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
一、物理性质
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
10、延展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质叫展性。二者合称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之一。
二、化学性质:
1、助燃性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进行燃烧的性质。如硫具有可燃性。
2、助燃性物质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如氧气具有助燃性。
3、氧化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提供氧元素的性质。
4、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夺取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的性质,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即还原剂)有H2、CO、C。
5、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性质: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
6、稳定性物质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自身不易发生分解反应的性质,如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7、风化结晶水合物(如Na2CO3·10H2O)在干燥的环境中失去结晶水的性质。
(1)面精的物理性质有哪些扩展阅读
一、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性质的具体体现。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贰’ 属于材料基本物理性质的有哪些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仪器测知。还有些性质,通过实验室获得数据,计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等。在实验前后物质都没有发生改变。这些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
(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
(10)延展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质叫展性。二者合称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之一。
(2)面精的物理性质有哪些扩展阅读
研究方法:
通常用观察法和测量法来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如可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和溶解性;可以闻气味(实验室里的药品多数有毒,未经教师允许绝不能用鼻子闻和口尝)。
也可以用仪器测量物质的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和挥发性、吸附性、磁性。
‘叁’ 地球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分别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性及弹塑性等 ①、密度:
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可算出地球的质量为5.974×1021t,再利用地球体积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6g/cm3。但从地表岩石实测的平均密度仅为2.7~2.8g/cm3,可以肯定地球内部必定有密度更大的物质。目前,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密度大小与分布的计算,主要是依靠地球的平均密度、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球的转动惯量及万有引力等方面的数据与公式综合求解而得出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的2.7~2.8g/cm3向下逐渐增加到地心处的12.51g/cm3,并且在一些不连续面处有明显的跳跃,其中以古登堡面(核-幔界面)处的跳跃幅度最大,从5.56g/cm3剧增到9.98g/cm3;在莫霍面(壳-幔界面)处密度从2.9g/cm3左右突然增至3.32g/cm3。
②、压力:
地球内部的压力是指不同深度上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实质上是压强。在地内深处某点,来自其周围各个方向的压力大致相等,其值与该点上方覆盖的物质的重量成正比。地内的这种压力又称为静压力或围压,按静压力平衡公式可表示为ρ=hρhgh(即静压力ρ等于某深度h和该深度以上的地球物质平均密度ρh与平均重力加速度gh的乘积)。因此,地内压力总是随深度连续而逐渐地增加的。如果知道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大小与分布,便可求出不同深度的压力值。例如,地壳的平均密度的2.75g/cm3,那么深度每增加1km,压力将增加约27.5MPa(MPa读兆帕,1MPa=106N/m2)。计算证明,压力值在莫霍面处约1200MPa、古登堡面处约135200MPa、地心处达361700MPa。
③、重力: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着地球的吸引力和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
‘肆’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性及弹塑性等。
(一)密度
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可算出地球的质量为5.974×1021 t,再利用地球体积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6 g/cm3。但地表岩石实测的平均密度仅为2.7~2.8 g/cm3,由此可以肯定地球内部必定有密度更大的物质。
