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力学中,如果一个物理量加上中括号,比如[F],表示什么意思
矢量,有方向性的!
㈡ 王者荣耀里面技能介绍造成多少点物理伤害括号里的%物理攻击什么意思
就是你物理攻击的百分之几,比如技能伤害是100+50%物理攻击,你物理攻击100,那么技能伤害就是150
㈢ 半个括号是什么梗
半个括号是什么梗?括号,是屏幕这边的语气和表情,是快节奏高效率的合作礼貌,是聊天时给自己的勇气和后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括号变成了社交网络语境下的常用符号;它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只有半个“(”,但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谈完正事身心俱疲,没事,加个括号,仿佛隔音室,八卦聊起来:
- Boss说下周要完成这个项目的复盘。
- 好的,看目前的schele是可以做完的(boss最近是不是水逆了天天臭着脸
遇到了不合理的要求,好难拒绝,没事,括号就像面具,躲在后面就敢说:
-亲爱的,我最近好忙,有组会报告、期末论文、投稿修改,小组作业可不可以先替我做一下呀?
-啊确实好辛苦……(我觉得不太好,你还是跟老师说一声吧……
不知道玩笑的分寸对不对,没事,放在括号里,再加个“大误”:
-嘿看我的新发型!
-哇太好看了!(要弯了(大误
一百多年前,迅哥儿在《域外小说集·略例》里第一次介绍括号时,一定没想到,在微信逐渐侵蚀了严肃语境、选字规范的一百年后,当代人甚至把他做成表情包的同时,还能把括号这种本该一起被快节奏遗弃的标点符号,玩出花来。
甚至有人调侃,“我们只敢在括号里说真话”“如果不用括号,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聊天了”。
括号,是屏幕这边的语气和表情
我们在现实中面对面聊天的时候,除了所说的语言文字,我们还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非言语沟通信息,比如,从音量大小判断场景是否合适。
我们不会在安静的图书馆大声说话,也不会在会议室里讨论八卦。有时在微信中加括号,就是模仿了真实说话情境中的放低音量、悄悄说,这样的“放低音量”,可以看出情境的不合适,并推断出表达者的情绪状态。
上图中的“(刚走神了..)”就模拟了课上的悄悄话,表达了说话者在课上走神的不好意思。
除了“音量”,其实,我们在现实对话中传递的非言语信息还有许多种,从对方站的距离来判断熟悉度,从对方的表情姿势来判断话题是否合适,从音调节奏判断对方是紧张还是休闲,从表情判断对方是热情还是敌意……
行为能传达大量信息,除了口头表话语和句法外,它几乎囊括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所有行为,能提供信息( providing information),表示出说话时的情绪状态和所说话语的真实意图;能调控交往( regulating interaction),如果表达出的兴趣比较强,那对方就会知道我们很有沟通的兴趣,之后的交流也会更容易进行。现实中的沟通就是这样,既依靠言语内容,又根据微妙的非言语线索你来我往地进行谈话,从而整个沟通过程得以流畅进行。
然而,使用微信聊天时,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脸,找不到那么多非语言线索,所以只能通过表情包来补充一部分面部表情传达的情感信息,助推聊天的进展。
但表情包没有真实的表情那样容易理解。哪怕是非常常见的emoji,也会有人觉得上面那个表情是害羞,而另一部分人觉得是皱眉,如果这样的两个人聊起天来,难免会产生误解。
括号里的文字表情包,比起图画表情包来,就表意更为明确,可以有效避免误解的出现,也不失图画表情包的萌感。
括号,是快节奏高效率的合作礼貌
写信的时候,我们会先写“展信安”;会议开始前,我们会先介绍和寒暄;哪怕是微信借钱时,我们开头也得先问个好。为啥?
本来,我们天生有利己的倾向,总想花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多的利益,在对话中,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就是彼此合作,双方都保证自己语言中传达的信息量真实、恰当、相关、清晰——这就是语言应用学中最基本的四条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让我们花最少的力气,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但在实际生活中跟别人打交道时,我们却不能像理想情况中那样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否则,我们不打起来,也会被挂到网上:“八百年不跟我聊天,打一次电话就是借钱,这样的朋友要不要拉黑?”
