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道初中物理竞赛题
1.4正确
对于1 植物蒸腾作用从树冠蒸发出来的水吸收了树荫下的热量 所以树荫下温度比周边的低 而且人们从有日照到没日照就是热源的有无 这个过程自然让人的体表温度下降从而感到凉快了很多
对于2 植物呼吸作用是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放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实际是一个放热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但放出的热量很少 不造成什么影响
对于3 不管在阳光下还是树荫下 我们都在排汗 这是我们散热的最主要方式 但是与题设扯不上关系 提设的主要意思是:阳光下热到树荫下则凉的原因 而不是 :人如何排热
对于4 太阳通过辐射增加人体表面内能 从而温度上升 人则感到热 这就是“盛夏季节在炎炎烈日下,人们闷热难耐”的原因
这道题的答案很迷惑人 很容易选到3 答题时要看答案是否与问题挂上钩 尽管说法正确 但可能是答非说问 答题时小心谨慎啊
Ⅱ 请教初中物理问题,求教高手,期望有分析过程
根据《与朱元思书》写富春江的导游词
(1)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富春江浏览区,下面我将引领您浏览富春江沿岸的山山水水,让您饱览天下闻名的富春江美丽风光。
请看富春江的山,山势峻峭,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就是富春江的天下奇山。
再看富春江的水,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就是富春江天下独绝的奇水。
游客朋友们,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之间,你有什么感觉呢?距今1600年前的大文学家吴均也曾来到富春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充溢了他的心胸,于是他感叹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游客朋友们,你也有同感吗?欢迎您长留富春江三百年。
游客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愉快旅途结束了。祝各位一路顺风!再见!
(2)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这一段风景区两岸山色青翠秀丽,江水清澈碧绿,而在山水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名胜古迹。
风景区东线以富春江七里泷风光带和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有“严陵问古”、“双塔凌云”、“子胥野渡”、“七里扬帆”、“葫芦飞瀑”等景点,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之妙趣,是富春江回归自然旅游线;
南线以“地下艺术宫殿”--灵栖洞天、“江南悬空寺”--大慈岩为主,其中“东海龙宫”、“中国第一天然立佛”等景观世之罕见,是科普考察和佛教文化观瞻旅游线;
西线以“华东明珠”--新安江水电站、千岛湖、好运岛等景点为旅游点,其中千岛湖集太湖之浩瀚、西湖之娟秀于一身,堪称天下奇观,是千岛湖山水风光旅游线;而新安江城又以“风凉、水清、雾奇”三绝闻名,是江南地区着名的城镇避暑胜地。
锦绣新安江被誉为中国的“多瑙河”。新安江龙舟漂流、新安江九姓渔民水上婚礼、月亮岛等旅游项目、景点与新安江水电站、千岛湖、好运岛等景点组合成新安江城郊水上旅游线路。
Ⅲ 物理问题
1.选D 在暗室朝阳的竖直墙上开一矩形窗口,当太阳光射入窗口,相对的墙面上就出现一个矩形的亮区,形似窗口,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情景。如若使窗口尺寸逐渐减小,墙上的亮区会随之边界模糊、失去棱角。当窗口极小而成其为方孔时,墙面上将出现一个圆形的亮块——与太阳成相似形,这便是小孔成像,与阳光透过浓荫在地面上撒下亮圆斑同出一辙。同一个太阳为什么引起形状迥异的图形呢?试设想太阳表面上一光点,从该点射到窗口的光进入暗室后,成一棱柱形光束,故在墙面上成一矩形光斑。从太阳表面各点发出的光经窗口进入暗室后,将各形成一棱柱形光束,并在墙上形成一矩形光斑。由于墙到窗口的距离与窗口尺寸的大小相比并不大,且太阳光几近平行光,这无数矩形光斑便非常靠拢地交叠重合,其结果是一个与窗口形状相似的亮斑。然而,当阳光经过小孔时,上述太阳上各点发出的光经小孔进入暗室后所成的棱柱形光束极其细小,在墙上引起极小的矩形斑点,这些小亮斑虽互有重叠,但已有足够的区分度,它们各各对应于太阳上的每一点,总体效果是勾勒出太阳的形状。可见小孔成“像”者,实质上是物体各点发出的光经小孔筛滤为极细光束后投在屏上所成小光斑的集合,其形状取决于发光的物体。借助于暗背景,我们看到了清晰的与物体形似的“光图”、其位置可以是小孔后相当一段距离范围。
2.白色 三基色:红,黄,蓝
Ⅳ 给物理老师的祝福语
1、您是我们的动力,让我用超快的速度和超大的加速度,向成功冲击,祝您的事业用超快的速度发达,新年快乐!
2、有m的定义是因为您,您那无私的爱m却无法计算; 有p的定义是因为您,您那焕彩的笑p却无可比拟; 有q的定义是因为您,您那炽热的心q却没有边际; 有c的定义更是因为您,您的热情如此灿烂,放出的爱如此清晰,在这物理时代,您为我们诠释生命的珍贵。
3、你就象不消失的弹力,把我们送上真理的殿堂,祝你工作愉快!
