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初中物理压力怎么引入

初中物理压力怎么引入

发布时间:2022-06-21 16:42:33

Ⅰ 初中物理概念引入的几种方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物理教学的基石,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重视和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清晰、正确、深刻的物理概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有关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作些浅显的探讨.
1 概念引入的时机
在引入物理概念时不能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某个物理概念,然后逐一的解释其中的每一个物理量的含义,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减 ,因为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那我们什么时候引入物理概念呢?应该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如何来解决?假设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应该是引入物理概念时思维的最佳切入点.
例如在“机械功”概念的教学,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力与距离的乘积便是机械功.而是在我们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最省力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机械,要想最省距离我们又选择什么样的机械,在学生弄清楚其中隐含了一个规律:省力的时候费了距离,省距离的时候费了力,也就是我们在使用机械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不变的.水到渠成,我们将这一有价值的乘积就称之为机械功.
又例如“速度”概念的教学,同样是在学生完成活动:比较不同纸锥下落的快慢后,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即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时间.那如果遇到在现实生活中路程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的两个运动的物体,我们又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学生提出可以将路程化为相同,也可以将时间化为相同.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将时间化为多少更为简单呢?在一系列问题解决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就显得很自然,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速度的本质.
2 概念引入的方法
2.1 从生活实例中抽象概括出来
抽象概括能力就是从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做出新的判断.初三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转化的阶段,而且还开始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模仿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思维特点加强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同时又很好的解决了概念教学的难点.例如“杠杆”概念的教学,让学生从许多具体工具在使用时的共同特征中抽象概括出来: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又例如在讲授“力”的概念时,先举出一些实例,如两个学生相距较近互相推,提起重物,手握握力计,拉弹簧测力计等,并从这些推、提、压、拉产生力的不同动作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来引入“力”的概念,其一,必须有两个物体(不一定是人),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2 巧用类比,灵活迁移
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类比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概念.例如:“电流、电压”概念的教学,电流、电压是初中学生不易理解的一个概念,而水流与水压学生却很熟悉,通过类比,将水流类比电流、水压类比电压,从而引入“电流、电压”概念,这种处理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又例如“功率”概念的教学,将功率和速度类比.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同样的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同样的功率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这样引入“功率”概念,学生还是很容易的理解功率的本质的.
2.3 从学生生活体验引入
初中学生接触生活十几年,也积累了许多生活体验,这为我们引入物理概念提供了方便,学生也乐于接受.例如“惯性”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再现自己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突然启动、刹车、加速、减速、拐弯等时刻的感觉,通过分析引入“惯性”的概念.又例如讲“摩擦力”概念时,直接让学生体验手紧贴在课桌上移动时的感觉,自然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4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操作演示的实验,是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定律,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在概念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同时学生会对新概念印象深刻.例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先做演示实验,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物,用手向上托重物,学生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分析由于重物受到手向上的托力,才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接着把重物慢慢放入水中,学生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也变小,分析由于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才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此时再引入“浮力”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又例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向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快速地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静静地立在讲台上自然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易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带来震撼,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将易拉罐压瘪的?从而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
2.5 问题讨论引入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甚至争论,在此基础上引入物理概念.例如:“铁比棉花重”、“油比水轻”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难道一根小小的铁钉会比一床棉被还重,一桶油会比一滴水还轻?”.这时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新的求知欲望:既然用“重”、“轻”已不能说明上述事实,那么应怎样来描述物质的这种性质呢?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验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总之,物理概念的引入,要重视概念引入的时机.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概念用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Ⅱ 如何进行液体的压力和压强的教学

压力和压强

教学设计一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 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 厘米 的塑料泡沫,质量为 200 克的砝码 2 个,细砂、 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10×5 厘米 的塑料泡沫,质量为 200 克的砝码 2 个(以上 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 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 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 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 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 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3 3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 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 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评讲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 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 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 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 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 10—3 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 10—3 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 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 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 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 10—3 甲那样,放上一个砝码和放上两个砝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 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 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为了比较压力作用 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 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 一台机器重 1000 牛顿, 与地的接触面积是 2 米 , 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2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 p 表示压强,用 F 表示压力,用 S 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 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 ”, 2 2 压强的单位是“牛/米 ”(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 ”,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 “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 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 帕=1 牛/米 ,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 牛顿”。 写出“5 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5 牛顿。列举 课文中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请同学 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 10—4 和图 10—5 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 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
2

