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物理在古代怎么说

物理在古代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2-07-11 18:06:59

‘壹’ “物理”一词起源何时

1900年日本人藤田丰八从日语转借过来的。

‘贰’ 最先提出“物理”这个概念的人是谁

如果只是说中文物理单词,则战国时期就有了;如果是说和PHYSICA对译则17世纪就有了。还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国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分类,包括天文、气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1666年巴黎科学院成立时科学仍分成数学和物理两大类,只不过数学包括力学和天文学;而物理学还包括化学、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可见法国直到l7世纪,物理学也是大物理或广义物理学。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秋水》也有:“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之说。“万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词的基本含义。天地之运行.四时之交替.万物之生衰,古人都将其看作“物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荀子·解蔽》作了进一步总结:“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里“物理”一词虽未连用,但上下文看是专讲观物知理的。所以唐扬惊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则可知物理也。”
据查李之藻(1569-1630年)和傅泛际(1587—年)于1628年译毕、1631年陆续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译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后。宗也、殊也、类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独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后。”此文原意是阐述宗、殊、类三公为本然之属,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在先;而独,依二公为依然之称,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因在后。
《名理探》是17世纪初葡萄牙的高因盘利大学耶稣会会士的逻辑讲义.用拉丁文写成。原名《亚里士多穗辩证法概论》,原书刊于1611年。我们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书.因此还不敢说“物理”一词肯定对译于拉丁文“PHYSICA,但从《名理探》中有关“物理”的引文来看实际上是讲形性学的,仍属中国古代“大物理的范畴!因而这种翻译是准确的。如果说这仅是孤证,我们不防再举王夫之(1619-1692年)的例子。
王夫之对方以智质测之学独有所钟.他在《搔首问》中曾说:“密翁(即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之穷理,唯质测为得之。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按:近传泰西物理、化学,正是此理”。
我们姑且不论王夫之关于格物与非格物的区别及其与西方物理、化学相比是否贴切.仅就原按“近传泰西物理、化学正是此理”而论,王夫之对当时西方“物理”、“化学”这两个科学名词已经运用得相当准确了。这再次证明我国至迟在l7世纪下半叶对西方“物理”、“化学”两个科学名词,已有了准确的译法.

‘叁’ 在“物理”专名之前,人们都是如何称呼“物理”的

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着作的《西学凡》,其中把Physics音译为“费西加”。可见在这个时候,我国还没有“物理学”其名。它出现的确切年代,一时还不能查考出来,大约是在19世纪末。在正式使用“物理学”这个名词之前,还曾有过一段时间使用过“格致”或“格物”的名称。那是取《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一句的意思。虽然,后世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但大致说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取知识。在清代后期就用以统称“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后来干脆在狭义上就代表今天所谓的物理学,大学里的物理系,开初就叫做“格物门”。1889年,日本人饭盛挺造编了一本物理教科书,藤田丰八把它译成中文,书名就叫做“物理学”。次年,王季烈把它改译一番,书名仍然不变。1901年,严复翻译名着《原富》,书中也提到“物理学”,但又怕太陌生,特别加注说:“物理之学名‘斐辑格’。”可见那个时候“物理学”一词还不很普遍。

‘肆’ “物理”一词的来源是怎样的

如果只是说中文物理单词,则战国时期就有了;如果是说和PHYSICA对译则17世纪就有了。还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国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分类,包括天文、气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1666年巴黎科学院成立时科学仍分成数学和物理两大类,只不过数学包括力学和天文学;而物理学还包括化学、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可见法国直到l7世纪,物理学也是大物理或广义物理学。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秋水》也有:“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之说。“万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词的基本含义。天地之运行.四时之交替.万物之生衰,古人都将其看作“物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荀子·解蔽》作了进一步总结:“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里“物理”一词虽未连用,但上下文看是专讲观物知理的。所以唐扬惊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则可知物理也。”

1607年徐光启和利马窦翻(意大利人,Mateo Ricci,1552—1633)译的欧几里德(Euclid,330BC—275BC)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时,徐光启作的该书序言中也谈到了“物理” 一词.


