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采取各种降温措施后,该何时复测体温并记录
临床上,遇到发热病人,护士遵医嘱进行处理后,一般在半小时后复测体温并记录。然而,实际上,有些情况下半小时并不是复测体温的最佳时机。何时复测体温更合理?下文内容供参考。 物理降温1《基础护理学》提出物理降温后30min复测体温。但临床上,高龄发热患者因循环、代谢慢,物理降温后30min体温变化并不一致,有时体温不降反升高,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对临床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和诊疗有一定的影响。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冰毯降温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降温后60 min,温水、酒精擦浴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降温后90min,冰袋降温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降温后120min。也有文献研究显示,成人物理降温后最佳复测体温时间为30min。存在差异可能与年龄有关,高龄患者循环代谢相对较慢。
虽然时间存在差异,但是降温原理都一致,可能是温水、酒精擦浴降温接触患者体表面积大,通过散热方式降低温度,但无法持续降温;冰袋冷敷法由于局部接触面积小,降温速度较慢,且高龄发热患者皮肤感觉功能较低,应特别注意观察冷敷部位皮肤,防冻伤;冰毯降温解决了以上降温法难以维持的弊病,使患者持续稳定的降温得到保证,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克服了传统降温所需护理时间长、降温效果不稳定的缺点,值得临床使用。
药物降温2应用赖氨匹林注射液通过莫菲氏管滴入降温病人,最佳复测体温为给药后 60min;使用赖氨匹林注射液静脉输注降温的发热病人,最佳复测体温为给药后 90min;使用赖氨匹林、柴胡、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降温的发热病人,最佳复测体温时间均为给药后 120min。
给药方式不同可造成降温速度不同, 肌肉注射药物通过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再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后,通过血脑屏障,血药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作用于下丘脑后部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机体散热,减少机体产热,使体温下降; 大多数高龄病人有基础病或慢性病,从而降低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导致高龄发热病人针剂给药降温最佳复测时间点均远远晚于给药后30min。静脉输注降温药物,药液可直接进入血液,因而作用速度较肌肉注射快,其中莫菲氏管给药,可迅速达到血药浓度,因而降温速度较其他途径给药快。
联合使用3联合降温在30min可起效,在60min时降温效果优于单纯物理降温或单纯药物降温。
综上,能够获得一个精确的温度在为病人进行评估、诊断、治疗中至关重要。如果测量时间早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则不能反映降温疗效,需再次测量,甚至反复多次测量,不仅造成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甚者可能引起病人及家属紧张,影响医患关系;复测体温时间若晚于最佳复测体温时间点,则不利于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延误诊断和治疗,仅在用30min 复测体温缺乏准确性和连贯性,甚至可能造成重复用药。
B. 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后,多少时间复测体温
一般来说是30分钟,但是也可与随时用手感知体温,一旦发生异常的时候就立即测量
C. 物理降温后需要多长时间再次测量体温
很多人发烧的情况下都是想起物理退烧,确实物理退烧是较为快的一种降温方法,并且临床医学上对物理退烧的界定代指较为普遍的,很多方式都归属于物理退烧的一种。除开要留意物理退烧的方式,还要留意复诊温度,进行复测温度是有时间限定的。物理退烧后多长时间复测量体温呢?
1.三十分钟
临床医学上,碰到发热病人,护理人员遵医嘱开展解决后,一般在三十分钟后复测量体温并纪录。殊不知,事实上,一些状况下三十分钟并并不是复测量体温的黄金时间。
2.减温基本原理
尽管时间存有差别,可是减温基本原理都一致,可能是温开水、酒精擦浴减温触碰病人体表面积大,根据排热方法减少温度,但没法持续减温;医用冰袋冷敷法因为部分触碰总面积小,减温速率比较慢,且大龄发热病人皮肤觉得作用较低,应需注意观查冰敷位置皮肤,防寒伤;冰毯减温解决了以上降温法无法保持的弊端,使病人持续平稳的减温获得确保,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劳动量,摆脱了传统式减温所需医护时间长、减温实际效果不稳定的缺陷,非常值得临床医学应用。
3.留意
可以得到 一个精准的温度在为患者开展评定、确诊、医治中尤为重要。假如精确测量时间先于复测量体温最佳时间点,则不可以体现减温功效,需再度精确测量,乃至反复数次精确测量,不但导致医护人力资源管理的消耗,甚至可能造成患者及亲属焦虑不安,影响医患矛盾。复测体温时间若晚于最好复测体温时间点,则不利观查患者病况转变,耽误确诊和医治,仅再用30Min 复测量体温欠缺精确性和衔接性,乃至可能导致反复服药。
D. 物理降温后多久量体温
这不是时间问题,物理降温多用冰块,或酒精擦试,使皮肤表面蒸发降温,若此时在物理作用区域量体温,一定是不准确的,但若避开这个区域测量体温才能准确反映,明白了吗,这不仅是时间问题!
