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教6周岁小学生的物理
六周岁比较小了,要教物理的话最好还是从自然现象入手,小孩子一般对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比较感兴趣,给学生看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彩虹、雷电等),给她做一些实验(光的色散、衍射、干涉等),利用音叉告诉他振动发声什么的,还有水果电池。总之把一切理论性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形象,这样教学效果会好,学生记得也牢。
‘贰’ 怎样培养孩子数学物理方面的特长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我们小时候老师们挂在口头上的至理名言,激励我们努力学好难懂的数学和物理。
特别是这几年,教育改革,数学,物理的比重很大,你想考一个好的大学或专业,你不学好物理或数学,几乎是没有机会的。
所以,数理思维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孩子中小学的学业,也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不过,面对那些枯燥的数学和物理公式,空洞的理论,很多孩子确实提不起兴趣,更别说真正理解和吸收了。
与一般的数理书不同,小编今天要为你推荐的这套《从小爱数理》就是采用了一种很独特的方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数学、物理知识,一下就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01.
经典的故事+插图
让孩子享受数理妙趣
这套书很多故事是从经典改编而来,比如《马良的神奇画笔·对称》、《爱丽丝洞穴探险·点线面》、《灰姑娘的难题·测量》、《美女与玫瑰的野兽之约·图表与统计》,孩子们读起来会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更有代入感。
很多孩子觉得数学好枯燥,背公式好无聊,但像这样把数理和故事结合起来,就不一样了,能让孩子分分钟爱上数学:
比如,在讲数学的“分数”时,让孩子偷偷地跟着白雪公主,一起逃出皇宫,遇到七个小矮人,一路上利用分数解决各种分配难题。
给孩子们讲物理中的“磁”,通过磁铁小姐找新郎的故事来解释,磁铁的各种特性以及“同极间相斥,异极间相吸”的原理。
每本都有一个轻松有趣的小故事,情节和插图十分出彩,同时又把数学、物理的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情节里,通俗易懂,特别吸引孩子!
是不是很有意思?完全就是在看故事绘本。
特别地,它包含了36个数理主题,涉及近200个数学和物理学科的知识点,可以有效辅助“幼小衔接”和小学阶段的课外学习。
02.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帮孩子打好数理基础
用故事吸引孩子是第一步,如果内容太难,孩子感兴趣也看不懂那也没用,所以这套书的第二个大特色,就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非常符合孩子思维发展特点。
比如,0-100的数字、加减乘除,图形变换,时间,测量,图表与统计,集合等,基本都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需要孩子掌握的数学核心知识。
‘叁’ 孩子在家怎么教物理
链接: https://pan..com/s/1P5TFh9nGw-RnYzQG_OTDfQ
扎克伯格也在给女儿看的物理启蒙课
‘肆’ 怎样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对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精神力量,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特别重视,力求认识它,研究它,因而能较快地获得关于它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反之,如果人们对一种事物不感兴趣,即使勉强去做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这种努力也往往不能持久。物理学习也不例外,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非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可。作为物理教师,应当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并学会去分析、去比较、去研究。“成功的秘密在于兴趣”,那么,该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感 创设问题情境时,可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学生带入求知情景中。在讲惯性时,我先提问:坐公交车时,司机突然刹车,乘客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此时会回忆自己遇到此现象的情景回答说“向前倾”,紧接着提问“为什么呢?”此类现象学生非常熟悉,但要按常规解 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验,激发求知欲缉怠光干叱妨癸施含渐 1、注重课题导入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习兴趣。例如:讲大气层压时,将热水灌入矿泉水瓶摇晃几下,倒去热水后迅速拧紧瓶盖,一会儿,观察到矿泉水瓶变瘪了,学生看到现象,就渴望知道为什么。再讲热学知识时表演“纸锅烧水”、“烧不坏的手帕”、“人造雪景”等实验,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 2、注重学生活动实验 学生活动实验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不仅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理知识,而且使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学习物理的快乐。例如:在“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中可以让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学生堵住一只耳朵,用另一只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听,随手取材,效果明显,何乐而不为呢?再如:“辨别凹透镜和凸透镜的活动”中,学生用摸、看、照、晃四种方法,辨别透镜,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印象深刻,激发求知欲。 3、增添一些小实验 教师在评讲练习时,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枯燥无味。此时可增添一些小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学习气氛。例如:两个磁体中的两个异名磁极相互接触后,被吸在这两个磁极上的铁钉将会怎么样?我先让学生来回答,再通过实验演示一下,磁极接触后,铁钉掉下来了,为什么呢?原来两磁体不同的磁极接触后又成一个条形磁体,磁体两极较强,中间较弱,通过小小演示,同学们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调动学生此刻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不局限于一种或几种授课模式,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教具、挂图等,可以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功能同时调动起来,例如《宇宙探秘》此节涉及到的具体知识超出了教学要求,而仅仅是介绍既抽象又难体现探究性,因此我查阅各种文献,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现了不同阶段人类所认识的宇宙大小,其中视频展示的宇宙大爆炸既形象又生动,带着学生走进神秘的宇宙中,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伍’ 怎么样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物理的兴趣
