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二物理问题。1、温度是表示 什么的物理量,
1、温度是表示 衡量温度高低 ,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测量温度时,通常采用的是摄氏度温标,该温标通常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零度,以标准大气压<即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作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叫做 1摄氏度。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量度使用华氏度=的温标,它与前面所说的温标之间的关系式是华氏度=32+摄氏度×1.8
Ⅱ 温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望采纳
Ⅲ 物理学中通常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什么
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其常用单位为摄氏度,符号为℃。如今天的温度为22℃。因而在物理学中通常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Ⅳ 物理中什么叫温度值
这是讲的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也就是有效数字可以精确到0.1℃ 或1℃ 。不是计算出来的,是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确定的。
Ⅳ (物理)热量、温度、内能三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热量
指的是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转化过程中所转化的能量。而该转化过程称为热交换或热传递。热量的公制为焦耳。
内能
广义地说,内能是由系统内部状况决定的能量。热力学系统由大量分子、原子组成,储存在系统内部的能量是全部微观粒子各种能量的总和,即微观粒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电离能、核能等等的总和
温度
一般说来,温度是指用温度计对一个物体的热的程度或冷的程度的度量。
总之,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肯定是吸收了热量或者是外界对其做功,这个物体内能增加。
不能说一个物体温度高就热量多或者内能大!
Ⅵ 温度的物理定义是什么
温度(Temperature):物体内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温度没有高极点,只有理论低极点“绝对零度”。“绝对零度”是无法通过有限步骤达到的。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温度是物体内分子间平均动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分子运动愈快,物体愈热,即温度愈高;分子运动愈慢,物体愈冷,即温度愈低。
Ⅶ 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什么叫做温度
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温度是描述物体冷暖程度的物理量。
宏观物体是由大量的微粒──分子或原子组成的。一切物质(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就每个分子来说,它的具体运动过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分子的运动却遵循统计平均规律。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对气体分子来说,根据分子热运动规律,采取统计平均的方法,可以导出热力学温度T与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平动动能的关系为:
式中为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k=1.380662×10-23JK-1,为玻尔兹曼常数。上式说明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只与温度有关,并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它揭示了宏观量T与微观量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看,温度表示物质的冷热程度,从微观上看,温度是表征大量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的平均值的物理量。这表明温度标志着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越高,就说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Ⅷ 大学物理中温度T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1、大学物理中的温度,一般不采用degree celsius(摄氏温度),而是采用
absolute temperature scale(绝对温标),这个温标又称为thermodynamic
temperature scale(热力学温标),是国际单位制SI Unit的七大基本单位之一。
绝对温标、K氏温标、开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国际温标,都是同义词。
2、摄氏温标的表示法是°C,热力学温标的表示法是K,不再使用 ° 表示“度”,
两种温标的换算关系是: K氏温标 = 摄氏温标 + 273.15。
3、另外一种常用的温标,是“华氏温标”,这里“华”跟华人的“华”没有
任何关系。虽然在美国,极其喜欢使用华氏温标,但是华氏温标的“华”,
跟华盛顿华府的“华”,也没有丝毫关系。只是 the degree Fahrenheit 中
的 “Fahrenheit ” 的发音误差造成的。在南方,尤其是闽南一带,汉语发音
系统中,缺乏汉语拼音中 f 的音,常常将 f 的发音发成 h 的音。例如闽南人,
包括东南亚的绝大多数闽南人的后裔,他们所说的某人“阿华”、“阿花”,
其实是“阿发”,是 Ah Fa,结果,都发成了 Ah Hua。而“发财”是hua
cai。如同现在的幽默小品中的“灰常、灰常感谢”是一样的,非常中“非”
的 f 发成了“灰”中的 h。吃饭,听起来是“吃换”,用得更多的是“驾崩”;
“湖”的发音,听起来是“浮”。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至于当初的翻译
出自何人,本人没有考证,不敢妄语。
4、开氏温标的温度常用 T 表示,摄氏温标的温度常用 t,华氏中常用 F 表示。
从表面上讲,K 氏温标,只是把温度的起点,降低了273.15,而摄氏温标与
绝对温标的division,也就是温度刻度的差值,是一样的。即,摄氏温标增加
一度,绝对温标也同样增加一度,只是起点不同。
