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物理学科的前称是什么
在中国,以前把物理学称为“格物学”或“格致学”。
1900年以前中国就没有“physics”。东方的包括中国的近代科学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实际情况是从西方传到中国远比传到日本还要早。不过1900年以前,我国译述西方物理学着作没有采用“物理学”的译法,而是多译为“格物学”或“格致学”。如1879年美国人林乐知将罗斯古编写的一本物理书翻译成汉语并命名为《格致启蒙》,其中第二卷为格物学;188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英文名Martin,1888年曾来中国传教,接触中国古代文明后曾提出“丁韪良猜测”:中国的“元气说”曾影响过笛卡尔提出“以太”漩涡说)也将一本物理书译为汉语,名字为《格物测算》。另外,国内1886年有译着《格致小引》,1889年又有《格物入门》出版。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㈡ 这个在物理上称为
荧光灯(俗称“电杠”)?
㈢ 在“物理”专名之前,人们都是如何称呼“物理”的
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着作的《西学凡》,其中把Physics音译为“费西加”。可见在这个时候,我国还没有“物理学”其名。它出现的确切年代,一时还不能查考出来,大约是在19世纪末。在正式使用“物理学”这个名词之前,还曾有过一段时间使用过“格致”或“格物”的名称。那是取《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一句的意思。虽然,后世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但大致说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取知识。在清代后期就用以统称“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后来干脆在狭义上就代表今天所谓的物理学,大学里的物理系,开初就叫做“格物门”。1889年,日本人饭盛挺造编了一本物理教科书,藤田丰八把它译成中文,书名就叫做“物理学”。次年,王季烈把它改译一番,书名仍然不变。1901年,严复翻译名着《原富》,书中也提到“物理学”,但又怕太陌生,特别加注说:“物理之学名‘斐辑格’。”可见那个时候“物理学”一词还不很普遍。
㈣ 杆称从物理角度看是用来称什么的大小
杆称从物理角度看是用来称质量的大小
㈤ 当司机刹车时我们身体会向前 物理学上称什么
物理学上称惯性。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表现为物体对其运动状态变化的一种阻抗程度,质量是对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1]。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相同加速度的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所以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时候(受外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任何情况下(静止或运动),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惯性是物质自身的一种属性。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定义: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叫做惯性。惯性代表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相对难于改变,也就是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也就是惯性小。
㈥ 生物学上的对照实验在物理学上称什么
生物学上的对照实验在物理学上称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㈦ 物理可以称为物理学,生物可以称为生物学,那化学称为什么学
物理学,简称物理;
生物学,简称生物;
语言文学,简称语文;
化学没有简称,就叫化学。
㈧ 初中物理课上称重的除了天平还有一个是什么
弹簧测力计 又叫弹簧秤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
用途:测力的大小(经常在物理力学中使用)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弹簧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利用二力平衡间接测量重力)
使用:1)选好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调零
注意事项:所测物体受到重力(拉力)不能超过量程(弹性限度内)。
㈨ 在物理学中,各种名称用字母怎么表示
m=质量 P=压强(功率) F=压力 S=面积(距离) W=功 t=时间(温度) G=重力 I=电流 R=电阻 U=电压 ρ=密度 η=机械效率 Q=热量 q=热值 L=长度 C=比热容 ⊿t=变化温度 h=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