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求反应转移电子
请在化学方程式中标出各个元素的化合价,然后通过反应前后的化合价变化来判断转移电子数.
只关注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的元素.
例:
kClO3+6HCl===KCl+3Cl2+3H2O 若有6.72LCl2生成时,转移几mol电子?
若生成了标况下的6.72LCl2,便是0.3molCl2
也就是说,这个反应进行了0.1mol
在这个反应中,KClO3中的Cl从+5变至0,降低5;5个HCl中的Cl从-1变至0,升高1,共有五个,升高5,于是这个反应的电子转移就是KClO3抢走了5个HCl中的5个电子,它们6个氯原子合成6个Cl2
若这个反应进行0.3mol,那么转移电子数就是0.3mol×5=1.5mol
② 怎么算转移的电子数
根据反应过程中哪个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或降低具体数值决定。如Fe+2H(+)=Fe(2+)+H2↑,Fe前后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反应中有1molFe参加反应,所以Fe失去2mol电子;而H由+1价变为0价,且该反应中有2mol H离子参加反应,所以得到2molx1个电子=2mol电子;H得到的电子是Fe给它的,所以该反应转移2mol电子(mol是一种单位)。不能看成转移4mol电子(注意),而且别忘了方程式中相应元素前的系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③ 怎么求电子转移数目
先写化学式,然后标识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改变的数目乘以物质前面的系数就是电子转移数目。比如:
fe+2hcl=fecl2+h2
电子转移数目为(铁化合价的变化数目)2x(铁前面的系数)1=2(电子转移数目)
④ 怎么看转移的电子数是多少
观察变价元素,计算得到的或者失去的,不要计算两者的再相加。
最简单的计算技巧为:根据物质化合价升降的多少和方程式上的希数;计算出一摩尔反应转移电子,再乘以反应物质的量。
计算电子转移数目的方法如下:
(1)化学中:计算每个方程式电子转移数目,根据方程计算反应物质数量,算出摩尔量,1摩尔有多少分子是有量值,1摩尔=1阿伏加德罗常数(约6.02×10^23)个微粒,根据化学方程式就可以算出电子转移数目;
(2)物理:根据电流的安培可以计算库伦量就知道电子数目,1安培=库伦/秒;1库伦约相当于6.25×10^18个电子的电量。
电子转移的分类
内层电子转移:在内层电子转移过程中,参与氧化还原的原子是以共价键相键结,产生的桥接配体可能是永久性的,这时的电子转移则是分子内电子转移(intramolecular electron transfer)。
然而大部分的共价键是短暂存在的,在电子转移前形成,在电子转移后断裂,这时则称为分子间的电子转移。像[CoCl(NH3)5]2+被[Cr(H2O)6]2+还原的例子就是内层电子转移,其中有过渡性的桥接中间产物,桥接配体为氯离子,连接要氧化及还原的原子。
外层电子转移:外层电子转移机制可发生在不同或相同的化学物质间,差别在于氧化态的不同。相同化学物质间的例子又称为自交换。
电子转移是均相体系中最基本的化学行为。在诸如氧化还原反应、自由基的亲核取代反应、光合作用和呼吸等生命过程中普遍存在。电子转移反应有外层和内层电子转移两种机理。外层机理中金属离子内配位层不动,没有金属-配体间化学键断裂和形成,只发生简单电子跃迁。
内层机理中有一桥配位体(Cl,OH,OH2,NH3等)把两金属离子联系起来,并为电子转移提供连续覆盖的轨道。有机化学中分别用非键和成键表示外层和内层电子转移。
⑤ 关于电子转移的计算
①1molCu发生还原反应转移的电子为?mol
我是这样算的1×2÷4=0.5mol对了
是根据氧化产物来算的
(因为反应物种一部分+1价的Cu起氧化剂作用(化合价降低,变Cu单质),一部分起还原剂作用)
②8HNCO+6NO2=7N2+8CO2+4H2O
1molNO2反应转移的电子为?mol
要根据反应物来算(因为生成物N2是由HNCO中的N和NO2中的N转化而成,所以用上题算法就错了)
⑥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怎么计算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在宏观上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降,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转移的电子数既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也等于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不是两者之和)