4、如果我是运动的物体,那你就是推动物体运动的力。
5、如果我是那个运动的物体,那么您就是那使物体运动的力; 如果我是那正在吸收热量的一方,那么您就是那不断放出热量的一方;如果我是那璀璨的烟火,那么您就是那维持灯火不灭的电源,如果我是那需要成像的蜡烛,那么您就是让蜡烛能够成像的透镜。
6、a代表老师,我们是m,让我们师生同心,共创属于我们的f吧,送出最真诚的祝福,新年快乐!
7、以16年为参考系,15正在向前飞,前方一片辉煌……新年快乐。
8、我对你的祝福:新年快乐,会做匀速直线运动一直伴随着你。
9、阻尼振动就是振幅越来越小的振动。 愿你的一切烦恼被二极管截止,快乐被三极管放大,生活里的磕磕绊绊被稳压管整流,一切幸福被爱的芯片集成,被生活的电容存储,无阻尼振动伴你一生!祝新年快乐!
Ⅳ 初中物理问题
河,古称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黄河典故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黄河有关的掌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说到黄河的航运,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秦粟输晋,泛舟之役"的记载。西汉及唐朝均建都长安,利用黄河及渭水水道,沟通运河、江淮,使长安运输便利,成为国际大都市。但黄河上中游河段险滩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于航行。自清末以来,公路、铁路兴起,航道久不整冶,黄河水运遂告衰败。
历史上曾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但黄河的水能变清吗?黄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经黄土高原后,各支流带入大量泥沙。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结果,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在每年入黄的泥沙已非人力所能控制,虽经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泥沙50%,但至下游仍有8亿吨,黄河仍然清不了。出圣人是很难的喽。出了圣人,首先把黄河治好,这句话就改做了"圣人出,黄河清"了。
鲤鱼跳龙门
"鲤鱼跳龙门"。龙门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北距壶口瀑布65公里。龙门之南就是开阔的关中平原了。黄河水从狭窄的龙门口进入宽阔的河床中,河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门之形成,因其东龙门山和其西梁山各申出山脊,相互靠拢,成为一个只100多米宽的狭窄口门,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而出了狭谷后河谷变宽,水位骤降,落差很大,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就是指跳跃此处。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争跳这个成龙的门关。能跳过者,立时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传说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博,奋斗不息。古人认为此龙门峡为大禹所开,故又称之为"禹门口"。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黄河有一个马蹄形的大弯叫"河套"。俗语云:"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这里说的一套就是指河套地区。本来自西而东的黄河由甘肃到了宁夏的中卫,沿贺兰山转而向北,至内蒙古的临河受阴山阻挡又折而向东,到托克托县突然掉头,沿吕梁山南下,绕了一个大弯,这个特有的大弯曲,好比套在宁蒙平原上的一个大布套,所以人们称这里为"河套"。河套平原西起贺兰山、大青山,东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南达鄂尔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纵贯宁夏、内蒙。宁夏部分称西套,也叫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内蒙部分称东套,并又分为前套和后套,统称为河套平原。黄河流经这里,地处平原,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人们兴修了许多引黄水利工程,形成黄河灌区,使得粮棉富足,"塞上江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黄河的泥沙。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我国古人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黄河的平均含沙量为35公斤每立方米。其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着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三门峡
"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名称的由来。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大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是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名称由此而来,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仿佛只有鬼神才能通过;而人门则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带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1957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毛泽东。历史上,黄河多次决泛,纵横乱流,河道大幅度摆动,导致黄淮之间大面积地区经常蒙受惨痛灾难,历代统治者都把治河做为大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十分重视冶黄工作。1952年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就选择了黄河,并把公元1855年兰考东坝头铜瓦厢决口处作为视察的重点。他从济南砾口到徐州黄河故道,兰考到开封北郊柳园口,从邙山脚下到黄河北岸的人民胜利渠,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渭水
"泾渭分明"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混,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泾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现在,当地人已经准备开发这一旅游资源,利用游艇,载送游人到"泾渭分明"去看。
--------------典故与名篇-------------
紫气东来 周昭王二十年,函谷关关令尹喜,见东方紫气缭绕,云蒸霞蔚,登上关前土岗眺望,见一位老者(老子)骑青牛自东而来。便力挽老子在此写下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将尹喜登高远瞩的土岗起名为"望气台",并在土岗上修建有三丈多高的"瞻紫楼",取"紫气东来"之意。
假虞灭虢、唇亡齿寒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欲借虞国之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谏道,虞虢之间的关系就好象嘴唇和牙齿一样,互为表里,嘴唇剥去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灭亡了,虞国将跟着灭亡。虞公不听宫之奇之言,答应晋国借道。结果,晋灭虢后回师,又灭了虞国。
鸡鸣狗盗 战国齐公子孟尝君,以养士称,广致人才,威望日增。秦昭王知道后,拜为相。后引起秦王手下一些人的嫉恨。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助于昭王幸姬。幸姬想要狐白裘。孟尝君座客有能为狗盗者,夜入秦宫,学为狗偷,得狐白裘献幸姬。于是幸姬为言昭王,孟尝君得释。孟尝君飞车东逃,欲出函谷关。昭王悔,着人驰传以追。当时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夜半至关下,恐人追至。座客中有能为鸡鸣者,遂学鸡鸣,孟尝君遂出关。
周召分陕 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用武王弟周公旦、召公爽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水经注》说以陕城或陕陌为界,《括地志》则说以陕原为界)。这样,周公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方新发展的地方;召公的责任则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陕县以西。元明之后,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
