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理三态变化知识点
物质的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有三态,如水的三态为冰、水、水蒸气,分别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三态变化主要是分子间距发生变化。
物质的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有三态,如水的三态为冰、水、水蒸气,分别
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当然,物质还有其他两种存在的形态,叫做等离子态和超固态。处于等离子态的物质叫做等离子体,处于超固态的物质叫做超固体。
汽化:液态变气态, 吸热
液化:气态变液态, 放热
熔化:固态变液态, 吸热
凝固:液态变固态, 放热
升华:固态变气态, 吸热
凝华:气态变固态, 放热
形态定义
沸腾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蒸发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平缓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硫代硫酸钠、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物质状态
物质的交互状态
我们通常能够直接看到和接触的物质状态,它以各种粒子形态为基本表现形式如电子、质子、中子等。这些物质粒子总是以相互作用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并随宇宙的演化发生改变。
物质的辐射状态
物质的辐射状态在这里并不包括物质粒子辐射,这里所指的是电磁辐射。它以电磁能量为基本表现形式,其主要特性是能量的传播和参与物质的交互作用。其一是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质的动能,如分子的热运动。其二是改变物质的能量状态,如原子的能级跃迁的能量改变。在电磁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我们也可发现电磁能量即可被物质吸收也可发生折射和反射。高能电磁能量除以上的特性外它还可被分解为正反物质对,而正反物质相遇也可同时湮灭而转化为电磁能量。
暗物质状态
暗物质是我们未充分认知的领域。暗物质不以粒子形态出现,但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当电荷移动时它表现出磁场特性并相互作用,移动电荷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电磁作用状态产生了正反物质势垒,正反物质势垒反过来作用于移动电荷。但是正反物质势垒并未形成物质粒子,当撤去移动电荷时其势垒随即消失。
⑵ 物理中形态变化是什么
物理中是物态变化吧,没有听说过形态变化
1、物态: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2、如何判断发生的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到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再根据定义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汽化:(分沸腾和蒸发): 液态→气态 (吸热)
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气态→液态 (放热)
升华:固态→气态 (吸热)
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注意:这里所说的“吸热”与“放热”的“热”都是指的热量,而不是指的温度、内能、热值、比热容等热力学概念。即为“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简称。在物理学中,热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重要性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一直等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如石蜡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生活中常见的可升华的物质有干冰、樟脑丸等。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想让固体升华,不能让那种固体达到其熔点,不然会先熔化再汽化),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⑶ 什么叫物理变化
物理的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汽化:(分沸腾和蒸发):
液态→气态 (吸热)
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气态→液态 (放热)
升华:固态→气态 (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注意:这里所说的“吸热”与“放热”的“热”都是指的热量,而不是指的温度、内能、热值、比热容等热力学概念。即为“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简称。在物理学中,热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首先要明确一点: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知道了这些,我们来看看如何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得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的回答更加科学。
从初中的理论入手: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即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生成,分子种类改变,但是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由此,我们可以将物理变化通俗地定义为:变化的最小单位为分子的变化。而化学变化就是变化的最小单位是原子的变化。
可能这时就有人问:那初中的表述有没有问题呢?对此,我给出的回答是:可能还是有点问题(划重点)。
初中的表述提到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这就是核反应。
我们知道,物理变化的最小单位是分子,而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是原子,而核反应的最小单位更小,是质子和中子。质子与中子之间的重新组合能使原子种类发生变化,毫无疑问,分子种类也会随之改变,物质种类也会改变。
总结一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物理变化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是原子,补充说明的核反应变化的最小单位是质子与中子。
⑷ 初二物理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初中物理之物质的形态与变化
初中物理之物质的形态与变化
风云际会,云雨突变,这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在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形式都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当环境改变时,物质的状态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并且伴随着不同的过程和特点。
