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职业暴露什么意思
职业暴露,是指职业关系将本人暴露在一个危险环境或者处于危险因素之中,从而有可能损害本人生命或者威胁健康的一种情况。
而医护工作者的职业暴露又分为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等多种情况。因此,医护工作者在救助患者的同时,同样会将他们自身与救助患者处在一样的危险局面。
除开熟知的医护工作者之外,在2017年10月份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还公布了许多现如今正处于职业暴露的职业,其中包括了钢铁铸造、油漆工、粉刷匠画家等多类职业。
(1)物理性职业暴露有哪些扩展阅读:
职业暴露中发生几率最高的是在医院。医生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使得许多感染性疾病成为了一颗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特别是在患者有意隐瞒病情的情况下。
根据中国疾控预防中心发布的调查显示,在2000年到2016年这十六年期间就曾有38867名护士在医护工作中因为针刺、锐器以及污染针等刺伤而面临职业暴露所带来的生命危险。
2. 职业暴露最常见的暴露类型是
职业暴露分为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复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四类。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职业暴露是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最主要的因素,加之经血液传播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更进一步加剧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
(2)物理性职业暴露有哪些扩展阅读:
职业暴露有以下预防措施:
1、制订、实施医疗实验室安全操作和普遍性防护措施指南。
2、对有关人员(包括医务人员、警务人员等)加强艾滋病传播途径及自我防护的宣传教育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及自我防护能力,并持正确态度,既不能过度恐惧,也不能无所谓。
3、设有专门的组织和管理系统。
3. 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
1、噪声
2、高温
3、低气压
4、高气压
5、高原低氧
6、振动
7、激光
8、低温
9、微波
10、紫外线
11、红外线
12、工频电磁场
13、高频电磁场
14、超高频电磁场
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粉尘因素、化学因素(如有机溶剂类毒物,铅、锰等金属毒物等)、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各种放射性物质)、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和其他因素(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等)。
(3)物理性职业暴露有哪些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规定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加速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使用,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危害更加多样、复杂,职业暴露人群日益扩大,职业病新发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1998年~2017年,我国共报告职业病病例380449例。自2010年以来,我国职业病报告病例数持续高位波动,2016年全国职业病报告病例数首次超过3万,每年因职业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在新的职业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的背景下,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四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10大类132种。
4. 职业暴露限制常用单位有
职业暴露的全称是“职业病危害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引发职业病的状况。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化学类、物理类、生物类等。
化学类职业暴露主要存在于石油加工、脱脂作业、电解车间、焊接作业、喷涂作业、采掘作业等作业场所,可能导致皮肤、肌肉、黏膜、呼吸道和眼部的灼伤、中枢神经系统衰弱、肺部水肿、窒息、昏厥、皮肤腐烂、皮肤炎、过敏反应、癌症等等。比如安全生产事故中的化学品泄漏、有毒有害气体中毒、有机溶剂中毒、金属中毒,都是作业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防护造成的化学危害。
物理类的职业暴露主要是指在缺氧、噪声超限、极端温度(高温或低温)、非离子辐射与离子辐射、强光、尘埃、玻璃纤维和石英粉尘等作业环境下进行作业的情况。
生物类职业暴露是指作业环境中存在细菌(酵母菌、霉菌斑、霉菌、担子菌)、昆虫、无脊椎动物、动物皮屑、花粉等生物危害。生物危害多存在于医院、餐厅、食品加工厂、公共设施等。
5. 职业暴露级别分为几级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级别
一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二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针刺伤。
三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分级
医务人员在对HIV、HBV感染者等传染病诊疗过程中,存在着传染的危险性,需采取正确有效的的防护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职业感染。根据从事的医疗活动是否接触血液和感染性体液的情况,分为三级防护。
一、一级防护
1、为HIV、HBV感染者等传染病诊病人做常规体检;关怀HIV、HBV感染者等传染病人,和他们握手、只接触汗液等不直接接触血液和感染性体液的情况,采取一级防护: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2、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二级防护
1、当医务人员暴露的皮肤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时,应采取二级防护:戴口罩、帽子、戴手套、穿隔离衣。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
2、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
三、三级防护
1、当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或可能喷溅时:如行手术、穿刺、插管者,应进行三级防护: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戴双层手套、穿防水隔离衣或防护服、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2、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
6. 卫生服务行业的物理性职业暴露包括哪些
【题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认知调查研究报告
【作者】程良伟 向中云 邱敏 曾世清 毛业娜 刘源 任玉梅 杨永碧 袁利华
【机构】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庆400061 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庆401336
【刊名】《中国性科学》2010年 第6期 13-18页共6页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医务人员 HIV职业暴露 认知 调查
【文摘】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为医务人员开展预防HIV职业暴露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重庆市南岸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983名医务人员进行HIV职业暴露认知调查分析。结果:问卷正确率:最低20.69%,最高100.00%,平均66.19%;男67.32%,女65.55%;医药卫技人员66.66%,行政后勤人员63.9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64%,社区卫生服务站64.69%;参加过HIV职业培训学习者67.44%,没有参加过HIV职业培训学习者65.69%;≤20岁63.30%,21岁~者65.67%,31岁~者66.62%,41岁~者67.19%,51岁~者67.15%。艾滋病基本知识65.42%,HIV职业暴露的危险22.34%,HIV职业暴露预防68.53%,HIV职业暴露后处理58.84%。不同分类问卷正确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社区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防范知识并不理想,必须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以便有效的预防HIV职业暴露感染。
7. 职业暴露形式可分为那4类
职业暴露分为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四类。
职业暴露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无论重大事故还是小型事故,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
(7)物理性职业暴露有哪些扩展阅读:
职业暴露有以下预防措施:
1、制订、实施医疗实验室安全操作和普遍性防护措施指南。
2、对有关人员(包括医务人员、警务人员等)加强艾滋病传播途径及自我防护的宣传教育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及自我防护能力,并持正确态度,既不能过度恐惧,也不能无所谓。
3、设有专门的组织和管理系统。
4、落实好各项防止职业暴露的安全操作和个人防护措施。包括医疗实验室的布局,安全操作规章,废弃物的消毒处理,个人防护用品和健康监护等。
出现事故时要及时报告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