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当物理学家和智商
不论智商多少,条件多差,只要一直不断的学下去,不断的克服一道道难题,就会攻克难关。
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在难度上有明显的界线。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了许多。
你要学会花时间来记,理解性的记,总结性的记。总不比你学的英语的字词那么难记吧。
你可以去看教科书(以后的)。这样对克服畏难情绪有很大帮助。
例:我初二时,不满足于课内的物理,在上期开始看高中物理。一直到下学期开学才把高中物理大体看完。初三看始看大学物理,数学。。。。。。
每次上课时,我都不怎么听,自己去做奥赛题。有时甚至可以在初中奥赛中看到高考题(当然是高考题中比较容易的),到了初三,甚至为找不到一个奥赛题可以难倒我而烦恼。
由此可知,只要看完大学物理,数学甚至研究生的,高中物理就肯定没问题了。
要一级一级,一层一层的看,而且要快速的看,不要求很熟练的运用,但要求全部理解。(我看的时候也是被难到过无数次)
我也和你一样热爱科学,从小想当一个科学家。
不要被老师,家长,同学“现实的”话所影响,科学是一种精神,是宇宙万物的规律,不是用来赚钱,显耀的。
而且就算考大学考不好也没关系,不要管暂时的悲痛,继续向前,考上个好的研究生,一样的。不要认为高考就是人生的分界线。
世界上有许多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如焦耳),他们并不比那些什么高考状元差。
多数的科学家之所以成为了科学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不是因为他们的条件,而是因为对科学的热爱。
例:爱因斯坦:在思考同一场论问题中溘然长逝,牛顿:终生未婚,以猫为伴,哥白尼:为坚持真理而惨遭教会迫害......
智商不是会做几个难题,有过人的天赋;而是对科学的热爱,就是不怕困难的心。
‘贰’ 为什么中国连一个像样的大科学家,大物理学家都没有
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束缚了每一个中国人,儒家思想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大部分人的思想都停在那些礼义廉耻上,导致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造力,创新能力,想象力!西方文艺复兴时涌现多少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东方大国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远远脱离世界轨道,何来伟大的科学家!
‘叁’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基本事实的发现,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归纳,是人们揭示真理的一种认识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准确,然后成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力量。科学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与艺术文化有相通之处,求真、求善、求美。科学最终造福于社会,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所提供的源头知识,也包括科学研究对于培养人才的促进作用,体现以科学为指导的为人类进步展示前景的价值观及发展观。
一、 科学需要献身精神
科学研究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但需要付出艰辛、痛苦的代价,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所以,科学家就不仅需要好奇心,而且更需要献身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古今中外,老一辈的科学家为我们今天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如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等。他们为了达到科学的最高境界,并使之成为服务社会、强盛民族的力量,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安危,保持了科学家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和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孜孜不倦地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终生。
居里夫妇科学成就盖世,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创造以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回应道:“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居里夫妇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居里夫人还将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8吨铀矿石渣提取0.1克镭),价值高达100万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从事肿瘤研究的实验室。居里夫人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最后由于恶性贫血献身于她终身热爱的科学。
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原子能事业,长期隐姓埋名。他在一次核试验时发现某个方面的问题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他一个人走进了试验场地,很快找到核心部件,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在他体内埋下了致命性辐射病的祸根。杨振宁博士和他是同学,一起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杨振宁博士曾对他说过:“我的名气比你大,但你的贡献比我大”。
二、科学需要严谨态度
正因为科学追求的是崇高的目标境界,做科学就来不得半点虚假。严肃的科技工作者对实验研究所产生的各种事实、数据必须要求其有可重复性,测量必须精确。近代科学以科学假说为驱动,然后用实验求真、去伪存真,通过科学探索,揭示自然的本质。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都有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有时候一个实验所反映的事实有可能从局部来看是正确的,然而从整体看有可能是偏颇的。实验结果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实验操作失误发生错误,也有可能是客观的实验结果,由于实验设计不周或缺乏必要的对照,而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作为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有自知之明,不仅要对科学实验的设计,技术路线的选择,数据的测定、采集和处理,以及结论的作出慎之又慎,而且即使有相当不错的获得同行认可的成绩,也不宜将某个阶段性工作的意义过于夸大。对于一个科学问题,只有长期、深入、系统地研究,方能得到比较完整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把握,也许还能转化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在我们自己的工作中,对于科学创新的艰巨性、严谨性有了一些体会。如1986年,上海血液学所在国际上首先证明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以在分化诱导剂的作用下获得临床完全缓解,也就是可将白血病细胞改造成为接近正常细胞的途径来实现白血病的治疗。论文送往国际杂志后,许多国际权威对此表示怀疑,我们用大量数据小心求证,用事实证明这种思路是正确、可行的。后来,这篇论文在国际血液界最权威杂志《Blood》发表,据统计是我国各领域引证率最高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这种白血病诱导分化疗法现已为国内外同行广泛采用,使这一类型白血病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1990年我们又在国际上发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第一例变异型染色体易位,这是对国际权威的挑战。当时,我们并没有马上对外宣布,而是反复求证,从细胞、染色体、分子水平,用各种方法证实变异型染色体易位的存在,直至克隆到该易位导致的特异致病基因,并且证明该变异型染色体易位与患者临床预后较差有关,这才在高水平杂志上进行发表,其意义被以后我们自己的工作,以及国际同行的工作所不断肯定与拓展。因此,我们每提出一个学术观点,每发表一篇论文,每发明一种新方法或技术都是不断求证的过程。特别是国内外同行对我们工作提出的质疑或修改意见,都使我们的研究更入佳境。科学的本质是批判的,我们要勇于接受同行的评价。
三、科学需要良好环境