2

在黑板上,利用公式

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 2 用米 ,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 10—1 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 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 5 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 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 1.2.3.4 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 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 5.6 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 6 题之前,思考一下: 1 米 = ______厘米 ,1 厘米 =______米 ,那么 150 厘米 =______米 。计算时,要 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 10—3 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 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 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 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 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末 复习时进行,以免充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 2 2 2 要把受力面积“厘米 ”或“毫米 ”换算成“米 ”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 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 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 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 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 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 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 1 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 1 个,硬纸片 或布条,肥皂块,1~2 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2 2 2 2 2 2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 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 1 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 1 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 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 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 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 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 10—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 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 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 然后做一做, 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 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 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 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 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 强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 1 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 2.3.4 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 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尖嘴变钝了,就不能 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 5 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2.学 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 1~2 例。3.教师小结:压 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 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 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 1~2 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 1、2、3 题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 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 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放在课内完 成一部分。

Ⅲ 为了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物理上引进了什么这个物理量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是压强,1Pa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故答案为:垂直;压力;受力面积;压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Ⅳ 初中物理中压力的概念

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作“压力”.
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作用点:在物体的接触面上.
压力与作用效果:
1.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Ⅳ 初中物理电流和电压不知道是怎么引入的啊比如类比水流车流,水压我还是不懂

为了通俗的说明,就拿水来打比方吧。下面是几件在”水路”和电路中起类似作用的器材的对比,这些东西你在平常应该有所了解吧。
水泵
电源
水塔
电源正极
水管
导线
水龙头
用电开关
用水过程
用电器
下水管
导线
渗水井
电源负极
水泵相当于电源(电动势),把水抽到水塔里,水就具有了一定的势能,也就是有了水压(相当于电路里的电源电压)。我们用水管把水送到各家各户(相当于用导线连接各个用电器)。水龙头本身就是开关。用水的过程(洗衣、洗手、洗菜等等)相当于用电器在用电。用过的水经下水管到渗水井。这个过程里水的流动就相当于电路里的电流。
我只是把水的流动过程和电路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希望对你的理解有所帮助。

Ⅵ 物理学中压力是如何产生的

物理学中压力是如何产生的
两个直接接触的发生收缩性变的物体之间,的弹力。
举例吧,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地面形变对人产生支持力,人的形变对地面产生压力,这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等于人受的重力
气体压力是大量气体分子撞击器壁产生的撞击力

Ⅶ 初中物理压力是什么

物理学上的压力,是指发生在两个物体的接触表面的作用力,或者是气体对于固体和液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或者是液体对于固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
习惯上,在力学和多数工程学科中,“压力”一词与物理学中的压强同义。
固体表面的压力通常是弹性形变的结果,一般属于接触力。液体和气体表面的压力通常是重力和分子运动的结果。
压力的作用方向通常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如果观测到压力的作用方向与接触面并不垂直,通常是由于压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作用方向与作用面积垂直并与作用面积的外法线方向相反;
2.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显着;
3.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着。

压强=压力/受压面积(P=F/S);
压力=压强*受力面积(F=PS)。
A压力
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B压强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
换算 1帕(Pa)=1N/㎡;
1兆帕(MPa)=145磅/平方英寸(psi)=10.2千克力/平方厘米(kgf/c㎡)=10巴(bar)=9.8大气压(at m)
1磅/英寸2(psi)=0.006895兆帕(MPa)=0.0703千克/平方厘米(kg/c㎡)=0.0689巴(bar)=0.068大气压(atm);
1巴(bar)=0.1兆帕(MPa)=14.503磅/平方英寸(psi)=1.0197千克/平方厘米(kg/c㎡)=0.987大气压(atm);
1大气压(at m)=0.101325兆帕(MPa)=14.696磅/平方英寸(psi)=1.0333千克/平方厘米(kg/c㎡)=1.0133巴(bar);
1毫米汞柱(mmHg)=133.33帕(Pa);
在工程中几种常见压力单位换算关系如下:
1MPa=106Pa≈145psi≈10.2kgf/cm²
1kgf/cm²=98.067kPa≈98kPa
1psi(1bf/in²)=6.8948kPa≈6.9kPa
1mmH2O=9.8067Pa≈9.8Pa