召公遗爱 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县以西由召公治理。相传他下乡视察时,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他马上制止了,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召公还在棠梨树下受理民事,听讼决狱,他秉公而断,使民无冤抑,把他分管的这一块地面治理得有条有理,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召公死后,人们思念他的政绩,怀念棠梨树,写成甘棠的诗篇。浓荫郁葱的甘棠树下,留下了召公一颗体恤民情,广施仁政的博爱之心,也留下了"召公遗爱"的千古美谈。
杜甫夜宿石壕村子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由于受房官一案的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洛阳行至华州。此时,正值安史之乱,途中夜宿石壕村(今陕县观音堂镇甘壕村)时,发现这里征兵之残苦较之新安所见更甚,不是白天来抓兵,而是夜间来捕捉。他亲眼目睹一老翁翻墙外逃,老妇苦苦哀求并说全家的不幸:"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唯有乳下孙------。"这使人闻之落泪的话语,更加激发杜甫忧念时世,俯就弱者的高尚情操,于是挥笔写就千古名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渑池会盟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谦颇为赵将伐齐有功拜为上卿。时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诈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赵王从缪贤荐,遣蔺相如出使秦国。相如不辱使命,既挫败了秦王阴谋,又完璧归赵。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赵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勿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秦盆缶,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Ⅵ 水升温慢降温也慢为什么比热容大
水的比热很大。根据公式Q=CM△T,吸收相同的热Q,M质量一定时,C越大,△T就越小。
比热容,是指没有相变化和化学变化时,1kg均相物质温度升高1K所需的热量。
利用比热容的概念可以类推出表示1mol物质升高1K所需的热量的摩尔热容。而在等压条件下的摩尔热容Cp称为定压摩尔热容。在等容条件下的摩尔热容Cv称为定容摩尔热容。通常将定压摩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关联成多项式。
在国际单位制中,能量、功、热量的主单位统一为焦耳,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因此比热容的国际单位为J·kg-1·K-1,读作“焦[耳]每千克开[尔文]”。国际单位或为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常用单位:J/(kg·℃)、J/(g·℃)、kJ/(kg·℃)、cal/(kg·℃)、kcal/(kg·℃)等。注意摄氏度和开尔文仅在温标表示上有所区别,在表示温差的量值意义上等价,因此这些单位中的℃和K可以任意互相替换。例如“焦每千克摄氏度”和“焦每千克开”是等价的。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倍多。质量相同的水和沙石,要使它们上升同样的温度,水会吸收更多的热量。
如果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夏天,阳光照在海上,尽管海水吸收了许多热量,但是由于它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海水的温度变化并不大,海边的气温变化也不会很大。
而在沙漠,由于沙石的比热容较小,吸收同样的热量,温度会上升很多,所以沙漠的昼夜温差很大。海岸昼夜温差变化比沙漠中小,适于居住。
2010~2013年以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 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在缓解热岛效应方面,专家测算,一个中型城市环城绿化带树苗长成浓荫后,绿化带常年涵养水源相当于一座容积为1.14×10m3的中型水库,由于水的比热容大,能使城区夏季高温下降1℃以上,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热岛效应”。
Ⅶ 15道初二物理题
整个网络上还找不到15道初二物理题吗?
2007年中考物理新题型--力学部分2
1、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生活中经常用到它. 工人师傅小波和小新分别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将同样的物体搬上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方法不可以省力,但能省功
B.甲方法可以省力,也能省功
C.乙方法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D.乙方法可以省力,也能省功
(1)小李同学在测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使用图a所示的装置,他将木块从斜面底部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方向匀速拉到顶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请将在下面的表格中填上有关数据。
木块重
G/N 斜面高
h/m 沿斜面的拉力F/N 斜面长
s/m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机械效率
η
2 0.2 0.5
(2) 小李同学认为摩擦是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他用小车代替木块重做上面的实验,并采取其它措施减小摩擦力的影响,分别将小车沿不同长度的斜面拉上同一高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小车重
G/N 斜面高
h/m 沿斜面的拉力F/N 斜面长
s/m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机械效率
η
6 0.2 2.5 0.5 1.2 1.25 96%
6 0.2 1.3 1 1.2 1.3 92%
6 0.2 0.9 1.5 1.2 1.35 89%
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可得出:
使用斜面时越省力就越要 移动距离。若忽略摩擦,小车重G、斜面高h、沿斜面方向的拉力F、斜面长s这几个量的关系是: 。
答案:C
(1)
木块重
G/N 斜面高
h/m 沿斜面的拉力F/N 斜面长
s/m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机械效率
η
2 0.2 1 0.5 0.4 0.5 80%
(2) 多 Fs=Gh
2、课题:研究与力有关的现象
⑴.为了研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小组回顾了真空是否传声的探究: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使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进一步推断,当罩内完全没有空气时,声音将完全_______。
⑵ .小组类比声音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小李让成5N 的小车沿斜面从同一高度自由滑下,让它以相同的初速度v0 在不同的平面上向前运动,得到如下实验记录,其中有1处未完成,请你在表格中补充完整:
表面 毛巾 棉布 木板
摩擦力 最大 较大 最小
小车运动距离 最近 较远 最远
小车运动时间/s 4 6 8
小车速度变化 速度从v0均变为0
①由此推断,当摩擦力为零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力为 ,将做 运动。
②小张还由此反向推断: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越大,速度变化越大。她的说法不正确,请你帮她将错误之处圈出来,并在其下方改正。
⑶. 小马用如图滑轮组抬高重5N 的小车.若不考虑摩擦和绳重,请你计算下列问题:
①若不计动滑轮重量,绳子自由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
②若考虑动滑轮重量,此时弹簧侧力计的示数是2.5N ,则该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③当动滑轮总重超过多少时,使用该滑轮组提该小车不再省力?
