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质的基本结构到底由什么构成的
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功的,无疑代表了以还原论理论为其基础的现代物理学思想的一个胜利。物理学家们试图把物质还原为最终的构件——轻子、夸克、信使粒子——从而得以瞥见那基本的定律。而正是那基本的定律控制着形成物质的结构和行为的力量,从而能够解释宇宙的很多基本特点。
尽管如此,以这种方式追寻某种已被感觉到的终极真理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我们不能用夸克来理解意识、活的细胞,甚至也不能根据夸克理解诸如龙卷风之类的无生命的系统,否则一定会闹出笑话的。
到目前为止,本章所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传达出物理学家心目中的物质结构的概念。当一个物理学家说,质子是由夸克“组成的”时,他的本意并非如此。比如,我们说一个动物是由细胞组成的,或一个图书馆是由书组成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拿来一个细胞或一本书,或从那较大的系统那里随便拿来什么东西,进行孤立的研究。但夸克却不是这样。就我们所知,不可能真地拆开质子拿出夸克来。
然而,拆开原子现在已成了家常便饭;原子核敲开较难,但在高能的冲击下也会分裂。这或许意味着用高速粒子轰击质子或中子,将会把质子或中子粉碎为夸克。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么回事。一个极小的高速电子会穿过质子的内部,将其中的一个夸克猛烈地弹开,从而使我们确信质子内部的什么地方确有夸克。但是,若打击质子的不是小小的电子,而是一个大锤,即另一个质子,那么,我们就不会在质子的碎片中看见夸克,而只能看见更多的强子(质子、介子等等)。换言之,夸克从不孤立地出现。大自然似乎只准许夸克以集体的面目出现,出现的时候总是2个2个或3个3个地在一起。
因此,当物理学家说质子是由夸克组成的时,他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些神秘的夸克可以单独地显现出来。他只是指一个描述层面,这一层面比质子层面更基本。管辖夸克的数学法则要比管辖质子的更质朴,更基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质子是合成的,不是基本的;但质子由夸克的合成与图书馆由图书的合成不是一码事。
如果将量子因素纳入考虑之中时,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便更为困难。这是因为,没有哪种亚原子粒子(不管是夸克还是什么别的基本粒子)是货真价实的粒子。实际上,亚原子粒子可能连“东西”都算不上。这就使我们又一次认识到,所谓物质是某某粒子的集合这种描述,实际上必须被看作是由数学所确定的描述层次。物理学家对物质结构的精确描述只能通过抽象的高等数学来进行,而人们只有认识到这一背景,才能明白还原论所说的“由……组成”的真正含义。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的一个方面,很好地说明了量子因素给研究“什么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课题带来的困难。但这次的二象性,不是波粒之间的二象性,也不是运动与位置的二象性,而是能量与时间之间的二像性。能量与时间这两个概念处于一种神秘莫测的对立关系之中:你知道了一个就不知道另一个。因而,哪怕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观察一个系统,其能量也有可能发生巨大的起伏。在日常的世界里,能量总是守恒的,是能量守恒的经典物理学的柱石。但在量子微观世界里,能量可能以自发的、不可预测的方式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或消失在哪里。
当考虑到爱因斯坦着名的E=mc2的公式时,量子能量的起伏就变成了复杂的结构。爱因斯坦的公式说的是,能量和质量是相等的,或者能量能够创造物质。这里,我们想讨论一下,在没有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物质粒子如何能从量子能量的起伏中被创造出来。海森堡的原理颇像个能量库。能量可以短期借用,只要迅速归还就行。借用期越短,可借用的量就越大。
从量子的角度来看,一个电子不仅仅是一个电子。变换能量的花样在其周围闪烁着,不知什么时候突然促成了光子、质子、介子甚至其他电子的出现。总之,亚原子世界的一切都附着在电子上,像是电子穿上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转瞬即逝转瞬又来的一件大衣,或者说,像是幽灵一样的群蜂嗡嗡地围着中间的蜂巢飞翔,构成了蜂巢的覆盖物。当两个电子相互靠近时,它们的覆盖物也纠缠在一起,于是,相互作用就发生了。所谓的覆盖物,只不过是将先前被看作是力场的东西加以量子的表达罢了。
我们永远也不能将电子跟其所带有的幽灵粒子分离开来。当有人问“什么是电子”时,我们不能说电子就是那个小粒子;我们必须说电子是不可分离的一整串东西,包括跟它在一起的产生力的幽灵粒子。说到具有内部结构的强子,就更加模糊难辨了。一个质子不知为何总是带着夸克,而夸克又是由胶子连在一起的。这里也有一种怪圈:力由粒子产生,而被产生的力又产生力……
而对光子这样的粒子来说,这种怪圈意味着光子可以展现出很多不同的面孔。通过借入能量,它可以暂时变成一个正负电子对,或一个正反质子对。已有人进行了实验,试图看到光子是如何变成正负电子对或正反质子对的。但是,人们又一次发现,要想从这种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分离出来“纯”光子是不可能的。
就大多数不稳定而且寿命又极短的粒子来说,已难以说清哪些是“实在的”,哪些是“幽灵”。有一种ψ粒子,在11021秒内就衰变了;而由海森堡原理造成的正负电子对,其寿命也跟ψ粒子差不多。谁能说前者是实在的,后者只是个幽灵呢?
