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谈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这门学科是非常抽象的学科,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如何使它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同学接受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就是说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物理学习状态的关键。
② 如何有效的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兴趣方法:
1.寓教于乐,趣味横生。寓教于乐,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课文内容实施愉快教学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的设置,是为了有效的教学,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物理课上先放一段精彩的电视节目之后,问学生电视上为什么会出现图像,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一定会提高。
2.提问设疑,培养兴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就要从问题入手,善于设疑,引导学生思考。讲述秦朝经济文化时,可以提问学生: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然后安排学生带着“疑”看书,产生兴趣。教师设疑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思维,达到产生兴趣的境界。
3.改进教法,激发兴趣。陈旧的教学方法早已成为过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是培养人才的捷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需要、动机、兴趣所支配的。学习活动亦如此,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却不能充分地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故此,终究要被淘汰,必然被新型的教学方法所取代。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良好策略,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可以通过听录音、看录像、学微机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为什么对学微机、上网很感兴趣,就是因为这门课有新、奇、美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电教媒体以及各种实验演示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则必佳矣。
③ 怎样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怎样创设物理教学情
境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物理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讲“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一节课时,如果只凭几句“纯理论”的概念,想让学生将这些力的性质掌握了,那么学生只能是死记硬
④ 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好的情境教学有哪些技巧和资源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这值得每位物理教师深思。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种物理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新课标也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根据学生日常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思考;也能很好地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我在上“物态变化”这部分内容时,就以下面的情境为设:医生给病人测体温之前,通常要拿着体温计作一个什么动作(向下甩一甩)?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而剥开之后冰棒又会冒‘烟’,再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过一会就会出‘汗’,为什么?如果你生病发烧,父母会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帮助退烧,这又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洗澡的时候不冷,刚洗完澡还没穿衣服的时候感到很冷?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是谁“偷”走了它?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甚至是经历过的现象,学生很熟悉,会感到很亲切,教师要启发他们进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
二、利用实验活动创设情境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简单、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在实验活动的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如:在“压强”的教学中,可让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分别用两把刀进行切萝卜比赛。比赛中故意让男同学用很钝的刀,让女同学用锋利的刀,结果,男同学输给女同学,很不服气地抱怨说,刀太钝,切不动。由于采取的是实验加比赛的方式,学生积极性特别的高,参与性也高,争先恐后地帮助他分析原因。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并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橡皮泥、细绳、绸带、钩码。也可以多准备一些,如,再同时提供一个塑料瓶盖,一个装有细沙的牛奶盒,一个小桌子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发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⑤ 结合具体的探究教学案例,谈谈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和做好教师的有效领导
创设问题情景来实施创新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①通过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②通过问题情景来讨论问题,展开联想,提出猜想,训练学生创新所需的思维素质和创新精神。③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1、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规律。 ①通过实验,激发求知欲 ②通过实验,层层设置情景,探索规律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寻求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如在“电磁振荡”教学中,提出以下问题:①电容器具有什么本领?②当电容器的带电量增加时,其两端的电压、电场强度以及它所储存的电场能如何变化?(得到上述物理量是同步变化的)③当电流通过自感线圈时,将产生何现象?④如电流增加时,它内部的磁场能如何变化?⑤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如何?⑥如果把一储存电荷的电容器与一自感线圈组成一个回路,电路中的电流将是怎样一种情况?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把原有知识回忆起来了,而且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让学生猜想情况,提出各种假说,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的调动。