目前,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密度大小与分布的计算,主要是依靠地球的平均密度、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球的转动惯量及万有引力等方面的数据与公式综合求解而得出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的2.7~2.8 g/cm3 向下逐渐增加到地心处的12.51 g/cm3,并且在一些不连续面处有明显的跳跃,其中以古登堡面(核-幔界面)处的跳跃幅度最大,从5.56 g/cm3 剧增到9.98 g/cm3;在莫霍面(壳-幔界面)处密度从2.9 g/cm3 左右突然增至3.32 g/cm3。各圈层物质密度的大小及变化见图3-3a及表3-1。
图3-3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二)压力
地球内部的压力是指不同深度上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实质上是压强。在地球内部某点,来自其周围各个方向的压力大致相等,其值与该点上方覆盖的物质的质量成正比。地球内部的这种压力又称为静压力或围压,按静压力平衡公式可表示为p=hρhgh(即静压力p等于某深度h和该深度以上的地球物质平均密度ρh与平均重力加速度gh的乘积)。
因此,地球内部压力总是随深度连续而逐渐地增加的。如果知道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大小与分布,便可求出不同深度的压力值。例如,地壳的平均密度约2.75 g/cm3,那么深度每增加1 km,压力将增加约27.5 MPa。计算证明,压力值在莫霍面处约1200 MPa,古登堡面处约135200 MPa,地心处达361700 MPa。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压力大小及变化情况见图3-3b及表3-1。
(三)重力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着地球的吸引力和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就是重力(gravity)。地球的离心力相对吸引力来说是非常微弱的,其最大值不超过引力的1/288,因此重力的方向仍大致指向地心(图3-4)。地球周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重力场。重力场的强度用重力加速度来衡量,并简称为重力(单位为伽(Gal)或毫伽(mGal)。
图3-4 地球引力、惯性离心力和重力的关系示意图
地球表面各点的重力值因引力与离心力的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根据万有引力定律(F=Gm1 m2/r2),地球表面的引力与地球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而地球的形状接近于一个赤道半径略大、两极半径略小的扁球体。因此,地球两极的重力值最大,并向赤道减小,减小数值可达1.8 cm/s2 左右。依照离心力公式(C=mω2 r),在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地表各点的离心力与它到地球自转轴的垂直距离成正比。因此,离心力以赤道最大,可达3.4 cm/s2,并全部用来抵消引力;向两极离心力逐渐减小为零,所以,在引力与离心力的共同影响下,重力值具有随纬度增高而增加的规律,赤道处重力值为978.0318 cm/s2,两极为983.2177 cm/s2,两极比赤道增加5.1859 cm/s2。
在地球内部,重力因深度而不同。由于地球内部的惯性离心力变得更加微弱,故地球内部的重力可简单地看成是引力。地球大体上是一个由均质同心球层组成的球体,在这样的球体内部,影响重力大小的不是地球的总质量,而只是所在深度以下的质量。如质点位于地下2885 km深处的核-幔界面上时,对质点具有引力的只是地核,而地壳与地幔对质点的引力因其呈圈层状而正好相互抵消。根据上述原理,利用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规律,便可求出地球内部不同深部的重力值。从地表到地下2885 km的核-幔界面,重力值大体上随深度而增加,但变化不大,在2885 km处达到极大值(约1069 cm/s2)。这是因为地壳、地幔的密度低,而地核的密度高,以致质量减小对重力的影响比距离减小的影响要小一些。从2885 km到地心处,由于质量逐渐减小为零,故重力也从极大值迅速减小为零,见图3-3c及表3-1。
(四)温度
矿井随深度增加而温度增高、温泉、火山喷出炽热的岩浆等事实,都告诉我们地球内部是热的。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geothermal field)。
在地壳表层,由于太阳辐射热的影响,其温度常有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周期变化,这一层称为外热层。外热层受地表温差变化的影响由表部向下逐渐减弱,外热层的平均深度约15 m,最多不过几十米。在外热层的下界处,温度常年保持不变,等于或略高于年平均气温,这一深度带称为常温层。在常温层以下,由于受地球内部热源的影响,温度开始随深度逐渐增高。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 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温度每增加1 ℃所增加的深度则称为地热增温级)。世界上不同地区地温梯度并不相同,如我国华北平原约为2.5~3.5℃/100 m,大庆油田可达4.5 ℃/100 m。据实测,地球表层的平均地温梯度约为3 ℃/100 m;海底的地温梯度一般为4~8 ℃/100 m,大陆一般为1~5 ℃/100 m,海底的地温梯度明显高于大陆的地温梯度。
地温梯度是根据地壳浅部实测所得的平均值,一般只适合于用来大致推算地球浅层(地壳以内)的地温分布规律,并不适用于整个地球内部。如果按平均100 m增温3 ℃计算,至地壳底部地温将超过900 ℃,到地心将高达200000 ℃的惊人数值,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地球内部除了地壳以外当绝大部分处于熔融甚至气体状态,这与地球内部绝大部分可以通过地震波横波(即主要为固态)的观测事实不符。实际上,地温梯度是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对于地球深部的温度分布,目前主要是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熔点温度的关系式推导得出的。根据目前最新的推算资料,在莫霍面处的地温大约为400~1000 ℃,在岩石圈底部大约为1100 ℃,在上、下地幔界面附近(约650 km深处)大约为1900 ℃,在古登堡面(核幔界面)附近大约为3700 ℃,地心处的温度大约为4300~4500 ℃(图3-3d,表3-1)。