5、由于Triple Point (三相点) 不是0.00°C,而是0.01°C,所以三相点是273.16°C,
所以,有不少教科书上会说,绝对温标是定义成 1/273.16,这种说法其实是
数学概念不清,物理概念混乱,是严重的误导。因为两者温标的上升的“度”的
刻度,或者说是“幅度”是一样的,只是起点不同。1/273.16 是无稽之谈,没有
实在的物理意义,幅度既不按1/273.16上升,起点也不在摄氏温标的1/273.16上。
只是可惜,很多着书立说者,居然鹦鹉学舌,不加思索,既没有解释,也没有质
疑,只是糊里糊涂地复制一句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语言”。
6、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似乎找到了绝对温标的意义,因为PV的结果是正比于
绝对温标 T,而不是摄氏温标的 t 。也恰恰从这里发现,PV不可能为负,也就是
说绝对温标没有负值,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发现,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宇宙原来温
度是有起点的,这在任何其他温标体系中,是不可思议,无法解释的。
7、于是,在我们热力学系统中,找到一个低温的尽头,任何情况下,温度都高于
绝对0度,一旦达到了绝对零度,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停止运动,用英文来说,就是:
all thermal motion ceases ,这就又找到了一个宇宙可能的死亡形式之一:热寂说。
(热寂说 = heat death)。
那么高温有没有尽头?现在的理论,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有待后人研究。
8、如果提高到认识论、方法论的层次,似乎给“唯物主义”者一个很不利的信息,
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不能接受的。宇宙无限、物质无限可分、温度无限升高、
无限降低,都不应该有尽头,可是它给了我们敲了一个警钟:我们的唯物主义是
想象中的唯物主义。主观想象的唯物主义,就是主观唯物主义,就是客观的唯心
主义。这一点,是我们的那些社会科学系(我们的社会科学系,其实只是哲学系的
极其夸张的渲染,就是几个哲学老师的穷奢极侈的夸张)的学者、老师们,极其
头疼的,也是他们平时在讲课时,竭尽所能地要去误导的内容。
、、、、、、、、其他不再赘述,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既涉及物理学的方法论,
又涉及物理学发展史,更涉及到物理学,尤其是热力学、物理化学本身,还涉及
到哲学、形而上学的研究(国内对metaphysics形而上学,有着系统的误解、曲解,
也就是说国内的学者几乎清一色地用他们自己时时刻刻所批判的那种“形而上学”
的思想对待形而上学,进入了悖论世界,已经走火入魔,无法自拔)。
Ⅸ 物理学中把什么叫做温度啊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经典热力学中的温度没有最高温度的概念,只有理论最低温度“绝对零度”。热力学第三定律指出,“绝对零度”是无法通过有限次步骤达到的。在统计热力学中,温度被赋予了新的物理概念——描述体系内能随体系混乱度(即熵)变化率的强度性质热力学量。由此开创了“热力学负温度区”的全新理论领域。通常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研究的体系都是拥有无限量子态的体系,在这类体系中,内能总是随混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而是不存在负热力学温度的。而少数拥有有限量子态的体系,如激光发生晶体,当持续提高体系内能,直到体系混乱度已经不随内能变化而变化的时候,就达到了无穷大温度,此时再进一步提高体系内能,即达到所谓“粒子布居反转”的状态下,内能是随混乱度的减少而增加的,因而此时的热力学温度为负值!但是这里的负温度和正温度之间不存在经典的代数关系,负温度反而是比正温度更高的一个温度!经过量子统计力学扩充的温标概念为:无限量子态体系:正绝对零度<正温度<正无穷大温度,有限量子态体系:正绝对零度<正温度<正无穷大温度=负无穷大温度<负温度<负绝对零度。正、负绝对零度分别是有限量子态体系热力学温度的下限和上限,均不可通过有限次步骤达到。
温度是物体内分子间平均动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分子运动愈快,物体愈热,即温度愈高;分子运动愈慢,物体愈冷,即温度愈低。这种现象被描述为一个物体的热势,或能量效应。当以数值表示温度时,即称之为温度度数。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几个分子甚至是一个分子构成的系统,由于缺乏统计的数量要求,是没有温度的意义的。
大气层中气体的温度是气温,是气象学常用名词。它直接受日射所影响:日射越多,气温越高。
温度 2.(wen)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温度没有高极点,只有理论低极点“绝对零度”。“绝对零度”是无法通过有限步骤达到的。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温度是物体内分子间平均动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分子运动愈快,物体愈热,即温度愈高;分子运动愈慢,物体愈冷,即温度愈低。
Ⅹ 物理学中温度的概念是怎样的
温度是指冷热的程度,我国古文献描述它的词汇很丰富,从低温到高温依次用冰、寒、凉、温、热、灼等表示。这里面显然有区别温度的含意。古代对于低温的获得,想了许多方法,主要是用冰。人们想了不少隔热保温的方法,把冬天的自然冰保存到次年夏天。从周代开始就有“夏造冰”的说法,但当时怎么造法,还有待研究。高温的获得复杂得多。远在先秦,在冶炼、制陶等工艺中,能得到摄氏1000度以上的高温。这里面有许多热学上的知识值得进一步研究。至于对温度的观察、测定更有多种方法,例如在冶炼、制陶、炼丹、烹调等工作中,各自摸索出一套观测温度的方法。
古代医学的研究已经认识到人体的温度应当是恒定的,所以可作为测温的标准,也就是“以身试温”。这当然是最粗略的土方法。《考工记》中记载冶炼青铜合金的工艺中,以蒸气的颜色作为判断温度的标准,据近人研究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又如在对水加热过程中,则根据水泡形成状况,甚至水中热循环发出的声响来判断温度。在对某些固体加热过程中,则视其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温度,这些都是有科学道理的。但又是主要凭借人们的经验,所谓的掌握“火候”,缺乏易于掌握的客观标准。在西汉,有人曾试图制作一个测温装置。《淮南子•说山训》说:“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瓶中的水结了冰,这说明气温低。同书《兵略训》说:“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在瓶中盛了水,当它结冰,可以说明气温低,如其熔解为水,又可以说明气温之升高。这观测范围比前者大,功能比前者好,或许可以认为是一种关于测温器的设想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