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对放射物理与防护的认识
放射性是指元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稳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变产物),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时放出的能量称为衰变能量。原子序数在83(铋)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如锝)也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防护,是指为避免或减弱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伤害人体采取的措施。
一定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既具有生物化学毒性,又能以它的辐射作用造成人体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内照射;体外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也会造成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外照射。辐射损伤是各种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的总称。这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如X或γ射线、β射线、α射线和中子束等)引起电离、激发等作用而把能量传递给机体,造成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放射性防护又可分成内照射防护和外照射防护。
内照射防护内照射与外照射的显着差别是,即使不再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已经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仍然在体内产生有害影响。造成内照射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吸入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空气,饮用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吃了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或者放射性物质从皮肤、伤口进入体内。由于核素的种类不同、毒性不同,带来的危险程度也不同。因此,根据放射性核素摄入体内产生危害作用的大小和在空气中的最大容许浓度,把它们分成极毒、高毒、中毒和低毒四组(见表)。操作不同毒性的核素时,对操作设备和建筑物的设置地点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采取的基本措施有:
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 基本防护措施是:①空气净化,通过空气过滤、除尘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粉尘或放射性气溶胶的浓度;②换气稀释,利用通风装置不断排出被污染的空气,并换以清洁空气;③密闭操作,把可能成为污染源的放射性物质放在密闭的手套箱或其他密闭容器中进行操作,使它与工作场所的空气隔绝;④加强个人防护,操作人员应带高效过滤材料做成的口罩、医用橡皮手套,穿工作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操作人员要带头盔或穿气衣作业。(见彩图)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口腔进入人体内 严禁工作人员用可能被污染的手接触食物、衣服或其他生活用具。防止放射性物质不经过处理而大量排入江河、湖泊或注入地质条件差的深井,造成地面水或地下水源的污染。
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 应对工作环境和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源和有代表性的农牧产品进行常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防护措施。
外照射防护外照射的特点是只有当机体处于辐射场中时,才会引起辐射损伤,当机体离开辐射场后,就不再受照射。对人体而言,外照射引起的辐射损伤主要来自γ和X射线、中子,其次是β射线。由于α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短,能被一张纸或衣服挡住,一般说,α射线不会造成外照射辐射损伤。外照射防护通常可采用下列三种方式:尽量缩短受照射时间,尽量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在人和辐射源之间加屏蔽物。
缩短受照射时间 受照射的累积剂量和受照射时间成正比。在一切接受电离辐射的操作中,应以尽量缩短受照射时间为原则。例如,在用 X射线进行胸部透视时,病人所受照射剂量随检查时间而增加,医生应当在查清病灶情况下,尽量缩短透视时间。
为了能迅速和准确地操作放射性物质,在正式操作之前,应进行模拟操作练习(即不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相同步骤操作)。对于工作时间较长的强放射性操作,可以限制个人操作时间,更换操作人员,以减少每人所受的照射剂量。