由于热具有从高温向低温传播的性质,所以地球内部的高温热能总是以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向地表传播并散失到外部空间,通常把单位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的热量称为地热流密度(geothermal heat flow)。目前全球实测的平均地热流密度值约为61.3 mW/m2(mW读毫瓦),大陆地表热流密度的平均值(61.0 mW/m2)与海底的平均值(61.5 mW/m2)基本相等。地表的不同地区地热流密度值并不相同,一般在一些构造活动的地区(如年轻山脉、大洋中脊、火山、岛弧等)热流密度值偏高,而在一些构造稳定的地区热流密度值偏低。
地表热流密度值或地温梯度明显高于区域平均值或背景值的地区称为地热异常区。地热异常可以用来研究地质构造的特征(包括地震活动),同时对研究矿产(如金矿、石油等)的形成与分布也具有重要作用。地热也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寻找地热田可用于发电、工业、农业、医疗、旅游和民用等。
(五)磁场
图3-5 地球的偶极磁场
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地磁场近似于一个放置地心的磁棒所产生的磁偶极子磁场(图3-5),它有两个磁极,S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N 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两个磁极与地理两极位置相近,但并不重合,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约为11.5 °。以地磁极和地磁轴为参考系定出的南北极、赤道及子午线被称为磁南极、磁北极、磁赤道及磁子午线。1980年实测的磁北极位置为北纬78.2 °,西经102.9 °(加拿大北部),磁南极位置为南纬65.5 °,东经139.4 °(南极洲)。长期观测证实,地磁极围绕地理极附近进行着缓慢的迁移。
地磁场的磁场强度是一个具有方向(即磁力线的方向)和大小的矢量,为了确定地球上某点的磁场强度,通常采用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三个地磁要素(图3-6)描述。
图3-6 地球的磁场强度矢量及地磁要素
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如果磁场强度矢量的指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西偏。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角为西偏,甘肃酒泉以西多为东偏。
磁倾角是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交角,通常以磁场强度矢量指向下为正值,指向上则为负值。磁倾角在磁赤道上为0°;由磁赤道到磁北极磁倾角由0° 逐渐变为+90 °;由磁赤道到磁南极磁倾角由0 °逐渐变为-90 °。
磁场强度大小是指磁场强度矢量的绝对值。地磁场的强度很弱,平均为50 μT(T为特[斯拉]的符号);在磁力线较密的地磁极附近强度最大,为60 μT左右;由磁极向磁赤道强度逐渐减弱;在磁赤道附近最小,为30.7 μT。
近代对地磁场的研究指出,地磁场由基本磁场、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个部分组成。
基本磁场占地磁场强度的99%以上,是构成地磁场主体的稳定磁场。它决定了地磁场相似于偶极场的特征,其强度在近地表时较强,远离地表时则逐渐减弱。这些特征说明了基本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内部。对于基本磁场的起源,过去曾认为地球本身是一个大永久磁铁,使得它周围产生磁场。但现代物理证明,当物质的温度超过其居里温度点时,铁磁体本身便失去磁性。铁磁体的居里温度是500~700 ℃,而地球深部的温度远远超过此数值,所以地球内部不可能是一个庞大的磁性体。现今比较流行的地磁场起源假说是自激发电机假说。该假说认为地磁场主要起源于地球内部的外地核圈层。由于外地核可能为液态,并且主要由铁、镍组成,因此它可能为一个导电的流体层,这种流体层容易发生差异运动或对流。如果在地核空间原来存在着微弱的磁场时,上述差异运动或对流就会感生出电流,产生新的磁场,使原来的弱磁场增强;增强了的磁场使感生电流增强,并导致磁场进一步增强。如此不断进行,磁场增强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于是便形成了现在的基本地磁场。
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基本磁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它只占地磁场的很小部分(<1%)。这种磁场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的黑子活动等因素所引起的。因此,它常包含有日变化、年变化及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即较剧烈的变化)等成分。
磁异常(magnetic anomaly)是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一个地区或地点的磁异常可以通过将实测地磁场进行变化磁场的校正之后,再减去基本磁场的正常值而求得。如所得值为正值称正磁异常,为负值称负磁异常。自然界有些矿物或岩石具有较强的磁性,如磁铁矿、铬铁矿、钛铁矿、镍矿、超基性岩等,常常能引起正异常。因此,利用磁异常可以进行找矿勘探和了解地下的地质情况。
(六)弹塑性
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地球内部能传播地震波,因为地震波是弹性波。日、月的吸引力能使海水发生涨落即潮汐现象,用精密仪器对地表的观测发现,地表的固体表面在日、月引力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度为7~15 cm,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这也说明固体地球具有弹性。同时,地球也表现出塑性。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能使地球赤道半径加大而成为椭球体,表明地球具有塑性;在野外常观察到一些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却未破碎或断裂,这也表明固体地球具有塑性。地球的弹、塑性这两种性质并不矛盾,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如在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力(如地震作用力)的条件下,地球常表现为弹性体;在作用力缓慢且持续时间长(如地球旋转离心力、构造运动作用力)或在地下深部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则可表现出较强的塑性。
