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理焦点怎么确定
1、拿凸透镜对着太阳,在地面或是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凸透镜光心到光斑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焦距2、比较麻烦了。仪器:光具座、光屏、蜡烛、凸透镜、刻度尺(就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那一套)移动蜡烛是蜡烛在光屏上的像正好与蜡烛一样大。测量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或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此时,这两个相等,就是焦距。3、远物成像。仪器:光屏、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使远处的物体(例如教室的窗或窗外的物体)在光屏上成像,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近似为该透镜的焦距。(物体一定要远一点)是测量焦距的话:一般都用第一种方法。也是书上的方法:定义法后两种是成像法如果涉及计算也是一个范围:如物体距离透镜20厘米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成像规律可知:u>2f,即20>2f,可得f<10厘米首先固定好凸透镜,然后在凸透镜左右两侧分别安装蜡烛和光屏。点燃蜡烛,从侧一边观察一边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及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或同一水平线上(简称“三心同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心。
Ⅱ 物理上焦点是什么意思是不是F
焦点是指一个光学系统有两个焦点:物方焦点和像方焦点。物方焦点是使像成在无穷远的物位置,像方焦点是物在无穷远处所成的像位置。两焦点的位置确定,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相对系统的第一面和最后一面而言的前焦距和后焦距,前焦距是物方焦点相对系统第一个面的距离,后焦距是像方焦点相对系统最后一面的距离。
另一种方法是相对于系统的主平面,即所谓主焦距、物方主焦距或第一主焦距,是物方焦点相对于系统的第一主平面的距离,像方主焦距或第二主焦距,是像方焦点相对系统的第二主平面的距离。
一系统的焦距值,往往是指主焦距值。垂直于光学系统的公共轴,并通过焦点的平面为焦平面,因为焦点有两个,所以焦平面也有两个:第一焦平面(物方焦平面)和第二焦平面(像方焦平面)。
(2)物理焦点为什么只有个扩展阅读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
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 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称为实像,能用光屏呈接;反之,则称为虚像,只能由眼睛感觉。
有经验的物理老师,在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区分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所谓“正立”和“倒立”,当然是相对于原物体而言。
Ⅲ 物理的焦点是什么意思
经常用在凸透镜和凹透镜上
1、凸透镜的焦点,是平行光线透过透镜后会聚点,所以是实焦点
2、凹透镜的焦点,是平等光线透过透镜后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又叫虚焦点
3、其他情况类似
4、如果说的是考试的焦点,应该是考试的热点问题
Ⅳ 为什么一个凸透镜会有两个焦点啊(我们刚学物理)
你是个爱学习的小朋友,这些在书上都有的,你向后多翻几节估计就能找到。透镜,顾名思义,就是透明的镜子,具有特殊的性质。因为玻璃是透明的,而且光路可逆,当然凸透镜有两个焦点,从焦点上发出的光经透镜折射后成平行光线,在凹透镜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透镜折射后会更加发散,在你们学的范围内是不需要知道发散的相关数据的。不平行主轴的光线经过透镜时,仍然按照透镜的有关性质,凸透镜聚光,凹透镜散光,你仍然不需要知道具体的角度,大概知道性质就可以了。经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会改变原来的方向,不经过透镜中心的都会改变。究其原因我觉得书上应该会有的,简单的说来就是可以把透镜看成是很多小的棱镜组成,在经过对边不平行的棱镜时,光线由于传播的介质发生改变,它传播的速度以及方向都会发生改变,但是位于透镜中心的棱镜可以看成是对边平行的棱镜,也叫玻璃砖更形象一些,光线经过它时经过两次折射,仍按照原来的方向传播,是指位置略有错动,因为玻璃砖是有厚度的,但是书上的透镜一般都很薄,所以将两次的折射粗略的合并为一次,直接画出方向,很少画折射两次的,但是作为学生心里要清楚,光线在进入透镜与射出透镜时均有折射现象,做题画光路图时,是在射入的时候改变方向还是在射出的时候改变方向要问清楚老师,也要细心观察书上的例子。
学习光学时,焦点是个非常关键的物理名词,你要牢记他的有关性质。还有一条就是要记住光路可逆这个重要性质,不论是做透镜的题还是平面镜的题,逆向思维都是很好的解题思路。
所谓光路可逆,就是说如果我能从某一方向看到一物体,那么我必然能从物体的位置上看到我原来的位置。应用到图上来说就是光线的箭头是可以改变的,既可以从左向右也可以从右向左,但是要注意一致性。
Ⅳ 物理上焦点是什么意思
物理上焦点,在物理学上指平行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反射(或折射)光线的相交点叫焦点。符号是F。希望可以帮到你。
