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电磁铁是哪个物理学家发现的

电磁铁是哪个物理学家发现的

发布时间:2022-07-18 04:50:42

1. 电磁铁 物理

电体

通常我们只听说过永磁体,极少听到永电体。自然界中有永久磁铁(永磁铁)。钢块经过人为磁化后,也可变成永久磁铁,只要不受热或打击,它的磁性就会长期保留下来。永久磁铁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有没有永久带电的永电体呢?100多年以前,法拉第就确信有这种物质,不过当时没有找到。1919年,日本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块永电体,在博物馆里放了45年后,经测量,它带的电荷量只减少了约1/5。 永电体是什么样呢?最早制造的永电体是像蜡一样的物体。他们把熔化了的蜂蜡、树脂等不导电的物质放在电容器(两块金属板,中间用空气隔离开,就构成一个电容器)中,加上强电场(使电容器的两块金属板分别带上止负电荷,两极间就产生从正极到负极的电场),不导电的蜂蜡、树脂与电场垂直的两表面就分别带上了正负电荷。让它们在电场中冷却,这样即使离开电场以后。它表面的电荷也会长期保持下来,即成为永电体。由于所带的电荷可以长久“驻扎”在它的表面,所以人们又称这种永电体为驻极体。 驻极体与永磁体有许多类似的性质。例如,把一根条形磁铁折成两段,每段仍具有南北两极;若把驻极体分割开来,则每一部分的表面也都出现正负电荷。要长期保存永久磁铁的磁性,应当用一块软铁把它的两个磁极连接起来,使磁路闭合;要想把驻极体的电荷保持得更良久,也要用一根导线把两极连接起来。