呵呵多用实际事物教他让他产生兴趣啊,在学校多做实验
‘陆’ 物理怎样启蒙或入门
要点: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整个阶段的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对于启蒙阶段的教学,应该特别重视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特别重视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初中生的心理状态看,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都和兴趣紧密相连。在兴趣中学习,思维最主动最活跃,能力和智力发展最充分。而且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他们求知的一种潜在力量,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与做法
一、抓好“开头”这个关键性时期。
学生在学习新课程的开头一阶段都会感到新鲜,好奇。而新鲜好奇正是诱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教师抓住学生处于兴趣“旺季”这个时期,努力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
1、上好第一堂“入门课”。
学生在没接触到物理课之前,不知道物理要学些什么?好不好学?新学期刚开始,学生就说:“听高年级的同学说物理难学”,一开始就有畏惧情绪,所以第一堂“入门课”就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实例,给学生打开一扇物理窗口向学生展示绚丽多彩的物理世界到底有些什么?使学生产生急于要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愿望,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实验、录像、小故事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我演示了这样一组实验:杯水倒置(大气压作用演示)、隔掌吸钉(磁铁的性质)、转动发电机小灯泡亮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每张桌上有块三棱镜叫学生透过它看周围的物体,发现物体都镶了彩色的边,并放一组实验录像有烧不死的鱼、银针穿气球而气球不破、平面镜中有几个像(两块平面镜分别垂直、平行、和夹角小于180度三种情况)最后向同学们讲述“死海不死”、“伽利略发现钟摆的等时性”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为物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做的目的是A、生动有趣,有杂技色彩,能吸引学生。B、器材大都来自生活常用之物,造就“实验到处有,信手可拈来”的印象,回家就能模仿给家长看,学生情绪高。C、这些实验的原理有的是初二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实验演示,在惊奇中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疑问,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实验以及原理有的在这学期就会学到。这样大多数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且产生了急于要学习的愿望
2、稳定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兴趣容易激发,但也容易消失或转移,为了把学生一时的兴趣引向深入、持久,在开头几章的教学中除了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讲演,实验,吸引学生外,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明确学懂了什么,记住了什么,练会了什么,这一阶段教师必须下大力量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学习中的问题,进行集体训练补习,个别辅导,务必使绝大多数学生体会到“学会”的乐趣,考试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会强化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十分注意创造条件,利用积极评价的反馈作用,使学生树立信心,巩固和发展学习兴趣。
二、抓好“实验”这个关键性手段。
教育心理提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主导性的学习动机是不同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他们往往以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为主。”也就是说,初中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是受直接兴趣的影响,即对事物本身感兴趣。比如实验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直接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很少有学生在做实验时精神不集中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经常围绕实验来组织教学,努力使物理课节节有实验。
1、利用“实验先导”,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导入新课时,尽量用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引入惯性新课时,我做了一个打鸡蛋的实验,在一装半杯水的杯子口上放一硬塑料板,薄板上放一个鸡蛋,用弹片与薄板垂直后拉开,然后问学生“我放手后,鸡蛋会怎么样?”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鸡蛋上了,有的学生说鸡蛋要飞出来,有的学生说不会,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了,生怕鸡蛋打个粉碎,这时我说“放手了,瞪大眼睛了。”“啪”的一声,塑料片弹出去了,只见鸡蛋稳稳当当的落在了水中,学生紧张的而专着的目睹了这一切,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接着教室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再问“你们知道鸡蛋为什么会落入水中吗?”学生摇头,这是就为学习“惯性”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实验先导”帮助学生想象,学好抽象的物理概念。