为了“面子”,说话人有时需要违反合作原则,放下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想法,而是尽量减少对听话人的“损”和己的“益”,这就是语言运用学中另一条重要的“礼貌原则”(the politeness principle)了,它最早由英国语用学家利奇(Leech)提出,包括以下几条内容:
得体原则:减少表达有损于别人的观点, 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慷慨原则:尽量少使自己得益,自己吃亏也没关系。
赞誉原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
谦逊原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一致原则:尽量减少同别人的分歧,增大与别人的一致。
共情原则:减少自己与对方在情感上的对立。
在这些礼貌原则的指导下,即便自己不同意对方甚至有正当理由反驳对方,我们也很少采用正面指责、否定、拒绝的策略,而是会间接委婉地表达;即便自己开始沟通的目的是正事,也不能直奔主题,而是先嘘寒问暖问候一下对方,拉近情感的距离——虽然效率低了,但是对方的心情会更好,这样现实中的沟通交流才能进行得下去。
但是现在的沟通太快了, “车马书信都慢”只在夜晚的朋友圈出现就够了,抑扬转折、娓娓道来的风格不适合微信,要不然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信息被挂到网上呢:“甲方每次沟通任务都一堆废话,心好累”。
而出现在对话开头的括号,就拯救了两者的矛盾:
“(突然)”“(请问一下不急回复)”“(虽然很晚了但是还是问一下)”这种括号,既表示了一点寒暄礼貌,不至于太突兀;又足够短和快,不给当代人的效率拖后腿。
然而,我们在交流中,有时也会跟“礼貌原则”对着干,开启“损人”模式:
说对方“不是人”?这看起来可既不“得体”也不“赞誉”。如果在现实中你指着一个人说“你简直不是人”……这可比“你瞅啥”的杀伤力大多了。
但有“(不是)”“(不)”甚至更简单的“(x)”“(。)”这样的括号在,我们都不会觉得这样的贬损是真的在骂人。这类括号来源于“误”“大误”,本来是动漫用语,一般用于动漫评论文中,常出现在一句话的末尾的括号里面,意味着文章作者故意扭曲了原作的思想或表达糟糕的个人思想,以“误”来提示读者是错误的。
而在微信对话中,前面来一句与“礼貌性原则”不符、显得很不礼貌的戏谑,再加一个“(不是)”,就能表达“这种不礼貌是虚假的”。虚假不礼貌这一术语也是Leech提出的,他认为,在礼貌原则之外,还有“反语原则”和“玩笑原则”,反语是一种虚假礼貌,即明显地用友好的方式来表示冒犯;而玩笑则是冒犯的方式表示友好,比如自带“(不是)”的“简直不是人”,其实就是一种虚假不礼貌,说话人说出明显不真实、不礼貌的话语,其真正的目的反而是真实、有礼貌的。上图中的“简直不是人”,其实表达的是对对方能力的敬佩。
语用学有这么多条原则,从礼貌解释到“不礼貌”,简直能覆盖人们的全部交流;但,有时人们会故意躲开这些原则。比如,通过表面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听话人透过说话人话语的表面含义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由此来表达另外一种意思,就能产生幽默。
㈣ 单个括号什么梗
对前一句话的吐槽或者自己内心的想法。
括号,是屏幕这边的语气和表情,是快节奏高效率的合作礼貌,是聊天时给自己的勇气和后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括号变成了社交网络语境下的常用符号;它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只有半个“(”,但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我们在现实中面对面聊天的时候,除了所说的语言文字,我们还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非言语沟通信息,比如,从音量大小判断场景是否合适。
我们不会在安静的图书馆大声说话,也不会在会议室里讨论八卦。有时在微信中加括号,就是模仿了真实说话情境中的放低音量、悄悄说,这样的“放低音量”,可以看出情境的不合适,并推断出表达者的情绪状态。
㈤ 物理化学动力学中物质带中括号表示什么意思
物理化学动力学中物质带中括号表示,其他的意思在物理化学都比较难,选文科的人最好,一般都学的不太好。
㈥ 一句话后面加半个括号是什么梗
因为这句话还没有说完,是说这句话的人,他还有很多话想要说出来,但是又不方便把这些话具体讲出来。说话后面带上括号,就是要你添加词语,添加适当合适的词语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让你参与,让你参加修饰语。
括号的介绍
括号一般是指表示文章中的注释部分使用的符号。这种注释是夹在正文中间的夹注。写文章写到某个地方,为了让读者了解得更透彻,有时需要加个注释,或者在运算中要改变运算顺序,也需要用到括号。
注释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小括号内只能对前面的语句进行附加说明,不能引入新的内容。
㈦ 物理学上的问题,一个符号,后面跟一个括号,里面是两个符号用逗号隔开,例如w(v,t),这是啥意思
你比如f(x), 意思就是我们常见的y=f(x),就是一个函数,可能是y=2x+1这种函数。一个变量的函数。
f(x,y)可以看成z=f(x,y),也是一个函数,可以看成z=x/2+y/2这中两个变量函数。
不知你明白没,w(v,t)跟这个一个意思比如s=1/2*v*t(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
㈧ 中南大学物理信息工程后面的括号什么意思
就是三个方向,不过大一上公共课,大二考试后,定方向,当然由成绩好的先挑。信物院要分了,等你们来的时候就是测绘学院了。。。我在信物院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