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 增大操作人员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可以降低受照射的剂量。对于点状放射源,人体受照剂量率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在实际操作中常使用远距离操作的工具,如长柄钳、机械手、远距离自动控制装置等以降低剂量率。
屏蔽防护 根据辐射通过物质时被减弱的原理,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减弱材料),把外照射剂量减少到容许水平以下。当缩短受照时间和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仍不能达到安全操作时,就必须考虑采用屏蔽防护。合理的屏蔽防护必须注意:
①屏蔽方式根据放射性防护要求和放射源的不同,屏蔽方式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的屏蔽物有防护墙、地板、天花板、防护门和观察窗等;移动式的有包装容器、各种结构的手套箱、防护屏和铅砖等。
②屏蔽材料对不同的电离辐射,应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γ射线和 X射线的常用屏蔽材料有水、土壤、岩石、铁矿石、混凝土、铁、铅、铅玻璃、钨等。
β射线能引起组织表层的辐射损伤,还能产生轫致辐射。所以对β射线防护应采用两层屏蔽:第一层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屏蔽β射线,并可减少轫致辐射,常用材料有烯基塑料、有机玻璃及铝等;第二层用高原子序数材料屏蔽轫致辐射,常用生铁、钢板和铅板等。
由中子源发射出来的快中子,在屏蔽层中主要通过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损失能量,被物质吸收后一般放出γ射线。因此,对中子的屏蔽,除考虑快中子的减弱过程和吸收过程外,还应考虑γ射线的屏蔽。常用的中子屏蔽材料是各种含氢材料,如饱和硼酸水溶液、石蜡、含1%~2%硼的石蜡等。对具有强γ本底的中子源(如镭-铍中子源)则应考虑两层屏蔽,第一层用石蜡和吸收中子的物质等屏蔽中子;第二层用铅吸收γ射线。
Ⅱ x线重要的四种防护手段
(一)缩短受照时间
我们知道,个人累积剂显与受照时间有关,所受照射的时间愈长,个人累积的剂量就愈大。在某些情况下,常常通过缩短受照射的时间,来限制个人所接受的剂量。因此,一切人员应尽可能减少在X线场内停留的时间。X线工作者,在进行X线检查时,要作好暗适应,尽量缩短照射时间,拍片时要优选投照条件,不出废片。在进行X线治疗时,要熟练、迅速、准确等。
(二)增大与X线源的距离
当人员与X线管焦点之间的距离近大于焦点大小时,可将X线管焦点视为点光源。若忽略空气对X线的吸收,则可认为照射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若距离增加一倍,则照射量减少到原来的1/4倍。所以,当X线机工作时,应使一切人员(除被检查外)尽量远离X线源。
(三)屏蔽防护
在利用X线进行诊断和治疗,欲减少X线工作者及被检者和患者的受照剂量,单靠时间和距离两个因素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只能在不影响诊断和治疗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照射时间。离X线源的距离又受到产生X线的设备和使用目的的限制。因此要进一步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需利用屏蔽防护。
屏蔽就是在X线源与人员之间放置一种能有效吸收X线的屏蔽物,从而减弱或消除X线对人体的危害。如X线机荧光屏内的铅玻璃,X线机房墙壁,放射科医生使用的铅橡皮手套、铅橡皮围裙、铅玻璃眼镜、铅防护椅等防护用品,以及隔室透视、隔室照像等等防护设施。
一般在X线防护的实际工作中,时间、距离、屏蔽这三个因素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合理调节。
Ⅲ X线的五大特性
(1)穿透作用。X射线因其波长短,能量大,照在物质上时,仅一部分被物质所吸收,大部分经由原子间隙而透过,表现出很强的穿透能力。
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X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射线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射线的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物质区分开来。
(2)电离作用。物质受X射线照射时,可使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产生电离。利用电离电荷的多少可测定X射线的照射量,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X射线测量仪器。在电离作用下,气体能够导电;某些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在有机体内可以诱发各种生物效应。
(3)荧光作用。X射线波长很短不可见,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铂氰化钡、硫化锌镉、钨酸钙等时,可使物质发生荧光(可见光或紫外线),荧光的强弱与X射线量成正比。
这种作用是X射线应用于透视的基础,利用这种荧光作用可制成荧光屏,用作透视时观察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的影像,也可制成增感屏,用作摄影时增强胶片的感光量。