3、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科技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双向闭路电视、多媒体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逼真、表现力丰富等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它能把一些无法看清的现象模拟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取足够的感性材料,为思维加工奠定基础。它恰当的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唤发学生的创造性联想。
(教学实例)在“原子核式结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过程为: 设问:按照“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假设: 假如是上述结构,那么当高能粒子穿过金箔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猜想: 让学生猜想高能粒子穿过时出现的情况。
多媒体模拟演示: 再现α散射实验(α粒子穿过金箔)的情景 推测: 由绝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的实验事实,说明原子的大部分是空的;极少数α粒子的偏向角超过90°甚至反向弹回,说明其中有一个质量集中、电荷集中、体积较小的核。 创想: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体积很小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多媒体 ①通过实验,激发求知欲
②通过实验,层层设置情景,探索规律
(教学实例)在“变压器”教学中,为了探索“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时,设计了一系列小实验先定性后定量研究。实验步骤为:a、利用可拆式变压器,副线圈用漆包线绕成,并连接一个小灯泡,先加入一组线圈,请学生观察小灯泡是否变亮;b、再逐个增加副线圈的匝数,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小灯泡是否变亮。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使灯变亮的欲望进一步加强,最后灯终于变亮了。在学生的情感意识中更加想知道“输出电压与匝数”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再与学生一起探索。实验2步骤为:a、利用可拆式变压器实验装置,在原、副线圈二端各接一个电压表;b、记录原、副线圈的匝数及二个电压表的示数;c、改变原、副线圈的匝数再记录二个电压表的示数;d、根据数据分析请学生得出“电压与匝数成正比”的规律。接下来进一步探索,实验3的步骤为:a、在实验2的电路中接入二个电流表;b、测出各表的示数;c、计算U1I1、U2I2的值,并提出问题为何U1I1>U2I2呢?d、进一步实验,将可拆式变压器的铁芯向右移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变得更小,从而说明实验中总有铁损、磁损,再抽象出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即U1I1=U2I2。这样由实验步步深入,层层设置问题情景,围绕问题师生共同探索,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符合高中生从定性到定量研究的认知规律。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寻求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教学实例)在“电阻定律”教学中,提出以下问题:①请学生先计算“220v,40w”灯泡的电阻是多少?②电阻的测量用什么办法?③演示实验得到的测量值与计算值为何相差这么大?(约10倍)④为了弄清这一问题,还得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
又如在“电磁振荡”教学中,提出以下问题:①电容器具有什么本领?②当电容器的带电量增加时,其两端的电压、电场强度以及它所储存的电场能如何变化?(得到上述物理量是同步变化的)③当电流通过自感线圈时,将产生何现象?④如电流增加时,它内部的磁场能如何变化?⑤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如何?⑥如果把一储存电荷的电容器与一自感线圈组成一个回路,电路中的电流将是怎样一种情况?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把原有知识回忆起来了,而且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让学生猜想情况,提出各种假说,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的调动。
3、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科技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双向闭路电视、多媒体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逼真、表现力丰富等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它能把一些无法看清的现象模拟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取足够的感性材料,为思维加工奠定基础。它恰当的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唤发学生的创造性联想。
(教学实例)在“原子核式结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过程为:
设问: 按照“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假设: 假如是上述结构,那么当高能粒子穿过金箔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猜想: 让学生猜想高能粒子穿过时出现的情况。
多媒体模 拟演示: 再现α散射实验(α粒子穿过金箔)的情景
推测: 由绝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的实验事实,说明原子的大部分是空的;极少数α粒子的偏向角超过90°甚至反向弹回,说明其中有一个质量集中、电荷集中、体积较小的核。
创想: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体积很小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多媒体模 拟演示: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按上述教学过程,学生沿着前人的思维足迹,用类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假设、验证、创想、模拟演示等,成功地解决新问题,学生在感到成就感的同时,迸发出创造欲望的火花。
4、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学实例)在“电源输出功率”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情景:手头上有三根电炉丝,阻值分别为6Ω、8Ω、10Ω,现要把其中一根电炉丝接到一电动势为12v,内阻为8Ω的电源上,去烧开一小杯水,假定三根电炉丝的额定功率足够大,问选择哪一根电炉丝烧这杯水最快?
