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超重,请用物理知识回答
超重是物体所受限制力(拉力或支持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当物体做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时,物体均处于超重状态,即不管物体如何运动,只要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超重现象在发射航天器时更是常见,所有航天器及其中的宇航员在刚开始加速上升的阶段都处于超重状态。
B. 物理:失重与超重的力的分析(最好有图示)
超重,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F=ma,加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向上.
合力方向向上.即是,受的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向上.
就是支持力大于重力,根据牛三定律,对下面物体压力大于重力.
失重恰好相反,你自己推导一下.
C. 物理中的失重和超重现象如何解释
如果一个物体静止,则所受支持力等于重力,总所周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当他向上匀速运动时,所受的拉力或支持力也等于其重力,当他要加速是,拉力或支持力除了要抵消重力外,还应该有一部分作做加速的动力,所以此时受到的力要大于重力,称之为超重。失重与之类似,可以理解为在支持力等于重力情况下再受一个向下的力。此时支持力小于重力
D. 物理超重和失重的课题探究如何做
第三章 第七节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一册》第3章 第7节海口市第一中学 刘喜明一、指导思想 如果设计一项系列的问题探究活动,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会被另外一部分问题难住,因而必须超越已有的经验认识,探寻新的解决办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在智力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对于学生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获得对科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体验,极有价值。如果课堂上能给予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活动机会,可以使他们有可能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更易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设计这样的系列问题探究活动,实质上可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深层次的学习潜能。“超重和失重”就是建立在上述指导思想上的全新教学设计。二、设计思路1.精心设计活动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2.探究活动带有明显的游戏色彩和学习的挑战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3.分组活动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a. 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b. 能分析和解释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现象。c.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a、深入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超重、失重现象。b、掌握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与自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愿望,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索、归纳、总结出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及原因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索、归纳、总结出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及原因。教学用具超重失重演示仪、矿泉水瓶、体重计、弹簧称、钩码、细绳、橡皮筋、塑料杯、照明用导线(1.5m)等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此模式如下:创设情景 提出课题 动手探索 思维探索课题小结 课题延伸 资源共享 自主学习学法指导自学、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几种现象:现象(一):飞机上的超重现象(二):航天英雄杨利伟现象(三):录像《国际空间站上的失重现象》 观看感受思考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亲切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的思维。 问题一:究竟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演示(一):照明用导线弯成螺旋型,在下面轻轻挂一重物,突然向上加速,导线被拉直。 演示(二):当橡皮筋有加速度时,橡皮筋上系的红导线间隔与静止时不同。 思考得出:静止时:拉力等于重力加速上升:导线被拉长,说明拉力大于重力 静止时:拉力等于重力加速下降:间隔变短,说明拉力小于重力 二.精彩演示、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为下面学生的自主探索实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为引入超重和失重概念设计根据演示实验,提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理会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问题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产生超重或失重呢? 学生动手探索:设计方案 选择方案 实施方案 交流讨论 条件 结论:加速度a向上物体超重加速度a向下物体失重三.小组探究、增强感受: 本环节围绕教学目标,为突破重难点而设计,它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制定计划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同时通过探索,学生初步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心。 提问: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超重和失重的感受呢? 结合我们的探索和生活中的感受,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用动画模拟电梯中超重和失重的情况。进一步研究以下问题:问题三: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答:有(例如:剩坐电梯、坐车上下坡、蹦级、跳水、荡秋千等) 观察动画思考其中有几种运动情景尝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失重的产生原因四.知识迁移、深化理解:1.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2.动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 全面总结:(师生交流总结) 3.利用多媒体环境,师生互动、总结电梯中的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四种运动情景和尝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原因。4.让学生全面了解超重和失重5.