内部带有铁芯的、利用通有电流的线圈使其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的装置叫做电磁铁(electromagnet)。通常制成条形或蹄形。铁芯要用容易磁化,又容易消失磁性的软铁或硅钢来制做。这样的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后就随之消失。 当在通电螺线管内部插入铁芯后,铁芯被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磁化。磁化后的铁芯也变成了一个磁体,这样由于两个磁场互相叠加,从而使螺线管的磁性大大增强。为了使电磁铁的磁性更强,通常将铁芯制成蹄形。但要注意蹄形铁芯上线圈的绕向相反,一边顺时针,另一边必须逆时针。如果绕向相同,两线圈对铁芯的磁化作用将相互抵消,使铁芯不显磁性。另外,电磁铁的铁芯用软铁制做,而不能用钢制做。否则钢一旦被磁化后,将长期保持磁性而不能退磁,则其磁性的强弱就不能用电流的大小来控制,而失去电磁铁应有的优点。
[编辑本段]优点
电磁铁有许多优点: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以用通、断电流控制;磁性的大小可以用电流的强弱或线圈的匝数来控制;也可改变电阻控制电流大小来控制磁性大小;它的磁极可以由改变电流的方向来控制,等等。即:磁性的强弱可以改变、磁性的有无可以控制、磁极的方向可以改变。
[编辑本段]应用
电磁铁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电磁铁是电流磁效应(电生磁)的一个应用,与生活联系紧密,如电磁继电器、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等。 电磁铁可以分为直流电磁铁和交流电磁铁两大类型。如果按照用途来划分电磁铁,主要可分成以下五种:(1)牵引电磁铁——主要用来牵引机械装置、开启或关闭各种阀门,以执行自动控制任务。(2)起重电磁铁——用作起重装置来吊运钢锭、钢材、铁砂等铁磁性材料。(3)制动电磁铁——主要用于对电动机进行制动以达到准确停车的目的。(4)自动电器的电磁系统——如电磁继电器和接触器的电磁系统、自动开关的电磁脱扣器及操作电磁铁等。(5)其他用途的电磁铁——如磨床的电磁吸盘以及电磁振动器等。
[编辑本段]电磁铁的历史
182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戈和吕萨克发现,当电流通过其中有铁块的绕线时,它能使绕线中的铁块磁化。这实际上是电磁铁原理的最初发现。1823年,斯特金也做了一次类似的实验:他在一根并非是磁铁棒的U型铁棒上绕了18圈铜裸线,当铜线与伏打电池接通时,绕在U型铁棒上的铜线圈即产生了密集的磁场,这样就使U型铁棒变成了一块“电磁铁”。这种电磁铁上的磁能要比永磁能大放多倍,它能吸起比它重20倍的铁块,而当电源切断后,U型铁棒就什么铁块也吸不住,重新成为一根普通的铁棒。 斯特金的电磁铁发明,使人们看到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光明前景,这一发明很快在英国、美国以及西欧一些沿海国家传播开来。 1829年,美国电学家亨利对斯特金电磁铁装置进行了一些革新,绝缘导线代替裸铜导线,因此不必担心被铜导线过分靠近而短路。由于导线有了绝缘层,就可以将它们一圈圈地紧紧地绕在一起,由于线圈越密集,产生的磁场就越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能力。到了1831年,亨利试制出了一块更新的电磁铁,虽然它的体积并不大,但它能吸起1吨重的铁块。 电磁铁的发明也使发电机的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编辑本段]电磁铁磁场方向的判断
电磁铁的磁场方向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断。 安培定则是表示电流和电流激发磁场的磁感线方向间关系的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 (1)通电直导线中的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一):用右手握住通电直导线,让大拇指指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那么四指的指向就是电流的方向。 (2)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二):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使四指弯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性质 直线电流的安培定则对一小段直线电流也适用。环形电流可看成许多小段直线电流组成,对每一小段直线电流用直线电流的安培定则判定出环形电流中心轴线上磁感强度的方向。叠加起来就得到环形电流中心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直线电流的安培定则是基本的,环形电流的安培定则可由直线电流的安培定则导出直线电流的安培定则对电荷作直线运动产生的磁场也适用,这时电流方向与正电荷运动方向相同,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 历史 在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实验及其他一系列实验的启发下 ,安培认识到磁现象的本质是电流 ,把涉及电流 、磁体的各种相互作用归结为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寻找电流元相互作用规律的基本问题。为了克服孤立电流元无法直接测量的困难 ,安培精心设计了4个示零实验并伴以缜密的理论分析,得出了结果。但由于安培对电磁作用持超距作用观念,曾在理论分析中强加了两电流元之间作用力沿连线的假设,期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使结论有误。上述公式是抛弃错误的作用力沿连线的假设,经修正后的结果。应按近距作用观点理解为,电流元产生磁场,磁场对其中的另一电流元施以作用力。 意义 安培定律与库仑定律相当,是磁作用的基本实验定律 ,它决定了磁场的性质,提供了计算电流相互作用的途径。 安培力公式 电流元I1dι 对相距γ12的另一电流元I2dι 的作用力df12为: μ0 I1I2dι2 × (dι1 × γ12) df12 = —— ——————————— 4π γ123 式中dι1、dι2的方向都是电流的方向;γ12是从I1dι 指向I2dι 的径矢。安培定律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电流元Idι(即上述I1dι )在γ(即上述γ12)处产生的磁场为 μ0 Idι × γ dB = —— ————— 4π γ3 这是毕-萨-拉定律。其二是电流元Idl(即上述I2dι2)在磁场B中受到的作用力df(即上述df12)为: df = Idι × B

2. 安培是怎样发明了电磁铁的呢

安培在实验中发现,直流电对小磁针有作用,但是圆形导线和矩形导线形成的电流回路对小磁针也有磁力作用。安培利用地球的磁性和电流结合的原理,用圆电流来解释地球磁性的产生,这很有创见。有一次,物理学家阿拉戈去安培家拜访,看到安培的桌子上放着伏特电堆做成的电源,还有许多仪器。安培向他解释说,在磁针上空有一条导线,通电之后,导线产生的磁力会使磁针偏转。这就是奥斯特实验。安培又说:“现在,我这里有一个线圈,我将这线圈通电,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线圈通电后,安培用磁铁和线圈相作用。阿拉戈看到后有所醒悟地说:“看来,线圈也可以成为磁铁”。“不错”,安培说,“正是电流通过线圈,线圈的两端产生了磁力线,改变电流方向也就改变了电磁铁的两极。”实验继续下去,通电的线圈把金属中的铁质物品都吸引住了,桌面上的铁屑,铁钉之类物品纷纷向“磁铁”靠拢,被通电线圈牢牢吸住。安培突然间把电源关闭,电流不存在了,只见通电线圈上吸附着的铁钉之类的物品纷纷落下。安培就这样发明了电磁铁。铁灵活易用,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这是电磁理论的一个简单应用,可见电磁学应用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