Ⅷ 压力公式初中物理是什么

压力公式初中物理是如下:

1、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2、压力=压强×受力面积(F=PS)。

3、受力面积=压力/压强(S=F/P)。

压力的特点:

1、作用方向与作用面积垂直并与作用面积的外法线方向相反。

2、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显着。

3、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着。

压力的易错理解:

压力是与物体形变相关联的一种弹力。压力发生在相互接触并挤压的两个物体之间。压力是一种接触力,任何彼此分离的两个物体间不可能产生压力,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没有挤压作用也不会产生压力。

压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接触面垂直,并指向被压物体。重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压力,但压力并不是重力,压力有时与重力无关。

Ⅸ 浅谈如何有效导入物理课堂

1.复习引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2]。这种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
如上《电功率》时,可先用提问的形式复习机械功率的公式、定义和单位,再现一学期前学过的知识。然后教师提出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呢?告诉学生,电流做功的快慢,仅从它做功的多少来考虑是不行的,必须看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做的功多,这就跟比较运动快慢和物体做功的快慢相似。这样,便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新课的教学。在本节课中采用的实验复习导入法,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情景引入法
所谓的情景引入法,实际上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巧妙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一些问题情景,而且“境”要设得“新”。所谓“新”,就是有新意、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自己原先的态度、目标及知识的挑战,从而引发真正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中,我让学生带来竖笛、铃鼓、吉他等各种乐器,一同演奏同一首曲子,然后让他们用手去感受乐器的振动,用耳朵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差别。细心的他们还发现了如果在一把吉他演奏的时候,在它附近放另一把吉他,在某一个位置也可以发出嗡嗡的声音。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起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这样为学生设身处“境”的课堂导入,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发现,学生亲自参与到真实可感的、有趣的物理情境中,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
3.提问引入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讲课之前巧妙的设置悬念,突出主题,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强烈愿望。
如在初中“透镜”一节,巧妙地设置悬念、疑难导入新课的导入:我们的许多同学由于眼睛近视要戴眼镜以矫正视力,我们还知道,老人们也常常要戴眼镜才能看得清楚。你是否注意到老人戴的眼镜和我们戴的眼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这样由教师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启发式讲解入手设疑激趣,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让他们的思路循着问题顺利进入新课。
如此导入新课,层层设疑,步步设问,学生思维活跃,兴趣较浓,学生可在较短时间内进入状态。
4.游戏引入法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
如上“压强”时的导入活动:让学生们伸展双手放在课桌上,身体前倾,用双手支撑起全身的重量。然后,再让学生将双掌握成双拳,用拳面支撑起全身。让他们回答两次活动中,手的感觉,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并顺势引出“压强”课题。学生体重一样,对桌面的压力相同,但两次活动中,受力面积不同,造成手的痛觉是不同的,从而体会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在有限的受力面上,分配到的压力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的压力强度——压强——化抽象为实际体会,在游戏中让学生轻松地找到了学习“压强”概念的的触觉与逻辑的切入点。
正如拉夫.科斯特所说:“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有目的、有规则、有乐趣的游戏比赛,既可以“激活课堂”又能使学生全员参与,能够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式。[3]
5.实验引入法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4]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新课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小实验,为新课讲解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准备一个口径稍小于去壳熟鸡蛋的玻璃杯,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小团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棉花后立即将去壳的熟鸡蛋盖住杯口,神奇地发现鸡蛋被吸到杯子里去了。这样通过实验引入新课,很容易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有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为新课的教授埋下伏笔。

Ⅹ 怎么学好初中物理的压力压强

初中物理压力和压强属于力学范畴,压力是压强的学习基础,所以先要弄清楚压力产生的条件以及的三要素,而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本章节的重点要掌握两个公式,特别是不同状态时两个公式的灵活运用,运用公式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总体难度不是特别大,可以多做练习,不懂多请教老师或同学。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你!

阅读全文

与初中物理压力怎么引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