‘伍’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其研究意义(归纳地球科学概论)
1,地球科学,地球科学学科的统称,我们生活在一个星球上,通常情况下,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大气物理学,古生物学等学科,地球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变化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基础学科。 3,本理论的顾氏卫法的遗产的各种地质??事件的地质现象和结果,利用现代地质作用的法律,古地质事件,条件,过程和反推力装置的功能。 4深深的裂痕地球表面凹陷,构造地壳下降区范围内的高角度断层拉长,数百到数千公里的大型地质单位。 5,山脊,也被称为洋中脊,脊长或中央。隆起在中央和整个世界的海洋,在这个星球上最长,最广泛的全球海洋中山系在海底。岛弧,大陆和海洋盆地弧形分布的岛屿。弦支穹顶结构;穹顶结构的丹霞地貌发育平台盖背斜的形式大致呈圆形,中央为圆顶状。
8,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震烈度分布在某一个地方的地面震动的强度。如图9所示,磁倾角;地球的表面之间的角度,在任何点在相对于水平面的地球的磁场矢量的总强度。 10个冰川冰川缓慢移动或天然冰自身的重力沿坡缓缓流淌的压力。 1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生物和他们的生存和生活,互相交流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
12,在附近的地面松散层率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非常低的,通常只有几百米每秒,称为低速区,地壳由各种岩石面莫霍面圆。 14日,组成地球的岩石圈的岩石在地壳和上地幔壳实心球的顶部。 15,沉积岩,也被称为“沉积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的风化形成的风化,侵蚀的条件下,,和外力地质岩石一系列由以前的(母岩),和然后通过输送,沉降,形成巩固的岩石。
‘陆’ 纳米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广义地说,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在纳米尺度范围(0.1nm~100nm)或由他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特性 : (1)表面与界面效应 这是指纳米晶体粒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例如粒子直径为10纳米时,微粒包含4000个原子,表面原子占40%;粒子直径为1纳米时,微粒包含有30个原子,表面原子占99%。主要原因就在于直径减少,表面原子数量增多。再例如,粒子直径为10纳米和5纳米时,比表面积分别为90米2/克和180米2/克。如此高的比表面积会出现一些极为奇特的现象,如金属纳米粒子在空中会燃烧,无机纳米粒子会吸附气体等等。 (2)小尺寸效应 当纳米微粒尺寸与光波波长,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它的周期性边界被破坏,从而使其声、光、电、磁,热力学等性能呈现出“新奇”的现象。例如,铜颗粒达到纳米尺寸时就变得不能导电;绝缘的二氧化硅颗粒在20纳米时却开始导电。再譬如,高分子材料加纳米材料制成的刀具比金钢石制品还要坚硬。利用这些特性,可以高效率地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电能,此外又有可能应用于红外敏感元件、红外隐身技术等等。 (3)量子尺寸效应 当粒子的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连续态分裂成分立能级。当能级间距大于热能、磁能、静电能、静磁能、光子能或超导态的凝聚能时,会出现纳米材料的量子效应,从而使其磁、光、声、热、电、超导电性能变化。例如,有种金属纳米粒子吸收光线能力非常强,在1.1365千克水里只要放入千分之一这种粒子,水就会变得完全不透明。 (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纳米粒子的磁化强度等也有隧道效应,它们可以穿过宏观系统的势垒而产生变化,这种被称为纳米粒子的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柒’ 6个物理性质的例子
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如:碳(石墨)的熔点是3652℃。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如:水的沸点是1标准大气压下100℃。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如:当用力吸吸管时,吸管内的压强减小,饮料就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进吸管,从而喝到饮料,而并非我们平常说的吸进。
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如:铜的密度8.9g/cm3。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如:盐溶于水。
6、挥发性: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捌’ 力和面积是什么性质的物理量
大致上,力属于基础物理量,本身就有基本单位牛N。而面积属于导出物理量,是从基本物理量长度(单位米)导出的。
‘玖’ 线圈导线的截面积与电动势里的面积有什么区别
线圈导线的截面积是线圈固有的物理性质,当绕制线圈的导线长度一定时,导线的截面积只与线圈的电阻值(直流电阻值)有关。问题中关于“电动势里的面积”可能是指线圈在探讨感生电动势中涉及的“面积”,通常这个面积与线圈与磁场的相对位置有关,它或者可以理解为线圈平面在于磁感线垂直面上的投影,当线圈位置改变时,投影大小(也就是线圈在磁场中的投影面积)相应发生变化。这个面积的变化,导致穿过线圈的磁感线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闭合线圈内感生电流的出现。
一个线圈在磁场中绕o点旋转时,左图位置“面积”最大,而转到右图位置时几乎为零,但是线圈的导线截面积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