3. 电磁铁原理是谁发现的

英国人法拉第、马克西威尔。法拉第发现了磁,马克西威尔发现了电,他们又一道发现了电磁之间的关系

4. 电磁铁的历史

早在1820年春天,丹麦的奥斯特在一次偶然之中就发现了这一原理。182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戈和吕萨克才发现,当电流通过其中有铁块的绕线时,它能使绕线中的铁块磁化。这实际上是电磁铁原理的最初发现。1823年,斯特金也做了一次类似的实验:他在一根并非是磁铁棒的U型铁棒上绕了18圈铜裸线,当铜线与伏打电池接通时,绕在U型铁棒上的铜线圈即产生了密集的磁场,这样就使U型铁棒变成了一块“电磁铁”。这种电磁铁上的磁能要比永磁能放大多倍,它能吸起比它重20倍的铁块,而当电源切断后,U型铁棒就什么铁块也吸不住,重新成为一根普通的铁棒。
斯特金的电磁铁发明,使人们看到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光明前景,这一发明很快在英国、美国以及西欧一些沿海国家传播开来。
1829年,美国电学家亨利对斯特金电磁铁装置进行了一些革新,用磁电绝缘导线代替裸铜导线,因此不必担心被铜导线过分靠近而短路。由于导线有了绝缘层,就可以将它们一圈圈地紧紧地绕在一起,由于线圈越密集,产生的磁场就越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能力。到了1831年,亨利试制出了一块更新的电磁铁,虽然它的体积并不大,但它能吸起1吨重的铁块。
在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实验及其他一系列实验的启发下 ,安培认识到磁现象的本质是电流 ,把涉及电流 、磁体的各种相互作用归结为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寻找电流元相互作用规律的基本问题。为了克服孤立电流元无法直接测量的困难 ,安培精心设计了4个示零实验并伴以缜密的理论分析,得出了结果。但由于安培对电磁作用持超距作用观念,曾在理论分析中强加了两电流元之间作用力沿连线的假设,期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使结论有误。上述公式是抛弃错误的作用力沿连线的假设,经修正后的结果。应按近距作用观点理解为,电流元产生磁场,磁场对其中的另一电流元施以作用力。