由于这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实际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纷纷发表看法,有的选6Ω、有的选8Ω、有的选10Ω。但追究理由时学生就讲不清楚是何道理,老师肯定答案是8Ω,那么为什么呢?从而巧妙地引入“电源最大输出功率”的讨论。
5、通过例题(习题)创设问题情景,深化主题
在例题(习题)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模式“出题——读题思考——试解——分析讨论——归纳检验”进行教学。这种模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具体的物理过程、物理问题理解,充分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有关的知识、规律独立地、创造地进行分析、判断、思考和探索解题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对物理题中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进行提炼、升华,学习和汲取例题中物理的精神,它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和锻炼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模式的核心是试解,试解中有失败者,有失败才会有创新;有成功者,让他们尝到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教学实例)在“动量、碰撞”习题教学中:质量为m的滑块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块的光滑弧面底部与水平面相切。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B以速度V0沿水平面冲向滑块,设物体B不能越过滑块A,求:①物体B能到达的最大高度h为多少?②A达到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教学中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B上滑过程中,A、B各作何运动?②物体B到达最高点时,A、B两物体有何特点?③上滑过程与滑下过程,各自满足什么规律?再让学生试解(在此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尝试);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联想模型(上滑到最高点可归结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整个过程可归结为完全弹性碰撞),再提供必要的解题步骤,让失败者有所感悟,让成功者得到喜悦。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探究过程,而学生的探究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关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问题,目前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由于缺乏有效地指导,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探究。第二,教师引导过度,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第三,就是由于教师引导不够明确,走到每一步的时候,学生的思维经常出现混乱状态,所以探究就没有办法进入思维的实质。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指导的方式应该是启发性的,是促进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是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而不是使学生失去自主性。其次,指导的尺度,是让学生奋力跳起便能摘到果实,而不是随手可得,也不是高不可攀。所以要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有效性,要做到以几点: 1、 适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进行指导。 2、 适度。教师进行指导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分寸,不能包办代替。应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个性。 3、 适当。在指导时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 4、 适合。指导方式要多样化,不同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不同程度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例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可以:先预设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人手,很自然贴切地引出生活中普遍的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体现豫设问题的重要性然后引导鼓励学生由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再在相互交流基础上再通过做实验思考,探究得出结论。学生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一步步体验探究的过程环节,了解掌握探究的重要环节和方法,自主建立物理模型,老师讲的少,结论都由学生得出。从这里看得出老师设置的问题层层递进,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创设和理解物理情境,体现老师引导的恰当。另外,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学生得到激励使其情感良好发展。体现了教师评价的有效性。总之,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老师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老师明确的适度的引导和及时有效而恰当的评论评价又显得举足轻重。我们今后教学要注意这一点。
⑥ 如何创设物理课堂教学情境 道客巴巴
一、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黑格尔曾经说过:“凡事追本求源,这是思维的一个普遍要求。一个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学生进入这种问题情境,会感到困惑,头脑中的概念在“打架”。这就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就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
1、实验中引发的认知冲突 在讲授关于金属膨胀的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由两块金属合在一起的金属条,当用小火慢慢加热时,这个金属条开始向下弯曲。老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金属条会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只说是或不是。当学生一致同意金属条加热变软以后,由于重力作用而向下弯曲时,老师把金属条反过来加热,这时学生发现金属条向上弯曲,并未下弯!紧接着通过问答引发不同的假设,直到最后得到合理的解释。此时,全班同学的结论是:金属受热膨胀时。不同金属的膨胀程度是不同的。