(4)热作用。物质所吸收的X射线能大部分被转变成热能,使物体温度升高。
(5)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这些作用在X射线显微镜(左图)、波长测定和物质结构分析中都得到应用。
(3)x线物理与防护是说什么扩展阅读
X射线照射到生物机体时,可使生物细胞受到抑制、破坏甚至坏死,致使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病理和生化等方面的改变。不同的生物细胞,对X射线有不同的敏感度,可用于治疗人体的某些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治疗(下图为治疗肿瘤的X刀)。
在利用X射线的同时,人们发现了导致病人脱发、皮肤烧伤、工作人员视力障碍,白血病等射线伤害的问题,在应用X射线的同时,也应注意其对正常机体的伤害,注意采取防护措施。
Ⅳ 如何防护X线
可以采取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原则。屏蔽防护是指使用原子序数较高的物质,常用铅或含铅的物质,作为屏障以吸收不必要的x线。距离防护是指利用x线曝射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一原理,通过增加x线源与人体间距离以减少曝射量。
Ⅳ X线防护的防护措施
(一)机房及机器的防护要求
1.机房宜较大,并有通风设备,尽量减少放射线对身体的影响,就200Ma X线机而论,机房面积不得小于36m2。另外,机房墙壁应有一定厚度的砖、水泥或铅皮构成,以达防护目的。
2.X线球管置于足够厚度的金属套(球管套)内,球管套的窗口应有隔光器作适当的缩小,尽量减少原发射线的照射。X线通过人体投照于荧光屏上,荧光屏的前方应有铅玻璃将原发X线阻挡,近代X线检查床改为密封式,床周以金属板完全封闭,可减少散射线。
(二)工作人员的防护
1.工作人员不得将身体任何部位暴露在原发X线之中,尽可能避免直接用手在透视下操作,例如骨折复位,异物定位及胃肠检查等。
2.透视时须使用各种防护器材,如铅橡皮手套、铅围裙及铅玻璃眼镜等。利用隔光器使透视野尽量缩小,毫安尽量降低,曝光时间尽量缩短。透视前应该有充分的暗适应用,以便用最短时间,得到良好的透视影像。
3.照片时也要避免接触散射线,一般以铅屏风遮挡。如照片工作量大,宜在照片室内另设一个防护较好的控制室(用铅皮,水泥或厚砖砌成)。
(三)患者的防护
1.患者与X线球管须保持一事实上的距离,一般不少于35cm。这是因为患者距X线球管愈近,接受放射量愈大。球管窗口下须加一定厚度的铝片,减少穿刺力弱的长波X线,因这些X线被患者完全吸收,而对荧光屏或胶片都无作用。
2.患者应避免短期内反复多次检查及不必要的复查。对性成熟及发育期的妇女作腹部照射,应尽量控制次数及部位,避免伤害生殖器官。早期怀孕第一个月内,胎儿对X线辐射特别敏感,易造成流产或畸胎,故对早孕妇妇女妇女避免放射线照射骨盆部。对男患者,在不影响检查的情况下,宜用铅橡皮保护阴囊,防止睾丸受到照射。
Ⅵ x线的性质及物理特性
x射线的性质及物理特性:
1、穿透作用。X射线因其波长短,能量大,照在物质上时,仅一部分被物质所吸收,大部分经由原子间隙而透过,表现出很强的穿透能力。
2、电离作用。物质受X射线照射时,可使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产生电离。
3、荧光作用。X射线波长很短不可见,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铂氰化钡、硫化锌镉、钨酸钙等时,可使物质发生荧光(可见光或紫外线),荧光的强弱与X射线量成正比。
4、热作用。物质所吸收的X射线能大部分被转变成热能,使物体温度升高。
5、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这些作用在X射线显微镜、波长测定和物质结构分析中都得到应用。
(6)x线物理与防护是说什么扩展阅读: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是一种光子,诊断上使用的X线波长为0.08-0.31埃(1埃=0.1纳米=10的-10次方米),在医学上用作辅助检查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印刷业中的一个专用术语,表示中间线。
化学作用:
1.感光作用:X线和可见光一样,同样具有光化学作用,可使胶片乳剂感光能使很多物质发生光化学作用。
2.着色作用:某些物质如铅玻璃、水晶等经X线长期大剂量照射后,起结晶体脱落渐渐改变颜色称着色作用或者脱水作用。
三.生物效应特性:X线在生物体内也能产生电离及激发,使生物体产生生物效应。特别是一些增殖性强的细胞,经一定量的X线照射后,可产生拟制、损伤甚至坏死。
Ⅶ X线的主防护是指对散射线防护还是对原发射线的防护
主防护是对原发射线照射的屏蔽防护,副防护是对原发射线不直接照射,而受散射线或漏射线照射的屏蔽防护。
Ⅷ X线防护的防护意义
因此,对于放射线的损伤应有正确的认识,即战略上应藐视它,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项怖,而在战术上应重视它,对于放射线接触者应采取防护措施。
从X线管阳极靶发出的X线称为原发X线,原发X线遇到物体,如空气、检查床及患者身体后,会产生另一种向各方向散射的射线,称为散射X线,亦称散射线。散射线能量低,穿透性较原发X线弱,但接触人体时被体表组织吸收,过量能造成放射损伤。对于患者来说,所接受的射线主要是原发X线;而对放射线工作人员来说,原发X线已被各种防护措施阻挡,对身体危害的主要是散射线。近代X线机配备影像增强器,患者在工作人员接受X线辐射量仅为普通透视的十分之一。此外,还有隔室透视设备,因此,工作人员和患者接受剂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