5. 电磁铁是什么

电磁铁
[编辑本段]概述
内部带有铁芯的、利用通有电流的线圈使其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的装置叫做电磁铁(electromagnet)。通常制成条形或蹄形。铁芯要用容易磁化,又容易消失磁性的软铁或硅钢来制做。这样的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后就随之消失。
当在通电螺线管内部插入铁芯后,铁芯被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磁化。磁化后的铁芯也变成了一个磁体,这样由于两个磁场互相叠加,从而使螺线管的磁性大大增强。为了使电磁铁的磁性更强,通常将铁芯制成蹄形。但要注意蹄形铁芯上线圈的绕向相反,一边顺时针,另一边必须逆时针。如果绕向相同,两线圈对铁芯的磁化作用将相互抵消,使铁芯不显磁性。另外,电磁铁的铁芯用软铁制做,而不能用钢制做。否则钢一旦被磁化后,将长期保持磁性而不能退磁,则其磁性的强弱就不能用电流的大小来控制,而失去电磁铁应有的优点。
[编辑本段]优点
电磁铁有许多优点: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以用通、断电流控制;磁性的大小可以用电流的强弱或线圈的匝数来控制;也可改变电阻控制电流大小来控制磁性大小;它的磁极可以由改变电流的方向来控制,等等。
[编辑本段]应用
电磁铁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电磁铁是电流磁效应(电生磁)的一个应用,与生活联系紧密,如电磁继电器、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等。
电磁铁可以分为直流电磁铁和交流电磁铁两大类型。如果按照用途来划分电磁铁,主要可分成以下五种:(1)牵引电磁铁——主要用来牵引机械装置、开启或关闭各种阀门,以执行自动控制任务。(2)起重电磁铁——用作起重装置来吊运钢锭、钢材、铁砂等铁磁性材料。(3)制动电磁铁——主要用于对电动机进行制动以达到准确停车的目的。(4)自动电器的电磁系统——如电磁继电器和接触器的电磁系统、自动开关的电磁脱扣器及操作电磁铁等。(5)其他用途的电磁铁——如磨床的电磁吸盘以及电磁振动器等。
[编辑本段]电磁铁的历史
182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戈和吕萨克发现,当电流通过其中有铁块的绕线时,它能使绕线中的铁块磁化。这实际上是电磁铁原理的最初发现。1823年,斯特金也做了一次类似的实验:他在一根并非是磁铁棒的U型铁棒上绕了18圈铜裸线,当铜线与伏打电池接通时,绕在U型铁棒上的铜线圈即产生了密集的磁场,这样就使U型铁棒变成了一块“电磁铁”。这种电磁铁上的磁能要比永磁能大放多倍,它能吸起比它重20倍的铁块,而当电源切断后,U型铁棒就什么铁块也吸不住,重新成为一根普通的铁棒。
斯特金的电磁铁发明,使人们看到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光明前景,这一发明很快在英国、美国以及西欧一些沿海国家传播开来。
1829年,美国电学家亨利对斯特金电磁铁装置进行了一些革新,绝缘导线代替裸铜导线,因此不必担心被铜导线过分靠近而短路。由于导线有了绝缘层,就可以将它们一圈圈地紧紧地绕在一起,由于线圈越密集,产生的磁场就越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能力。到了1831年,亨利试制出了一块更新的电磁铁,虽然它的体积并不大,但它能吸起1吨重的铁块。
电磁铁的发明也使发电机的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编辑本段]电磁铁磁场方向的判断
电磁铁的磁场方向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断。
安培定则是表示电流和电流激发磁场的磁感线方向间关系的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
(1)通电直导线中的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一):用右手握住通电直导线,让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四指的指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通电螺线管中的安培定则(安培定则二):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使四指弯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性质
直线电流的安培定则对一小段直线电流也适用。环形电流可看成许多小段直线电流组成,对每一小段直线电流用直线电流的安培定则判定出环形电流中心轴线上磁感强度的方向。叠加起来就得到环形电流中心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直线电流的安培定则是基本的,环形电流的安培定则可由直线电流的安培定则导出直线电流的安培定则对电荷作直线运动产生的磁场也适用,这时电流方向与正电荷运动方向相同,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
历史
在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实验及其他一系列实验的启发下 ,安培认识到磁现象的本质是电流 ,把涉及电流 、磁体的各种相互作用归结为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寻找电流元相互作用规律的基本问题。为了克服孤立电流元无法直接测量的困难 ,安培精心设计了4个示零实验并伴以缜密的理论分析,得出了结果。但由于安培对电磁作用持超距作用观念,曾在理论分析中强加了两电流元之间作用力沿连线的假设,期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使结论有误。上述公式是抛弃错误的作用力沿连线的假设,经修正后的结果。应按近距作用观点理解为,电流元产生磁场,磁场对其中的另一电流元施以作用力。
意义
安培定律与库仑定律相当,是磁作用的基本实验定律 ,它决定了磁场的性质,提供了计算电流相互作用的途径。
安培力公式
电流元I1dι 对相距γ12的另一电流元I2dι 的作用力df12为:
μ0 I1I2dι2 × (dι1 × γ12)
df12 = —— ———————————
4π γ123
式中dι1、dι2的方向都是电流的方向;γ12是从I1dι 指向I2dι 的径矢。安培定律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电流元Idι(即上述I1dι )在γ(即上述γ12)处产生的磁场为
μ0 Idι × γ
dB = —— —————
4π γ3
这是毕-萨-拉定律。其二是电流元Idl(即上述I2dι2)在磁场B中受到的作用力df(即上述df12)为:
df = Idι × B