据查李之藻(1569-1630年)和傅泛际(1587—年)于1628年译毕、1631年陆续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译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后。宗也、殊也、类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独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后。”此文原意是阐述宗、殊、类三公为本然之属,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在先;而独,依二公为依然之称,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因在后。



《名理探》是17世纪初葡萄牙的高因盘利大学耶稣会会士的逻辑讲义.用拉丁文写成。原名《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原书刊于1611年。我们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书.因此还不敢说“物理”一词肯定对译于拉丁文“PHYSICA,但从《名理探》中有关“物理”的引文来看实际上是讲形性学的,仍属中国古代“大物理的范畴!因而这种翻译是准确的。如果说这仅是孤证,我们不防再举王夫之(1619-1692年)的例子。



王夫之对方以智质测之学独有所钟.他在《搔首问》中曾说:“密翁(即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之穷理,唯质测为得之。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按:近传泰西物理、化学,正是此理”。



我们姑且不论王夫之关于格物与非格物的区别及其与西方物理、化学相比是否贴切.仅就原按“近传泰西物理、化学正是此理”而论,王夫之对当时西方“物理”、“化学”这两个科学名词已经运用得相当准确了。这再次证明我国至迟在l7世纪下半叶对西方“物理”、“化学”两个科学名词,已有了准确的译法.

‘伍’ 中文“物理”一词起源何时

“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古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泛指一般的自然科学。

而在东方,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网络全书式着作《物理小识》,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我国的物理学知识,在早期文献中记载于《天工开物》等书中。

在古希腊人那里,物理学就是“自然哲学”,出现了泰勒斯、阿基米德等一批着名的自然哲学家、科学家,“物理学”的名称就来自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后来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奠基之作,就叫做《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5)物理在古代怎么说扩展阅读:

物理从本质上说,发源于人们对生活中身边常见事物及现象的探究,从本质上决定了它离不开实验与实践,虽然现在有理论物理这一分支,但是还是需要实验验证的支持。

比如说爱因斯坦着名的相对论理论,每次都是新闻上有关的报道都是说爱因斯坦的理论又被什么什么验证了,最近的例子就是2017年的引力波的观测事件。

物理学不仅是理论上的推导,还要借助数学工具进行确切的验算,从牛顿着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即可略知一二,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物理学家的另一个身份是数学家的原因,比如笛卡尔、牛顿等等不胜枚举。

物理学的疆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物理与很多其它领域有相当的交集,从而发展出不少跨领域学科,如生物物理学、量子化学等等,甚至在物理学界还需要哲学的支撑。

‘陆’ 物理一词最早被引进中国叫什么听说是张之

如果只是说中文物理单词,则战国时期就有了;如果是说和PHYSICA对译则17世纪就有了。还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国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分类,包括天文、气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1666年巴黎科学院成立时科学仍分成数学和物理两大类,只不过数学包括力学和天文学;而物理学还包括化学、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可见法国直到l7世纪,物理学也是大物理或广义物理学。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秋水》也有:“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之说。“万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词的基本含义。天地之运行.四时之交替.万物之生衰,古人都将其看作“物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荀子·解蔽》作了进一步总结:“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里“物理”一词虽未连用,但上下文看是专讲观物知理的。所以唐扬惊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则可知物理也。”
据查李之藻(1569-1630年)和傅泛际(1587—年)于1628年译毕、1631年陆续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译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后。宗也、殊也、类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独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后。”此文原意是阐述宗、殊、类三公为本然之属,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在先;而独,依二公为依然之称,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因在后。


《名理探》是17世纪初葡萄牙的高因盘利大学耶稣会会士的逻辑讲义.用拉丁文写成。原名《亚里士多穗辩证法概论》,原书刊于1611年。我们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书.因此还不敢说“物理”一词肯定对译于拉丁文“PHYSICA,但从《名理探》中有关“物理”的引文来看实际上是讲形性学的,仍属中国古代“大物理的范畴!因而这种翻译是准确的。
王夫之(1619-1692年)对方以智质测之学独有所钟.他在《搔首问》中曾说:“密翁(即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之穷理,唯质测为得之。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按:近传泰西物理、化学,正是此理”。
-----------王夫之,船山遗书·搔首问.上海太平洋书店1933年排印本


我们姑且不论王夫之关于格物与非格物的区别及其与西方物理、化学相比是否贴切.仅就原按“近传泰西物理、化学正是此理”而论,王夫之对当时西方“物理”、“化学”这两个科学名词已经运用得相当准确了。这再次证明我国至迟在l7世纪下半叶对西方“物理”、“化学”两个科学名词,已有了准确的译法.