一位叫杰弗里·邱的美国物理学家曾把亚原子世界中的这种闪烁不停的变幻比作一个民主政体。我们不可能抓住一个粒子,说它就是某某实体。我们必须把每一个粒子看成是在一个没有终结的怪圈中由所有的其他粒子组成的。没有哪一个粒子比其他任何粒子更基本。
我们将会看到,物质的本性在其量子论方面具有强烈的整体论的味道:物质的不同层面的描述是相互连锁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另外的一切东西组成的,然而一切东西同时又显示出结构的等级次序。物理学家们就是在这无所不包的整体性中追寻物质的终极分成,追寻终极的、统一的力。
1916年,当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时就曾预言,具有大质量物体作加速运动时,可能要产生引力波。当时许多科学家对引力波是否存在表示怀疑。直到物理学家皮拉尼·邦迪等人从理论上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以及有可能被探测到,这才引起了人们研究引力波的兴趣。
尽管对引力波的检测至今还没有直接证明,但是,科学家们并不怀疑引力波的存在,都在想方设法,使引力波的面目大白于天下。
❷ 为什么说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呢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的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的最一般的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故答案是:物理现象.
❸ 高中物理 知识结构
第一章 力、力矩、平衡
重力大小: G=mg
胡克定律: F=kX
滑动摩擦力: f=μN
互相垂直二个力的合成: F=(F12+F22)1/2
力的正交分解: Fx=Fcosβ Fy=Fsinβ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 即 FX=0 Fy=0
力矩: M=FL
转动平衡条件: M顺时针= M逆时针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把其中的一个物体称作施力物体,另外一个物体称作受力物体。有时虽然不特别指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但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存在的。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
5. 力的单位:牛顿(N)
6.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表示出来的方法。
7. 力的示意图: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8. 力的作用效果(1)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形状和体积的变化)(2)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9. 力名称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分 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2)按效果分 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回复力、向心力等, (3) 按研究对象可分为 内力、外力。
10. 重力的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但它不是引力,不能说重力是地球的吸引力。
11. 重力大小: G=mg g=9.8m/s2 ≈10 m/s2 g值在地球不同纬度处不同。
12. 在月球上,物体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13.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非垂直向下(并非严格指向地心).
14. 重力作用点:在重心
15. 重心: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在一点,这一点叫作物体的重心。
16. 重心位置: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的外部。对质量分布均匀是物体,重心位置只与物体形状有关,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地方,也不是只有重心处才受重力作用。
17. 多质点的重心公式: X = m1 x1 + m2 x2 + m3 x3 /m1 + m2 + m3
Y= m1 y1 + m2 y2 + m3 y3 /m1 + m2 + m3
18.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19. 形变种类: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20. 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如果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的形变。
21. 弹力的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并阻碍它恢复原状的物体而产生的力的作用。
22. 弹力产生条件:(1)要直接接触,(2)要有弹性形变
23. 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对于线(绳),指向线(绳)的收缩方向。对于面,垂直于面并且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对于物体与平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平面,对于物体与曲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曲面的切面.
24.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25. 胡克定律表达式: F=kX K为劲度系数(N/m),由弹簧自身决定 X为形变量
26. 胡克定律另外一种表达式: △F=k△X
27. 补充:一根滑绳若无重,绳中弹力处处同。
28. 摩擦力的产生: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一个阻碍它相对运动的力。
29. 摩擦力分类: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
30. 产生条件: (1) 接触面粗糙,(2)接触面上要有挤压的力,(3)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31. 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
32. 滑动摩擦力大小: f=μN μ:摩擦因数 N:正压力(N)
33. 最大静摩擦力大小: fm略大于μN 一般视为fm≈μN
34. 静摩擦力大小: 0≤f静≤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
35. 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6. 动摩擦因数有关因素: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7. 合力: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果可以求出一个力,这个力所产生的效果根原来几个力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
38.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
39.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40. 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
41.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
42. 三角形法则: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简化形式。
43.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
44. 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5.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46.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成代数运算。(1)同向 F=F1+F2 (2) 反向 F=F1-F2 (F1>F2)
47. 互相垂直二个力的合成: F1⊥F2时: F=(F12+F22)1/2
48. 互成任意角度二个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
49. 合力大小范围: |F1-F2|≤F≤|F1+F2|
50. 合力随夹角(α角)的变化: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1. 合力大小的求法: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作图时要严格选择标度。
52. 多力的合成:采用依次合成法。
53. 分力: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作用效果上,如果可以被几个力所代替,则这几个力就都是这个力的分力。
54.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
55. 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就叫做力的分解。是力合成的逆运算。
56. 力的正交分解: Fx=Fcosβ Fy=Fsinβ 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57. 共点力的平衡状态: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58.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 即 FX=0 Fy=0