6. 电磁铁实验的原理

电磁铁实验的原理是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现象由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所发现,具体是指将导体放入变化的磁通量中会有电动势产生,如若将导体闭合,则会形成感应电流。也可以解释为在闭合电路中,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由此产生了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在现代应用广泛,对推进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7. 电磁铁是哪个科学家的科学成果

奥斯特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不仅磁铁周围存在着磁常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如果把导线绕成螺线管,螺线管就有了磁性。利用通电螺线管有磁性和铁在磁场中能被磁化的原理,可制成磁性很强的电磁铁。电磁铁有很多性质:通电产生磁性,截断电流磁性消失;电流越强磁力越大:螺线管的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磁铁的南北极性可以由变换电流方向来控制。

8. 是哪几位科学家发明的电磁铁

82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戈和吕萨克发现,当电流通过其中有铁块的绕线时,它能使绕线中的铁块磁化。这实际上是电磁铁原理的最初发现。1823年,斯特金也做了一次类似的实验:他在一根并非是磁铁棒的U型铁棒上绕了18圈铜裸线,当铜线与伏打电池接通时,绕在U型铁棒上的铜线圈即产生了密集的磁场,这样就使U型铁棒变成了一块“电磁铁”。这种电磁铁上的磁能要比永磁能大放多倍,它能吸起比它重20倍的铁块,而当电源切断后,U型铁棒就什么铁块也吸不住,重新成为一根普通的铁棒。
斯特金的电磁铁发明,使人们看到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光明前景,这一发明很快在英国、美国以及西欧一些沿海国家传播开来。
1829年,美国电学家亨利对斯特金电磁铁装置进行了一些革新,绝缘导线代替裸铜导线,因此不必担心被铜导线过分靠近而短路。由于导线有了绝缘层,就可以将它们一圈圈地紧紧地绕在一起,由于线圈越密集,产生的磁场就越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能力。到了1831年,亨利试制出了一块更新的电磁铁,虽然它的体积并不大,但它能吸起1吨重的铁块。
这段转引我觉得不错,很符合你的问题,按照历史年代发生的次序来叙述电磁铁的发展史,兼有部分科学家在内,应该对你有用。

9. 安培发明了电磁铁的故事是什么

有一次,物理学家阿拉戈去安培家拜访,看到安培的桌子上放着伏特电堆做成的电源,还有许多仪器。

安培向他解释说,在磁针上空有一条导线,通电之后,导线产生的磁力会使磁针偏转。这就是奥斯特实验。

安培又说:“现在,我这里有一个线圈,我将这个线圈通电,可以看到一个现象。”

线圈通电后,安培用磁铁和线圈相作用。阿拉戈看到后有所醒悟地说:“看来,线圈也可以成为磁铁”。

“不错”,安培说,“正是电流通过线圈,线圈的两端产生了磁力线,改变电流方向也就改变了电磁铁的两极。”

实验继续下去,通电的线圈把金属中的铁质物品都吸引住了,桌面上的铁屑,铁钉之类物品纷纷向“磁铁”靠拢,被通电线圈牢牢吸住。

安培突然间把电源关闭,电流不存在了,只见通电线圈上吸附着的铁钉之类的物品纷纷落下。

安培就这样发明了电磁铁。

10. 法拉第发现了什么

1820年4月,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能够引起附近小磁针的摆动。


奥斯特关于电和磁相互作用—也就是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立即震动欧洲,很多人都展开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寻找奥斯特实验的逆现象------磁产生电。

1825年,瑞士的物理学家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

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

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

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

科拉顿失败了。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

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

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了,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有人说,这是一次“遗憾的失败”。

因为科拉顿如果有个助手在另外那间房里,或者科拉顿就把电流计放在同一间房里看得见的地方,那么电磁感应的发现的桂冠肯定是属于科拉顿的。

真正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的是法国的D.F.J.阿喇果。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影响小磁针的实验,法国物理学家阿喇果非常兴奋的把这个事情报告给法国科学院,法国科学界立即展开了电磁实验,其中安培、毕奥—萨阀尔等人做出了重大成绩。阿喇果本人也积极的展开了电磁实验。