公式:转移的电子数=还原剂(氧化剂)化合价升高数(降低数) x 变价原子个数,在应用中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化合价升高的元素与化合价降低的元素不同
( 1 ) 变价原子完全变价
例:Fe + 2HCI == H2↑ + FeCl2
参与反应的还原剂铁全部变成了二价铁离子,氧化剂氯化氢中的氢离子全部变成 了零价的氢气,参与反应的铁与氢离子没有不变价的,可直接用公式 1molFe参与反 应转移2mol电子(2 x 1mol)
(2)部分原子没有变价
例:2KMnO4 + 16HCI == 2MnCI2 + 2KCI + 5CI2 + 8H2O
反应中锰元素完全变价,可以按照第一种类型算,如果要从氯元素出发,必须要找变价的氯原子,有部分没有变价(只是做了酸),以氯化钾的形式存在 ,所以2molKMnO4完全反应时,从氯元素分析的化转移的电子数为 1 x 10mol
2. 化合价升高的元素与化合价降低的元素不同
(1)岐化反应
例:CI2 + H2O == HCI + HCIO
岐化反应是指氧化与还原作用于同一分子,使该分子部分化合价升高,部分化合价降低的特殊反应,分析转移电子数时一定要注意化合价变价要满足“不交叉,不重叠”
这里1molCI2参与反应的电子转移数是1 x 1mol(只看升高或只看降低)
( 2 ) 归中反应
例:SO2 + 2H2S == 3S↓ + 2H2O
归中反应是指同种元素的两种物质发生氧化还原,生成中间价态物质的特殊反应,分析时遇到归中反应,如果没有归中到同一价态,一定要注意同一元素化合价变化“不交叉,不重叠”,这里1molSO2参与反应转移的电子数是4 x 1mol(从SO2看)=2 x 2mol(从H2S看)
⑦ 转移电子数怎么算
转移电子数=还原剂失电子数=氧化剂得电子数
2Al+6HCl====2AlCl₃+3H₂
比如这个反应,转移电子数=铝失电子数=H+得电子数
铝失电子数:一个铝原子失去三个电子变成铝离子,两个铝原子失去六个电子变成两个 铝离子,铝失电子数=6
H+得电子数: 两个氢离子得到2个电子变成一个氢气分子,六个氢离子得到6个电子变成3个氢气分子,H+得电子数=6
电子数,就是电子的数量。电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在化学中,电子数一般是指原子或离子的核外电子的数目。
(7)物理的电子转移怎么求扩展阅读: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2n^2(n为电子层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向外,排满了L层才排M层。以上四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排布规律: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4、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后,再排第三层。
电子的质量出现在亚原子领域的许多基本法则里,但是由于粒子的质量极小,直接测量非常困难。一个物理学家小组克服了这些挑战,得出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电子质量测量结果。
将一个电子束缚在中空的碳原子核中,并将该合成原子放入了名为彭宁离子阱的均匀电磁场中。在彭宁离子阱中,该原子开始出现稳定频率的振荡。
该研究小组利用微波射击这个被捕获的原子,导致电子自旋上下翻转。通过将原子旋转运动的频率与自旋翻转的微波的频率进行对比,研究人员使用量子电动力学方程得到了电子的质量。
⑧ 电子转移数目口诀
转移电子数=还原剂失电子数=氧化剂得电子数
2Al+6HCl====2AlCl3+3H2
比如这个反应,转移电子数=铝失电子数=H+得电子数
铝失电子数:一个铝原子失去三个电子变成铝离子,两个铝原子失去六个电子变成两个 铝离子,铝失电子数=6
H+得电子数: 两个氢离子得到2个电子变成一个氢气分子,六个氢离子得到6个电子变成3个氢气分子,H+得电子数=6
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三者共同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相对于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极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的1840倍。
当电子脱离原子核束缚在其它原子中自由移动时,其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
各种原子束缚电子能力不一样,于是就由于失去电子而变成正离子,得到电子而变成负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