度不同,调节范围也不同,滑动变阻的最大阻值越大,被测电阻两端电压随滑动变阻接入电路中电阻值的变化而变化越接近于线性,但其调节的范围却越来越小,所以在实验中,选择滑动变阻器要综合考虑这两种情况。

㈧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目的及原理

模型法 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如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用简单的线条代表杠杆等。

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 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 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初中物理 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 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 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转换法 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如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认识电 流大小,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等。

等效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类比法 在认识一些物理概念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类比,以帮助我们理解它。如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

比值法:根据公式I=U/R P=F/S等 讲同种物体间的关系进行对比

理想实验:如牛顿第一定律 钟罩实验
还有疑问++412081773
表问太难的额 我们学习不好拉

㈨ 物理实验报告怎么写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五、数据记录:实验中测得的原始数据和一些简单的结果尽可能用表格形式列出,并要求正确表示有效数字和单位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计算误差或不确定度.七、实验结果: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八、误差分析: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九、问题讨论: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可能的解释,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建议,简述自己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回答实验思考题.例如:班级姓名学号日期实验课题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目的1.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2.求出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实验原理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只需测出运动轨迹上某一点的(x,y由x=V0ty=得:V0=x器材斜槽、白纸、图钉、木扳、有孔的硬纸卡片、小球、重锤线、米尺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木板上。2.在木板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点O的切3.线水平。在纸上记录O点,4.利用重垂线画出通过O点的竖直线。5.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6.使卡片上有空的一面保持水平,7.调整卡片的位置,8.使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9.然后用铅笔在卡片的缺口上点个黑点,10.这就记下了小球平抛的轨迹通过的点。多次实验,11.描下多个点。12.用平滑的曲线将小球通过的点连接起来,13.就得到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14.以O为圆点,15.画出竖直向下的y轴和水平向右的x轴.16.从曲线上选取A、B、C、D四个不同17.的点,18.测出它们的坐标,19.记在表内。根据公式v0=x求出每次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再求出V0的平均值。实验记录X(米)y(米)V0(米/秒)V0(平均值)ABCD实验分析1.实验注意点:a.固定白纸的木板要。b.固定斜槽时,要保证斜槽未端的。c.小球每次从槽上滑下。d.在白纸上准确记下槽口位置,该位置作为。2.实验误差:(1)计算小球初速度时应在轨迹上选距离抛出点稍远一点的地方。(2)木板、斜槽固定好后,实验过程中不改变位置。实验练习1.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已测出落下的高度h与对应的射程x如下表,则物体平抛初速度为。(g=9.8m/s2)h(m)5.0011.2520.0024.20x(m).为什么实验中斜槽的末端的切线必须是水平的? .请你依据平抛运动的实验思想,自己设计一个测定玩具手枪子弹速度的方法。(1)器材:(2)步骤:(3)手枪子弹速度V0=。(用字母表示)教师评语记分

㈩ 初中物理中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的优点是什么

  1. 直观:

    (1)偏离图形较远的点为错误的数据或误差过大——应剔除,而数据计算难以做到这一点的判断;

    (2)如果是曲线,通过转换坐标看能否化为直线,来确定物理量间的关系;

    (3)通过图线的斜率、截距可较准确的求某些物理量。

  2. 画出的图线本身已对数据取平均值,误差较小。
阅读全文

与物理实验画图像的目的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