⑷.某弹簧测力计量程为5N ,若想用它来称量重约为15N的重物,应怎样来称量?手边现有铅笔一支、铁钉一个、铁丝一段,请你说明称量方法及其物理原理。(不计器材自重和摩擦)
答案:(1)消失 (2)①零;匀速直线运动 ②大;快(或相同时间内速度大)
(3)1.25;50%;15N (4)略
3、小明学过机械效率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斜面的倾斜程度与斜面的机械效率有没有关系?”.针对这个问题他做了在斜面上匀速拉动物块的探究实验,如图,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
次数 斜面的
倾斜程
度 物体重
G/N 物体上
升高度
h/m 沿斜面
拉力
F/N 物体移
动距离
S/m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机械效
率
1 较缓 5.0 0.1 1.6 0.5 0.5 0.8 63%
2 较陡 5.0 0.15 2.2 0.5 0.75 1.1 68%
3 最陡 5.0 0.25 3.1 0.5
(1) 第3次实验添入表格中的数据:有用功为 J,
(2) 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斜面越陡,越 ;
(3) 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对斜面机械效率的问题可获得的初步结论是:
(4) 如果小明还想要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实验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
.
答案:(1) 1.25 1.55, 81%或80.6%
(2) 费力 或不省力
(3)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4)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某桥梁施工队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打捞沉在水底的工件。已知工件的体积是0.16m3,密度是3.5×103kg/m3,滑轮组向上匀速拉动浸没在水中的工件时,人在绳子的自由端施加的拉力F=1700N。(不考虑摩擦及水的阻力,g取10N/kg)求:
(1)工件的质量是多少?工件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滑轮组向上匀速拉动浸没在水中的工件时,机械效率是多大?
(3)工件从水里升到水面上的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如何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m=ρV=3.5×103kg/m3×0.16m3=560kg
F浮=ρ液gV排=1×103kg/m3×10N/kg×0.16m3=1600N
(2)F=G-F浮=mg-F浮=560kg×10N/kg-1600N=5600N-1600N=4000N
η=(W有用/W总)×100%=(F′×h)/(F×s)×100%=(F′×h)/(F×3h)×100%=(4000N/1700N×3)×100%=78.43%
(3) η将变大
η=W有用/(W有用+W额) ×100%,W有用增大,而W额不变,所以η变大
5、超高压水切割又称“水刀”,它是将普通水经过多级增压后,通过一个极细的喷嘴喷出一道高速”水箭”,对切割表面产生108~109Pa的压强。工业上常用来切割大理石、钢板等坚硬物体。下表是某高压水切割机技术参数:
型号 压强
(MPa) 喷嘴横截面积(m)2 排量
(L/min) 油泵电机功率
(kw) 换向方式 电源
(V)
2230 300 5×10-8 2.7 22.5 电子 380
表中“排量2.7L/min”表示每分钟从喷嘴中喷出水2.7升。1MPa=106Pa, 1L=1×10-3m3.求:
(1)“水刀”有纯水切割和加磨料切割(磨料为密度大于水的石英砂、金刚砂)两种。高速水流能切割坚硬物体是因为高速水流具有较大的 ,加入磨料后切割能力大大提高了是因为 ,
(2)若不考虑水从喷嘴喷出后横截面积的变化,高压水流对切割面的压力为多大?
(3)高压水切割机的切割效率?
答案(1) 动能; 速度一定时流体的质量增加从而动能增大
(2)喷出水流横截面积S=5×10-8m2
由p= 得:F=pS=300×106×5×10-8N=15N
(3) 解法一: 排量Q=
水喷射速度 υ=
水刀有效功率P/ =Fυ=15×9×102W=1.35×104W=13.5 KW
切割效率
解法二:
水刀有效功率 ……①
而排量 ……②
又 F=pS …③
由①②③得:
切割效率
6、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解答后面的问题:
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种植物都具有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是一个水分的运输和散失的过程.蒸腾过程如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蒸腾作用对植物体具有重要的意义:①降低植物的温度,②促进根吸收水分,③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植物一天中蒸腾作用的变化规律是:日出后,蒸腾作用随之增强,到午后三时左右达到最高峰,三时以后,植物体内的水分减少,气孔逐渐关闭,蒸腾作用随之下降,日落后蒸腾作用降到最低点.