2、制造“问题情境”,引起争论 如在讲:“物体受力怎样运动”时可以这样开始,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把一个一吨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不能推动它?”话音刚落,学生大笑,齐声答:“推不动!”“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动!”仍有几个学生不服气地说。老师没有笑,要大家认真考虑。忽然有人醒悟过来,“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大铁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与地面磨擦力的关系„„”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研究推力与磨擦力大小怎样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又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由认知冲突而引发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一个问题放在一种极端情况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既制造了“问题情境”,又与物理的“理想化”思维方式相切合。这样的教学真是妙不可言。
二、创新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 “悬念”是一种认知的张力,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我国古典小说和说书人常以“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人,用的就是这种力量。 如讲授“摩擦力”一节时,讲台上放两个玻璃容器,一个盛油,一个是空的。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一粒光滑的钢珠。教师先用一只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钢珠夹上来,然后请学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夹放在油中的钢珠。这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于是教师利用这一“悬念”因势利导地板书课题并和学生开展有趣的讨论。这样花不多的时间就可讲清楚有关的知识。学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引发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张力,学习也就变得有趣、有劲了。事实上,未能如“愿”的状态,具有了多方面的心理效应,就像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悬念那样,持续很久很久甚至一生。
三、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程的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只有设法使他们“卷入”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 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到学习任务之中内呢?教师应设法使学生装入学习任务的过程至少不会受到失败的威胁,而且他还应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完成,学生的学习因此被促进。方法之一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学生指出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社会价值。
1、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 在学习《升华》时,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片段。请学生依据看到的“烟雾缭绕”场景,以场景布置人员的身份参与拍摄,你应该怎么做呢?有学生说,洒些水,利用水蒸气液化产生的雾。有的学生说点些蚊香之类的东西。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讲出这些方法可能有一点点效果,但绝达不到影片中的效果。实际工作人员只要撤一些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就能产生“烟雾缭绕”的景象。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拍摄现场去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急于求知的积极性。
2、参与活动,促进思考 电学中,引入滑动变阻器时,组织学生在试验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一上课就放手让学生选用器材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最好是能调节灯泡的亮度。学生见到桌面上的新“东西”(滑动变阻器),就跃跃欲试,部分同学经过自己摸索,终于把它连接在电路当中,并且滑动滑片,发现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学生看到自己的活动成果,自然兴高采烈,思维活跃。接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让其思考。班上某些同学想对家里的学习台灯变为可调节台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学生想到学为所有,思考积极。教师逐步引导,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与电流有关)改变电流有哪些方法(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改变哪个因素最方便?(改变导体的长度)水到渠成地介绍滑动变阻器这种仪器,让学生认识它的结构以及对电流的作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串联)这样让学生卷入活动并促使其思考,学生既可追寻学习的乐趣,又对滑动变阻器这个新仪器的结构以及原理能理解得透彻些。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这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在创设情境之前,我们必须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要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效果令人满意。 总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教师给出了能导致问题深入的相关信息,创设合理的物理教学情境,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点拨启发,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研讨的动力,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⑦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说明设计意图
根据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物理教学设计原则上可以大致分成3个阶段:中学物理的思路设计阶段、中学物理的活动设计阶段和中学物理的心理模拟阶段。
① 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路设计
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路设计是物理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中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把握物理课程思路的前提条件下,明确教学目标,编制出有一定层次的教学程序。物理教学的思路设计只是教学方案的纲要设计,许多工作只是原则性的、笼统的,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比如,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思路是:提出问题→猜测尝试→验证设想→用数学方法阐述物理规律→应用物理规律解决新问题。思路设计阶段给出了原则性的设计思路,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有待于在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设计阶段完成。
② 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设计