那么科学文明发展到今天,为何国内外有悖科学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与社会环境、体制机制和个人道德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随着科学经济功能的突现,科学的荣誉与日俱增,社会对科学越来越重视,科学这片净土再也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了。它还成为政府、企业乃至其他社会团体关注的焦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转变的时期,科学界并不是真空地带,社会上的浮躁风气与商业投机心理影响到了科研领域,使本来应该是探索未知的科学研究工作成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商业行为。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科学界出现了科研成果造假、论文数据剽窃等丑恶现象,对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初期的某些弊端也反映到科学技术研究的机制体制中,出现了某些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土壤,比如追求短期效应的评价机制等。真正的科学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不能单纯地看科研项目申请数量和论文产出的数量。有的单位甚至将科研经费申请量直接与个人收入等比挂钩,在奖励方式上只注重申请人或第一作者而不提倡团队精神等做法,在相当程度上侵蚀了科学界的肌体。此外,研究项目资助强度过低而渠道又过于分散的体制性困惑,则使得相当部分科研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申请项目上而无心作深入长期的科研项目。为此,决策部门应针对时弊,要防止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期,重个人得失轻国家目标的倾向,制订多元的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
对于科技界少数人的不端行为和作风,在追溯其社会根源,即社会转型时期的结构性问题或体制性问题时,并不意味着学者本身的道德责任可以因此得到宽宥和推卸。胡锦涛总书记发出了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以崇尚科学为荣”的号召。如何提升中国科技界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国科学事业的前途。所以,科技界广大有识之士近年来一直呼吁加强科学道德建设,讲求学术信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科协最近颁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规范》,进一步认识科研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要认真分析造成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的社会根源,自觉地抵制市场经济转变初期的浮躁作风,同时积极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制订科技人员道德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加强科技立法,依据法律遏制科技领域的不良行为和腐败事件。科技人员本身要道德自律,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科学的本质是不懈求知、求真和捍卫真理。要保障知识的真实可靠就必须诚实守信。这样的价值也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前提与科学家做人的准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科研活动中做到诚实、忠实地提供信息。在科学实践中要做到精确、严谨、细心地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准确无误地记录和报告结果,杜绝粗枝大叶;科学分析要做到客观,让事实说话,避免主观和偏见;在科研中要强调团队精神,提倡尊重同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在研究效率方面要做到高效,珍惜资源,力戒浪费,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使科学真正为探索未知、认识世界和造福社会服务
‘肆’ 如何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你是一个有理想的孩子,想当科学家很好,有志气,要实现理想则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至于目前物理成绩平平,那说明不了什么,只要你有毅力和信心也许会大器晚成,比如丁伟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68年他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不但没有机会研究数学,反而成了工人。直到1978年他才有机会重新学习,考取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那时他已经33岁。时隔20年后,也就是1997年,他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可谓大器晚成。
愿有志者事竟成。
‘伍’ 为什么近些年我们中国孩子里面 想当科学家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的孩子,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到会吃、会玩、会要东西,还会挑衣服,早早的就知道了很多的事情,这是以前的孩子不能相比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思维活跃,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有自己的梦想,这是以前的孩子不能相比的。
科学家是比较辛苦的行业,有可能穷极一生都不能为人所知,而且有可能你的科技创造或者说自己的成就生前会鲜为人知。这种行业,在现在的社会中、在这种极度追求当前利益的环境下,越来越少的家长人从事间接地影响了小孩的人生观价值观
物质追求的提高,思想道德的下滑,造成人们对科学家变得不再追求,因为科学家不会迅速的带来物质财富,更不会迅速的带来出名,所以现在的人对于科学家的理想可有可无,社会的道德品质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思想理念,科学家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也变得没什么重要了就导致了孩子的思想和目标
现实社会物欲横流,房价变态的高,让很多年轻的有识之士为了家庭,放弃科研,转而寻求更安稳的生活方式,社会缺乏改变,缺乏创新,只有一味的攀比,科学和创新需要多年的沉淀和努力
孩子接受新鲜事物和思维都很快(看我们自己就知道)我想这就是很大一部分导致的原因吧
自己理解有帮助请采纳
‘陆’ 应该如何成为物理学家
1、小学阶段。培养对于科学的兴趣爱好,可以通过科技小制作,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改造来展现科学的魅力,发掘科学的魅力,并保持良好的好奇心。
2、初中阶段。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感受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的作用。简单的数学思维能力,书本上出现的有趣的物理,化学实验,都可以在课堂、课外展开,继续加强对于科学的兴趣,同时动手能力有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柒’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寒门出贵子”
实质上是一种悲壮的幸存者偏差
01
精英家庭孵化精英
高考成绩出炉,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陆续浮出水面,然而最刷版面的是北京的文科状元熊轩昂这个耿直Boy说的一番话——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
一句大写的实话,瞬间戳中无数国人的心!
所以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教育自己。
如果你自己没有阶层上升的愿望和持续的行动力,又怎么可以寄希望于一个孩子草鸡变凤凰,一代人改变你们家族的宿命呢?
与其望子成龙,不如自己成龙。
微信公众号 【娟子妈妈讲故事】
‘捌’ 如何成为科学家
在下的梦想也是科学家。
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小学起,掌握好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对有关科学有兴趣,例如生物,物理,化学等等,假期最好上网学习有关科学的知识。
接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创造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等的能力,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了解,多积累,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后,立志靠近有关科学的大学,最好进入中国科学院。
‘玖’ 中国式家长可以成文物理学家吗
相对而言,中国式家长不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因为中国式家长都在打造孩子生存能力,而中国式家长学术培养与生存能力形成的性价比太低,致使中国式家长不重重物理理论的超前研究,所以中国式家长不可以成为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