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世纪末的物理学
正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学的全面胜利欢呼万岁的时候,它的体系本身却开始出现了危机。不久以后,这些危机发展成为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大风暴。
危机是从不可捉摸的媒质"以太"开始的。1887年迈克尔孙-莫雷的寻找"以太"实验,实验结果同理论预测相反,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引起了物理学家的震惊。当时,英国的一名着名实验物理学家曾大声疾呼:"我们仍然期待着第二个牛顿来给我们一种关于以太的理论,它将不仅包括电和磁的事实,光辐射的事实,而且还可能包括引力的事实。"为送别旧世纪,英国科学界最有地位的勋爵,于1900年4月27日作了题为《热和光的动力学理论上空的十九世纪之云》的长篇讲话,这位思想保守的"元老"认为经典物理学理论在本世纪末出现了两朵云。第一朵就是"以太漂移问题";而第二朵云,是与比热有关的能量均分定理。
事实上,到了十九世纪末,由于X射线(1895年),放射性(1896年),电子(1897年)以及镭(1898年)的发现,物理学上空已不是两朵云,而是危机四伏。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在世纪交替时,经典物理学领域中,几乎所有的原理、基本概念都受到怀疑和重新审查,如物质的不灭性、能量守恒性、原子的不可分割和不变性、时空的绝对性、运动的连续性。第一个对当时物理学的危机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是法国数学家彭加勒,他于1905年出版的《科学的价值》一书中的第八章标题就是"数学物理学当前的危机"。物理学在酝酿一次伟大的革命。
‘贰’ 十九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______电的粒子即电子;1911年,卢瑟福建立了类似
十九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即电子;1911年,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
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负;原子核.
‘叁’ 十九世纪末微观物理的三大发现
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 发现电子 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一、X射线
19世纪末,阴极射线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德国的维尔芝堡大学,治学严谨的伦琴(1845-1923)教授,也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1895年11月8**晚,伦琴用黑的厚纸板把阴极射线管子包起来,意外的发现1米以外的荧光屏在闪光,而这绝不是阴极射线,因阴极射线穿不透玻璃,只能行进几厘米远.
伦琴断定这是一种新射线,一种从未曾记载过的东西.伦琴用它拍出了一张肉淡骨浓的手掌照片,有人用它鉴别古画,一时引起轰动,伦琴将这具有非凡魅力的射线命名为“X”射线.
由于X射线与原子中内层电子的跃迁有关,这说明了物理学还存在亟待搜索的未知领域.
X射线本身在医疗、研究物质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实用价值.
二、发现电子
1.对阴极射线的众说纷纭19世纪末,阴极射线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以太波,有人认为是一种电磁波,而第一个确认它是粒子流,并由此发现基本粒子——电子的是JJ.汤姆逊.
2.意义:a.宣告了原子是可分的.b.为进行电子和原子的研究开创了新的实验技术.JJ.汤姆逊于1906年获诺贝尔奖.
三天然放射性的发现——铀盐的放射性的发现
1.贝克勒尔 (1852-1909)生长在法国巴黎,家庭中有许多学者.祖父和父亲都是固体磷光专家,从事研究工作有60年的历史,贝克勒尔早期从事光学研究,43岁开始研究放射现象.
2.铀盐的实验伦琴的发现,使贝克勒尔联想到,天然物体是否也能产生X光那样的放射现象呢?由于有着家庭的背景,贝克勒尔捷足先登,从诸多发光物体中,最后选择到铀盐.最初他认为是由太阳激发铀盐的荧光,但是,由于天连续阴雨绵绵,贝克勒尔不得不把用黑纸包的感光底片与铀盐一起锁进了抽屉,结果底片仍旧被铀盐感光了,铀元素自身也能产生辐射的现象,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3.意义:贝克勒尔射线的发现,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某些元素自身也具有自发辐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原子核问题的关注.贝克勒尔获1903年诺贝尔奖.
‘肆’ 十九世纪末是谁发现电子中存在带负电的粒子
【分析】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在19世纪末发现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粒子,这种粒子是电子,进而他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 【点评】 汤姆逊认为电子分布在球体中很有点像葡萄干点缀在一块蛋糕里,很多人把汤姆逊的原子模型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
‘伍’ 1911年物理学家谁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带正电的什么
十九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即电子;1911年,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 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负;原子核.
‘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 意义何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发现是: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
1、X射线
X射线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这一发现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产生。
由于X射线与原子中内层电子的跃迁有关,这说明了物理学还存在亟待搜索的未知领域,X射线本身在医疗、研究物质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实用价值。
2、放射线
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了放射线。卢瑟福继而开始研究放射线,他分别研究了三种射线的穿透本领。结果是: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差,β射线的穿透本领比α射线强一些,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片。γ射线的穿透本领极强,1.3厘米厚的铅板也只能使它的强度减弱一半。
3、电子
电子是在1897年由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一切原子都由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它运动的若干电子组成。电子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如金属导线中的电流。
利用电场和磁场,能按照需要控制电子的运动(在固体、真空中),从而制造出各种电子仪器和元件,如各种电子管、电子显微镜等。
(6)物理19世纪末什么模型扩展阅读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典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均发展到了完善、成熟的阶段,随着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建立以及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经典物理学达到了它的顶峰,当时人们以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物理世界的清晰、完整的图画,几乎能完美地解释所有已经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由于经典物理学的巨大成就,当时不少物理学家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物理学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完成,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解释已经达到了终点。
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的、原则的问题都已经解决,剩下来的只是进一步精确化的问题,即在一些细节上作一些补充和修正,使已知公式中的各个常数测得更精确一些。
然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当物理学家在庆贺物理学大厦落成之际,科学实验却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
首先是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其次是经典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
这些实验结果与经典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有尖锐的矛盾,经典物理学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经典物理发生“危机”。
由此引起物理学的一场革命。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上报告结果,成为革命开始的时刻。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海森堡、薛定谔等一群科学家创立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诞生。
‘柒’ 19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原子内部结构的模型.你认为原子
电子可以分裂成3个准粒子:
1空穴子携带电子电荷(电场层),
2轨道子携带轨道位(轨道层),
3自旋子携带旋转属性(磁场层:一种与磁性有关的内在量子性质)。
电子内部结构(空穴子,自旋子,轨道子)模型图解
图中+-号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负电磁信息单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万物源图于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兴盛后,此概念升华为,万物源于量子比特)
注:位元即比特
‘捌’ 19世纪最为人接受的模型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其结构与太阳系行星模型相似,故D正确;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