风云际会,云雨突变,这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在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形式都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当环境改变时,物质的状态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并且伴随着不同的过程和特点。
1(如何判断物态变化(三步分析法)
物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质处于哪种状态跟温度有关,物质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对于运用热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物理)现象,许多同学在分析其物理过程中因缺乏条理性而失误。如果采用三步法分析就不易出错,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步法 分析具体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及变化前的状态;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确定研究对象的最终状态并分析物态变化过程。
【例1】即使在0?以下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____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____(选填 吸热 或 放热 );
夏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晶莹剔透的露珠,露珠的形成属于____现象。
【解析】用 三步法 分析:确定研究对象及变化前的状态。冰冻的衣服变千了,意思是湿衣服上的冰变干消失了,要求我们讨论 冰 消失这个现象,所以研究对象是 冰 , 冰 是固体。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在0?以下的冬天,气温没有到达冰的熔点,所以冰不能熔化然后再汽化消失,那么它是怎样消失的呢,
确定研究对象的最终状态并分析物态变化过程。冰最后变成气态消失,由于它达不到熔化的条件,所以不是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消失的,它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消失的,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同理,花草上晶莹剔透的露珠,研究的问题是露珠是怎样形成的,花草
⑸ 物理三态变化 具体!! 吸热放热
质的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有三态,如水的三态为冰、水、水蒸气,分别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汽化:液态变气态, 吸热。
液化:气态变液态, 放热。
熔化:固态变液态, 吸热。
凝固:液态变固态, 放热。
升华:固态变气态, 吸热。
凝华:气态变固态, 放热。
常能够直接看到和接触的物质状态,它以各种粒子形态为基本表现形式如电子、质子、中子等。这些物质粒子总是以相互作用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并随宇宙的演化发生改变。
(5)物理形态的改变都包括什么扩展阅读
物质的辐射状态在这里并不包括物质粒子辐射,这里所指的是电磁辐射。它以电磁能量为基本表现形式,其主要特性是能量的传播和参与物质的交互作用。
其一是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质的动能,如分子的热运动。
其二是改变物质的能量状态,如原子的能级跃迁的能量改变。在电磁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我们也可发现电磁能量即可被物质吸收也可发生折射和反射。高能电磁能量除以上的特性外它还可被分解为正反物质对,而正反物质相遇也可同时湮灭而转化为电磁能量。
⑹ 问一下物理的6种形态改变分别是什么是形态!如液态转为固态时是凝固
固态转为液态时是融化 液态转为固态时是凝固 液态转为气态时是汽化 气态转为液态时是液化 气态转为固态时是凝华 固态转为气态时是升华
⑺ 物理变化包括几种化学变化呢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又如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这类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间隔距离、运动速率等)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物理变化表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定义为当一个分子接触另一个分子合成大分子;或者分子经断裂分开形成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小分子;又或者是分子内部的原子重组。为了形成变化,化学反应通常和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有关。实质是原子的重组过程,可能含有电子的交换,伴随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一定有能量变化。
它们本质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
⑻ 日常生活中,物理变化的现象是有哪些
1、熔化吸热:冰雪熔化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即使有太阳,也感到寒冷。
2、凝固放热: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而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3、凝固: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有时会发生粘手的现象,好像金属表面有一层胶,是因为用比较湿的手摸金属时,手上的热会迅速传递到金属上,手上的温度下降,使得手上水分凝固。
4、蒸发:夏季的气温较高,而河中的水由于不断地蒸发吸热,因此水温比气温要低。人刚从水中上岸时,身体表面沾的水会不断蒸发,从人体上吸热使人感到冷。当蹲下身子抱成团时,人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比站立时减小,水蒸发速度减慢,就会感觉比站立时暖和些。
5、液化放热:100度的水蒸汽烫伤比100度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6、液化: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主要目的是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⑼ 物理变化的常见形式:物质()的改变;物质()的改变。
物理变化的常见形式:物质(状态)的改变(如固、液、气三者转变);物质(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
还有另外两种: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