(1)你认为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及其周围环境的温度的物理原理是
;
(2)根据短文,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强弱的因素有: ;
(3)设一棵树的树叶平均高度为5m,它一生中共蒸腾了200t水,请计算这棵树对这些水所做的功(g=10N/Kg).
答案:(1)液体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2)光线强弱、温度高低等;
(3)W =Gh=mgh=200×103kg×10N/kg×5m=107J.
7、我们玩溜溜球时发现,如果不用力将球向下掷出,球就不能自动回到手中.同样在做如图所示的实验时,也会发现摆球每次上升的高度都比前一次要低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在探究“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了以下三步实验操作:
步骤一:让铁球甲从斜面F点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推动木块使木块从位置A移动到位置B。
步骤二:让铁球甲从斜面E点滚下,打到相同的小木块上,推动木块使木块从位置A移动到位置C。
步骤三:换一铁球乙(m乙>m甲)从斜面上F点滚下,打到相同的小木块上,推动木块从位置A移动到位置D
分析步骤一、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步骤一、三,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析步骤一、二,得出的结论是:质量一定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或质量一定的物体,动能和速度有关)
分析步骤一、三,得出的结论是: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或速度相同的物体,动能和质量有关)
8、为纪念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100年前完成的三项重大科学发现,联合国把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在纪念活动中,小利同学将他近期发明的令人称奇的“关门装置”(如下图)展示给大家。
(1)根据图中场景,请你从A.B.C.D.E、F、G中任选三个环节,指出各自涉及的物理知识。
(2)要保证“关门装置”能顺利工作,各环节的设计应符合一定的要求。请你针对其中的两个环节,谈谈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本图中共有七个环节,在此以A为例做答案
(1)在图中的A环节,小孩剪断线后,由于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气球将上升而碰撞转板一端,使其发生倾斜。
各环节涉及的物理知识有:A.浮力 B.杠杆 C.减小摩擦 D.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E.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F.杠杆 G.机械能转移
(2)在环节A中,氢气球对转板的作用力应足够大,才能使转板转动。
9、驱车沿武汉绕城公路(简称外环)行进,会看到全长188km的现代化高速公路两侧,各有100m宽号称“中华第一环”的武汉环城森林生态绿带。
(1)专家测算,环城绿化带树苗长成浓荫后,绿化带常年涵养水源泉相当于一座容积为1.14×107m3的中型水库,由于水的比热容大,能使武汉城区夏季高温下降1℃以上,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热岛效应”。若这个“水库”水温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完全被质量相等的干泥土吸收,可使干泥土温度上升 ℃。〔C泥土=0.84×103J/(㎏•℃),C水=4.2×103J/(㎏•℃)〕
(2)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它是由发声体的 产生的,有资料显示,噪声每经过一条100m宽的林带可降低20-25分贝,从减弱噪声的途径看,这是在
中降低噪声的。
(3)“外环”全线贯通后,小刚全家利用星期日乘车沿“外环”观光,假如车中“速度计”的示数如下图所示,他们沿“外环”游玩一周所用的时间为 h。途中小刚用“傻瓜相机”在同一地点对同一景物拍下了两幅照片,如图所示,拍摄 照片时,镜头景物远一些。
答案:(1)5;(2)振动;传播过程;(3)3.76;乙。
10、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气缸活塞面积为30cm2,一个冲程活塞在气缸中移动的距离是50mm,满负荷工作时做功冲程燃气的平均压强为9.0×lO5Pa,飞轮lmin转动1800周,当汽油机满负荷工作时(不计摩擦),求:
(1)做功冲程中燃气对活塞的平均压力;
(2)一个做功冲程中燃气对活塞做的功;
(3)汽油机的功率.
答案:(1)燃气对活塞的平均压力:
F=Ps=9.O×105Pa×30×10-4m2=2.7×103N
(2)燃气对活塞做的功:W=FS=2.7×103N×50×10-3 m=135J
(3)1分钟内燃气对活塞做功的次数:n=1800/2=900
汽油机的功率:P=W 总/t=135×900 J/60 s=2025W
地区的平均风速是6m/s,已知空气的密度是1.2kg/m3.此地有一风车,它的车叶转动时可以形成面积约为1200m2的圆面,求:
(1)平均1s时间内有多少质量的气流冲击风车车叶形成的圆面?
(2)已知lkg空气以这样的速度运动时具有的动能为18J,假如这个风车能将流过此圆面
内气流动能E动的10%转变为电能.则该风车平均每秒钟发出的电能E电是多少?
答案(1)V =Sl = Svt = 1200m2×6m/s× 1s = 7200m3
m = ρV = 1.2 kg/m3× 7200m3 = 8640 kg
(2)E动=8640× 18J = 155520J)
E电=ηE动= lO%×155520J = 15552J
11、杨洋同学家原来是用液化石油气烧水的(每天至少用65℃的热水100kg),参加“探究性学习”活动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制作了一台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这台热水器6月份平均每天可将100kg水从15℃升高到65℃.