物理中的概念很多,基础知识面广,有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了几次弄不懂,记不住,就会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通过实验,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学生学习《大气压强》时,对大气压强比较陌生,难以理解,于是我让学生把两个吸盘相对,挤出其中的空气,然后在让他们用力来拉,也很难将它们拉开,通过这个实验,形象的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再通过做“托里拆利实验”定量的测出了大气压强的数值。这样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大气压强有了一个鲜明的印象,很容易理解,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3、通过“实验先导”,使学生自主地获得物理规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对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较适合学生的方法却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分析,概括。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获得物理规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我给学生提了三个问题:A、法线的位置有何特点?B、通过三组实验找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怎样?C、当板饶法线前后转动时,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接下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完成上述问题,总结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教学方法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同时结合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但传递信息快,信息量大,而且能做到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声光结合,声形并茂,直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愉快,易于接受,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大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比平时高,而且具有竞争取胜的心理状态,因而有必要创造一些合理的竞争机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一学期开展一次“物理小制作作品展”同时进行评比奖励。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靠哪一点、哪一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应努力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物理入门时就学好物理。
怎样搞好物理启蒙教学
初二物理启蒙教学的两个特点是。第一,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3~15周岁之间,这年龄段的学生,对外界的事物比较敏感,易于接受,好奇心强,都急于想了解一切未知的东西,可是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则是一张白纸;第二,初中物理教学,以感性观察为主,定性分析多,定量计算少,又是以后学习物理的第一阶梯。下面就如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结合教学要求来搞好启蒙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l 以实验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对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多层次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具体、生动的、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来逐步形成概念,认识现象中本质的属性。同时通过实验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
所谓用实验组织课堂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从观察现象着手,运用读、讲、练的方法,从一个现象到另一个现象,由解决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有层次地去认识知识,应用知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实验中探索、观察现象,结合阅读课文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以获得知识。我在具体操作中,根据学生特点,做到:课前精心设计和指导,课堂上把实验的现象提炼,上升到理性进行认识,课后组织引伸开拓,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导探索。初二第一学期充分发挥新教材以实验现象入门的优势,精心组织大小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自制实验)38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特别是一些学生的小实验具有创新价值。例如,做“水的对流”实验中,由于高锰酸钾溶液很快充满水中,演示时不少学生对水的对流的形成过程观察不清楚,我让学生回家自己作此实验,结果有两名学生分别用少量干净的锯木屑或很碎的小纸片投入装有冷水的烧瓶底部,以此代替高锰酸钾晶粒,当用酒精灯给瓶底加热后,就会清楚地看到瓶底的木屑或纸片随水上升,而后又随水沿瓶的边缘回到瓶底,如此循环。实验简单易行,而且现象清晰。
2 吃透初高中教学大纲,把握好教学深度
搞好物理启蒙教学还必须注意物理教学中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概念的逐步深化。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方面的要求都应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不可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如何在启蒙物理教学中做到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又能处理好学生以后学习物理的衔接,必须吃透初、高中教学大纲,把握好教学中的深度。例如,初中讲利用动滑轮的省力问题,大纲要求“利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应强调支持动滑轮的二段绳子的拉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上。为什么拉力方向均要竖直向上,可向学生交待是以后讨论的问题,这样既不超纲,又为(高中)学习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绳子拉力随着它们之间夹角的变化而变化打下伏笔。在讲述压力和压强这一概念后,习题中常出现“按图钉求墙受到的压强”等类似的题目,解此类题就要涉及到力的可传性。如果就题论题告诉学生加在钉帽上的压力等于加在钉尖上的压力。学生初学物理就会错误地认为加在固体上的力都是通过固体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的。