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网络全书式着作《物理小识》,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
日本早期物理学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说:“在我国最初把Physics称为穷理学.明崇祯年间一本名叫《物理小识》的书,阐述的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医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样内容包含在‘物类志’和‘物类感应’等着述中,这些都是中国物理着作的渊源.”


‘柒’ 古代的“物理”什么意思

1元古到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前)
人类从会用火到石器时代.又从石器时代
过渡到青铜时代,西周时代手工业特别发达,
出现了“百工匠”;如造车轮的“轮匠”,造车
轴的“轴匠”,造箭的“矢匠”等.在这些手
工技术中有丰富的物理学知识,但人们没有认
识.
2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公元前770
年—前221年)
此时期对物理学知识有了系统研究和论
述,主要着作有:《墨经》和《考工记》等.对
力、热、光等都有论述.
2. 1力学方面
《墨经》最早对力下了定义:“力荆之所以
奋也”.意思是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
因.《墨经》第114. 116条对时间和空间最早
作出了正确定义:“宇或徒,说在长宇久”;
“行修以久,说在先后”.意思是说物体位置改
变是空间随着时间自近而远的持续增长.“墨
经”还最早论述了“杠杆原理”和“浮体平衡
原理”
2. 2热学方面
《考工记》中:“凡铸金之状,金(铜)与
锡;黑蚀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气竭,青白
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是我国最早对温度的认识,这段大意是在熔炼
金属过程中,根据物体颜色判断物体冷热程度.
2. 3磁学方面
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世纪)《管子
·地数篇》有:“山上有慈石,其下有铜金".
约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精通》中有: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这是世界上最早对磁
现象的认识.
2. 4光学方面
《墨经》着作中有八条对几何光学的专门
论述,这八条主要论述了:光的直进性和小孔
成像,平面镜反射及成像,球面镜成像.
3从秦、汉到隋唐五代(公元前 221年—
公元960年)
这个时期制造了许多大型复杂机械:西汉
初的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张衡(78年—139
年)的浑天仪和地动仪:毕岚的“翻车”(即
龙骨水车)和名为“渴乌”的虹吸管;(公元
2世纪)唐僧一行梁令珑的水运浑仪.(公元
725年)此时期主要科学代表着有:东汉王充
(27年—约79年)所着的《论衡》,东汉
C25年—220)年的《淮南万毕术》
3. 1力学方面
《论衡.状留篇》中的:“是故车行于陆,
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
“任重,其进取疾速,难矣”.意即在一定外力
条件下,较重的物体运动较慢,其开始运动和
加快运动也难.《论衡》中:“古之多力者、身
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钧,使之自举,不能
离地”.最早提出系统的内力不能使物体运动
的结论.
3. 2感学方面.《淮南万毕术》道:“磁石柜
茶”.说明了人们已经认识了磁石(磁极)之
间存在着相互推斥力作用.《论衡·是应篇》
道:“司南之构,投之于地,其抵指南”.人们
制造了指南针(句状司南).
3. 3热学方面
《论衡》中:“云雾、雨之徽也,夏则为露,
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
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的论述,是世界上最
早分析一年四季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论稀
.寒温篇》中的论述:“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
远则渐微.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是
世界上最早对热传导的论述.
3. 4声学方面
《论衡·变虚篇》中:“令人操行变气远近,
宜与鱼等;气应而变,宜与水均”,意思是人
的行动(包括说话)使其周围的“气”发生振
动,并能向外传播,如同鱼使水振动的水波一
样向外传播.
3. 4光学方面
《论衡·率性篇》中:“取火于天,五月丙
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五石可能指石英石).
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
《淮南万毕术》载道:削冰为圆,举以向日,以
艾承其影,则火生”.以上说明用透镜聚光取
火,即叫“阳隧”.《淮南万毕术》中的“取大
镜高悬,盛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记述了
我国最早创制的开管式潜望镜.
3. 5电学方面
《论衡》中的“顿牟掇芥慈石级缄”.(顿
牟:墟泊;芥:=种很轻草木;械:针;缀:
吸引);说明人们已经对电、磁有了相当深刻
的认识.
4宋,元时期(960年—1369年)
这个时期创制了大型机械和大型生产工
具.撰写出五本科学着作:北宋沈括(1031年
—1095年)着的《梦溪笔谈》;北宋曾公亮
(999年—1078年)着的《武经总要》;北宋
李诫(1035— 1110年)着的《营造法式);北
宋苏颂(1020年·- 1101年)、韩公廉(生卒
年代不详)着的《新仪象法要》;元代赵友钦
(1279年—1368年)着的《革象新书》,我
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和活字
印刷术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4. 1力学方面
《营造法式》一书,全书36卷,其中图样
6卷,系统地总结了历代建筑经验,有丰富的
材料力学和建筑力学知识.《新仪象法要》一
书中,记载了苏颂和韩公廉在1092年创制一
架大型水运仪象台,即天文钟,这台机器应用
了很多力学知识.
4. 2磁学方面
《梦溪笔谈》第58条:“以磁石磨针锋,则
锐处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不同”,这段
话说明当时已发现了磁铁有两极;《梦溪笔
谈》第437记载的:“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
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记述的磁
偏角,比西方发现地磁偏角早了四百多年.
《梦溪笔谈》中还介绍了指南针四种安装法:水
浮法;指甲法;碗唇法;悬丝法.
4. 3光学方面
《梦溪笔谈》记述的:“阳艘向日照之.则
光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
寂,着物则火发”.“阳健面洼,以一指迫而照
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这是说
手指在镜面与焦点之间处成正立像.在焦点处
无像,在焦点以外成倒立像.说明当时对凸透
镜聚光及球面镜成像已进行相当成功的研究.
宋末元初赵友钦用上千只炽光作为光源进行
小孔成像的大型光学实验,证明了光源大小、
强度与小孔的大小、距离以及像的大小、亮度
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当时物理学研究已经
进人实验科学时代.
4. 4声学方面
《梦溪笔谈》中:“欲知其应者,先调其弦,
先调其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
则纸人跃,它弦即不动”.这是沈括以纸游码
实验证明了声的共振现象,比英国的诺布尔所
做的“纸游码”实验早500年.
5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
由于时代中叶以后,维护封建伦理的官方
教育后来发展为“八股”的科举取士制,严重
阻碍科学技术发展,是我国科学发展的落后时
期.但是个别的有关物理学方面也有独创发
现:明代朱载育(1536年—约1614年)发
明的十二平均律,用以公比攀 Z的等比级数
平均分配音律,成为近代平均音阶的鼻祖;明
末宋应星(1587 - ?)的《天工开物》在
《论气·气声》是集发声、传播、接收为一体
的一部系统的声学大着.