(1)若液化石油气的热值为8.0×107J/kg,改用太阳能热水器后,6月份平均每天可节约液化石油气多少千克?[液化石油气燃烧放热的70%被水吸收、C水=4.2×103J/(kg•℃)]
(2)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比使用燃料烧水,除了节约能源外,还有哪些优点?(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1)Q吸=Cm(t-t0) =4.2×103J/(kg•℃)×100kg×(65℃-15℃)=2.1×107J,由题意得
=0.375kg
(2)答:优点有:①无污染 ②安全 ③光能取之不尽
12、阅读图文,回答问题。
与 伟 大 同 行
这是一个着名物理学家发现一个伟大定律的实验装置!仔细观察后回答:
(1)装置中的两个配重的重量不等,释放后大配重下降,小配重上升;通过反复对调左右两个配重,会使动叶轮不停地转动,从而导致热量计中水的温度________(填变化情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科学家某次测得了的数据如下:
小配重重力G小=100N,
大配重重量G大=520N
每升降一次配重各自移动的距离h=1m,
热量计中水的质量m=500g,
升降次数与水温变化的关系:
升降次数 1 2 3 4 5 6
温度变化/℃ 0.2 0.39 0.59 0.78 0.98 1.18
通过分析数据,科学家得出了结论:在上述现象中能量是守恒的!请你帮他补出计算、判断过程(只需分析一次实验):
(3)本实验中的误差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
(4)知道吗?那个着名物理学家叫焦耳!那个伟大的定律叫能量守恒!刚才你所经历的正是这个伟大工作的一个缩影。对此谈谈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温升高;对水做功,水的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W=G•h=420N×1 m=420J;
Q=C•m•(t0— t)
= 4.2×103 J/ kg•℃×0.5×0.01=420J
W=Q
(3)克服摩擦做功消耗一部分能量; (4)略
13、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WWW)
(1)有人根据古埃及文明发展史推测,描绘了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时的一个场景(图a). 在这个场景中,运用到的物理知识有:① ;
② .
(2)如图b展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设想,其大意是:
上面水池中的水流下来,冲击叶轮转动;叶轮带动打磨轮和水泵的轴转动;人利用打磨轮打磨工件,同时,运转的水泵又把流到下面水池中的水抽到上面的水池中……,只要一开始在上面水池中注满水,就能通过水的上下循环,使机器不停地工作.
①你认为,上面水池中流下来的水,能否被水泵全部抽送到上面水池中?并说明理由:
.
②这个设想曾得到不少人的赞许,并把这个装置誉为“永动机”.请运用你掌握的知识,说明这个装置是否真能“永动”:
。
(3)如图c是舞台幕帘. 幕帘有两片,其左右两边侧(c、d)两端固定,“帘门”滑环上的两根线(图中a和b)与上方水平牵线连结. 当控制电动机作顺时针旋转时,“帘门”向两侧分开,反之就向中间合拢. 请按上述要求,分别将a和b两个线头连接到上方水平牵线上.
答案:(1)①杠杆原理(或“杠杆”、“省力杠杆”)
②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或“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滚动摩擦小”)
(2)①不能 因为,高处水池中水的重力势能,只有部分转化为叶轮的动能;而叶轮的动能部分用来打磨物体及转动部分摩擦做功,不会全部提供给水泵用来提升水。或简答为“用于水泵提升水的能量只是从上面流下的水的动能的一部分”。
②不能 由于从上面流到下面水池中的水不能全部被抽送到上面的水池中(或“对外做功消耗能量”、“用来打磨物体消耗能量”、“克服装置的摩擦要消耗能量”),上面水池中的
(判断正确得1分;说理正确,得1分)
(3)图略,a接下面的牵线,b接上面的牵线。
Ⅷ 请问实验是如何证明“以太”不存在的
不会
给你一个相关的吧.