1822年D.F.J.阿喇戈和A.von洪堡在测量地磁强度时,偶然发现金属对附近磁针的振荡有阻尼作用。1824年,阿喇戈根据这个现象做了铜盘实验,发现转动的铜盘会带动上方自由悬挂的磁针旋转,但磁针的旋转与铜盘不同步,稍滞后。

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是最早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但由于没有直接表现为感应电流,当时未能予以说明,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法拉第强烈认识到:自然界是对称的,既然有变化电能够变成磁,磁应该就可以变成电。阿喇戈不但没有这种深刻的认识,也没有认识到磁变电实验一旦成功,可以对人类造成剧烈的影响,而法拉第很清楚这一点。

法拉第在别人嘲笑他研究磁生电有什么狗屁用处时候,毫不客气的反驳:你生儿子有什么用处?

美国的奥尔贝尼学院物理学教授亨利(HenryJoseph)在1829年改进了电磁铁,他用绝缘导线密绕在铁芯上,制成了能提起近一吨重物的强电磁铁。


同年,亨利在用实验证明不同长度的导线对电磁铁的提举力的影响时,发现了电流的自感现象:断开通有电流的长导线可以产生明亮的火花。

1832年,他在发表的论文中宣布发现了自感现象。1835年1月,亨利向美国哲学会介绍了他的研究结果,他用14个实验定性地确定了各种形状导体的电感的相对大小。他还发现了变压器工作的基本定律。

1830年8月,亨利在实验中已经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早一年。但是当时亨利正在集中精力制作更大的电磁铁,没有及时发表这一实验成果,失去了发现权。有人说他当时忙于旅行结婚,也有人说他因为教授职务,不能过多时间用于研究。

亨利的电磁铁为电报机的发明作出了贡献,实用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和惠斯通都采用了亨利发明的继电器。

亨利一生有许多创造发明,但他从不拿去申请专利,总是无偿地向社会公布。1878年5月13日亨利在华盛顿去世。

世界公认英国的法拉第是电磁感应的发现者,主要原因是,他认识到电磁感应关键是线圈和磁场之间的相对运动。

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的五个现象,既发生电磁感应的五种情景: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后来韦伯和纽曼把这5中情形总结为磁通量变化,统称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831年8月,法拉第在软铁环两侧分别绕两个线圈,其一为闭合回路,在导线下端附近平行放置一磁针,另一与电池组相连,接开关,形成有电源的闭合回路。实验发现,合上开关,磁针偏转;切断开关,磁针反向偏转,这表明在无电池组的线圈中出现了感应电流。


法拉第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种非恒定的暂态效应。紧接着他做了几十个实验,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形概括为5 类: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并把这些现象正式定名为电磁感应。

法拉第还发现,在相同条件下不同金属导体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与导体的导电能力成正比,他由此认识到,感应电流是由与导体性质无关的感应电动势产生的,即使没有回路没有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依然存在。

后来,给出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以及描述电磁感应定量规律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其公式并非法拉第亲自给出)并按产生原因的不同,把感应电动势分为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两种,前者起源于洛伦兹力,后者起源于变化磁场产生的有旋电场。

法拉第始终认为,各种自然力都存在密切的关系,能够相互转化。经过近10年的时间,直到1831年,他终于发现:一个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力尽管无法在另一个线圈中引起通电电流,但是在通电线圈的电流接通或中断的时候,另一个线圈中的电流计指针却有微小的偏转。

法拉第抓住这个发现反复进行实验,实验结果都验证了这个现象。他又设计各种其他的实验,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这就是有名的电磁感应原理。法拉第的这个发现终于开通了在电池之外大量产生电流的新道路。

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原理使人类获得了打开电能宝库的金钥匙,在征服和利用自然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科学成就。

利用这个原理,法拉第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的雏形。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制成了实用的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建立了火力和水力发电站,使电力普遍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一切都与法拉第的伟大贡献密不可分

阅读全文

与电磁铁是哪个物理学家发现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