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设计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确定师生双方活动的方式,可以概括为“3W”,Who(谁来做),What(做什么),How(如何做)。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设计是物理教学思想设计的具体化和明细化。如果说教学思想设计是一幢大厦的建筑图纸,那么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具体的建筑施工。
图纸确定下来后,具体的建筑施工可以有各种方案。同样,确定下一个物理教学思路,具体的活动方式可以是各式各样的,活动设计也是各式各样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设计是物理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中学物理教师不但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而且要有创造性、灵活性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能力。例如上面提到的物理规律教学思路确定后,物理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物理规律(比如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并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下一步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安排。
中学物理教学活动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关系的协调统一。物理教师在活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教材内与教材外的统一、主体活动与主导活动的统一、分层活动与整体活动的统一等三对主要矛盾。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ros7pbUFaxCKO28S1iGxFg
⑧ 如何活跃高中物理课堂气氛课题案例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反应慢,课上不好,特别是课堂气氛沉闷单调、索然寡味。可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无论是在自班上课,还是借班上课,无论是在基础较好的班上课,还是在基础较薄弱的班上课,都能把课上得情趣横生、高潮迭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凭着较强的教学基本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巧妙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激发学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也叫手段)。根据名家的经验和笔者的教学实践,试概括为以下八种:
一、沟通感情法:课堂上教师的感情主要流露在语言、神态、手势等方面。教师语言亲切,神态自然,情绪饱满。自然会消除学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教师语言滞涩,神态紧张,情绪低落,必然会造成学生的不安、沉闷和懒散,使课堂成为一潭微波不兴的死水。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满怀激情,进入角色,用自己的心去碰撞学生的心,用自己的情去沟通学生的情。此外,他们还会利用课前时间和学生交谈,了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进行简短的攻心战,以加深感情融洽。
二、先声夺人法:熟悉于漪老师的同志都知道,于漪老师讲课的艺术之一就是注重开讲这一环节。她认为:课的开始,好比歌唱家定调,提琴家定弦。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歌唱或演奏奠定了良好的基调。于老师的开讲,总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课文或设置悬念、或激发感情,或展现意境这样,一堂课从一开始就象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学生兴趣浓厚,较快地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三、挑起矛盾法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钱梦龙语)这里所说的矛盾,通俗地说就是学习中的疑惑和不解。对这些疑惑和不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解开能力一层一层地逐步挑起,也可由学生自己挑起,教师再有选择地交给学生。这好比平静的水面投入一颗石子,学生思考、争辩、究底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钱梦龙老师为了讲清《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的且字,设置了这一问:这个愚公多大年纪了?这一挑,学生中有说:九十岁的,也有说:不到九十岁的,议论纷纷,讨论热烈,茅塞自开。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能。为了不使学生在解决矛盾时无从入手,切忌挑起的矛盾过大。同时,要讲究挑的艺术,角度小,方式巧,由趣而起,由小渐大。
⑨ 如何精心创设物理情境
一、巧设新奇情境,让思维飞入物理境界
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呈现给学生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打破学生知识体系和智能体系的平衡,引起“意外惊奇”的效果.当学生进入这种惊奇的情绪场景时,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他们的思维也会迅速转移到物理课堂上来.
如在学习“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先把漏斗口朝下放置,然后在漏斗中放入乒乓球,并用手托住球的底部,问学生:“如果我移开托球的手,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球会掉落下来.”我移开手,球果然掉落.当我再次把球放入漏斗后,又问学生:“如果我对着漏斗嘴用力向下吹气,移开手后,你猜乒乓球会怎么样?”学生回答:“球会下落得更快些.”当我再次移开手后,球不仅没有掉落,反而紧紧地吸附在漏斗里.看到这一现象,学生刚开始是面露惊奇,鸦雀无声,进而开始质疑,最后议论纷纷.这一出人意料的景象立刻激发了学生探寻“真谛”的好奇心,他们以迫切的心情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巧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只要有可能,教学法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发现.”在做完漏斗吹球实验之后,我创设了硬币“跳高”比赛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选派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比赛,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争胜心,他们兴趣很高.比赛中,获胜同学飘飘然,不得要领的失败者不服输.正当获胜者高谈阔论吹气用力大小时,我及时给予了否定.这时学生在情境之中产生了各种疑问和猜想,并展开热烈的讨论,于是各种答案纷沓而至.在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想知道吹起硬币的秘诀吗?”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使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点燃起来了.本节课我还创设了向上吹纸条、火焰漂移、轮船相吸等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热情.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就会乐意积极主动地汲取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