科学的以太观
--------------------------------------------------------------------------------
科学的以太观
对新一代的物理学家来说,以太可以说是一个久违的概念了.因为在二十世纪初的那场物理学革命中,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为了统一实体和场,不得已否定了以太观,从此没有以太的概念也进入了物理学界。以太是什么?它是否真的存在?自从1965年人类探测到宇宙背景的微波辅射以来,以太又成了人们新一轮的争论话题,特别是在近几年来,理论和观察证明,真空本身就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它充满着我们难以观察的混沌物质,而且这种物质弥漫于整个宇宙空间,无所不在。虽然人们尚不清楚这种物质的真实面目,但完全否定以太观无疑是错误的,新的以太观势在必行。
以太观是古希腊的先哲们用于描述世界本源的观念。不过,最早这里的以太被泰勒斯称之为水,被阿那克西米尼称之为气,被赫拉克利特称之为火,最后才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以太。以太观是一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气一元论"相类似的观念。它认为:自然界是连续的,统一的物质--以太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尽管自然界的物质是丰富多样的,但这些物质都是由连续性的以太组成的,它们的差异只是由于形态、秩序、位置上的不同造成的。
"气一元论"在古中国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且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的始终。而以太观在古希腊文化中则只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与此对立的还有原子论。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古希腊的以太观与古中国的"气一元论"是有所不同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古中国的"气"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用现代物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而古希腊的以太则是一种死寂的东西,它只相当于现代物理学中的关于物质的概念,尽管象赫拉克利特等这些先哲们也提出了类似于"气"的那些光辉的创见,但总的来说,以太并没有摆脱它机械的性质,这使它在描述物质的多样性方面出现了障碍,以致于它最后被淹没在西方科学发展的洪流之中。
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之中,以太观是由笛卡尔重新提出来而进入物理学的。之后莱布尼兹发展了这个学说。因为在他们看来,"宇宙中并不能有天然不可分的原子或物质部分存在","要是世界充满了坚硬的微粒,它们既不能屈缩让位又不能分割,就像人们所描述的原子那样,那么运动就是不可能的。"为此,笛卡尔还提出了"以太旋涡说",不过,"笛卡尔以太"模型中的以太是静止不动的,而且与周围实体没有任何关系,它只起着传递实体间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而莱布尼茨觉察到了"笛卡尔以太"模型中的困境,为了使"以太"能够运动起来,莱布尼茨便从东方的"元气"学说中"移植"过来元气有聚散、屈伸等观念。他认为,以太"实际上并没有根本的坚硬性,相反地,流动性倒是根本的"。关于以太为什么可以"流动",在莱布尼兹看来,是因为以太本身具有"活力"。即运动是来自物质的运动,亦即中国"气一元论"的"动非自外"的观点。
以太学说进入物理学之后,首先就被惠更斯用于光本性的描述,即光的波动学说。按照这种学说,光和水波、声波一样,是由连续的媒介来传递的一种机械波,这种媒介就是连续在宇宙空间的以太。不过,当时惠更斯只是认为光是一种与声波类似的纵向振动,而实践却证实光是一种横波,为此曾出现了一次关于光波动学说的危机,但很快菲涅耳就设想了一种新的以太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光的波动学说就占据了物理学上主导地位,之后,光的电磁波理论的成功更是让人们确信了光的波动学说的科学性,而以太这个波动学说的基础也相当然地被认定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当时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把以太的真实存在看作是肯定的事实,而且根据无数经验,特别是通过光学与电磁学的实验,对这种不可思议的物质的许多作用已经有所了解。如法拉弟的"磁力线"和"电紧张状态"的描述,麦克斯韦的涡旋电场假设和一环套一环的电磁互感等等。但以太究竟是什么,它和以太空间中的物质有什么关系,它又是如何传递作用力的等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以致于关于以太学说的危机一出现,便马上遭到了否定。
今天不少人把光速不变实验看作是对以太学说最有力的否定。其实不然,光速不变实验只是证明了地球与它的空间并没有绝对的移动,但这并不否认以太是在运动中存在的,而且斐兹杰惹和洛伦兹分别用收缩假说较为科学地解释了光速不变。更为重要的是,爱因斯坦也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以太学说,它只是自以为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学说即光的量子假说,这个假说可以将自然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统一起来。因为他发现,在光这种独特的物理现象中,同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波动性和粒子性,显然,这些性质是在同一物体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必然存在一种统一的东西可以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所以,他在提出光的量子假说的同时就指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仍是对自然连续性的认可,而粒子性则是对自然间断性的说明,两者表面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实质上却可以统一起来,为此他还多次说明,他的学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仍需要进一步发展。
应该说,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对爱因斯坦的误解是很深的,他们自认为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就是否定了宇宙空间中连续的物质,光的量子假说在实验上得到证明就是肯定了粒子是世界的唯一本质,剩下的只有虚空而已。事实上,正是这种误解,导致了物理学上那场着名的量子论战。不过,量子论战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它不仅明显地与几千来的哲学思想相违背,而且将科学的标准也弄模糊了。在二十世纪以前,科学家们还一直相信"自然规律神圣不可侵犯",而在二十世纪那场物理学革命以后,自然规律的内在的必然性被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随机的几率。这样一来,一直在无形中制约人类的自然规律便在人们观念中消失了,人类一跃成为"上帝的翻版"。
至今还有不少人对那场物理学革命津津乐道,因为它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更多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却清醒地发现,自从那场物理学革命以后,人类思想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混乱时期,也正是这种混乱造成了人们对自然肆无忌惮的破坏,人类又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困境。显然,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并不在科学本身,而是以人类为自然中心的时髦哲学造成的,正是这种哲学观念的支配让物理学家们走上了否定自然内在必然性的道路,同时物理学也跌进了神秘主义的陷阱。