其实像加在道钉撬上的力和加在铡刀柄上的压力都不是按力的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给道钉和草的。为此,在讲力的可传性时应避免片面化,有的要留到后阶段学习时进一步充实。又如,初中物理中,只学二力平衡,所以学生绝大多数接触到的都是二力平衡问题,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受重力和桌面支持力而平衡,则物体对桌面压力的大小等于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也就是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由于这类习题都只涉及二力平衡,于是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压力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错误印象。作为启蒙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反复强调此类习题的条件——物体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仅仅在此条件下,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物理启蒙教学时,教师对初、高中大纲的吃透和融会贯通程度,直接正确把握初中物理教学的深度,间接地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延伸和科学性。
3 了解学生,知己知彼,稳步跨上阶梯
由13~15周岁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造成他们在学习上常常表现出急躁、耐性差、情绪易波动。学习顺心时,兴趣足,成绩上升,而学习上遇到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时,只求一知半解,失去信心,成绩下降。鉴于这情况,教师在启蒙教学的第一节课时,就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照教材备课、备人、备练习题,注意讲授知识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特别要在联系学生实际上下功夫。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从易到难,从浅入深,从学生所能感触到的客观事物、客观现象出发,应用物理知识逐步分析,最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物理概念。例如“浮力”一章的教学,可以在讲授本章内容之前提出一些学生常接触到,但又未加思考过的问题,“站在较高的地方向河中投入一块较大的木头和在水面上轻轻放下一枚大头针,则较大的木头和较小的大头针最后是处于什么位置”,“木头的体积和重量都比大头针大,为什么木头浮而大头针沉呢?”“若把沉入水中的铁块,铸成铁盒子放入水中,又将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然后从这些客观现象中逐步引出“浮力、阿基米德定津、物体浮沉条件”等概念,设问会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好奇心,对内容产生“非要弄清”的思想,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2)对于作为物理学习概念前的生活经验要有分析地恰当运用
生活经验是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学生幼年学走路时就知道“用力推小板凳,小板凳才会动”,物体受力才会动在幼年的头脑中已经先入为主。经验中有部分是正确的,可作为教学的感性基础,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但它毕竟是“经验”,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所以还是粗浅的,有的带有片面住、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作用的结果而具有速度”,“受力越大,速度就越大”。学生得到这个经验是有大量的“事实作基础的”,要纠正学生这个错误是很不容易的,不能操之过急。启蒙教学中要讲清楚,到高中还要继续讲,只有反复多次,应用正反两个方面事实作对比,逐步过滤,才能对物理概念有比较透彻的正确理解。
(3)正确评价,积极鼓励,稳步上阶梯
物理启蒙教学的成败与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而兴趣又与成绩紧密联系。往往第一次成绩不好,就会感到物理难学,导致兴趣下降。老师的正确评价和鼓励、考得好的成绩,将使初学者心理上感到某种满足,从而树起学好物理的信心。物理启蒙教师一开始不宜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第一次考试,出卷时,题目不宜太难太偏,以后才逐步增加题目的难度。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又指出问题可能扩展的方面及其回答中的不完美处,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绩又感到不足。从而使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在初二物理启蒙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积极主动精神;最重要的是教师始终要把握好两条脉搏,一是吃透教材,二是了解学生。这是成功的关键。
‘柒’ 幼儿园物理现象的一个教学活动
新《纲要》中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孩子天生就是爱游戏的,如果利用游戏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来体验和享受自我创作的成果,无疑是最适合的。因此,我选择了幼儿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太阳”为题材,采用集体为“太阳宝宝”穿衣打扮,巧妙制作成一个个太阳小飞盘的形式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在操作后玩耍、再次游戏,体现了“玩中学”的教学理念。
活动目标:
核心经验:1、在游戏情境中学习用多种颜色涂色以及撕贴的方法装饰太阳宝宝,初步感受色彩的美。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享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喜悦。
相关经验:1、幼儿听过关于太阳的小故事。
2、曾参加过几次美术涂色活动。
3、在区角活动中也进行过撕贴的相关练习。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尝试过涂色和撕贴的练习。
环境准备:1、太阳伞一顶,圆形片片人手一个(放在太阳伞底下),涂色范例,彩色纸片,蜡笔、胶水。
2、轻音乐,《摇篮曲》及录音机。
‘捌’ 如何提高小孩子对物理的兴趣应该怎样培养呢
建议平时在家的时候父母可以带孩子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小实验,提高孩子对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一些跟无物理相关的展览之类的,或者买一些趣味物理的书籍
‘玖’ 如何营造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物理环境
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环境,首先你可以从颜色,温度,湿度来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