Ⅵ 关于物理问题
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
(一)折射和折射率
光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两点之间以直线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介质的透明物体时,则发生折射现象,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当与透明物面不垂直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透明物体(如玻璃)时,光线在其接口改变了方向,并和法线构成折射角。
(二)透镜的性能
透镜是组成显微镜光学系统的最基本的光学元件,物镜目镜及聚光镜等部件均由单个和多个透镜组成。依其外形的不同,可分为凸透镜(正透镜)和凹透镜(负透镜)两大类。
当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这个点称"焦点",通过交点并垂直光轴的平面,称"焦平面"。焦点有两个,在物方空间的焦点,称"物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物方焦平面";反之,在象方空间的焦点,称"象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象方焦平面"。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成正立虚像,而凸透镜则成正立实像。实像可在屏幕上显现出来,而虚像不能。
(三)凸透镜的五种成象规律
1.当物体位于透镜物方二倍焦距以外时,则在象方二倍焦距以内、焦点以外形成缩小的倒立实象;
2.当物体位于透镜物方二倍焦距上时,则在象方二倍焦距上形成同样大小的倒立实象;
3.当物体位于透镜物方二倍焦距以内,焦点以外时,则在象方二倍焦距以外形成放大的倒立实象;
4.当物体位于透镜物方焦点上时,则象方不能成象;
5.当物体位于透镜物方焦点以内时,则象方也无象的形成,而在透镜物方的同侧比物体远的位置形成放大的直立虚象。
三、光学显微镜的成象(几何成象)原理
只有当物体对人眼的张角不小于某一值时,肉眼才能区别其各个细部,该量称为目视分辨率ε。在最佳条件下,即物体的照度为50~70lx及其对比度较大时,可达到1'。为易于观测,一般将该量加大到2',并取此为平均目镜分辨率。
物体视角的大小与该物体的长度尺寸和物体至眼睛的距离有关。有公式y=Lε
距离L不能取得很小,因为眼睛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尤其是眼睛在接近调节能力的极限范围工作时,会使视力极度疲劳。对于标准(正视)而言,最佳的视距规定为250mm(明视距离)。这意味着,在没有仪器的条件下,目视分辨率ε=2'的眼睛,能清楚地区分大小为0.15mm的物体细节。
在观测视角小于1'的物体时,必须使用放大仪器。放大镜和显微镜是用于观测放置在观测人员近处应予放大的物体的。
(一)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表面为曲面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学透镜可以使物体放大成像,光路图如图1所示。位于物方焦点F以内的物AB,其大小为y,它被放大镜成一大小为y'的虚像A'B'。
放大镜的放大率
Γ=250/f'
式中250--明视距离,单位为mm
f'--放大镜焦距,单位为mm
该放大率是指在250mm的距离内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像的视角同没有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视角的比值。
(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显微镜和放大镜起着同样的作用,就是把近处的微小物体成一放大的像,以供人眼观察。只是显微镜比放大镜可以具有更高的放大率而已。
图2是物体被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图。图中为方便计,把物镜L1和目镜L2均以单块透镜表示。物体AB位于物镜前方,离开物镜的距离大于物镜的焦距,但小于两倍物镜焦距。所以,它经物镜以后,必然形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A'B'。A'B'位于目镜的物方焦点F2上,或者在很*近F2的位置上。再经目镜放大为虚像A''B''后供眼睛观察。虚像A''B''的位置取决于F2和A'B'之间的距离,可以在无限远处(当A'B'位于F2上时),也可以在观察者的明视距离处(当A'B'在图中焦点F2之右边时)。目镜的作用与放大镜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眼睛通过目镜所看到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物体被物镜所成的已经放大了一次的像。
Ⅶ 物理问题
我赞同一楼的发表,但你一定要记住(焦点是由于平行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才能称为焦点)而不是所有平行光线经过折射后会聚的点都是焦点,焦点只有一个固定的值,)我这里说的是凸透镜( 也就是放大镜)(还有把放大镜防在阳光下正对阳光另外一恻为地面,将放大镜上下移动会在地面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两的点这个点才是焦点,(记住一定要是最小最亮的点).
Ⅷ 物理的焦点是什么意思
更确切的说,是某些光学仪器对光线进行折射或反射之后,光线的会聚点(注意:不是汇聚)。
有的光具焦点是唯一的。(如凹面镜)
而有些却有两个焦点。(如凸透镜)
有些有不存在的虚焦点。(如凹透镜)
-------------------------------我是一名物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