59. 力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为零的情形。
60. 转动平衡:一个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我们称这个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
61. 力臂:指力的作用线到转动轴(点)的垂直距离。
62. 力矩:力于力臂的之积。 M=FL
63. 转动平衡条件: M顺时针= M逆时针 M的单位为N·m 此处N·m≠J
64. 力矩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矩为零的情形。
65. 处理平衡问题基本方法:(1)正交分解法;(2)矢量作图法;(3)力矩平衡法
第二章 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V平=S/t
加速度:a=(Vt-Vo)/t
末速度公式: Vt=Vo+at
位移公式: S= V平t=Vot + at2/2=Vt/2t
有用推论: Vt2 -Vo2=2as
实验用推论: ΔS=aT2
1. 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物体。选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3. 质点: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不予考虑的时候,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
4. 轨迹:运动质点所通过的路线。
5. 直线运动: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
6. 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7. 时间和时刻认识:4秒初与4秒末的区别;4秒末与第5秒初的关系;第4秒内,前4 秒内的区别。
8. 时间的单位:秒 分 时。测量工具:钟、表、打点计时器等。
9. 位移:用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是矢量。是质点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用字母 S表示。
10.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短,是标量。
1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匀速直线运动。
12. 位移---时间图象:纵轴表示位移S ,横轴表示时间 t 的图象(s---t图象)。
1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变速直线运动。
14.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是矢量。
15. 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m/s Km/h 等 1m/s=3.6Km/h 。
16. 平均速度:是矢量。定义式 V平=S/t 。计算时必须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7.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是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测量 用速度计。
18. 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19. 速度—时间图象: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v--t图)。图线下面的“面积”表示的是位移。
20.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可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21.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运动。
22.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运动。
23.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
24. 加速度定义式子:a=(Vt-Vo)/t
25. 加速度方向:加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Δv的方向相同.
26.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1)若vt>v0,速度增大,a为正值,表示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同;(2)若vt<v0,速度减少,a为负值,表示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反.
27. 加速度单位: m/s2
28.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的运动。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都相同即速度变化是均匀的。
29. 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不一定为零。
30. 根据加速度对运动的分类: 根据加速度是否为零,分匀速、变速。在变速中,根据加速度是否为常数分为匀变速、变加速。在匀变速中,根据加速度方向是否与速度方向一致分为匀加速、匀减速。
31. 末速度公式: Vt=Vo+at 注意公式意义
32. 位移公式: S= V平t=Vot + at2/2=Vt/2t 注意公式意义
33. 有用推论: Vt2 -Vo2=2as
34. 中间时刻速度公式: Vt/2=V平=(Vt+Vo)/2
35. 中间位置速度公式: Vs/2=[(Vo2 +Vt2)/2]1/2
36. 实验用推论: 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37. 实验数据处理:逐差法、大逐差法。
38.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39. 重力加速度: g=9.8≈10m/s2 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40. 自由落体运动末速度:Vt=gt
41. 自由落体运动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2. 自由落体运动推论:Vt2=2gh
43. 竖直上抛运动位移:S=Vot- gt2/2
44. 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45. 有用推论:Vt2 -Vo2=-2gS
46. 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47. 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48. 竖直上抛特点: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49. 竖直上抛过程处理: (1)全过程处理 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 看作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
50. 补充1:追赶问题中,两物等速,是能否相撞、追到、相距极值(极大、极小)的临界条件。
51. 补充2:直线运动公式中的物理量,计算时,可以将所有的物理量同时以地面作为参照取值,也可以将所有的物理量同时以任何一个匀速运动或加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取值。
52. 补充3:对一个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计算。
补充4:运动量A相对于C = A相对于B + B相对于C.
❹ 初二物理什么叫物质结构
据所学的知识可知,物理的基本任务是:探索物质世界的组成、物质的相互作用和物质的运动规律;故答案为: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的运动规律;
❺ 电的物理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我小时候也有这个疑问,以为电是一种物质,存储在电池和墙上的插座上。就像汽油存在油箱里那样,汽车一使用它就可以动起来。
实际上,电不是一种物质,也就没有物理结构一说。电器工作不是因为它“使用”了插座里的电,而是因为有电流流过电器。插座有两个孔,你可以理解为一个流入一个流出,只要有电流流过,电气就可以工作了。而插座和电池的作用就是提供这个电流。
电流,类似水流,但流动的物质是电荷,就像二楼说的那样。
平时说的触电,也不是我们触摸到了电这种物质,而是指我们碰到室内电线等物体时我们身体内有电流流过,较大的电流流过人体,就有生命危险了。
..............这也差太多了吧。。。。。。
貌似,电子。。。目前认为不可分吧,不知道其内部结构是什么,不过有电子自旋的概念,量子力学里面的。
❻ 什么叫数据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逻辑结构就是逻辑上看的结构,就是用数学模型去描述的,一般分为集合、线性、树形、图形四种
物理结构又称为存储结构,指的是在存储器中存放的方式,一般也分为顺序、链式(也叫链接)、索引、散列(也叫哈希)四类
❼ 物理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从哲学上而言,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在物理中,物质与物体应当严格区分,但考试不会考。物质是一大类物体的总称,是高度概括的;而物体,则是具体的事物,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听得见等等。既然鸟兽是物质,那人当然也是物质。将物质当成原材料是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