科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相信一个不依赖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然规律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在经典的物理学中,许多物理学家认为这种规律只是少数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事实上则不然。自然界的物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就体现在丰富多样的物质都是由同一种东西组成的,不管我们给这种东西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如"以太"、"气"等等,但它们的性质都是一样的,紧张、反抗、充满生命力是它们的共性。因此,自然规律根本不是什么物质性的东西,它只是一种内在于物质本性的"理"。显然,这种"理"不是我们任何精密的仪器所能观测得到的,它只能由理性的思辩才能够获得。
自然界的本质是简单的,这是有史以来几乎所有着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的看法,因为他们都从内在的体验中和对外在世界不同事物的相互转化的观察中领悟出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也正是这种统一性触发了他们对终极自然规律的坚定信仰和无穷尽的追寻。不过,西方科学一直是沿着还原论的思路来探索终极的规律的,而且由于这种方法的成功,不少科学家开始迷信于这种科学的观察和实验,认为它完全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然的终极设计,以致于几千年来的哲学成就被它抛在一边。今天的科学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茫然的时刻,虽然局部的研究逐渐深入到更微观的层次,但我们对宇宙整体的全貌仍然一无所知。最明显的是就是在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上,至今科学家们还相当然地否定连续在宇宙空间的统一物质,否定空间中物质本性上的充满生命力的运动,这样一来,不仅本不存在的生命问题成了最大的难题,而且连万有引力、电磁力等这些物理上研究最清楚的力学现象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认识之上。
以太做为真实的物质存在,目前已成为肯定的事实。不过直到今天,大多数物理学家还满足于栖息在爱因斯坦、玻尔等伟人们的浓荫之下,不愿或不敢走出巨人的影子,去重新开拓一片绿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受着时髦哲学的支配,否定或怀疑自然的客观实在性,按照他们的观点,只有一种真实的本质存在着,那就是他们宝贵的自身,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唯恐有一种自然规则统治着他们,剥夺了他们天赋的自由。承认以太观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特别是它将彻底打击那些自封为宇宙最重要部分的自大狂。很明显,如果这种彻底的一元论成立,那么人就和普通的万物一样,都是由同一种料子组成,由同一个规则所支配,这看起来似乎严重贬损了人的存在价值。不过对一个坚持一元论的科学家来说,这是必然的,人类也没有必要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些理论来满足人类的虚荣心,实实在在地生存是最重要的。
自然界是统一的,连续的以太就充溢于无限的宇宙空间,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以太组成的。这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如果我们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气一元论"的长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通常在大多数西方人的心目中,以太本身是死寂的、静止的宇宙填充物,而在东方人的心目中,"气"则是充满紧张与生命力的,而且本身是在永恒的运动中存在的。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差别,造成了西方科学家习惯于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这样无形中就在生命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与此相比,东方人对"气"的理解无疑是更为科学性的,它既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物质,也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能量,而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统一的物质就是在能量的离散中运动的,"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就是对这种充满生命力的物质形象的描述,简单地说就是,物质都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与反抗中存在的,局部的反抗使一些物质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的实体,同时,压迫也不断使有序的实体离散开来,重新回到它原来混混沌沌的状态,而这一切都是由能量在连续的统一物质中的转移所决定的。
以太是有生命的,按照现代话来说,以太就是充满能量的统一物质,它不仅充满着宇宙空间,而且是在不断的紧张运动中存在的。自然界有着丰富多样的物质形式,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秩序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在周期的有序与无序中存在的能量场。物质实体是可见的,而能量场则是难以观察的,不过,我们通过仪器还是能够观察到它短暂的有序形式,电磁波的粒子性就是我们只观察到了它短暂的有序形式所产生的结果。物质实体和能量场的区别不是定性的,能量场中包含着物质实体,物质实体的周期生灭也就是广义的能量场。物质实体和能量同时又是不可分的,每一个事物不仅通过外部的能量场和外在世界普遍联系起来,而且在它的内部也是通过一种能量场的形式普遍联系起来的。今天这些能量场形式已经不断地被揭示出来了。
明白了以太的本质,我们对宇宙空间就有了一个更为本质的认识。空间并不是空无一物的,相反它充满着连续的以太,这些以太都是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不断有一些以太在反抗周围以太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些有秩序的实体,同时又有一些实体在周围以太的压迫下沦于混沌。正是以太这种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使空间中出现了一种动量势上的平衡,光速不变正是由于这种对称造成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称并不代表物质在分布上的对称,也不代表物质的运动没有方向,因为每一个实体本身都是不对称的,这集中表现在实体中心的密度一般都是比较大的,而随着远离实体的中心,物质的密度是不断变小的,显然,这样的空间不会是在静止中存在的,它一定存在着不对称运动,也正是这种运动使空间出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动量势上的平衡。
&;版权所有 2001-2002 知识大全网站
Copyright (C) 2001-2002 sd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Ⅸ 物理 树荫下的光斑除了圆形为什么还有不规则的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的特性,当光线通过小孔时,来自物体上部的光线和下部的光线就会在小孔里交叉起来,然后颠倒着继续向前传播,所以小孔后面所成的物像总是倒置的.并且,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就越大,无论小孔是什么形状,效果都是一样,这就是小孔成像的道理.
那么在大树浓荫下,你所看到的椭圆形光斑并不是太阳光通过树隙平行着投下的光点,而是太阳的很多倒置着的像.由于树隙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地上的光斑总是比树隙大得多.太阳是圆形的,为什么在这里它的像成了椭圆的呢?这是因为太阳光常常是倾斜着射向地面,如果阳光垂直地投向地面,那你看到的光斑就是正圆形的了
Ⅹ 诗句绿树浓萌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的浓萌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①“浓阴”是树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
②“楼台倒影”是楼台通过水面所成的虚像,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故答案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反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