概念和规律是学生经过主动学习,探索、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的,因此学生对其理解更透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展示材料并指导操作 学生自主学习材料: ①、阅读材料②、浏览因特网上资源③、分析课前展示的问题和思考题④、实例分析与练习 五.自主选择、突显个性: 左边材料全集中在已制作好的网络课件之中。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作为学习平台,自主而有目的、有选择的上网浏览学习。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环境,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非线性的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也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提出研究性课题:在宇航飞行时人们处于失重状态。失重给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有必要制造一个“人工重力”.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学、查资料、和其他同学交流等方式思考这种装置的可能性. 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学、查资料、和其他同学交流等方式思考这种装置的可能性 六.作业安排、拓展空间: 设计一道有研究性性质的题目。这样设计摆脱过去以布置课后的几道题来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作法,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总结:�6�1 超失两现象�6�1 牛顿找原因�6�1 加速两条件�6�1 运动四情景 理解四句话的含义,领会总结方法七.有效总结、生动结尾: 帮助学生如何有效总结抓住本节课学习的要点。 四、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我的体会是:1、 探究性学习具有高效率,体会最深。2、 对教师素质要求高:包括业务知识,组织才能,对学生的了解程度。3、对不同的学生小组,进行不同的指导要及时,且要有针对性。有的小组指导实验的科学态度,有的小组重点辅导设计的完善,有的小组指导具体的操作过程,有的小组要在各环节进行具体帮助。4、深感分层教学模式为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可能。
E. 物理中的“失重”和“超重”的概念和公式是啥
物理中“失重”是指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限制力(可以是拉力或者支持力)小于重力的情况。例如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时,此时物体就是处于失重状态,mg-F=ma>0。
相反的“超重”即是指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限制力(可以是拉力或者支持力)大于重力的情况。物体竖直方向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F-mg=ma>0
F. 高中物理如何区分超重失重
把你脚下的东西当作一个秤
如果它支撑你的力小于重力就是失重,解释为失去部分重力
这种状态可以举在宇宙中飞行的物体,因为那些有质量却不受重力
但不是说没有受力,一样的,乘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过程中,电梯所给人的支撑力也是不足重力
这就是失重
所谓超重
就是你脚下的东西所支撑你的力超过你本身所应有的重量
比如电梯减速下降或加速上升,电梯要支撑超过你本身的力
简单的分法,地面表面的物体只要受到向上的加速度,就是超重
只要受到向下的加速度就是失重
地球外的物体(在其它引力不一样的星球我不了解)皆为失重
G. 物理高手请教一下:怎样分辨失重和超重为什么他的受力示意图重力不等支持力.举几个易懂 难忘的例子.
超重和失重就是指物体竖直方向受力不平衡的情况,在竖直方向产生加速度,若此加速度方向向上,则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此时向上的力大于重力,若加速度方向向下,则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合外力有向下的分量。例子就乘坐电梯最典型的了,当电梯向上启动时和向下减速时,加速度方向均向上,人感觉到超重,即脚底感觉到压力增大;当电梯向上减速时和向下启动时,均是处于失重状态,人的脚底感觉压力减小了,自己不妨去升降电梯试试,感觉挺微妙的。
H. 物理中的超重和失重规律
超重
超重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当物体做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时,物体均处于超重状态,即不管物体如何运动,只要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超重现象在发射航天器时更是常见,所有航天器及其中的宇航员在刚开始加速上升的阶段都处于超重状态。
式子为:N-mg=ma
完全失重
判断物体是否完全失重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物体内部各部分、各质点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即没有拉、压、剪切等任何应力。
失重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N+ma=mg 失重
所以N=m(g-a)<m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mg 完全失重的定量分析: 当a=g时,支持力为N,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mg-N=ma=mg 所以N=0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0 得出结论:向下加速向上减速:加速度方向向下,产生失重现象 故只要加速度方向向下就是失重,与速度方向无关。
I. 什么叫超重现象(初中物理)
人站地面静止时,受到地面向上的支持力等于自身重力大小,此时没有超重失重感觉,要是从高处跳下,没有向上支持力,就感觉自己好像失去了重力了,这是失重,要是在电梯中突然向上加速,人受到电梯向上的支持力就比重力还大,感觉就像自己重力增加了,这是超重。简单讲,人受到与重力方向相反的力比重力大,是超重现象,反之,失重。
J. 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是什么
1、发生超重现象的条件:当物体向上做加速运动或向下做减速运动时,物体均处于超重状态,即不管物体向什么方向运动,只要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
2、发生失重现象的条件:当物体向下做加速运动或向上做减速运动时,物体均处于失重状态,即不管物体向什么方向运动,只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失重状态。
重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人类很早就用重力来度量物体受力的大小。弹簧出现前,秤就是人类用来比较物体重量的工具;弹簧出现后,又使用弹簧秤来称重量,同一物体的重力在地面附近的空间里变化甚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视为常数,这就是把重力用作量力单位的方便之处。
由于物体的重力几乎不变,所以伽利略意识到重力加速度也是个常量。伽利略的研究为牛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牛顿在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后,找到了重力的物理根源,从此人类对重力有了较正确的认识,牛顿是通过物体落地和月球不落地这两种现象的对比而得到万有引力概念的。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人类终于把力学基本理论以及物体的机械运动弄清楚。按牛顿的观念,重力是一种超距力,牛顿把重力推广到万有引力,从而解释了天体运动的开普勒定律,同时建立了工程上广泛应用的经典力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超重网络-失重