E. 物理降温如何计算体温
单位符号为 ℃。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后30分钟所测的体温,绘制在降温前体温的相应纵格内,以红“○”表示,并用红色虚线与降温前的体温相连。下一次体温应与降温前体温相连。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后30分钟所测的体温,绘制在降温前体温的相应纵格内,以红“○”表示,并用红色虚线与降温前的体温相连。就是小写的(t)即可。
物理降温还由于其具有挥发性,可吸收并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下降、症状缓解。具体方法是:将纱布或柔软的小毛巾用酒精蘸湿,拧至半干轻轻擦拭患者的颈部、胸部、腋下、四肢、手脚心。擦浴用酒精浓度不可过高,否则大面积地使用高浓度的酒精可刺激皮肤,吸收表皮大量的水分。
(5)物理将温后如何复测体温扩展阅读:
湿敷帮助降低体温。热的湿敷可退烧。但是当病人觉得热得很不舒服时,应以冷湿敷取代。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
假使体温上升到39.4C以上,切勿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当冷敷布达到体温,应换一次,反复做到烧退为止。以海绵擦拭全身蒸发也有降温作用。护理专家潘玛丽建议使用冷自来水来帮助皮肤驱散过多的热。
虽然可以摄拭(用海绵)全身,但应特别加强一些体温较高的部位,例如腋窝及鼠蹊部。将海绵挤出过多的水后,一次摄拭一个部位,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体温将蒸发这些水分,有助于散热。
F. 如何正确地测量体温谢谢!
建议选择传统水银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为准,测量体温之前半小时应该避免喝水、吃东西、活动、洗澡,要处于安静状态,因为这些因素会导致体温偏高。测量体温之前要用干净的毛巾把汗液擦干,在测量之前先把水银体温计甩35℃以下,并且把探头完全放入腋窝中间夹紧并紧贴皮肤,观察时间5-10分钟后可以把水银体温计取出直接读出体温数值。
G. 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
1、腋窝、肘窝、手心、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处稍用力擦拭,并延长擦拭时间,以促进散热。每侧肢体擦拭3分钟,擦浴全程不要超过20分钟,避免患者着凉。
2、物理降温擦浴后,注意观察患者皮肤表面有无发红、苍白、出血点、感觉异常。禁止擦拭胸前区、腹部、耳后、足底。
3、随时观察,保证冰袋、冰囊完整,无漏水;冰融化后立即更换,如有局部皮肤发紫、麻木及冻伤发生,停止使用;
4、冰袋和冰囊不宜过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5、腋下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
6、禁止用于胸前区、腹部、耳后、足底;
7、对儿童和酒精过敏者禁用酒精擦浴。因为儿童的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血液循环较为旺盛。处于高温状态时,儿童全身毛孔张开,能快速吸收涂在皮肤表面的酒精;
酒精经皮肤大量吸收入血后,容易使儿童尤其是肝脏功能发育不健全的婴幼儿发生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酒精中毒症状。
H. 发热的护理
一、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9℃,可采用温水擦拭腘窝、颈部两侧、两侧腹股沟大血管有利于快速散惹使体温下降,有条件可以温水浴降温效果也很不错。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达到降温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老年体弱及心血管疾病者应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二、加强病情观察
①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精神状态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1~2次。
②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等伴随症状
三、补充营养和水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四、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①口腔护理,发热时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易出现口腔感染,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②皮肤护理,退热期,由于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尽早留取各种标本送检;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发热大量出汗时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穿透气、棉质衣服;
(2)告知患者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