‘捌’ 中国物理学科的前称是什么

在中国,以前把物理学称为“格物学”或“格致学”。
1900年以前中国就没有“physics”。东方的包括中国的近代科学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实际情况是从西方传到中国远比传到日本还要早。不过1900年以前,我国译述西方物理学着作没有采用“物理学”的译法,而是多译为“格物学”或“格致学”。如1879年美国人林乐知将罗斯古编写的一本物理书翻译成汉语并命名为《格致启蒙》,其中第二卷为格物学;188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英文名Martin,1888年曾来中国传教,接触中国古代文明后曾提出“丁韪良猜测”:中国的“元气说”曾影响过笛卡尔提出“以太”漩涡说)也将一本物理书译为汉语,名字为《格物测算》。另外,国内1886年有译着《格致小引》,1889年又有《格物入门》出版。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玖’ 物理的起源是

俗话说:“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凡物都有个妈;无论是鸡生出了蛋,还是蛋孵出了鸡,凡事总有个起源。现在,我们就来给“物理”找妈妈。可是:“天上有无数颗星星,那颗最小的就是我, 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在哪里生。 地上有无数个龙人,那个最小的就是我,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在哪里生。”要寻找物理他妈,就像小龙人找她娘一样地困难。

普遍的观点认为物理起源于哲学。因为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哲学家就开始思考物理问题了。但他们绝不是第一琢磨物理问题的人。因为早他们几百年在中国就有公开出版的《易经》。《易经》是一个搞占卜的迷信书,初看它和以科学为本的物理格格不入,但请您不要忘记《易经》里也诞生了最初人们的朴素唯物思想。比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似乎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预示宇宙的起源——我们现在普遍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而中国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等都是对天地起源的思考和探索。虽然神话终归是胡说八道,但毕竟这还是人类在动脑子的产物。或许神话传说就是物理的雏形。

阅读全文

与物理在古代怎么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